去了韩国才知道,大学还能这么读

puppy

你是不是也以为,上大学就是埋头刷GPA、泡图书馆?来了韩国我才发现,剧本完全不是这么写的!这里简直是把“努力学”和“拼命玩”做到了极致。前一秒大家还在通宵赶due,下一秒就集体冲去大学庆典看爱豆表演了,气氛超嗨!还有那些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从乐队到志愿者,总能让你找到归属感。这里的大学生活,远比你想象的更立体、更鲜活。如果你也对这种又“卷”又精彩的留学日常感到好奇,想知道韩国大学到底有哪些隐藏玩法,那这篇文章你可千万别错过啦!

行前小贴士:韩国大学的花样玩法速览
学习模式切换:平时跟上进度,考前集中冲刺是常态。别被期中/期末考前的“地狱模式”吓到,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庆典情报搜集:每年5月和9月是大学庆典季。提前关注学校官网和学生会社交媒体,抢票、看阵容、约饭搭子,一个都不能少!
社团大胆尝试:开学初的“社团招新周”一定要去逛!别怕韩语不好,很多社团都有国际成员,是练习口语、光速交友的最佳途径。
活用“前辈资源”:多参加系里或社团的迎新活动,认识些“선배”(前辈)。他们的一句提醒,可能会让你在选课或找实习时少走很多弯路。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在韩国留学的老学姐。

还记得我刚拿到韩国大学 offer 那会儿,脑子里对留学生活的想象,基本就是韩剧《奶酪陷阱》里那种:背着双肩包穿梭在爬满常春藤的教学楼里,课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为那4.5的满分绩点奋斗。我甚至都做好了“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海外版的心理准备。

结果,开学没多久,我就被现实“打脸”了。那天晚上,我正和小组作业(韩国人叫“팀플”)死磕到半夜,突然宿舍楼下传来一阵阵山呼海啸般的音乐和尖叫。我好奇地探出头,好家伙,整个校园灯火通明,操场上搭起了巨大的舞台,成千上万的学生挥舞着荧光棒,像在参加什么大型音乐节。我拉住一个刚从外面回来的室友问这是在干嘛,她一脸“你新来的吧”的表情,兴奋地告诉我:“大学庆典啊!今晚压轴的是 PSY!”

那一刻我真的愣住了。前一秒还在为文献综述头秃,下一秒就能在校园里蹦“江南Style”的迪。这种极致的反差感,瞬间颠覆了我对大学的全部认知。原来,上大学不只是埋头苦读,还可以这么活色生香。如果你也对这种又“卷”又精彩的留学日常感到好奇,想知道韩国大学到底有哪些隐藏玩法,那这篇“老学姐”的真心话,你可千万别错过啦!

“卷”到飞起:这里的图书馆,凌晨四点依旧灯火通明

我们先来说说“学习”这部分,毕竟这是我们留学的主线任务。坦白讲,来韩国之前,我以为自己挺能“卷”了,来了之后才发现,我那点程度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韩国大学的学业压力,一个字,大。尤其是在名校,那种竞争氛围是渗透在空气里的。你身边那些看起来打扮精致、天天在社交网络分享生活的朋友,转过头可能就是凌晨四点还在学习的“卷王”。

这里的“卷”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就是课堂。教授上课语速飞快,PPT一页接一页地翻,一节课的内容量可能需要你课后花三倍的时间去消化。而且,出勤、作业、小组发表、期中、期末,每一项都按比例计入总分,哪一环都不能松懈。想拿高分?那就得拿出拼命的架势。

最能体现这种氛围的,莫过于考试周(시험 기간)了。一到考试周,整个学校的气氛都变了。平时热闹的校园小路变得静悄悄,唯一人满为患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阅览室。学校的中央图书馆通常是24小时开放的,但你想在考试周找到一个空位?做梦!我见过太多同学抱着毯子和U型枕,直接在图书馆“安家”了。桌上堆满了专业书、打印的资料和一排排的能量饮料。累了就趴下睡半小时,醒了用冷水洗把脸继续战斗。

根据韩国招聘网站 “Incruit” 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韩国大学生在考试期间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超过7个小时,比平时多出近一倍。这还只是平均数,我身边的学霸朋友们,一天学12个小时以上都是家常便饭。为什么这么拼?因为绩点(학점)在韩国真的太重要了。它不仅关系到奖学金,更是未来求职时一块重要的敲门砖。韩国统计厅(KOSTAT)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韩国青年(15-29岁)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激烈的就业竞争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了。

除了考试,还有一个让所有韩国大学生(包括留学生)闻风丧胆的存在——“팀플”(Team Project,小组项目)。这几乎是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标配。一个小组三五个人,共同完成一份报告或一个发表。听起来很简单?不,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专业能力,更是你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运气。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神仙队友”还是“甩手掌柜”。我曾经经历过一个小组项目,四个组员,两个韩国人,一个美国人,还有我一个中国人。因为文化和语言差异,我们从选题到分工,几乎每一步都在吵架。最后临近 deadline 的前两天,我们四个人在学校的24小时咖啡馆熬了整整48小时,才勉强把东西做完。发表结束的那一刻,我们没有庆祝,而是默默地互相取关了社交账号。虽然过程痛苦,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经历确实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抗压能力和跨文化协作能力。

所以,如果你想来韩国留学,一定要做好努力学习的准备。这里的学术氛围会推着你不断向前,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新技能,挖掘了新潜能。

“玩”到巅峰:我的大学,为我请来了当红爱豆开演唱会

好了,说完了紧张的学习,我们来聊聊最让人激动的部分——玩!如果说韩国大学的“卷”是地狱模式,那它们的“玩”绝对是天堂级别。而这其中最顶级的体验,就是大学庆典(대학 축제)。

请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自己学校的操场上,花不到一杯奶茶的钱(甚至免费),就能看到 NewJeans、IVE、aespa、Zico、PSY 这种级别的明星现场表演。这不是做梦,这就是韩国大学庆典的日常!

每年5月(春季庆典)和9月(秋季庆典),是韩国大学最热闹的时候。每个学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举办为期三到五天的庆典活动。白天,校园里会摆满由各个院系和社团经营的摊位,叫做“주막”(酒幕)。你可以在这里吃到学生们自己做的韩式煎饼、炒年糕,喝到米酒,还能玩各种有趣的小游戏。整个校园就像一个大型游园会,充满了青春和荷尔蒙的气息。

而庆典的最高潮,无疑是最后一晚的明星演唱会。学校会动用强大的校友资源和财力,邀请时下最火的K-POP偶像和实力派歌手来表演。阵容有多豪华呢?我们来看看近两年的例子:

  • 高丽大学 “IPSELENTI”:作为韩国最富盛名的庆典之一,2023年请来了 PSY、(G)I-DLE、Zico、MeloMance 等。全场数万名学生身穿红色的应援服,一起跳着应援舞,那种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真的会让人热血沸腾。
  • 延世大学 “AKARAKA”:能与高丽大抗衡的只有延世。2023年的 “AKARAKA” 阵容包括 LE SSERAFIM、IVE、Zico、Peppertones 等。当全场几万人一起合唱校歌、用蓝色荧光棒汇成一片海洋时,那种感动和震撼,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
  • 汉阳大学、成均馆大学等:其他顶尖大学的阵容也毫不逊色。从AKMU到WINNER,从泫雅到宣美,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当红艺人,都可能出现在大学庆典的舞台上。

参加这种庆典,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上的明星在卖力表演,台下的学生比他们还“疯”。他们会跟着每一首歌大声合唱,整齐划一地喊着应援口号,那种投入和热情,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正式的演唱会。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学生们释放压力、凝聚认同感的重要仪式。

我第一次参加我们学校庆典的时候,完全被那种氛围惊呆了。身边不认识的韩国同学会主动拉着我的胳膊,教我应援口号,和我分享零食。当我和上万名同学一起,为同一个旋律欢呼,为同一个节拍跳跃时,那一瞬间,所有作为外国人的疏离感都消失了。我真切地感觉到,我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这种感觉,是在图书馆里刷再多GPA也换不来的。

所以,如果你来韩国留学,一定,一定,一定要去参加一次大学庆典。它会是你留学记忆里,最闪亮、最动感的一页。

找到归属感:无处不在的“同아리”(社团)文化

除了学习和庆典,韩国大学生活中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동아리”(Dongari),也就是我们说的社团。

在国内,我们可能觉得大学社团就是个兴趣小组,活动不多,联系也不紧密。但在韩国,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甚至可以说,没参加过社团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韩国大学的社团种类多到让你眼花缭乱。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兴趣爱好,都能找到对应的社团。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 公演艺术类:这是最受欢迎的一类。比如乐队社、街舞社、戏剧社、传统乐器社等。这些社团的专业程度超乎你的想象,他们会定期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并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上表演,水准堪比专业团体。
  • 学术/实践类:比如辩论社、时事研究社、模拟联合国、广告策划社、编程社等。这类社团不仅能让你结识志同道合的学霸,还能参加各种全国性的比赛,为你的简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 体育类:从足球、篮球、棒球这些大球,到剑道、跆拳道、合气道这些武术,再到攀岩、潜水、滑翔伞这些极限运动,应有尽有。加入体育社团,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坚韧的意志和团队精神。
  • 志愿服务类:比如去孤儿院辅导功课、去偏远地区支教、帮助流浪动物等。这类社团能让你在奉献中找到价值感,认识一群善良温暖的朋友。
  • 兴趣/亲睦类:比如摄影社、电影鉴赏社、桌游社、美食探店社等等,主打一个轻松愉快,是拓展人脉、享受生活的好去处。

对我们留学生来说,加入社团的意义远不止培养兴趣。它是我们打破“留学生舒适圈”,真正融入本地学生群体的最佳途径。刚来韩国时,我的韩语磕磕巴巴,除了课堂,几乎没什么机会和韩国人交流。后来,我鼓起勇气加入了一个摄影社。每周,我们都会一起背着相机去首尔的各个角落扫街,从景福宫的古建筑到圣水洞的潮流店铺。社团的前辈们会非常耐心地教我摄影技巧,纠正我的韩语发音。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起吃炸鸡喝啤酒,天南海北地聊天。

社团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叫做“MT”(Membership Training)。这通常是在学期初或假期,全体社团成员一起去郊外进行一到两天的短期旅行。白天大家一起做饭、玩游戏,晚上围坐在一起玩“真心话大冒险”,增进感情。通过MT,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像家人一样亲密。

我就是在社团里,才真正交到了韩国朋友,才开始听懂他们聊天时用的俚语和笑话,才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局外人”。社团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让我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有了一群可以依赖的伙伴。

所以,开学季的“社团招新百团大战”,你一定要去看看。别因为语言问题而胆怯,大胆地去和你感兴趣的社团聊一聊,你会发现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你敞开。

不止于此:那些藏在校园角落的“隐藏玩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块,韩国大学生活还有很多零碎但同样有趣的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留学画卷。

比如,每个学校都有代表自己身份的“과잠”(Gwajam),也就是院系夹克。背后通常会绣着大学的LOGO和院系名称。穿上它,不仅有一种自豪感,走在路上还可能被热情的校友认出,请你喝杯咖啡。这是一种奇妙的身份认同。

还有独特的“밥약”(Banyak)文化,意思是“吃饭的约定”。通常是前辈(선배)主动请后辈(후배)吃饭,在饭桌上传授一些选课技巧、学习经验,或者聊聊人生规划。这种前后辈之间紧密的联系,是韩国社会“人脉”(인맥)文化在校园里的体现。作为留学生,如果能得到前辈的关照,真的能少走很多弯路。

当然,还有物美价廉的“학식”(学生食堂)。花上三四千韩元(约合人民币20元左右),就能吃到一顿营养均衡的套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招牌食堂”,比如庆熙大学的葱饼、中央大学的猪排饭,都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让你更深入地体验韩国的社会文化,让你的留学生活更加立体和丰满。


说真的,来韩国留学,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拿一张文凭,那可能会错过太多风景。这里的大学生活,远比你想象的更喧闹、更热烈、更具挑战性。

它会逼着你在图书馆通宵达旦,也会邀请你在音乐节上尽情狂欢;它会让你在小组项目中抓狂崩溃,也会让在社团活动中找到家人般的温暖。

所以,别再只把目光锁定在GPA上了。大胆一点,走出去,去抢一张庆典的门票,去加入一个你好奇已久的社团,去跟陌生的韩国同学说一句“你好”。

你的韩国留学故事,正等着你亲手去书写。是选择在图书馆里安静地做个学霸,还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活出一部热血沸腾的青春电影?这个选择权,就在你手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40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