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尽头是考公?海归扎堆抢铁饭碗

puppy

身边是不是越来越多留学回来的小伙伴,一头扎进了考公大军?咱们当初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出去,怎么回来都开始追求“上岸”和“稳定”了?这篇文章就聊了聊这个有点扎心的现象。到底是“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还是海归的身份在考公路上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藏款”优势?里面有真实的海归故事,也有对利弊的深入分析,聊透了大家心里的纠结。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进大厂”和“进体制”之间摇摆,那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特别的启发。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不评判任何选择,只想和你聊聊咱们留学生回国后的心路历程。无论你是坚定的“考公党”,还是在“大厂996”和“体制内喝茶”之间反复横跳,希望这篇长文能给你一点陪伴和启发。

留学尽头是考公?海归扎堆抢铁饭碗

上周末,跟几个许久未见的朋友吃饭,聊起近况。其中一个叫 Leo 的哥们,是我当年在纽约大学的同学,学的是电影制作,一头长发,满嘴都是昆汀和诺兰,朋友圈里不是在逛 MOMA 就是在布鲁克林的独立影院。我一直以为,他回国后肯定会去做个新锐导演,或者至少也是个文艺的广告片制作人。

“我准备考公了,” Leo 夹了一筷子毛血旺,云淡风轻地说,“报了老家的文旅局。”

我差点被嘴里的可乐呛到。那个曾经梦想用镜头改变世界的少年,现在要去争一个“编制”?他看着我惊讶的表情,苦笑了一下:“你不懂,在宇宙尽头开奶茶店,都不如在老家当公务员。”

这顿饭局让我沉默了很久。Leo 的选择不是个例。刷刷朋友圈,你会发现,越来越多当初在异国他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小伙伴们,回国后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同一条路——考公。从英国 G5 名校的金融硕士,到美国常春藤的社科博士,大家的目标似乎都出奇地一致:“上岸”。

我们花了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漂洋过海去看了那么大的世界,难道就是为了回来挤上一座叫“稳定”的独木桥吗?这背后,究竟是现实的无奈,还是理性的选择?海归的身份,在这条看似“接地气”的道路上,到底是光环还是枷锁?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一盘这个话题。

“大厂给不了的安全感,编制可以”

为什么考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些深夜加班的格子间里。

我的朋友 Anna,英国 LSE 管理学硕士毕业,回国后顺利进入上海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大厂做战略分析。刚入职时,她意气风发,朋友圈里晒的是陆家嘴的夜景、精致的下午茶和高大上的项目报告。她觉得,这才是海归应该有的样子。

可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重拳。所谓的“扁平化管理”,意味着她要同时向好几个老板汇报;所谓的“快速迭代”,意味着方案昨晚刚定,今天就可能被推翻重来;“996”是福报,007才是常态。最让她破防的,是去年年底的公司“人员结构优化”。看着身边朝夕相处的同事一个个被“毕业”,昨天还在跟你一起头脑风暴,今天就抱着纸箱子走人,那种不安全感像潮水一样将她淹没。

“我拿着三万的月薪,却过着三千的生活。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赚的钱都送给了医院和外卖小哥,” Anna 在电话里跟我吐槽,“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回来用命换钱的。”

Anna 的经历是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海归的缩影。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已经成为海归群体求职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薪酬福利。与此同时,选择进入“政府/事业单位”的归国留学生比例,从2021年的不到5%,逐年攀升,在2023年已经接近8%。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 Anna 一样,被不确定性磨平了棱角,开始渴望一份安稳的灵魂。

“铁饭碗”的吸引力,在经济周期和行业动荡面前,被无限放大了。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可预期的未来:稳定的收入、健全的福利、相对规律的作息,以及一种“单位人”的归属感。这种安全感,是再高的年薪和再光鲜的 title 都无法替代的。当改变世界的梦想被现实的重力拉回地面,一份“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反而成了最温暖的港湾。

“隐藏款”优势:海归考公,真的只是从零开始吗?

很多人觉得,海归考公是“降维打击”,也有人觉得是“专业不对口”,白白浪费了留学的经历。但事实上,在考公这条路上,海归身份可能藏着一些你没想到的“隐藏款”优势。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语言优势。这可不是让你去跟考官秀英语口语,而是很多“香饽饽”的岗位,直接把语言能力设成了硬性门槛。你打开每年的国考或省考职位表看看,会发现很多岗位都明确要求英语六级、专业八级,甚至雅思、托福成绩。比如外交部、商务部、海关、各地外事办、自由贸易区管委会等部门,简直就是为语言好的留学生量身定做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学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的国际关系,日语 N1 水平。去年他报考了沿海某市的商务局,有一个职位明确要求“日语流利,有日本留学或工作经验者优先”。在近百人的竞争中,他的留学背景成了最亮的加分项,面试时,考官直接用日语和他交流了一段关于中日经贸合作的看法,他应答自如,最终毫无悬念地“上岸”了。

根据华图教育对2024年国考职位的统计,仅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就有超过400个职位对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外语水平有明确要求,占总职位数的近2%。这些岗位往往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对于有相应语言背景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精准打击”。

其次,是“国际化视野”这个看似很虚,但在面试环节却非常管用的“软实力”。公务员面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如何看待某某国际事件对我国的影响?”“你对我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有什么建议?”

国内的同学可能会从《新闻联播》和官方文件的角度来回答,条理清晰,但可能略显同质化。而你,因为亲身在国外生活学习过,可以从更具体的、更微观的视角切入。你可以聊聊你在伦敦感受到的公共交通系统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谈谈你在纽约见证的多元文化社区如何共存,甚至可以分析你在悉尼观察到的环保政策是如何落地的。这些基于亲身经历的见解,能让你的回答更有血有肉,也更能体现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能力。这种“差异化”的思维,正是考官希望看到的。

最后,别忘了,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各大自贸区的建设,都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海外人才,甚至会推出专门面向留学生的定向选调或招聘计划。这些机会,是你需要主动去挖掘和把握的。

现实的骨感:考公路上,留学生要补哪些课?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海归考公,优势是“锦上添花”,但要跨过门槛,劣势才是需要我们去攻克的“雪中送炭”难题。

最大的拦路虎,无疑是笔试中的《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

行测还好说,它考察的是逻辑推理、资料分析等能力,虽然题量大、时间紧,但通过大量刷题还是可以掌握套路。可《申论》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它考察的是你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对政府政策的把握以及体制内的公文写作能力。这恰恰是很多长期在国外的留学生的短板。

我认识一个在美国读了四年本科的女孩 Sophie,回国后第一次做申论真题,看到“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数字政府”这些词,直接懵了。“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她苦笑着说。更别提申论大作文那种特有的“宏大叙事”和“官方话语体系”了,习惯了写英文 critical essay 的她,完全找不到感觉。

这种“水土不服”是普遍现象。你在国外泡图书馆、写 paper、做 presentation,锻炼的是一套西方的学术逻辑和表达方式。而申论需要的是你迅速融入中国的政治语境,用“党政体”的语言风格,精准、规范地表达观点。这中间的转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你需要像一个国内的应届生一样,去追每天的《新闻联播》,去读《人民日报》的社论,去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段论式写作结构。

除了笔试,体制内的“人情世故”和“文化氛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国外相对简单直接的人际关系,和国内机关单位里微妙复杂的工作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向领导汇报工作,如何与同事协作,如何理解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则,都是需要重新学习的社会课程。

Sophie 成功上岸后,在市里的一个清水衙门工作。她告诉我,刚开始她很不适应。比如,她会直接在大会上指出方案的问题,让领导下不来台;她会在下班时间准时离开,而不管办公室其他人是否都在“自愿加班”。这些在国外职场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在这里却让她显得格格不入。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慢慢摸索出其中的门道,学会了“钝感力”和“向上管理”。

所以,选择考公,不仅是选择一份工作,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在按下“报考”按钮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别问“该不该”,多问“我是谁”

聊了这么多,所以,留学回来到底该不该考公?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有人喜欢在珠峰的凛冽寒风中感受心跳,也有人喜欢在自家阳台的摇椅上晒太阳。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份能够带来内心安宁和秩序感的生活,不介意相对平缓的职业发展和薪酬曲线,愿意在规则和体系内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体制内的工作可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你的留学经历,会让你在某些特定赛道上跑得更快。

如果你天生喜欢挑战,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遇,享受快速反馈和高强度竞争带来的成就感,无法忍受按部就班和论资排辈,那么,大厂、外企或者自己创业,可能才是能让你发光发热的舞台。

最怕的是什么?是盲目跟风。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考,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考;听到父母说“稳定压倒一切”,就放弃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花了几百万、几年的时间,换来的绝不应该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决定。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不妨给自己一个安静的下午,拿出一张纸,在中间画一道线。左边写下“进体制”,右边写下“进大厂/外企”。然后,把你能想到的所有利弊,都诚实地写下来。不是写给父母看,也不是写给朋友看,而是写给你自己看。

想清楚,你内心深处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可支配的自由时间,还是不断增长的银行账户?是服务社会的价值感,还是改变行业的成就感?是家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实现?

留学这段经历,最大的价值不是那张文凭,也不是你学会了多少高深的理论,而是它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站在一个更远的地方,回望自己和自己的国家,从而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这份选择权,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别让“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成为一种自我束缚的魔咒。宇宙那么大,你的尽头,应该由你自己来定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48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