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上岸,我的尽头也是铁饭碗

puppy

当初在国外图书馆赶due的时候,谁能想到回国的我,最后会一头扎进考公考编的大军里?放弃了外企光环和“高大上”的职业梦,我也曾怀疑过,这算不算一种“认输”?但当我真正“上岸”后才发现,原来“宇宙的尽头”风景也还不错。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我的心路历程,从迷茫纠结到最终选择“铁饭碗”的全过程,以及上岸后真实的工作生活和心态变化。如果你也对回国后的职业路径感到焦虑,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摇摆不定,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不一样的参考。

留学生考公考编,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身份优势别浪费:你的留学背景在某些岗位是加分项,尤其是在语言、国际视野方面。部分地区“定向选调”已将世界Top100高校纳入范围,这是你的专属赛道。
信息差是最大门槛:考公考编是一套完全不同于外企求职的话语体系和游戏规则。从选岗、备考到面试、政审,每一步都需要你重新学习,别拿申校申实习的经验想当然。
心态比能力更重要:从一个期待改变世界的“精英”,到一个服务基层、处理琐碎事务的“螺丝钉”,这个心理落差需要你提前消化。能放得下身段,才能走得更远。
“稳定”不等于“躺平”:别以为上岸就是终点。体制内的工作同样有压力、有挑战,甚至更复杂。它考验的不是你的PPT技巧或英语口语,而是你的情商、耐心和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几年前的一个冬夜,我正坐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四楼,窗外是凛冽的苏格兰寒风,桌上摊着三篇还没写完的论文。我一边灌着咖啡,一边在求职网站上刷着伦敦金融城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高盛、摩根、德勤……那时候的我,和每一个留学生一样,笃信自己未来的剧本,就该写在陆家嘴或者国贸的摩天大楼里。

谁能想到呢?几年后的今天,我每天打交道最多的,不是财报和PPT,而是红头文件和社区大妈的家长里短。我上班的通勤工具,从想象中的地铁换跑车,变成了单位门口那辆吱呀作响的共享单车。我办公桌上最洋气的东西,可能就是那本印着母校logo的笔记本,如今被我用来记会议要点。

是的,我上岸了。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外企面试的“毒打”,和考公大军挤破头的“厮杀”后,我拿到了那个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从“海归精英”到“体制内小兵”,这条路我走得纠结又拧巴。我曾无数次问自己:花了上百万留学,难道就是为了回来做一个“公务员”?这算不算一种“认输”?但当我真正端起这个饭碗,才发现,“宇宙的尽头”风景,好像也没那么差。今天,我就想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跟你聊聊我的故事,或许能给同样迷茫的你,一点不一样的思路。

破碎的精英梦:当“光环”照不进现实

回国的时候,我意气风发。手握QS前50大学的商科硕士学位,加上两段还不错的海外实习,我觉得自己怎么也得是个抢手货吧?我的目标很明确:一线城市,知名外企,起薪至少20万。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2023年的就业市场,比我想象中“卷”得多。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数量再创新高,但企业对海归的偏好却在回归理性。说白了,留学生的光环正在褪色,我们不再是“稀有物种”,而是涌入就业市场的百万大军中的一员。

我参加了十几场面试,从咨询到快消,从互联网大厂到金融机构。我发现,我的学历背景在第一轮简历筛选时确实有些优势,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在群面里,我旁边坐着的是清北复交的大神;在单面时,面试官更关心的是我有没有“接地气”的国内项目经验,而不是我在伦敦做的市场分析报告。

最让我破防的一次,是一家头部快消公司的终面。面试官看着我的简历,笑着问:“你在英国待了一年,对国内下沉市场的理解有多少?你知道现在三线城市年轻人最喜欢喝什么奶茶吗?”我当时就愣住了,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引以为傲的“国际视野”,在某些时候,反而成了我和真实市场之间的“墙”。

我身边有很多和我类似经历的朋友。学金融的A,在香港投行实习过,回国后目标非顶尖券商不去,结果半年颗粒无收,最后进了一家中小规模的私募,薪资和预期差了一大截。学传媒的B,手握纽约大学的文凭,本想进互联网大厂做内容,却发现坑位少得可怜,竞争者里还有无数经验丰富的“社牛”,最后只能去一家乙方公司,开始了没日没夜的996生活。

我们聊起天来,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曾经相信,留学能让我们站上一个更高的平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回国后才发现,平台再高,最终还是要双脚落地。而我们,似乎已经不太会“走路”了。

掉头转向:一脚踏入考公的“未知水域”

决定考公,其实是个很偶然的决定。一次家庭聚会上,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亲戚建议我:“小雅,你学历这么好,为什么不试试考公务员呢?现在很多岗位都欢迎有留学背景的孩子,稳定,社会地位也高。”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抗拒。公务员?那不是我爸妈那辈人的选择吗?朝九晚五,一眼望到头,这和我想要的精彩人生也差太远了吧?

但求职的屡屡碰壁,让我开始动摇了。特别是当我看到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91万,争夺不到4万个岗位,最热岗位竞争比接近3600:1时,我被这个数字震惊了。这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进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魔力?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研究考公。这一研究,才发现这片“未知水域”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逻辑和话语体系。《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里的图形推理、逻辑判断,跟我学了多年的商科模型完全是两个世界;《申论》里的大作文,要求你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言之有物,条理清晰,这比写一篇上万字的英文论文难多了。

我的留学背景,在这里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我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比较强,备考时能很快找到方法论。而且,我发现一些特殊岗位,比如商务部、外交部或者地方的招商引资部门,会明确要求有海外学习经历或优秀的语言能力,这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更重要的是,很多省份的“定向选调生”计划,已经把部分国(境)外知名高校纳入了选调范围,比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只要你的学校在名单上(通常参考QS、THE等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或前200),你就有资格报名,竞争压力比普通国考小得多。

劣势则更加明显。我对国内的方针政策、时事热点非常不敏感。当备考群里的同学在讨论“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时,我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我的思维方式偏向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而申论写作需要的是一种更“中正平和”、符合体制内语境的表达。为了补上这一课,我像追剧一样刷完了《新闻联播》的合集,把《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当范文来背。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个“精神分裂”的人,白天研究宏大叙事,晚上还要抽空看看海外的行业动态,生怕和社会脱节。

备考的过程是孤独且痛苦的。我告别了所有的社交,每天的生活就是网课、刷题、模拟考。身边有些朋友很不理解,他们觉得我“自降身价”。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无关身价,这只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为自己寻找的一条最确定的路。

上岸之后:宇宙的尽头,不止有茶和报纸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是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市级机关的综合科室,工作内容确实和我之前想象的差不多:写材料、办会、搞接待、处理各种琐碎的行政事务。

刚开始,我非常不适应。办公室的氛围很安静,同事们说话都轻声细语,和外企那种开放、激烈的“brainstorm”文化截然不同。工作的节奏也完全不一样,有时候会为了一个紧急任务加班到深夜,有时候又会闲下来,大家一起在办公室里研究花草。我曾经引以为傲的英语和数据分析能力,在这里几乎无用武之地。我的价值,似乎体现在能不能写出一篇让领导满意的讲话稿,能不能协调好一场会议的方方面面。

我一度陷入了新的迷茫:我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是为了来做这些“打杂”的工作吗?

改变我看法的是一件事。我们单位负责一个对口帮扶项目,帮助一个偏远乡村发展旅游业。我因为外语好,被派去参与一个对外宣传册的制作。在那个小山村,我待了半个月,每天和村干部、村民们一起开会、走访,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实际困难。我用我学到的市场营销知识,帮他们提炼卖点,设计宣传语;我用我的英语,把宣传册翻译成外文版本,希望能吸引到外国游客。

当那本精美的宣传册最终印出来,村支书拉着我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时,我突然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来自完成一个几百万的案子,也不是来自老板的一句“Good Job”,而是源于一种真切的、被需要的价值感。我做的事情,虽然微小,但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些东西。

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工作。写材料,是为了让政策更好地传达下去;办会,是为了让问题更高效地被解决;处理琐事,是为了保障整个单位的顺畅运行。每一个环节,都是这个庞大社会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工作,不再是为资本家的利润服务,而是为“人民”这个宏大又具体的概念服务。

当然,体制内的生活并非完美。它确实存在论资排辈、人情世故复杂等问题。晋升的天花板清晰可见,收入的增长也相对缓慢。根据一些第三方机构的调查,刚入职的公务员,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到手工资可能只有三四千,远不如在一线城市互联网大厂的同学。但它给了我一样东西,是之前所有“高大上”的工作都无法给的——确定性和生活的自主权。

我不用在35岁时担心被裁员,不用在半夜接到老板的夺命连环call,不用为了KPI而出卖自己的健康和时间。我有了完整的周末,可以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有了固定的年假,可以安心地规划旅行。我朋友们在吐槽996、吐槽甲方的同时,我正在研究晚上去哪家健身房上瑜伽课。

这种稳定带来的松弛感,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生活本身,去思考工作之外的意义。我发现,当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全部时,生活才真正开始。

写在最后:这不是“认输”,而是“换条路走”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劝你也来考公考编。这条路适不适合你,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只是想通过我的故事告诉你,人生不是只有一条单行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学到的,那些关于“成功”的定义,比如进大公司、做精英、实现财富自由,都只是无数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当这条路走不通,或者你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时,勇敢地掉头,换一条路走,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回国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摇摆,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快节奏的、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还是平稳的、有更多个人时间和空间的生活?

你对工作的价值感来源于哪里?是高薪和头衔,还是服务他人、创造社会价值?

你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挥?是规则明确、讲求人际关系的组织,还是结果导向、鼓励创新的平台?

想清楚这些问题,答案或许就清晰了。

别让“海归”的标签成为你的枷锁,也别让别人的眼光定义你的成功。宇宙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但至少,别在出发前,就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无论是选择星辰大海,还是选择回归田园,只要那是你深思熟虑后、心甘情愿的选择,那它就是最好的路。

毕竟,世界的精彩,不只在摩天大楼的顶端,也在每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寻常巷陌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00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