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保罗教会高中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这里可不只是埋头刷题那么简单!想象一下,每天围着著名的哈克尼斯圆桌(Harkness table),和一群超级聪明的同龄人唇枪舌战,思想火花四溅。我们是100%住校,所以整个学校就像一个超级紧密的大家庭,无论是深夜赶due还是周末一起嗨,总有人陪着你。当然,压力山大的学业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常常让人抓狂,但那种逼着自己快速成长的感觉真的超爽!想知道我们是如何在精英云集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平衡学习与社交的吗?来看看学长学姐最真实的分享吧。

写给未来SPSer的悄悄话
别只盯着排名和录取率:SPS(St. Paul's School的昵称)的精髓不在于它有多难进,而在于它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哈克尼斯圆桌。来之前,问问自己喜不喜欢高强度、讨论式的学习氛围。
“100%住校”不是一句空话: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半径就是这个2000英亩的校园。你的朋友、老师、教练,全天候都在你身边。这既是强大的支撑,也考验你的独立和社交能力。
学会“舒服地不舒服”:在这里,你会被迫走出舒适区。无论是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发表观点,还是在零下20度的冬天参加体育活动,这种“不舒服”正是你成长的催化剂。
找到你的“圈子”但别画地为牢:学校有超过100个俱乐部和活动,找到你的热爱非常重要。但别忘了,SPS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多和不同背景的人聊天,你会收获更多。

嘿,各位在留学路上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一个有点“凡尔赛”但又无比真实的话题——在圣保罗教会高中(St. Paul's School,我们都叫它SPS)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还记得我刚到SPS的第一个秋天,那是一个周二的晚上,差不多十点多了。宿舍楼道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新罕布什尔州的寒风在呼啸。我,一个刚从国内普高体系里杀出来的“做题家”,正对着我们Humanities(人文学科)课要读的《理想国》发愁。几十页密密麻麻的英文哲学思辨,看得我眼冒金星。说实话,我当时心里直打鼓:“明天课上要讨论‘什么是正义’,我连苏格拉底到底想说啥都没完全搞懂,这可怎么聊?”

我抱着书,敲开了我们宿舍驻校老师(Faculty Resident)的门。Mr. Smith当时正穿着睡衣在看球赛,看到我一脸窘迫,他笑着让我进来,给我倒了杯热可可,然后就坐在地毯上,陪我一起从头捋柏拉图的逻辑。我们聊了快一个小时,他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不停地问我:“你觉得呢?”“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不公?”“如果你是格劳孔,你会怎么反驳苏格拉底?”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来SPS,远不只是为了刷一个漂亮的GPA,申请一所好大学那么简单。它是要把你从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海绵,彻底改造成一个主动探索、敢于质疑的思想者。这个过程,痛苦又迷人。所以,如果你好奇这所录取率常年在16%左右徘徊、精英云集的“神仙学校”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那就搬好小板凳,听我这个过来人给你好好扒一扒。

哈克尼斯圆桌:学霸的“唇枪舌战”现场

来SPS,你绕不开一个词:哈克尼斯圆桌(Harkness Table)。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上课方式,它是我们学校的灵魂。想象一下,一张巨大的椭圆形木桌,坐着10到12个学生和一位老师。没有讲台,没有老师的“一言堂”,课堂就是一场围绕这张桌子展开的自由讨论。

第一次上哈克尼斯课,我简直是“社恐”发作现场。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引经据典,从古希腊哲学聊到美国当代政治。我呢,心里明明有点想法,但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生怕自己说的太幼稚,或者语法有错。我们班上有个来自纽约的男生,简直是行走的维基百科,还有一个来自韩国的女生,逻辑清晰得像个辩论队主辩手。坐在他们中间,我的压力简直爆表。

老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主持人。他不会直接说“你对”或“你错”,而是会巧妙地引导:“刚刚Jenny的观点很有趣,David,你对她提到的这个证据怎么看?”“我们好像有点偏离主题了,谁能帮我们拉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这种模式逼着你必须在课前把阅读材料嚼得稀烂,不仅要读懂,还要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要预判同学们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以及你该如何回应。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恐怖?确实!但熬过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它的魅力。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历史课上讨论一份关于美国内战的史料。一个同学认为史料的作者在美化南方邦联,另一个同学则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出发,认为他的描述有其合理性。我们就这样你来我往,从文本分析到时代背景,再到历史书写的客观性,讨论层层深入。那一刻,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争议和生命力的话题。下课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刚跑完一场马拉松,累,但是酣畅淋漓!

根据学校官方数据,SPS的师生比大约是5:1,平均班级人数就是12人左右,这为哈克尼斯教学法提供了完美的硬件条件。这种教学方式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谁对谁错,而是训练你的批判性思维、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你会慢慢学会,一个有价值的贡献不一定非得是颠覆性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个好的提问,或者帮助总结同学的发言,将讨论引向深入。这对我后来写大学申请文书、参加面试,甚至在大学的研讨会上,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00%住校:我们是同学,更是24/7的家人

SPS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它是全美为数不多的100%全寄宿学校。这意味着从校长到新生,所有540多名学生和大部分教职员工都住在校园里。我们的校园有2000英亩(约等于12个故宫那么大),有自己的湖,有森林和步道。说它是一所学校,不如说它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小镇。

100%住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生活是被无限放大的。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成功与挣扎,都暴露在这个紧密的社区里。早上,你可能和你的数学老师在食堂一起排队拿煎蛋;下午,你的历史老师就是你的足球队教练;晚上,住在你宿舍楼下的英语老师会敞开家门,端出刚烤好的布朗尼,欢迎大家来“Dorm Feed”(宿舍美食会)。

我们的宿舍(Dorm)就是我们的家。每个宿舍都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一个或几个教职员工家庭(Faculty Family)住在里面。这种设置打破了年级壁垒,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会成为你的“活攻略”,告诉你哪门课的教授给分高,哪个社团最好玩。我的第一个朋友,就是我们宿舍的一个学长,他手把手教我怎么用学校的洗衣机,怎么注册课程,在我第一次想家想到掉眼泪的时候,带我去学校的小卖部(The Cage)买冰淇淋。

深夜赶论文的时候,你永远不是一个人。你会看到宿舍的公共休息室(Common Room)灯火通明,一群人抱着电脑,一边哀嚎着“写不完了”,一边互相加油打气。有人带了零食,有人放起了音乐,那种“革命友谊”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建立起来的。我们宿舍有一个传统,每当有人生日,大家会在午夜12点准时冲进他的房间,唱生日歌,送上最“奇葩”的礼物。这种温暖和归属感,是在走读学校里很难体验到的。

当然,这种零距离的社区生活也有挑战。你几乎没有个人隐私可言,和室友的矛盾、社交上的小摩擦,都可能被放大。你必须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相处。我的第一个室友是个来自波士顿的冰球运动员,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去训练,而我是个标准的夜猫子。我们俩一开始没少因为作息问题闹别扭。后来,在宿舍老师的调解下,我们坐下来好好聊了一次,制定了“寝室公约”,比如他早上出门时尽量不发出声音,我晚上用台灯而不是开大灯。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沟通和妥协,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压力山大:精英的“内卷”与自我救赎

聊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我们得说点实在的。在SPS读书,压力大吗?我的回答是:巨大!这里的每一个人,在来SPS之前,几乎都是自己初中学校里最顶尖的那批学生。而在这里,你只是“普通”的一个。这种心理落差,是每个新生都要迈过的坎。

学业压力首当其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普通高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拉丁语或希腊语至少一年,人文、科学、艺术、外语,每一门都不能落下。每天晚上,三四个小时的作业是家常便饭。除了日常作业,还有大量的论文(Paper)和项目(Project)要完成。我记得11年级的时候,我同时在上AP美国历史、AP物理C和一门叫“伟大著作”(Great Books)的高阶英语课,期末前那几周,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不足五小时。

除了学业,SPS还有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期都必须参加一项“下午活动”(Afternoon Program)。这通常是体育运动,也可以是戏剧、社区服务或者其他艺术活动。这意味着,每天下午三点下课后,你不是去图书馆,而是要去运动场、剧院或者艺术工作室,一直忙到五点半。我当时选了越野跑,冬天在新罕布什尔零下十几度的雪地里跑步,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酸爽”。

时间管理在这里成了一门必修课。你得学会在训练结束后的疲惫中,迅速切换到学习模式;你得在排练戏剧和准备数学考试之间找到平衡。很多时候,你会感觉自己被掏空,会质疑自己“我到底行不行?”

但SPS最棒的一点,就是它在给你施加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大的支持系统。你的指导老师(Advisor)每周都会和你见面,聊你的学习情况、社交生活,甚至是你最近的情绪波动。学校有专门的学术支持中心(Academic Support Center),如果你在哪门课上跟不上,可以随时预约辅导。心理咨询服务也是完全免费和保密的。大家从不羞于谈论自己的挣扎,向朋友、老师求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正是这种“高压+强支撑”的环境,逼着你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远比想象中要大,你能在24小时内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也能在重要比赛前一晚通宵复习还能取得好成绩。这种“打怪升级”的快感,真的会让人上瘾。

找到你的位置:在多元社区中定义自己

当身边全是闪闪发光的人时,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被淹没?这是每个SPS学生都会思考的问题。学校有超过100个俱乐部,从模拟联合国、辩论队这种“硬核学术派”,到养蜂俱乐部、美食社这种“生活情趣派”,应有尽有。这为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去探索课堂之外的兴趣。

我当时加入了学校的中文辩论社和管弦乐团。在辩论社,我找到了一群同样关心时事、热爱思辨的中国伙伴,我们一起备赛、一起熬夜查资料,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那种团队合作和智力碰撞的快乐,是课堂上得不到的。在管弦乐团,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爱好者,我们不聊GPA,只聊巴赫和莫扎特,音乐成了我们共通的语言。

除了社团,学校还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活动,它们像胶水一样把整个社区凝聚在一起。比如每年春天,我们会有一个叫“Cricket Holiday”的惊喜假日。某天早上,校长会突然宣布全校放假一天,大家会穿着各自宿舍的T恤,去湖边参加各种有趣的比赛,划船、拔河、吃烧烤,像一个盛大的家庭派对。

根据2023年的数据,SPS大约有19%的国际学生,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这种多元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在日常的点滴里。你的室友可能是个迪拜王子,你的实验搭档可能是个来自肯尼亚的学霸,你的朋友可能有一半的欧洲血统一半的亚洲血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你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SPS,定义你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否对世界充满好奇?你是否善良,并乐于助人?你是否敢于尝试新事物,并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学校看重的是你的整个人(the whole person)。所以,在这里找到自己位置的关键,不是去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而是去发现和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聊了这么多,在圣保罗高中读书到底是什么体验?

它就像是在一个高配版的“霍格沃茨”里修行。这里有最聪明的同伴,最敬业的老师,最顶级的资源,当然,也有最让人抓狂的挑战。它会把你打碎,再重塑。你会在这里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管理时间,更重要的是,学会认识自己。

如果你只是想找个跳板去藤校,那SPS可能不是最“轻松”的选择。但如果你渴望在一个充满智识挑战和人情味的社区里,被推着去探索自己的极限,那么,这里绝对是能让你脱胎换骨的地方。

别想着来这里做个安安静静的学霸,那太浪费了。大胆地去竞选学生会,去尝试一门你从未接触过的运动,去和一个与你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做朋友,去在哈克尼斯圆桌上勇敢地提出那个你觉得有点“傻”的问题吧。相信我,几年后,当你回头看时,你会感谢那个曾经在这里拼尽全力、狼狈却又闪闪发光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73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