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光看排名!我在英国名校每天都想退学

puppy

嗨,你是不是也曾对着QS排名榜,想象着在英国名校手拿咖啡、穿梭在古老教学楼的精英生活?先打住!我就是那个挤破头进了G5,却每天都在退学边缘疯狂试探的“幸运儿”。这篇文章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排名滤镜下的真实留学到底有多“酸爽”。这里不只有高大上的学术光环,更有堆成山的reading、逼疯人的ddl、怎么也融不进去的圈子,和无数个深夜怀疑人生的emo时刻。这篇分享不是为了劝退,而是想告诉你,如果你也感到压力、孤独、甚至觉得自己不够好,别怕,你绝对不是一个人。来看看我的故事,也许你会找到一些共鸣和坚持下去的力量。

名校滤镜粉碎机:留学前必读
1. 排名 ≠ 快乐指数。G5的学术压力,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是不是按了加速键。
2. 社交不是自动发生的。主动出击是王道,但请做好准备,孤独可能是你最忠实的室友。
3. 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在ddl和reading list的夹缝中,别忘了喘口气,寻求帮助一点也不丢人。
4. “我不够好”是每个留学生的必经错觉。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深夜emo。

嗨,LXS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小编。今天不想聊申请干货,也不想分析专业前景,只想跟你们掏心窝子,聊点“不正确”但绝对真实的话题。

还记得那个凌晨三点的夜晚吗?我不是在蹦迪,也不是在赶due,而是坐在我那间小小的学生宿舍里,对着屏幕上刚码了三百字的论文草稿,和旁边摊开的、划满重点却依然看不懂的文献,突然就“破防”了。我打开手机,想刷点轻松的东西放空一下,结果朋友圈里是国内朋友们吃火锅、唱K的鲜活日常。那一瞬间,一股巨大的委屈和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我关掉电脑,把头埋进枕头里,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退学,现在,马上,立刻!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

来英国之前,我和你们一样,对着QS排名榜上的G5名校两眼放光。想象中的留学生活,是像电影里那样,在爬满常春藤的古老建筑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们进行头脑风暴,课余时间在泰晤士河边散步,周末去V&A博物馆看展……精英感、松弛感、学术氛围,一样都不能少。直到我真的来了,才发现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原来,排名榜单上那冷冰冰的数字背后,藏着无数留学生的血泪辛酸史。那份你以为的“光环”,其实重得能把人压垮。

所以,这篇文章,我想撕开那层光鲜的排名滤镜,带你看看一个普通G5学生,在“精英生活”的B面,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不是劝退,而是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个拥抱,告诉你:如果你也觉得累、觉得难、觉得撑不下去,别怕,这太正常了,你绝对不是一个人。

堆成山的Reading和杀人不见血的DDL

聊起英国大学,尤其是名校,第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学术压力”。来之前我做好了心理准备,知道会很辛苦。但我万万没想到,是这么辛苦。

开学第一周,我选了一门听起来特别有意思的“后殖民文学研究”。拿到syllabus(课程大纲)的那一刻,我傻眼了。第一周的必读(Essential Reading)清单,洋洋洒洒列了三本书和五篇学术论文,加起来快一千页。而这,仅仅是一门课一周的量。我那个学期选了四门课,你们可以自行想象一下那个阅读量有多恐怖。

我当时天真地以为,只要我努力,只要我每天泡在图书馆,肯定能读完。于是我过上了一种“睁眼reading,闭眼还是reading”的生活。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在宿舍、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间旋转。早上啃着三明治,眼睛盯着屏幕上的PDF;晚上11点图书馆闭馆,再背着沉重的电脑和书回宿舍继续熬。但结果呢?我发现我根本读不完,就算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到了seminar(研讨课)上,本地同学和欧洲同学讨论得热火朝天,从福柯聊到德里达,引经据典,而我连插句话都困难。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武功尽失的人掉进了华山论剑的现场,又挫败又无力。

这种挫败感在第一次交论文后达到了顶峰。我呕心沥血、引经据典、查重率改到近乎为零,自认为写出了一篇惊世之作。结果成绩下来,58分。在英国的评分体系里,硕士课程50分及格,60分是Merit(良好),70分以上才是Distinction(优秀)。一个58分,意味着你及格了,但也就仅仅是及gil了。我拿着导师的评语,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字写着:“lacks critical analysis”(缺乏批判性分析)、“more descriptive than analytical”(描述性多于分析性)。

这正是中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我们习惯了总结、归纳、复述知识,但在英国的学术评价体系里,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操作。他们真正看重的是你的“批判性思维”——你有没有挑战权威观点?你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你有没有发现别人没看到的逻辑漏洞?这对我们从小接受“标准答案”教育长大的孩子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这种学术水土不服带来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发布的《2023年学生学术体验调查报告》,只有3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课程物有所值,创下了历史新低。虽然这其中有学费上涨等因素,但课程难度大、学业压力重也是学生们抱怨的主要原因之一。报告还显示,只有53%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学术支持感到满意。这意味着将近一半的学生,在面对如山的学术压力时,感到孤立无援。

而且,别忘了,这一切都是在无数个ddl(deadline)的催促下进行的。英国硕士学制短,课程安排极其紧凑。常常是这个essay还没写完,下一个presentation的ddl又来了。最夸张的时候,我曾经在两周内要交三篇3000字的论文。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压缩到4个小时,靠着咖啡和红牛续命。有一次在图书馆赶due到凌晨4点,出门的时候,看到清洁工阿姨已经开始工作了,那个瞬间真的觉得特别心酸,忍不住问自己:“我花上百万,漂洋过海,就是为了来这里遭这份罪吗?”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无法融入的圈子

如果说学术压力是硬性的、可见的折磨,那社交和文化融入的困难,就是一种软性的、看不见的凌迟。

来英国前,我以为自己英语还不错,雅思考了7.5,看美剧英剧从来不用字幕。结果真到了这里,才发现语言只是第一道坎。在lecture(大课)上,教授的口音我还能适应,但到了seminar小组讨论,或者课后去pub社交,我就彻底成了“局外人”。

我记得有一次,小组里的英国同学聊起了某个叫《Peep Show》的英剧,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我坐在那里,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心里却在疯狂搜索这到底是个什么梗。还有一次,大家在讨论周末的“Sunday Roast”,我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传统。当别人谈论着他们支持的足球队、喜欢的乐队、从小听到大的广播节目时,我发现自己和他们之间隔着一条由文化、历史和共同记忆组成的鸿沟,难以逾越。

这种感觉,在尝试融入本地学生圈子时尤为明显。你可能会发现,即使在一个课堂上课,中国学生还是习惯和中国学生抱团,而本地学生也有他们自己从小到大的朋友圈。不是说他们不友好,他们会很礼貌地跟你打招呼,简单聊几句天气。但这种交流往往止于表面,很难发展成能深夜谈心的深厚友谊。

英国大学国际办公室(UUKi)在2022年的一份名为《International Student Experience》的报告中就指出,尽管国际学生对英国的教学质量总体满意度很高,但“与英国本地学生建立友谊”仍然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超过40%的国际学生表示,他们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来自自己国家或其他国家的国际生。

这种“社交隔离”带来的孤独感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当你在朋友圈刷到国内家人朋友一大家子人吃年夜饭、看春晚的热闹景象时,你可能正一个人在宿舍里,用电饭煲煮一锅速冻水饺。窗外是陌生的城市和听不懂的语言,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真的能让人瞬间泪崩。

我曾为了“融入”,逼着自己做了很多尝试。报名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去参加学院的formal dinner,去pub social。但很多时候,结果都是在一群人的狂欢中,感受着一个人的孤单。你努力地找话题,努力地听懂他们的笑话,但那种骨子里的疏离感,让你觉得自己像一个蹩脚的演员,在卖力地扮演一个“合群”的角色。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融入,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变成他们。但想明白这个道理的过程,真的充满了挣扎和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不够好?”: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学术压力和社交孤立,这两座大山压在身上,最终导向的,往往是心理上的崩溃和无尽的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太笨了,所以才读不懂这些文献?”
“我是不是太无趣了,所以才交不到朋友?”
“我是不是根本不配来这里?我的录取是不是一个错误?”

这些念头,像幽灵一样,在我留学的日日夜夜里反复出现。这就是典型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尤其是在G5这样的名校里,身边全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神仙”同学。他们要么本科背景闪闪发光,要么实习经历丰富得吓人,课堂发言永远条理清晰、观点独到。和他们一比,我总觉得自己平平无奇,格格不入。

这种持续的自我否定,对人的精神消耗是巨大的。我开始失眠,焦虑,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有时候会毫无征兆地情绪低落,躲在房间里大哭一场。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不敢去上课,因为害怕在课堂上被提问,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

而我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英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议题。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显示,在2021-2022学年,英格兰地区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31.9%)的人报告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而专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慈善机构Student Minds的调查则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因学业压力而感到焦虑。

虽然英国大学通常都设有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和福祉支持团队(Wellbeing Team),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服务往往人满为患,供不应求。我曾经尝试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结果被告知要排队等六周。对于一个正处在情绪崩溃边缘的人来说,六周的等待实在是太漫长了。

除了内部的压力,还有来自外部的期望。父母亲戚的殷切期盼,朋友圈里营造的“岁月静好”的留学形象,都成了无形的枷锁。你不敢告诉家人你过得不好,因为不想让他们担心;你不敢在社交媒体上流露负面情绪,因为不想被看作“矫情”或“失败者”。于是,你只能把所有的苦涩和挣扎都自己咽下去,对着屏幕另一端的家人报喜不报忧,说“我一切都好”。

这种“微笑抑郁”在留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我们习惯了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却忘记了如何跟自己和解。

写在最后:别怕,我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留学太可怕了,名校简直是“地狱模式”。但请别误会,我写下这些,并不是想劝退你,更不是想否定留学的意义。

我想说的是,那些在排名榜单上看不到的挣扎、孤独和自我怀疑,都是留学经历里真实而重要的一部分。正是这些“想退学”的瞬间,才让我们真正地成长。

如果你现在正身处其中,或者即将踏上这段旅程,我想给你几个不一定对,但绝对真诚的建议:

首先,请允许自己“不完美”。你不需要读完reading list上的每一个字,也不需要每篇论文都拿Distinction。拿到一个58分不代表你失败,只能说明你还在适应和学习。放过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其次,主动去寻找你的“搭子”。这个“搭子”不一定非得是本地人,可以是一个和你一起在图书馆刷夜的中国同学,一个和你一样喜欢逛菜市场的异国朋友。哪怕只有一个,只要能在你深夜emo的时候陪你说说话,给你递上一杯热茶,就足以支撑你走过很多艰难的时刻。记住,深度的链接比广泛的社交更重要。

然后,请务必“厚着脸皮”去求助。无论是学术上的困难,还是心理上的困扰。去找你的Personal Tutor聊聊你的论文思路,去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哪怕要等),去参加Wellbeing团队组织的减压活动。你交的那么昂贵的学费里,这些服务都是包含在内的,不用白不用。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是勇敢的开始。

最后,给自己一些跳出“留学生”身份的时间。别让你的生活只剩下论文和图书馆。去城市周边的公园徒步,去淘一家复古二手店,去学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爱好,比如陶艺或者攀岩。当你把生活的坐标系拉得更大,你会发现,眼前的困难和焦虑,或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留学这条路,本就是一场夹杂着眼泪和惊喜的冒险。会有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但也会有在完成一篇高难度论文后长舒一口气的成就感,有在异国街头看到熟悉风景的感动,有和三两好友在厨房里做出一顿家乡菜的温暖。

如果你此刻正一个人在异国的深夜里读到这篇文章,感到迷茫和孤独,请相信我,你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我们都懂。别怕,天就快亮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是。

加油,LXS的小伙伴们。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012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