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食用指南 |
|---|
| 本文数据综合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及各大留学机构发布的年度报告,部分数据为估算。排名仅供娱乐,找到老乡、吃好喝好才是正经事! |
还记得我刚到曼城的第一周,一个人推着购物车在Tesco里闲逛,货架上陌生的包装和耳边飞速闪过的英文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外星人。就在我对着一排长得差不多的麦片发呆时,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对话:“哎呀,你别买这个,这个甜得要死,上次我就上当了!”
那口音,那腔调,不是我大弗兰的塑料普通话还能是谁!我猛地回头,看到两个女生正对着一盒饼干“指点江山”。那一瞬间,什么孤独感、陌生感全都烟消云散了。我几乎是冲上去问:“你们是湖南的吗?” 就这样,我在离家八千多公里的地方,靠着一句乡音,找到了我在英国的第一批饭搭子。
这个经历让我一直很好奇,走在英国的校园里,总能碰到说中文的同胞,但到底哪个省份的“远征军”才是主力部队?我们常说的“北上广”真的屠榜了吗?哪里最容易凑齐一桌“川渝麻将”?今天,小编就化身“留学圈人口普查员”,带你一起扒一扒这份超有趣的英国留学“老乡地图”,快来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
第一梯队:永远的神,“粤沪京苏”四巨头
不开玩笑,这四个省市的留学生加起来,几乎占据了整个英国留学圈的半壁江山。根据近几年UCAS和HESA的数据趋势,广东、上海、北京、江苏这四个地方,无论是申请人数还是最终入学人数,都稳稳地坐在前排VIP席位,堪称留英界的“四大天王”。
为什么是它们?原因很简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家庭可支配收入高,国际教育资源也最集中。从各种国际高中到琳琅满目的留学中介,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了更多元化的教育路径。当国内高考的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时,他们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名校。
一个在UCL读经济的朋友就开玩笑说,他们那个专业的中国学生群,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中一个来自上海或者北京的同学。这真不是夸张,在G5这类顶尖学府里,“北上广”的浓度尤其高。不过,虽然同为第一梯队,这四位“大佬”的画风还是各有千TAM的。
广东:低调的王者,不动声色的“扛把子”
如果说留英圈有“省籍鄙视链”,那广东绝对是站在顶端、笑而不语的那个。连续多年,广东省输送的留英学生数量都霸占着全国第一的宝座。根据一些留学机构发布的报告,来自广东的学生几乎占到了总数的15%以上。
这背后的原因很深厚。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人务实、开放的观念深入骨髓。他们对海外教育的接受度非常高,加上毗邻香港,深受其教育体系和文化的影响,很多家庭早早就为孩子规划好了留学之路。深圳和广州这两座超级城市,更是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生源。
广东同学的留学选择也很有意思。他们不像有些地方的同学非G5不去,而是更看重专业的实用性。商科、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这类专业是他们的最爱。你会在华威大学的商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的Alliance商学院、甚至兰卡斯特大学的管理学院,发现大量讲着粤语的“靓仔”和“靓女”。
我认识一个来自深圳的同学,在选择offer时,果断放弃了排名更高但理论性更强的学校,选择了一所专业排名顶尖、且提供实习机会的大学。他的理由是:“学点能马上用得上的东西,将来好找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务实的精神,真的很“广东”。所以,如果你在英国的图书馆里听到有人在讨论“今日嘅股市”,或者在宿舍楼下闻到了煲汤的香味,别怀疑,你的广东老乡就在附近。
上海 & 江苏:“包邮区”的精致与骄傲
把上海和江苏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他们组成的“包邮区”军团,实在太有辨识度了。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目标明确——冲刺顶尖名校。在申请数据中,来自上海和江苏的申请者,对G5院校(牛津、剑桥、帝国理工、UCL、LSE)的偏爱度是全国最高的。
这和他们深厚的教育底蕴分不开。江浙沪自古就是文人辈出的“鱼米之乡”,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北京。这里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堪称不计成本,各种国际课程(A-Level, IB)的普及率也非常高,为申请英国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的同学,自带一种都市精英的气质。他们信息灵通,视野开阔,对时尚、艺术、金融有着天生的敏感度。因此,伦敦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LSE的金融城精英、UAL的时尚弄潮儿、UCL的博物馆常客……上海学生完美融入了伦敦的多元与快节奏。我的一个上海朋友,在KCL读传媒,周末不是在看展就是在逛各种Vintage市集,朋友圈的精致程度让国内的朋友以为她是在当时尚博主。
而江苏的同学,则更像是“学霸”的代名词。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刻苦,在学术上追求卓越。除了G5,他们还很青睐爱丁堡、曼彻ESTER、布里斯托这类学术声誉卓著的罗素集团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和商科,江苏学子的身影随处可见。你会发现,在那些难度超高的专业课上,能和你一起在图书馆“肝”到凌晨的,很多都是来自江苏的“战友”。
北京:皇城根下的淡定与从容
作为首都,北京的留学生数量稳居前三。北京的家庭,尤其是在教育、文化、金融等领域工作的,对子女的海外教育规划有着一种天然的从容和长远眼光。他们不仅仅是送孩子出去读个硕士“镀金”,很多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了国际教育的赛道。
北京学生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商科、金融,他们对人文社科、艺术、政治等领域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得益于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政治地位。在牛津读PPE(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在LSE研究国际关系、在KCL读战争研究的中国学生里,北京籍的比例相当高。
和上海同学的精致时髦不同,北京学生身上有种“大院子弟”的松弛感。他们可能穿着最简单的T恤牛仔裤,但聊起天来却能引经据典,从世界局势谈到摇滚历史。我认识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姑娘,在爱丁堡大学读艺术史,她能把苏格兰的城堡历史和故宫的建筑风格联系起来讲得头头是道,那种文化底蕴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们也热衷于社交和组织活动。很多大学的中国学联(CSSA)主席或者核心成员,都来自北京。他们那种天生的组织能力和“局气”,让他们很自然地成为了学生群体的核心。
第二梯队:异军突起的“黑马”省份
如果说“粤沪京苏”是传统豪门,那么有些省份就是正在崛起的“新贵”。它们的留学生数量虽然暂时还比不上第一梯队,但增长速度却非常惊人,绝对是留学圈不容忽视的力量。
四川 & 重庆:用火锅征服世界
“川渝军团”的崛起绝对是近几年来最有趣的现象。随着成都和重庆的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支持孩子出国留学。川渝地区学生的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大有追赶第一梯队之势。
川渝的同学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子乐观和热情。他们不一定非要去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反而很喜欢谢菲尔德、利物浦、纽卡斯尔这些生活气息浓厚、学习压力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强大的工科和医科,也吸引了不少川渝学子。
更重要的是,川渝同学有着超强的凝聚力。他们以“吃”会友,用一顿火锅就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英国各大城市的中超里,火锅底料和各种涮菜的销量,绝对有川渝同学的巨大贡献。我曾在谢菲尔德参加过一个四川老乡组织的火锅局,一个三室一厅的公寓里挤了二十多个人,大家围着几个电磁炉,吃着从中国城买来的毛肚黄喉,聊着家乡话,那种感觉,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所以,想在英国找到组织,特别是想凑一桌麻将或者找个“火锅搭子”,跟着川渝老乡走,准没错。他们不仅会告诉你哪家中超的“六婆”辣椒面最正宗,还能带你发掘那些隐藏在小巷子里、连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道中餐馆。
山东、浙江、湖北:低调的学霸产区
除了川渝,山东、浙江、湖北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源地。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对教育的重视是刻在基因里的。山东学生以踏实、勤奋著称,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典范。
浙江,尤其是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雄厚,留学风气盛行。浙江的同学商业头脑灵活,很多人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做代购或者搞点小生意,留学对他们来说,既是学术深造,也是商业考察。
湖北的武汉,拥有百万大学生,是中国最重要的高教重镇之一。武汉的同学学术基础非常扎实,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表现非常出色。像帝国理工、南安普顿、谢菲尔德这些以工科见长的大学,总能看到来自湖北的学霸们。
城市热力图:我们都爱扎堆在哪里?
看完了省份,我们再来看看城市。留学生们最喜欢去英国的哪些城市“安营扎寨”呢?
伦敦:当之无愧的No.1。作为世界金融、文化、教育中心,伦敦对所有人都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这里名校云集(G5占了3所),机会遍地。当然,代价就是高昂的生活成本。这里是“沪京”学生的主场,也是广东学子寻求金融梦的圣地。
曼彻斯特:北方之王,中国学生第二多的城市。曼大的名气和相对适中的生活成本,使它成为了性价比之选。这里的中国学生构成非常多元,几乎每个省份的人都能找到老乡。曼城的中国城也是全英规模最大、最热闹的之一,解乡愁的好去处。
格拉斯哥 & 爱丁堡:苏格兰的双子星。独特的文化风情、顶尖的大学(格大、爱大),吸引了越来越多不想走寻常路的学生。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英格兰更慢一些,风景也更壮丽。
谢菲尔德 & 利物浦:曾经的工业重镇,如今的留学新宠。这两座城市以其出色的工程学院和较低的生活费用,吸引了大量注重性价比的理工科学生,尤其是来自川渝和北方省份的同学。
看到这里,你找到自己的家乡和组织了吗?其实,这份“老乡地图”与其说是一份排名,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背后的家乡印记和成长轨迹。
无论你的家乡排在第几,是来自繁华的北上广,还是宁静的小城,当我们跨越山海来到这里,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留学生。那一声在异国街头响起的乡音,那一口在深夜食堂吃到的家乡菜,是我们最温暖的慰藉。
所以,下次在课堂上、在图书馆里、在超市里,听到那熟悉的口音,别犹豫,大胆地上去打个招呼吧。就说:“嘿,听你口音,我们是老乡吧?” 相信我,这会是你留学故事里,最美好的开篇之一。毕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每一个老乡,都是我们失散多年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