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高分,多大招生还有这些潜规则

puppy

嘿,正在申请多大的宝子们!是不是以为自己刷到95+就稳进啦?先别急着开香槟!每年都有大把学霸收到拒信,心里那个冤啊。其实,除了成绩单上那个漂亮的数字,招生官的小本本上还记着好多“潜规则”呢。比如,你的文书到底有没有写到点子上?你的课外活动是不是真的能体现你的热情和领导力?还有,你高中的选课,真的对上你申请专业的“胃口”了吗?这篇文章就是来帮你揭秘的,咱们聊聊怎么才能让你的申请材料在成千上万份里脱颖而出,真正打动AO的心。

多大申请“潜规则”速览
文书不只是“我很好”:要讲故事,要体现思考,要和专业“勾搭”上。招生官想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串荣誉列表。
活动不只是“凑热闹”:质量远比数量重要。深入持久地参与一两个活动,比走马观花地刷十个证书含金量高得多。
选课不只是“随大流”:你选了什么课、课程的难度,直接暴露了你的学术野心和能力。别在最该“秀肌肉”的地方偷懒。
高分只是“入场券”:当95+成为标配,真正让你出圈的,是分数之外的那些“软实力”。

嘿,正在为多伦多大学(U of T)奋战的宝子们!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Cici。

每年放榜季,我的后台都会被两种消息淹没。一种是喜提offer的欢呼,另一种,则是带着哭腔的灵魂拷问:“Cici,我均分97,雅思7.5,为什么多大工程还是把我拒了?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去年有个叫Leo的男生,加拿大BC省的普高,课程难度拉满,均分稳稳站在98。他申请的是多大主校区的计算机科学(CS),自信满满。他觉得,这个分数,就算不是天花板级别,也绝对是第一梯队了。递交申请后,他就开始畅想在多大校园里敲代码的未来了。

结果呢?一封拒信,把他所有的幻想都打得粉碎。Leo想不通,他把成绩单翻来覆去地看,每一个数字都那么漂亮,怎么就入不了招生官(Admission Officer,简称AO)的法眼呢?

Leo的故事不是个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像他一样手握高分的学霸,在多大申请的战场上折戟。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多大的AO们人均“脸盲”,看不见成绩单上闪闪发光的数字吗?

当然不是。真相是,当我们挤破头想进多大这种世界顶尖学府时,游戏规则早就变了。高分,仅仅是你拿到的一张入场券,一张能让AO打开你申请档案的门票。门打开后,真正决定你命运的,是那些成绩单上看不到的“潜规则”。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些藏在水下的冰山,一块一块地捞出来看看。

高分通胀时代,95+只是“起步价”

我们先来看一组残酷的数据。多伦多大学每年会收到超过10万份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而三个校区加起来的本科新生名额,大概也就1.5万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平均录取率不到15%。

但这还只是平均数。要是把目光聚焦到那些王牌专业上,竞争的激烈程度简直让人窒息。

就拿Leo申请的St. George校区CS专业来说,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反馈,实际录取的学生平均分,普遍在98%甚至99%。Rotman商学院,多大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基本都在95%以上。这意味着,当你的分数达到95分时,你不是脱颖而出,你只是刚刚摸到了起跑线而已。

多大招生办公室也曾公开表示,对于热门专业,他们收到的高分(95%+)申请者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实际能提供的学位数量。当成百上千个97、98分的档案堆在AO的桌上时,你觉得他们还会一个一个去比较小数点后两位的差距吗?

不会的。他们会开始寻找分数之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藏在你的文书、活动和选课里。

潜规则一:你的文书,是“个人说明书”还是“流水账”?

很多同学觉得,文书嘛,不就是夸自己有多牛,把自己的奖项和经历罗列一遍?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可就掉进第一个大坑了。

AO每天要看几百份申请材料,他们早就对那些“我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我乐于助人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的陈词滥调免疫了。他们想看的,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一个能展现你思考深度、个人热情和未来潜力的故事。

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两个学生,我们叫他们小A和小B,都申请了Rotman商学院,都需要完成补充申请(Supplementary Application),包括文书和视频面试。

小A的文书写得“很标准”。他写了自己参加了DECA商赛,拿了省级奖项;参加了学校的学生会,担任财务部长;还在假期去了一家银行实习。看起来很厉害,对吧?但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份简历扩写,只说了“What I did”(我做了什么),没说“So what?”(所以呢?)。

小B的履历可能没那么“闪亮”。她没拿过什么全国大奖,但她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她发现学校周边的咖啡店总是排长队,很多同学因为赶时间买不上早餐。于是,她和两个朋友一起,创建了一个小小的校园咖啡预定和配送服务。她在文书里生动地描述了她们如何进行市场调研(在同学间发问卷),如何设计最简单的预定小程序(用现成的平台),如何跟咖啡店老板谈判拿到折扣,以及在配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啼笑皆非的困难(比如把拿铁送给了点美式的同学)。

你觉得AO会更喜欢哪个?

毫无疑问是小B。因为小B的故事展现了Rotman商学院最看重的品质:洞察力、行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她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真实、有细节的故事,把自己的能力活生生地呈现了出来。这比一堆奖项证书有力得多。

多大工程的Personal Profile也是一个道理。它会问你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你遇到过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最自豪的成就是什么?”。这不是在考验你的文笔,而是在考验你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AO想看的不是你挑战了多难的奥数题,而是你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韧性、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实操小贴士:
1. 放弃“完美人设”:写一次失败的经历,远比吹嘘一次微不足道的成功更打动人。关键在于,你要说清楚你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2. 连接专业:你的故事最好能和你申请的专业挂上钩。像小B的故事,就完美契合了商科的逻辑。如果你申请CS,可以讲讲你为了解决一个生活小问题而自学编程的经历。 3. 研究学校:在文书里提到你为什么选择多大,为什么是这个专业。是某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吸引了你?还是学校的某个项目或社团让你心驰神往?这表明你做过功课,是真心想来,而不是广撒网。

潜规则二:你的活动列表,是“热情”的证明还是“功利”的堆砌?

接下来聊聊课外活动。这是另一个重灾区。很多同学和家长有一种误解,觉得活动列表越长越好,看起来就像“十项全能”。于是,钢琴十级、编程比赛、模联会议、社区义工……各种活动都往上堆,把活动列表填得满满当登登。

但在AO眼里,这种“大杂烩”式的活动列表,往往意味着“蜻蜓点水”,缺乏真正的热情和投入。他们更欣赏的是“T型”人才——知识面要广(T的横),但在某个领域要有深度(T的竖)。

还是用案例说话。学生小C,申请多大生命科学。他的活动列表很“豪华”:学校篮球队队员、模联社成员、敬老院志愿者、钢琴八级。每一个看起来都不错,但彼此之间没什么关联,也看不出他对生命科学有任何超乎寻常的热情。

学生小D,同样申请生命科学。她的活动列表不长,只有三项: 1. 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当了两年助理,每周坚持8小时,主要工作是培养果蝇、记录数据。 2. 自学了Python,并用它写了一个小程序,分析公开的基因数据,试图找到某个遗传病的相关性。虽然项目很简单,但她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3. 在本地一家科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本地鸟类迁徙的观察文章。

小D的活动数量不多,但每一项都像一把利剑,精准地指向了她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第一项活动,展现了她的坚持和动手能力;第二项,展现了她的学术好奇心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生物+编程);第三项,展现了她的观察能力和科学传播能力

这样一个形象,立体、专注、充满潜力。AO看到这样的申请者,会觉得:“哇,这个孩子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并且已经开始像一个准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行动了。她来我们这里,一定会发光。”

实操小贴士:
1. 质量大于数量:与其花一年时间参加十个不同的活动,不如花三年时间深入做好一两个。领导力不一定非要当主席,组织一次成功的活动、解决一个团队的难题,都是领导力的体现。 2. 寻找“主题”:试着让你的活动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这个主题应该和你申请的专业方向一致。比如申请工程,可以围绕“创造和解决问题”来展开,参加机器人社团、自学3D打印、为社区设计一个节水装置等。 3. 记录和反思:不要只在申请时才去回忆你做了什么。养成记活动日志的习惯,记录下你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学到的技能、产生的思考。这些细节,会成为你文书里最宝贵的素材。

潜规则三:你的高中选课,是“深思熟虑”还是“敷衍了事”?

最后一个“潜规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你的高中课程选择。

很多同学以为,只要满足了官网上列出的“Prerequisite Courses”(必修课要求),就万事大吉了。比如申请理工科,要求有数学、物理、化学,我就把这几门课修了,成绩也还不错,不就行了吗?

太天真了。AO在看你的成绩单时,不仅会看你的分数,更会看你选了什么课,以及这些课的难度

举个例子,在加拿大安省的高中体系里,12年级的英语、高等函数、微积分和向量是申请大多数理工科的“敲门砖”。但如果你的学校同时开设了AP Calculus(大学先修微积分)或者IB HL Math(国际文凭高等级数学),而你为了保高分,选择了相对简单的普通微积分,这在AO眼里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这信号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学生可能在回避挑战,他的学术潜力可能没有那么强。”

多大希望招收的是有能力、有野心,并且敢于挑战学术难度的学生。你的选课,就是你学术野心的最好证明。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最核心、最难的课程,并取得好成绩,这才能向AO证明,你已经为大学严苛的学术环境做好了准备。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申请工程专业的学生,因为物理不是他的强项,他在12年级选修了物理,但同时选修了多门他擅长的商科和艺术类课程来拉高平均分。尽管他的总平均分达到了96,但招生官在评估时,会更看重他核心理科课程(特别是物理和数学)的分数和难度。相比之下,另一个总平均分95,但选修了AP物理、AP微积分且都拿到高分的学生,显然更有竞争力。

实操小贴士:
1. 不仅要满足,更要超越:仔细研究你心仪专业的课程要求,特别是“Recommended Courses”(推荐课程)。这些推荐课程,往往是隐性的要求。 2. 挑战高难度课程:如果你的学校提供AP、IB或者其他荣誉课程,大胆地去选。即使分数可能比普通课程低一两分,但课程本身的高含金量会为你加分。 3. 保持学术连贯性:从10年级、11年级开始,就要规划好你的选课路径,确保你的课程选择能体现出你在某个学术领域的持续兴趣和不断深入。

好了,聊了这么多“潜规则”,是不是感觉申请多大像一场“谍战片”,到处都是机关和暗号?

其实,你完全不用焦虑。这些所谓的“潜规则”,本质上只有一个核心逻辑:多大想找的,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热情、有潜力的未来创造者。

你的申请材料,就是你这个人的“产品说明书”。分数是性能参数,固然重要,但文书、活动、选课,才是你的设计理念、用户体验和品牌故事。

别再只盯着那个90几的数字了。花点时间,好好问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我做过什么让我自己都觉得特牛的事?我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真诚地、有策略地放进你的申请里时,你会发现,那个屏幕对面的招生官,其实没那么神秘。他只是在成千上万份档案里,寻找一个能让他眼前一亮、能让他记住的,独一无二的你。

去吧,去讲你自己的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18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