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C申请核心注意点(学长划重点) |
|---|
| 截止日期是生命线!UBC的申请截止日期通常在1月15日。别等到最后一刻,服务器可能会崩溃,你的心态也可能会崩溃。建议提前至少一周全部搞定。 |
| Personal Profile (PP) 比你想象中重要一万倍。成绩是门槛,但PP是决定招生官是否为你转身的关键。UBC明确表示,这是评估你是否适合他们社区的重要依据。 |
| 真诚,真诚,还是真诚。别编造惊天动地的故事,招生官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穿。写一个真实的你,远比一个完美的“假人”有吸引力。 |
| 每个专业要求不同。申请Sauder商学院和申请理学院,看重的特质和经历肯定不一样。去官网仔仔细细看一遍你目标专业的介绍,把你的文书往他们的“理想型”上靠。 |
UBC学长亲授:我的梦校申请通关秘笈
哈喽,各位正在lxs.net上刷经验、为申请头秃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学长Leo,现在正在UBC温哥华校区啃着书、看着海、偶尔追追日落。还记得两年多前的那个深夜,我蜷在椅子上,手指颤抖着第N次刷新UBC的申请状态页面。当那个绿色的“You've been admitted!”弹出来时,我直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把睡梦中的老妈吓了一跳。那一刻的狂喜,至今难忘。
但我也更忘不了之前的那些日子:为了把雅思刷到7.5,早上6点起来背单词;为了让GPA好看一点,期末考试周一天只睡4小时;还有对着空白的文书文档,一个字都憋不出来的绝望。说实话,我的硬件条件在众多申请者中真的不算突出。我的GPA换算过来大概是88/100,没有国际大奖,也没有去非洲建学校的经历,就是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但我最后还是拿到了梦校的offer,而且还拿到了小几千加币的入学奖学金。
后来和身边被录取的同学交流,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我们都在Personal Profile(个人陈述,简称PP)上下了血本。这玩意儿,才是UBC申请的灵魂。今天,我就不讲那些“提高GPA”“多参加活动”的空话了,我想把当时自己摸索出的、关于如何写好PP的实战干货全部分享给你们,手把手带你把看似平淡的经历,写成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故事。
拆解UBC文书的核心:Personal Profile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UBC想通过PP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你。UBC的录取率近年来稳定在50%左右,但热门专业如Sauder商学院或计算机科学,录取率可能远低于20%。在成千上万份90+的成绩单里,UBC怎么选人?答案就在PP里。他们想找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潜力、有故事、能为UBC社区带来活力的人。
UBC的PP通常由几个简短的问题构成,每个问题回答的字数限制在50到350字之间。别看字数少,这才是最考验功力的地方。近几年的问题大同小异,核心总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
1. 关于你自己:Tell us about who you are. How would your family or friends describe you?
2. 关于你重视的东西:What is important to you? And why?
3. 关于你的经历:Tell us about an experience, in or out of the classroom, that taught you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or the world around you.
4. 关于你的选择:Explain how you responded to a problem or challenge. What did you learn about yourself? (这个问题非常经典)
5. 关于你的活动:List up to five activities that you have been involved in and describe your role in them.
看到这些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完了,我没啥可写的。我没当过学生会主席,也没创过业,最大挑战就是数学考试不及格。打住!这种想法是最大的误区。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你做的事情有多“高大上”,而是你从这些事情里学到了什么,展现了什么样的品质。
平平无奇的活动,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这是最多人问我的问题。活动列表(Activity Section)是PP的重头戏。大部分同学的活动无非就是:校内社团、志愿者、打工、补习班、兴趣爱好。这些经历太平凡了,怎么写出彩?秘诀在于一个公式:具体行动 + 量化结果 + 深度反思。
咱们来看个真实案例。我当时申请时,活动列表里有一项是在一家奶茶店兼职。听起来是不是很low?很多人可能一句话就带过了:“Worked as a cashier at a bubble tea shop.” 这样写,招生官除了知道你缺零花钱,啥也看不出来。
我是怎么写的呢?我用了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思路来包装它:
我的“平平无奇”版:在奶茶店打工,负责点单和制作。
我的“申请通关”版:
“在‘Happy Lemon’奶茶店担任店员(每周15小时,持续6个月)。(基本信息)
我的职责不仅仅是点单。我发现午高峰时段顾客排队时间过长,经常有抱怨。(发现问题 - Situation & Task)
我主动向店长建议,将点单和取餐流程分开,并优化了原料摆放位置,让制作最受欢迎的三款饮品的动线缩短了30%。我还自学了基本的顾客沟通技巧,用更快的语速和标准话术引导顾客,将平均点单时间从45秒缩短到30秒。(具体行动 - Action)
通过这些微小的改进,我们店午高峰的平均顾客等待时间减少了约5分钟,顾客满意度显著提升,当月的线上店铺评分从4.2星提高到了4.6星。(量化结果 - Result)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所谓的‘创新’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哪怕只是优化一个SOP(标准作业程序),也能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这让我对商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度反思 - Reflection,巧妙连接专业)”
看到了吗?同样一件“在奶茶店打工”的事,后者的写法展现了我的观察力、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分析意识,甚至还把这段经历和我申请的商科专业联系了起来。招生官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员,而是一个有商业头脑和执行力的潜力股。
再举个例子,很多同学都当过志愿者。如果你只写“在养老院做志愿者,陪伴老人”,这太空泛了。你可以写得更具体:
“我发现很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和子女视频通话。于是我发起了一个‘智能手机小课堂’,每周一次,用自制的图文并茂的PPT,手把手教8位老人使用微信。两个月后,他们都能熟练地和家人视频了。当我看到王奶奶第一次在视频里看到她孙子时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技术真正的温度。”
这个故事里,有你的同理心、组织能力、教学能力,还有一个温暖的、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这比一句干巴巴的“我很有爱心”强一万倍。
用一根“金线”串起你所有的故事
写PP最忌讳的就是把每个问题的回答当成独立的任务,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好的PP,所有回答串起来应该能塑造一个立体、连贯的人物形象。你要找到一根属于你的“金线”(Golden Thread),也就是你的核心特质或热情所在,然后用它把你所有的经历串起来。
这根“金线”可以是什么?它可以是你对某个领域的好奇心,可以是解决问题的热情,可以是你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可以是你对美的追求。
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她申请的是环境科学。她的“金线”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热情”。
在活动列表里:她写了自己组织学校的“无塑料午餐周”活动,通过数据统计,展示了活动期间校园塑料垃圾减少了40%。
在回答“挑战”问题时:她写了自己如何说服固执的食堂经理,同意推行这个活动的经历。她准备了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证明长期来看,鼓励学生自带餐具可以为食堂节省一次性餐具的开支。
在回答“什么对你重要”时:她写的是“责任感”。她认为,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境做出微小的改变,而她的热情就在于激励更多人参与进来。
你看,从活动到个人品质,再到世界观,所有内容都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招生官读完她的材料,脑海里会立刻浮现一个形象:这是一个对环保有深度思考、有极强行动力、并且充满激情的年轻女孩。这不就是环境科学专业最想要的学生吗?
所以,在动笔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最想让招生官记住我的哪一点?是我的创造力?我的领导力?还是我的坚韧?找到这个核心点,然后像拍电影一样,围绕这个主题去选择你的“剧情”(活动经历)和“台词”(个人反思)。
最后,一些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心理战。你会看到各种中介宣传的“神仙案例”,也会听到身边同学拿到了谁谁谁的推荐信。别慌,也别去比较。你的申请,主角永远是你自己。UBC每年招收超过6000名国际本科生,他们要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群,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完美学生”。
所以,别再为了凑活动而去做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实习了,也别再对着语法检查软件一遍遍修改,把自己的文字改得毫无生气了。你的真诚,你的思考,远比华丽的辞藻和一份密密麻麻的活动列表重要。
现在,关掉那些让你焦虑的网页,泡杯热茶,拿出一张纸,开始梳理你自己的故事。想想你做过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最有成就感的一刻是何时?你为什么会为一部电影流泪?这些问题的答案里,藏着最真实的你,也藏着你通往UBC的那把钥匙。
这篇“秘笈”可能有点长,但都是我当年踩过的坑和熬夜总结出的心血。希望它能帮你少走一些弯路,把力气都花在刀刃上。申请季很苦,但收到offer的那一刻,你会觉得一切都值了。
加油,未来的UBCer!
咱们UBC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