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加坡,怎么突然就卷起来了?

puppy

感觉这两年留学新加坡的风向全变了?记忆里的“黄金跳板”,怎么突然就卷成了“龙卷风”中心?不光申请难,身边的“卷王”也越来越多,从GPA、实习到找工作,压力简直拉满。大家开玩笑说连吃饭都在“networking”,这股热潮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为什么全球的学霸都涌向了这个小红点?这篇文章就带你深扒一下新加坡“内卷”背后的真相,也聊聊在这场“神仙打架”里,我们普通人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出路。如果你也感同身受,一定要来看看。

小编真心话 time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有点焦虑,但请相信,我的目的不是贩卖压力,而是想带你一起看清现实,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新加坡的“卷”是事实,但每个人的赛道都可以不同。希望我们都能在这场“龙卷风”里,稳住自己的方向盘。

留学新加坡,怎么突然就卷起来了?

“你申的那个项目,去年录取均分4.5/5.0,今年我一个4.7的朋友都被waitlist了,太吓人了。”

周六下午,在 NUS UTown 的星巴克,我旁边桌两个同学的对话,让我手里的冰美式瞬间不凉了。一个说自己为了赶一个case study,已经两天没怎么睡;另一个在疯狂刷着LinkedIn,说某家投行的暑期实习已经开到大二了,再不投简历就晚了。

我环顾四周,咖啡馆里几乎人手一台MacBook,屏幕上闪烁的不是剧,而是Python代码、彭博终端,或是密密麻麻的论文文献。空气里弥漫的不是咖啡香,而是一种混合着精英气息和deadline焦虑的味道。

这一幕,在新加坡的校园里,几乎天天上演。

曾几何时,新加坡在我们眼里还是那个“黄金跳板”。地方不大,离家近,中英双语环境,名校多,毕业后无论去欧美深造还是回国发展,都像一块完美的垫脚石。那时候的留学故事,更多是关于探索多元文化、享受热带阳光和美食。

可现在,风向全变了。这块“跳板”仿佛一夜之间升级成了火箭发射台,而且燃料自带“内卷”属性,推着每个人往前冲,想慢一点都不行。申请难度堪比“地狱模式”,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卷王”,GPA、实习、科研、比赛、社交……每一项都得拼尽全力。

大家开玩笑说,现在连吃个饭都像在“networking”,聊的不是八卦,而是“你最近在哪个VC实习?”“你那个项目的教授给推荐信了吗?”

这股“龙卷风”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为什么全世界的学霸都像商量好了一样,涌向了这个地图上的“小红点”?今天,我们就来深扒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也聊聊在这场“神仙打架”里,我们普通留学生该如何自处。

一、申请门槛,已经不是“亿点点”高了

我们先从源头说起——申请。如果你是近两年才开始关注新加坡留学的,那你可能对以前的“轻松”无感,但对于我们这些见证了变化的人来说,感受真的太深了。

几年前,一个985背景、均分85+、有点相关经验的学生,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或南洋理工大学(NTU)的授课型硕士,虽然不是百分百稳,但希望很大。可现在呢?这个背景可能连面试的门都摸不到。

就拿最火的商科和计算机来说吧。

我有个学妹,双非财经院校的王牌专业,GPA 3.9/4.0,雅思7.5,GMAT 720,还有两段四大的实习。这个背景,放三年前申NUS的金融硕士,不说十拿九稳,也是强力候选人。去年她满怀信心地申请,结果从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后来她通过内部渠道打听到,那一届录取的学生,海本、清北复交背景的一抓一大把,大部分人手握三四段顶级实习,GMAT没个740+根本没有竞争力。

这不是个例。根据新加坡教育部(MOE)公布的一些零散数据和各大留学机构的追踪报告,近三年来,中国大陆学生申请新加坡公立大学的人数年增长率超过20%。而热门专业的录取率,已经低得惊人。

比如NUS的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硕士项目,官方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据留学圈内估算,每年全球申请者超过5000人,而录取名额只有100出头,录取率不到3%。这是什么概念?比很多藤校的硕士项目都难进。

NTU的人工智能理学硕士(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是如此,作为亚洲顶尖的AI项目,申请者不仅要有极强的计算机背景和数学功底,还得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或项目经验。我认识的一个拿了offer的大神,本科期间就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过论文。

这种“卷”已经从硕士蔓延到了本科。2023年,有超过1.8万名国际学生申请NTU的本科,竞争约4000个学额,其中中国学生是主力军。要知道,这些申请者很多都是手握A-level全A*或者IB 44/45分的学霸。

门槛的提高,直接把第一波压力给到了还没出发的学生身上。大家为了刷背景,从大一开始就规划实习、参加科研、打比赛,整个大学生活变成了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

二、为什么偏偏是新加坡?全球精英的“避风港”与“淘金地”

申请变难,是因为来的人多了,而且来的人越来越强。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家都“想不开”,非要挤新加坡这座独木桥?

这背后,是全球大环境变化和新加坡自身优势的叠加效应。

首先,它是动荡世界里的“稳定器”。

这两年国际关系挺复杂的,尤其是中美关系紧张,加上英国脱欧后的一些不确定性,很多原本打算去英美留学的家庭和学生,开始寻找更稳妥的替代方案。新加坡就成了最佳选择。

这里政治稳定,社会治安极好。根据美国盖洛普公司发布的2023年《全球法律与秩序报告》,新加坡以96分的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治安榜首。对于留学生和家长来说,安全感是压倒一切的考量。

而且,新加坡的防疫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算是做得相当不错的,社会秩序恢复得快,经济也迅速反弹。这种确定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是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它是全球资本和人才的新大陆。

新加坡的“野心”从来不小。它要做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人才中心。近年来,它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

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23年的报告,新加坡已经超越香港,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大量的跨国公司,尤其是科技巨头和金融机构,纷纷把亚洲总部(APAC HQ)设在这里。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企业出海,第一站也往往选在新加坡。走在中央商业区(CBD),你会看到Google、Meta、Amazon、高盛、摩根大通的办公楼鳞次栉比。

公司来了,就需要人。新加坡政府为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面向科技专才的Tech.Pass,以及针对高收入人群的“顶级专才准证”(ONE Pass)。这些政策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加坡欢迎你来搞钱,搞事业。

工作机会多,薪水高,自然吸引了全球的求职者。NUS发布的2022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达到了4850新币(约合人民币2.6万元),而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毕业生平均起薪更是高达6600新币(约合人民币3.5万元)。这么诱人的“钱景”,谁能不心动?

最后,教育质量是硬通货。

别忘了,新加坡的大学本身就是世界顶级的存在。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NUS)高居全球第8位,是亚洲排名最高的学府。南洋理工大学(NTU)也排在全球第26位。

花比英美更少的钱,享受世界顶级的教育资源,毕业后还能无缝衔接一个充满机遇的就业市场,这笔账算下来,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

所以你看,安全的环境、遍地的机会、顶级的教育,这三张王牌一打出来,全球的精英人才自然蜂拥而至。人一多,水涨船高,“卷”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三、校园里的“内卷”现场:GPA、实习、社交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你侥幸挤过了申请的独木桥,恭喜你,欢迎来到“卷”的下一个阶段——校园生活。

这里的“卷”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GPA是硬通货,更是“军令状”。

在新加坡的大学,GPA(绩点)就是一切的基石。想申请好的实习?HR第一个看的就是你的GPA。想申请博士?导师会问你的GPA。想拿奖学金?不好意思,GPA不到4.0/5.0基本没戏。

这里的课程评分大多采用“拉曲线”(Bell Curve)的方式,也就是说,你的分数不是取决于你答了多少,而是取决于你在所有人里的排名。这意味着你不仅要自己学得好,还要比你身边那些学霸们学得更好。

我上过一门课,期末考试全班平均分92,教授不得不把A+的线划到98分。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成了“时间管理大师”。图书馆24小时开放,凌晨三四点依旧灯火通明。你以为的“学神”,可能只是比你更能熬夜而已。

实习是“军备竞赛”,没有最早,只有更早。

在国内,可能大三、大四才开始找实习。在新加坡,这场战争从大一就开始了。

打开任何一个新加坡大学生的LinkedIn主页,你都会被那份金光闪闪的履历震惊到。大一暑假在高盛做“Spring Week”,大二在麦肯锡做暑期分析师,大三已经手握好几个顶级公司的全职return offer。仿佛人均都是投行精英、咨询大佬。

这种风气下,一份实习已经不够看了,两份是标配,三四份才算有竞争力。而且实习的“鄙视链”也清晰可见:投行 > 咨询 > 顶级科技公司 > 其他。为了拿到一份“好”实习,学生们会参加无数场说明会(Info Session),修改上百遍简历,刷几千道面试题。

我有个朋友为了进一家对冲基金,自学了三门编程语言,考了CFA二级,还参加了学校的投资社团,每天研究市场到半夜。他说:“没办法,身边的人都太强了,你不跑,就会被甩得无影无踪。”

社交不是放松,而是“资源整合”。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社交也变了味。大家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career path”。

各种学生社团,尤其是商科、金融、计算机相关的社团,成了最热门的“社交货币”。加入这些社团,不仅能认识志同道合的同学,更重要的是能接触到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获取内推机会和行业信息。

一场看似普通的社团活动,可能就是一场小型的招聘会。每个人都衣着得体,谈吐优雅,抓住一切机会向“大佬”们展示自己。就连平时吃饭,都可能是一场“coffee chat”,目的是向学长请教面试经验,或是结识某个公司的HR。

这种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钟,不敢有丝毫懈怠。很多人嘴上说着“佛系”,身体却诚实地在深夜的图书馆里“卷”着。

四、普通人在这场“龙卷风”里,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窒息。难道来新加坡留学,就意味着必须投身这场无休止的“内卷”吗?

其实也不是。

“龙卷风”的中心虽然风力最强,但风眼却是平静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风眼”。

第一件事,是接受现实,然后调整心态。

“卷”是客观存在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它,就像我们无法让风停下来。与其抱怨和焦虑,不如先接受这个设定。告诉自己,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很优秀,竞争激烈是正常的。放平心态,别用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成功。

身边有人拿了顶级投行的offer,值得为他鼓掌,但这不代表你也必须走这条路。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找到一份自己喜欢且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过上充实快乐的生活,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第二件事,是找到你的“差异化优势”。

如果所有人都去挤金融和CS这两条最拥挤的赛道,那必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新加坡的市场其实很多元,有很多被大家忽略的蓝海。

比如,生物医药、新材料、可持续发展、教育科技等等,这些领域同样有大量的机会,而且竞争相对不那么惨烈。你可以试着把你的专业和这些领域结合起来。比如你是学传媒的,可以专注于科技领域的公关;你是学设计的,可以去做用户体验(UX/UI)设计,这在科技公司里非常抢手。

不要只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厂”,很多中小型企业、初创公司(Startup)里也藏着宝藏。它们可能给不了你最高的起薪,但能给你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核心的工作内容。

第三件事,是建立“有效社交”,而不是“功利社交”。

别把每次和人见面都当成一次面试。真正有价值的人脉,是建立在真诚和信任之上的。

多和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交朋友,听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这会极大地拓宽你的视野。去参加一些你真正感兴趣的活动,而不是那些看起来“有用”的活动。在这些地方,你更容易遇到气场相合的人。

一个真心愿意帮你内推的学长,远比你微信列表里100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大佬”更有用。而这份真心,来源于你们之间真实的连接,而不是一次功利的自我介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照顾好自己。

在高速旋转的“卷”场里,最容易被消耗的就是你的身心健康。请务必记住,GPA、实习、工作,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累了就去东海岸公园散散步,看看海。馋了就去小贩中心吃一顿叻沙、海南鸡饭。压力大了就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聊聊,这不丢人。

允许自己有“躺平”的时刻,允许自己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你的价值,不应该由一份offer或者一个绩点来定义。

新加坡这股风,确实很大。但风大的地方,有人被吹得晕头转向,也有人借着风力飞得更高。我们不一定要做飞得最高的那只鸟,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在风中稳住自己的翅膀,找到自己的航向,然后去欣赏沿途那些不一样的风景。

毕竟,留学的意义,不就是为了看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43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