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香港金融offer,从选对专业开始

puppy

想毕业就进中环,拿下香港金融圈的入场券?先别急着一股脑冲商学院!你是不是也以为学金融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投行?那可就想简单啦。其实,香港的顶尖金融机构,早就悄悄把目光投向了别处。这篇文章就来给你揭秘,除了传统商科,到底哪些专业才是HR眼里的“版本答案”,比如某些理工科背景为什么反而更吃香,以及不同赛道未来的发展天花板。选对赛道,能让你在求职路上少走N年弯路,快来抄作业,从申请学校那一步就开始精准布局!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想进中环的同学,建议泡杯咖啡,从头到尾仔细看完。你以为的“金融专业”,可能和顶尖公司想要的,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哈喽各位LXS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注香港求职N多年的小编Alex。

先给你们讲个去年发生的真事。我认识两个同一年来香港读研的学妹,叫她们Jessica和Leo吧。Jessica本科就是国内TOP2的金融,研究生顺理成章进了港大(HKU)的金数(MFin),简历金光闪闪,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天选之女”,感觉毕业进大摩(Morgan Stanley)后台都是屈才了。

Leo呢,本科是华五的计算机,申研时鬼使神差地跨申了港科(HKUST)的金融科技(MSc in FinTech),当时还被不少人劝,说她放弃了“版本答案”的计算机,去卷金融,太想不开了。

结果呢?去年秋招,Jessica海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拿了不少,但最后核心投行部门(IBD)的offer一个没拿到,最后去了一家中资券商的研究部。而我们都以为是“陪跑”的Leo,因为一手漂亮的Python和机器学习建模能力,竟然拿到了Jane Street(香港顶尖量化对冲基金)的Quant Developer暑期实习offer,实习完顺利转正,起薪直接破了七位数港币。

Jessica后来跟我复盘时,一脸无奈地说:“我以为我懂金融,结果面试官问我怎么用Python做回归分析、怎么理解随机过程,我直接懵了。现在感觉,金融的尽头,原来是码农。”

Leo的故事,在香港留学生圈子里绝不是个例。它血淋淋地揭示了一个真相:你想毕业就进中环,想拿那些让人口水直流的offer,光靠“商科思维”已经远远不够了。香港的金融圈,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人才洗牌”。选对专业,比你想象中重要一万倍。

为什么你的金融学位,突然就不“香”了?

先别急着骂我贩卖焦虑。我们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被封神的“金融学”金字招牌,现在好像有点褪色了?

答案很简单:游戏规则变了。以前的金融,很多时候靠的是信息差、人脉和经验。一个资深的交易员,可能凭着盘感就能做出决策。一个厉害的银行家,靠的是一张能搞定所有客户的嘴。

但现在呢?整个金融行业都在被科技“格式化”。

高盛(Goldman Sachs)早就不是一家单纯的投行了,它自己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早在2018年,高盛全球员工中就有大约四分之一是工程师和程序员,这个比例现在只高不低。他们的交易部门,曾经人声鼎沸的600人交易大厅,现在被自动化算法取代,只剩下几个监控程序的人。

再看看香港最赚钱的赛道之一——量化交易。像Citadel Securities、Point72这些顶尖基金,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不是金融理论,而是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复杂的数学模型。它们需要在毫秒之间做出交易决策,这靠人脑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它们需要的是能写出高效算法、能处理海量数据、能建立精准模型的“科学家”。

根据全球知名猎头公司Robert Walters发布的《2023年薪资调查报告》,香港金融服务领域对具备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Python编程技能的人才需求激增了近40%。报告明确指出,传统金融技能正在贬值,而“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是市场上的绝对稀缺品。

所以你看,不是金融不香了,而是评价“金融人才”的标准变了。当你的竞争对手不仅懂Black-Scholes模型,还能随手写个脚本去回测交易策略时,你手里那张纯金融的文凭,竞争力自然就下来了。

真正的“版本答案”:HR眼里的香饽饽专业

好了,认清现实后,我们来看看,想拿捏香港金融圈的顶尖offer,到底该读什么专业。我把它分成几个段位,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王者段位: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量化金融

这个段位的专业,可以说是直通香港金融圈金字塔尖的“高速列车”。

为什么是它们?

因为这些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编程、算法、系统架构,正是当今金融最高频、最核心业务的基石。无论是高频交易的底层系统,还是复杂衍生品的定价模型,或者是金融科技平台的搭建,都离不开这些硬核技术。

典型岗位: 量化分析师(Quant Analyst)、量化交易员(Quant Trader)、金融工程师(Financial Engineer)、策略师(Strats)、金融科技开发(FinTech Developer)。

薪酬天花板: 极高。这个赛道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不问出处,只看你有多强”。以香港的量化岗为例,一个顶尖学校(比如港科、港中大、港大)的CS或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第一年进顶尖对冲基金的总包(薪水+奖金)达到100万-150万港币是非常常见的。如果你是博士,或者有国际奥赛金牌傍身,这个数字还能翻倍。

真实案例: 前几年有个新闻,港科大一个计算机系的本科毕业生,还没毕业就收到了Jane Street的offer,年薪超过200万港币。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拿过奖,算法能力超群。在这些公司眼里,你懂不懂金融理论是次要的,可以进来再学,但你的数学和编程功底,必须是顶尖的。

星耀段位:数学、统计学、物理学

如果说计算机是“术”,那数理统计就是“道”。这个段位的专业,培养的是一种极致的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

为什么是它们?

金融的本质,就是对不确定性进行定价和管理。而数学、统计和物理,恰好是研究不确定性和复杂系统的学科。概率论、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时间序列分析……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的课程,正是构建现代金融模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物理学背景的同学,他们处理复杂系统和噪声数据的能力,在量化领域非常受欢迎。

典型岗位: 量化研究员(Quant Researcher)、风险管理建模(Risk Modeling)、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产品结构师(Structurer)。

薪酬天花板: 非常高。这个赛道的毕业生,尤其是有博士学位的,是各大投行和基金“研究部门”争抢的对象。他们可能不会直接去写交易代码,但他们负责设计和验证整个交易策略背后的数学模型。根据香港金融科技协会(FTAHK)的数据,具备高级统计建模能力的金融人才,平均薪酬比传统金融分析师高出30%-50%。

真实案例: 华尔街传奇人物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本身就是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家。他的公司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是拥有物理学、数学等领域博士学位的“科学家”,而几乎没有商学院毕业生。这个风气,也刮到了香港。

钻石段位:数据科学、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学

这个段位的专业,是应用型的“多面手”,是连接技术和商业的桥梁。

为什么是它们?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成了所有金融机构的核心议题。数据科学专业,就是为此而生。而工程学背景的同学,则以其强大的逻辑思维和项目执行能力见长,特别适合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管理。

典型岗位: 金融数据分析师(Financial Data Analyst)、商业智能分析师(BI Analyst)、金融科技产品经理(FinTech Product Manager)、技术咨询(Tech Consulting)。

薪酬天花板: 很高。虽然起薪可能不如顶尖量化岗,但发展路径非常广。香港正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根据香港政府投资推广署(InvestHK)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香港拥有超过800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8家虚拟银行(如ZA Bank, Mox Bank),这些公司每年都在疯狂招人。一个有几年经验的FinTech PM,年薪跳到70-80万港币以上是很轻松的。

真实案例: 我一个朋友,本科在香港读的土木工程,跟金融八竿子打不着。但他辅修了计算机,自学了SQL和Tableau,毕业后进了一家虚拟银行做数据分析。因为工程背景让他对项目流程管理特别在行,两年后就升职成了数据产品经理,薪水翻了一番。他说,面试官最看重的,就是他那种“把一个复杂问题拆解成N个小步骤并逐一解决”的工程思维。

商科生还有出路吗?当然有,但你得“进化”

说了这么多理工科的好,是不是读金融、会计、经济的同学就要哭晕在厕所了?

别慌,当然不是。

传统商科的优势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大量与人打交道的领域。比如:

  • 投资银行部(IBD): 核心工作是做IPO、并购重组,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人际网络和项目管理能力。理工科背景的人再聪明,让他去跟客户喝酒谈生意,可能还真不如商科生来得自如。

  • 销售与交易部(Sales & Trading): Sales岗需要维护客户关系,懂市场,会“讲故事”。这也是商科生的传统优势领域。

  • 私募股权(PE)/风险投资(VC): 这些领域需要做大量的行业研究、尽职调查,对商业模式的理解要求非常高。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即使在这些传统领域,游戏规则也变了。现在的IBD面试,除了问你“如何给一家公司估值”,也很可能会让你现场做一个简单的LBO模型。现在的S&T部门,也希望你至少能看懂一些基础的交易代码,理解算法是如何执行的。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发布的2023届MBA就业报告显示,超过65%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行业,但报告中特别强调,雇主们对候选人的“量化分析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很多顶级商学院,现在都把Python和数据分析列为了必修课。

所以,对于商科背景的同学,你们的出路在于“进化”——成为一个“懂科技的金融人”

在你的简历上,除了那些金融证书(CFA, FRM),如果能多一行“熟练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或者多一个用SQL做的数据项目,你的竞争力会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与其花大量时间去刷那些虚无缥缈的“Case Study”,不如静下心来,去Coursera或者edX上系统地学一门编程课,去Kaggle上打一场数据比赛。相信我,这个投入产出比,绝对超乎你想象。

好了,干货讲得差不多了。我知道,选专业是个很头疼的事,关系到未来几年的学习,甚至是一辈子的职业路径。

但别把它想得太玄乎。说白了,就是一场信息战。当别人还以为进中环就得削尖脑袋往商学院挤的时候,你已经看到了科技正在如何颠覆这个行业,并且提前布局了。

记住,你的专业只是你的“出厂设置”,它决定了你的起点。但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持续学习新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别等到大四秋招,才发现自己的简历上除了GPA和几个实习,什么硬核技能都没有。

真正的起跑线,在你今天读完这篇文章,打开电脑,开始搜索“Python入门教程”的那一刻,就已经重新划好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43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