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神仙项目!哥大金融数学录取复盘

puppy

嗨,小伙伴们!是不是也觉得哥大金融数学这种“神仙项目”遥不可及?别慌,今天就来给你扒一扒我是怎么“闯”进去的!我的三维其实不算顶尖,甚至还有点小硬伤,但最后还是成功上岸了。这篇超详细的复盘,会把我的GPA、GRE、实习经历,尤其是那份改了十几遍的PS文书,还有面试准备的独家心得,全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到底是什么样的实习和文书故事最终打动了招生官?我踩过哪些坑,又有哪些经验是真正有用的?想知道普通背景如何冲刺梦校,赶紧点开看看我的心路历程吧!

我的申请档案卡具体情况
本科背景国内Top10 985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辅修计算机科学
GPA3.72/4.0 (专业课GPA: 3.85)
GRE328 (Quant: 170, Verbal: 158, AW: 3.5)
TOEFL105 (Speaking: 22)
实习经历1. 国内头部券商,量化策略研究部实习生
2. 上海某小型私募,量化开发实习生
科研经历跟着学院导师做过一个关于随机微分方程在期权定价中应用的暑期研究项目
录取结果Columbia MSFE (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还记得大三那个暑假,我在陆家嘴一栋写字楼里实习,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满屏的Python代码和K线图。有天中午,跟一位刚从哥大毕业的Quant大神一起吃饭,他聊起在纽约上学、在华尔街找工作的经历,眼睛里全是光。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哥大金数……那不是神仙才能去的项目吗?” 这个念头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一年后,当我颤抖着双手点开哥大录取邮件,看到那句“Congratulations!”时,我才真正相信,原来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闯进“神仙”的世界。

嘿,lxs.net的小伙伴们!我就是那个曾经觉得哥大遥不可及,最后却幸运上岸的普通学生。今天,我想把这份“闯关秘籍”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我的三维、我的实习、我那改了十几遍的文书,以及面试时的惊心动魄,希望能给正在迷茫的你一点点光。

“神仙项目”到底有多神?先来扒一扒哥大MSFE

我们通常说的“哥大金数”,其实大部分人指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下的金融工程硕士项目(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简称MSFE。这个项目为什么被封神?因为它就是华尔街的“预备役训练营”。

我们不谈虚的,直接上数据。根据哥大官网公布的2023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毕业生在毕业6个月内的就业率高达100%。平均基本年薪达到了惊人的15万美元,签约奖金中位数也有2.5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一毕业,就能拿到百万人民币的年薪包。他们的毕业生去向,清一色都是高盛、摩根大通、Citadel、Jane Street这种如雷贯耳的顶级投行和对冲基金。

当然,门槛也高得吓人。每年全球只招收80人左右,但申请者却有数千人。我查过一些论坛上的数据,近几年的录取率大概在5%左右徘徊。录取的学生背景也极其恐怖,清一色的是清北复交、海外顶尖名校,GPA 3.8+,GRE Quant满分几乎是标配。所以,你现在能理解我当初为什么觉得这是个“神仙项目”了吧?

我那“不够看”的三维,硬伤如何补救?

看到上面那些数据,你是不是有点慌了?别急,来看看我的“凡人”背景。

我的GPA是3.72/4.0。这个分数在普通学校里算优秀,但在申请池里,只能算中等偏上,离那些3.9+的大神差了一截。我最大的硬伤是,大二上学期一门核心专业课“线性代数”只拿了B。这对于申请一个数学要求极高的项目来说,简直是致命伤。我当时焦虑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得招生官看到这个成绩单,第一秒就会把我扔进垃圾桶。

怎么办?哭是没用的。我能做的就是在后面“亡羊补牢”。我选修了所有能选的更高阶的数学和编程课程,比如随机过程、数值分析、C++高级编程、机器学习,并且拼了命地学,确保每一门都拿到了A或A+。我的策略就是,用一个漂亮的上升曲线和更硬核的课程成绩,向招生官证明:“嘿,我大二的时候打了个盹,但我后来醒了,而且跑得更快了!”

再说说GRE。我考了两次,最后的分数是328,其中数学(Quant)170满分,语文(Verbal)158。这个分数怎么说呢,数学满分是申请这类项目的“生存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我的Verbal分数其实很一般,很多被录取的同学都是160+。我当时也想过再刷,但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我的想法是,只要我的数学能力、编程能力和专业背景足够突出,Verbal的这点小瑕疵,招生官或许可以容忍。

至于托福,我考了105分,口语只有22分。这个分数就是刚刚过线,没有任何优势。所以你看,我的三维硬件条件,真的没有任何一项是顶尖的,甚至还有明显的短板。

这恰恰说明了一件事:当你的硬件无法达到完美时,你的软件背景——也就是实习、科研和文书,就成了你逆袭的唯一机会。

实习:从“数据搬运工”到“策略开发者”

我的实习经历有两段,每一段都像打怪升级,层层递进,最后构成了我文书里最重要的故事线。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一家国内知名的券商研究所做量化实习生。说实话,刚开始的工作非常枯燥。我每天的任务就是用Python写爬虫,从各种财经网站上抓取数据,然后进行清洗、整理,存入数据库。这个过程,我称之为“数据搬运工”。每天都在和各种数据格式错误、缺失值作斗争。我的mentor是一位很忙碌的研究员,基本上不会手把手教我什么高深的模型。

但我没有抱怨。我知道,这是每个新人的必经之路。在完成了基础任务后,我开始主动去阅读部门的研究报告,试图理解那些复杂的策略模型是怎么构建的。我把报告里提到的每一个我不懂的金融术语、每一个数学公式都抄下来,晚上回学校就去查资料、看书。我还主动把我清洗好的数据做了一些简单的可视化分析,然后发给mentor看。一个月后,他可能觉得我这小伙子还挺主动,就开始让我帮忙跑一些简单的因子回测。这份实习虽然没有让我接触到核心策略,但它让我第一次真实地触摸到了金融市场的脉搏,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处理金融领域里那些“脏乱差”的数据。这为我后来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第二份实习,才是我申请中的“杀手锏”。我通过学长内推进了上海一家小型的私募对冲基金。因为公司小,每个人都要负责很多事情,我的机会也更多了。我的老板直接给了我一个课题:研究市场上一种新型的奇异期权(Exotic Option)的定价问题。

这个问题远比我想象的复杂。传统的Black-Scholes模型在这种非标准化的期权上完全失效。我花了两周时间,啃了几百页的《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又把随机微积分的课本翻出来重新学了一遍。我尝试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来做定价,自己用Python写了上千行代码,搭建了整个模拟框架。但模型的收敛速度很慢,而且精度总是不理想。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搞到深夜。我不断地去和老板、和公司的交易员讨论,向他们请教。我发现问题出在波动率的估计上。于是,我又去研究GARCH模型族和随机波动率模型。最后,我结合了一种方差缩减技术(Variance Reduction Technique)改进了我的蒙特卡洛模拟,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度。当我把最终的定价模型和一份长达20页的研究报告交给老板时,他非常惊讶,当场决定让我们部门根据我的模型进行小规模的实盘测试。

这段经历,后来成了我PS里最核心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我的数理能力、编程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我如何主动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识、并最终解决一个真实商业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招生官最想看到的品质。

PS文书:改了15遍的“逆袭”剧本

如果说实习是子弹,那PS文书就是把这些子弹精准射向招生官心脏的狙击枪。我的PS初稿,现在回头看简直是一场灾难。我像列清单一样写:“我GPA 3.72,学过随机过程,在XX公司实习,负责XX工作……” 无聊到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在被学长和文书老师轮番“蹂躏”后,我推倒重来,总共大改了至少15个版本。最终版的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段:直接抛出矛盾,抓住眼球。 我的开头不是“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profound interest in...”,而是直接从我第二份实习的那个棘手问题开始:“The standard Black-Scholes model, a cornerstone of financial mathematics, fell short when I was tasked with pric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ath-dependent options. This practical failure became the catalyst for my deep dive into advanced quantitative modeling.” 这样写,瞬间就建立了一个悬念:一个学生遇到了一个连经典模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接下来会怎么做?

第二、三段:具体展开故事,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详细描述了我是如何从零开始研究那个奇异期权的。我没有罗列我会什么,而是把我的技能融入到故事里。比如,我会写“To tackle the high dimensionality of the problem, I implemented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framework in Python, leveraging my knowledge from my Numerical Analysis course.” 我会写“I discovered the model's inefficiency stemmed from naive volatility assumptions, which led me to explore and implement a GARCH(1,1) model to capture volatility clustering.” 每一句话都在展示我的一个技能点,但它们都是为解决那个核心问题服务的,读起来非常连贯。

第四段:升华动机,连接未来。 在解决了那个问题之后,我并没有就此打住。我写道,虽然我成功搭建了模型,但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对这个模型背后的数学理论(比如随机控制、鞅定价理论)理解得还不够深刻,我的编程能力也限制了我去实现更复杂的算法。这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我为什么需要读一个研究生项目。我需要更系统、更严谨的学术训练。

第五段:为什么是哥大MSFE?(Why School?) 这是最关键的一段,也是最需要做功课的。我没有空泛地吹捧哥大有多好。我提了两位教授的名字,一位是Paul Glasserman,他的蒙特卡洛方法研究和我实习时遇到的问题高度相关;另一位是Emanuel Derman,他的著作《My Life as a Quant》是我的启蒙读物。我还提到了我想上的两门具体课程,比如“Stochastic Models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Computational Finance and Algorithmic Trading”,并说明了这两门课如何能帮助我弥补知识短板,实现我的职业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Quant。这表明,我不是海投,我是真的了解你们的项目,并且我的需求和你们的供给是完美匹配的。

整篇PS,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一个具体的挑战开始,展示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情,暴露出我的知识短板,最后说明哥大MSFE是填补这个短板、助我实现梦想的唯一选择。这比任何苍白的自我吹嘘都有力得多。

面试:当数学题和“灵魂拷问”一起砸来

收到哥大面试通知的时候,我的心跳都漏了一拍。我知道,这是最后一关了。哥大MSFE的面试以技术性强而闻名,面试官通常是项目的教授或者校友,非常专业。

我花了两周时间疯狂准备。我把概率论、线性代数、微积分、随机过程的核心概念重新过了一遍。我刷了大量的面试题,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概率题(比如“一根木棍,随机切两刀,能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和脑筋急转弯。我还把我的C++和Python项目代码从头到尾捋了一遍,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讲清楚。

面试是通过视频进行的,面试官是一位看起来很资深的校友,现在华尔街工作。过程大概30分钟,节奏非常快。

他先是让我简单自我介绍,然后直奔主题。 第一个问题:“Tell me about your internship project on option pricing.” 这个问题我早有准备,就把我PS里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了一遍,重点突出我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第二个问题,技术题来了:“What is the expected number of coin flips to get two consecutive heads (HH)?” 这是一个经典的概率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屏幕前的白板上写出了状态转移方程,一步步推导出期望是6。这个过程,展示思考过程比直接给出答案更重要。 第三个问题,编程题:“How would you find the square root of a number without using the built-in function?” 我立刻想到了牛顿迭代法,并清晰地讲出了算法的思路和迭代公式。

最后,他问了一个行为问题:“Why Columbia MSFE? What do you want to achieve after graduation?” 这又回到了我的PS核心。我再次强调了我对特定教授和课程的兴趣,并结合纽约的地理优势,说明了我希望在华尔街成为一名专注于衍生品定价的Quant的职业规划。我的回答很具体,让他相信我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清晰的规划。

面试结束后,我手心全是汗。但回想起来,整个过程虽然紧张,但我准备的都用上了。面试官想看到的,无非就是三点:你够不够聪明(技术问题),你做过的事情够不够有价值(项目经历),以及你和我们的项目匹不匹配(Why School)。

好了,我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从一个觉得哥大遥不可及的普通学生,到最终拿到offer,我走过的每一步,踩过的每一个坑,都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别再因为自己不是出身顶尖名校,或者GPA差了零点几分就早早放弃。申请季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那些天赋最高的选手,但一定是那些最清楚自己要去哪里,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全部努力的人。

你的独特经历,你解决过的某个具体问题,你对某个领域异于常人的热情,这些才是你身上最闪光的地方。把它们挖出来,打磨好,用一个精彩的故事讲给招生官听。相信我,他们会看到的。

现在,轮到你来写自己的“闯关”故事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53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