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高能看点 |
|---|
| - 学霸 or 猛兽?:揭秘留学生“双面人生”的惊人反差。 |
| - 时间管理黑科技:他是如何把24小时用出48小时效果的? |
| - “超人”也会累:光环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伤痛和压力。 |
| - 鸡血注入!:看完他的故事,感觉自己的due都不是事儿了! |
你敢信?我同学竟是欧洲职业橄榄球员
嗨,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兄弟姐妹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留学这几年,我见过各种神人。有那种GPA 4.0还顺便开了个公司的学神,也有那种玩遍欧洲三十国、精通五门外语的社交牛人。本来以为自己已经见怪不怪了,直到上个月,我才发现,真正的“大神”原来就坐在我身边,而且低调得像个假人。
事情是这样的。上个月期中周,图书馆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绝望的气息。我跟我的项目小组同学Leo,正为了一个变态难的金融建模项目熬得眼冒金星。凌晨两点,我看着对面Leo那张写满疲惫的脸,眼眶下面挂着比我还重的黑眼圈,心里还挺过意不去,觉得是我拖累了进度。我递给他一罐红牛,说:“哥们儿,撑住,搞完这波咱们就能睡个好觉了。”
Leo揉了揉眼睛,对我笑了笑,咕咚咕咚灌下半罐,然后继续埋头敲代码。当时我只觉得,这哥们儿真是个靠谱的队友,能处!
结果,就在那个周末,我瘫在沙发上刷体育新闻时,一条推送差点让我的手机惊掉在地上。那是一场欧洲橄榄球冠军杯(European Rugby Champions Cup)的比赛集锦,视频封面上,一个肌肉虬结、在泥地里狂奔的“猛兽”擒抱着对手达阵得分。我本来想划走的,但总觉得那张沾满泥土的脸有点眼熟……我把图片放大,再放大,揉了揉眼睛……我勒个去!这不是Leo吗?!
那个在图书馆里安静得像只猫,说话都轻声细语,跟我讨论贝叶斯定理的Leo,在赛场上简直就是一头出笼的棕熊!我赶紧去搜了他效力的俱乐部官网,白纸黑字地写着他的名字和签约球员的身份。我整个人都懵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家伙……是开分身了吗?
学霸与“猛兽”:无缝切换的双面人生
第二天在学校见到Leo,我把他拉到一边,指着手机上的照片,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这……这是你?!”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承认了。原来,Leo来自一个橄榄球世家,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来欧洲留学前,就已经被一家顶级联赛的俱乐部相中,签了半职业合同(semi-professional contract),一边读书一边打球。
这下我全明白了。为什么他总是在周五下午就匆匆离开,周一早上又总是一脸倦容地出现;为什么他的双肩包看起来永远那么沉,里面除了电脑课本,还有护具和运动装备;为什么他的食量大得惊人,一顿能吃掉我两天的饭……
白天,他是商学院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在计量经济学课上跟教授对答如流的学生之一。教授提问,他总能冷静地给出清晰的逻辑。小组讨论,他言简意赅,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而到了晚上和周末,他就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去俱乐部,换上队服,变成那个在赛场上用身体和意志去拼杀的职业球员。
这种反差感实在是太强烈了。根据体育数据分析公司Opta的统计,一名职业橄榄球员在一场高强度比赛中的跑动距离可以达到7公里,其中包括了近百次的冲刺、急停和身体对抗。而根据我们学校的学术要求,他修的金融工程专业,每周的阅读量和作业量,至少需要投入30个小时才能勉强完成。这两件事,任何一件单拎出来,都足以榨干一个普通人的全部精力。而他,竟然把这两者结合在了一起。
时间管理大师?不,是“时间压榨大师”
我最好奇的就是,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的时间是充值的吗?
后来跟他混熟了,我才了解到他那张堪称变态的日程表。他的生活里几乎没有“娱乐”和“休闲”这两个词,所有的时间都被切割成了以分钟为单位的模块。
通勤时间 = 移动图书馆。 从学校到俱乐部的火车单程就要两个小时。这段时间,他会戴上降噪耳机,屏蔽掉周围的一切,专心看文献或者听课程录音。他说,一个学期下来,他光在火车上就能读完十几本专业书。我问他嘈杂环境下怎么看得进去,他说:“习惯了,赛场上几万人的呐喊声都影响不了我,火车这点声音算什么。”
训练间隙 = Deadline拯救器。 职业队的训练不是从头到尾都保持高强度。在力量训练的组间休息,或者理疗放松的碎片时间,他会拿出手机快速回复小组邮件,或者构思论文的提纲。用他的话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due和下一场比赛哪个先来。”
“战略性放弃”的艺术。 他几乎从不参加任何无关紧要的社交活动。当我们在酒吧看球、在KTV嘶吼的时候,他要么在健身房加练,要么在图书馆补觉。他很清楚,自己的精力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必须花在刀刃上。根据一项针对NCAA(美国大学体育协会)顶级运动员的研究,他们平均每周花在训练和比赛上的时间超过40小时,这已经等同于一份全职工作了。而Leo作为职业球员,这个数字只高不低,他必须做出取舍。
他的自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为了保证身体状态,他的饮食严格到克。炸鸡、可乐、甜点这些留学生的“续命神器”,对他来说就是毒药。他每天早上6点雷打不动地起床进行晨练,无论前一天是训练到深夜11点,还是赶论文到凌晨3点。
我看着他,突然觉得我们平时抱怨的“时间不够用”,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缺的不是时间,而是把每一分钟都用到极致的决心和能力。
光环背后:那些看不见的伤痛与压力
当然,Leo的生活远不止“热血”和“励志”这么简单。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橄榄球是一项高风险运动。根据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职业橄榄球运动员的赛季受伤率几乎是100%,平均每个球员每个赛季都会因伤缺席几周的比赛。Leo的身上,新伤旧伤叠在一起,就像一张军功章地图。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游泳,我看到他后背和肩膀上有几道长长的疤痕,触目惊心。他轻描淡写地说是以前手术留下的。
身体上的伤痛还是其次,精神上的压力才是最磨人的。
学业上,他要和一群心无旁骛的全职学生竞争。一次期末考试前,他因为一场重要的客场比赛,错过了最后几节复习课。在飞回来的飞机上,他几乎一夜没睡,就着昏暗的灯光啃完了几百页的PPT。下飞机直接拖着箱子去了考场。他说,考到一半的时候,他感觉自己都快出现幻觉了,满脑子都是教练的吼声和队友的传球路线。
赛场上,他同样要面对巨大的压力。作为队里为数不多的“学生球员”,他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教练和队友不会因为他第二天有考试就降低对他的要求。一次关键比赛失利后,他在更衣室里坐了很久。他说那种感觉比挂科还难受,因为学业上的失败只影响他自己,而赛场上的失误,辜负的是整个团队的信任。
在异国他乡,这种双重压力下的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想家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学业和训练都陷入瓶颈的时候,他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因为身边没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处境。大多数时候,他只能靠自己硬扛。
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赛场上达阵得分的高光时刻,是他在课堂上对答如流的学霸风采。我们看不到的,是他在无数个深夜里的挣扎、疲惫和自我怀疑。
我们不是Leo,但我们都在打着自己的“比赛”
讲真,认识Leo之后,我很少再抱怨自己有多忙、有多累了。每当我想为又一个due而哀嚎时,我就会想起他那张贴满便利贴的日程表,想起他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球场赶回图书馆的背影。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体验到那种在几万人的欢呼声中比赛的激情,也未必需要像他那样,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但他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留学生活中的影子。
我们谁不是在打着自己的“两场比赛”呢?
一边是要应付的各种quiz、exam和paper,这是我们的“主线任务”;另一边,也许是你为了生活费在餐厅打的工,是你为了兴趣在坚持更新的视频频道,是你为了未来职业发展在拼命考的证书,是你为了融入当地生活在努力学习的第二外语……这些都是我们的“第二战场”。
我们也会累,会迷茫,会觉得压力大到喘不过气,会想家想到在深夜里掉眼泪。但你看,总有人比我们更难,却比我们更拼。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别急着放弃。不妨试试把你的目标切得再碎一点,就像Leo利用训练间隙那样,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小难关。或者,更干脆一点,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战略性地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消遣和社交,把宝贵的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留学这条路,本就是一场修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光鲜的背后都是咬牙坚持的灵魂。
不说了,我的代码又出bug了。不过现在,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我感觉自己又充满了电。
希望Leo的故事,也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力量。下次再为ddl哀嚎的时候,想想那个在球场和图书馆之间玩命冲刺的身影,也许你就会觉得,手里的咖啡,又香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