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可能适合你,如果你正经历…… |
|---|
| - 刚刚收到梦校的拒信,感觉天都塌了。 |
| - 身在异国他乡,对现在的专业和未来的道路感到无比迷茫。 |
| - 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卷”,心里焦虑,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 |
| - 厌倦了GPA、实习、简历的无限循环,想看看课本之外的真实世界。 |
嘿,朋友,还记得收到梦校拒信的那天吗?
我记得。那天伦敦的天气难得的好,阳光透过宿舍小小的窗户,洒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屏幕上那封以“We regret to inform you…”开头的邮件,每个字都像小锤子,轻轻地,但一下一下,敲碎了我为之奋斗了整个青春的梦想。我关上电脑,把自己埋进被子里,周围是舍友轻手轻脚走过的声音,但我感觉自己被全世界隔离了。我就是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掉进水里的那一个。
作为留学生,我们背负的期望似乎格外沉重。父母的积蓄、亲友的期待、自己对未来的豪情壮志,所有这些都押注在一纸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上。当这张纸没能如期而至时,那种“失败者”的感觉,足以把人压垮。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ACHA)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大学生报告感到“压倒性的焦虑”,而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留学生来说,这个数字只会更高。我们不仅要应对学业压力,还要适应文化冲击和孤独感。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lxs.net上看别人的成功经验,越看越觉得自己是个异类。
当“标准答案”的路不通时,我选择走向没有路的地方
迷茫了大概两个月,我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跌破眼镜的决定:休学一年,不去刷实习,不去考证,而是去苏格兰高地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做志愿者。
我妈在视频电话里急得直掉眼泪:“好好的学不上,你去山里能干什么?那不是耽误前途吗?”朋友们也劝我:“你是不是压力太大了?要不我们去欧洲旅行散散心,别做傻事。”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在我们习惯的叙事里,人生就像一场轨道赛跑,名校是最好的加速器,任何偏离轨道的行为都等同于浪费时间。但当时的我,已经在这个轨道上跑不动了。我需要的不是短暂的散心,而是一个彻底的暂停,去重新思考,我到底想去哪里,什么对我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
为什么是山野?因为它足够安静,足够原始,足够“无用”。在那里,没人关心你来自哪个大学,GPA有多少,未来想进投行还是咨询。大自然有一套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风、雨、星辰、土地,它们不在乎你的背景,只回应你的行动。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
事实上,我不是第一个“逃入”自然的人。近年来,“间隔年”(Gap Year)的概念在全球越来越被接受。根据“间隔年协会”(Gap Year Association)的数据,参加间隔年的学生中,有90%的人在一年内重返校园,并且往往带着更明确的目标和更高的学习效率。他们的数据还显示,经历过间隔年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GPA平均要高出0.1到0.4个百分点。这证明,“暂停”非但不是浪费,反而是一种高效的投资。
向导、匠人和土地,是我最好的老师
到了苏格兰高地,我才发现,这里的学习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我的第一个“老师”,是一位名叫Alasdair的当地向导。他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脸皱纹,笑起来像块被太阳晒过的老树皮。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认识这片山里的每一种植物。
他没教我复杂的拉丁学名,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我认识它们。他指着一种紫色的小花说:“这个叫石楠(Heather),是苏格兰的象征。以前人们用它做扫帚,铺床,甚至酿啤酒。你看它长得这么矮,是因为高地的风太大了,只有紧贴地面才能活下来。”他让我用手触摸一种毛茸茸的苔藓,告诉我这是“泥炭藓”(Sphagnum moss),它像海绵一样能吸收自身重量20倍的水,是形成这片泥炭地的关键。在二战时,人们甚至用它来当做伤口的敷料,因为它天然抗菌。
跟着Alasdair,我每天都在“上课”。这门课的名字叫“生态智慧”。我开始明白,一草一木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对系统性思维的理解,比我在任何一本《环境科学导论》里读到的都要来得真切。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感知力,一种与世界连接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所谓的“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有研究表明,通过亲身实践,我们对知识的记忆留存率可以高达75%,而传统的听讲式学习,留存率只有5%。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位名叫Elspeth的婆婆。她住在保护区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是当地最后几个会用传统方式捻羊毛、织粗花呢(Tweed)的匠人之一。我每周会去她的小屋待两天,帮她喂羊、剪羊毛,然后跟着她学习如何将一团乱糟糟的羊毛,变成一根结实的毛线,再用一台老旧的木制织布机,织成布料。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甚至枯燥。捻线的时候,手指常常被磨破。织布的时候,经纬线稍微弄错一根,就得全部拆掉重来。Elspeth婆婆从不催促我,她总说:“Patience, lass. The wool knows its own time.”(耐心点,姑娘。羊毛有它自己的节奏。)
从她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与“时间”相处的方式。在那个被“效率”和“速成”定义的世界里,我们习惯了即时满足。一键下单,隔日送达;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解说;三个月掌握一门新技能。而Elspeth婆婆让我明白,有些事情是快不了的,真正的价值,往往蕴藏在那些缓慢、重复、需要全心投入的过程中。这种专注和耐心,后来成了我应对任何困难时最宝贵的财富。如今,全球范围内对手工制品和传统技艺的兴趣正在复苏,像Etsy这样的手工艺品电商平台,在2023年的年度商品销售总额(GMS)超过了130亿美元。这说明,这个世界依然珍视那些用心和时间打磨出来的东西。
把大自然变成我们的课堂,和世界重新建立连接
在保护区,除了我,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有刚从华尔街辞职的德国小哥,有正在休学的巴西女孩,还有一位来寻找创作灵感的日本画家。我们背景各异,但都带着相似的迷茫来到这里。
我们一起做过很多事。比如,我们参与了一个“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项目,任务是帮助当地的生态学家追踪一种濒危的红松鼠(Red Squirrel)。我们每天需要花几个小时,带着望远镜和记录本,在指定的森林区域里观察、记录它们的数量、活动范围和行为。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团队协作。我们要学会辨认松鼠的食痕,分析它们的路线,还要在地图上精确标记,所有数据最后都会上传到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里。
我们的努力,成了科学家研究和保护这个物种的重要依据。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一个宏大事业的一部分。我们的“课堂”没有墙壁,我们的“课本”就是森林本身。这种项目在全球有很多,比如通过iNaturalist这个App,任何人都可以随手拍下身边的动植物,上传照片,由全球的专家和爱好者帮助鉴定,你的每一次观察都会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感,是坐在教室里听课无法比拟的。
我们还一起做过一个更有趣的“项目”。保护区里有一条被暴雨冲毁的小径,我们决定用一种叫“石笼”(Gabion)的古老技术来修复它。就是用铁丝网做成箱子,里面填满石头,用来巩固路基。我们没有挖掘机,所有工作都靠双手。我们排成一队,像蚂蚁搬家一样,把河床里的石头一块块搬到山坡上,再小心翼翼地堆砌起来。整个过程,我们争论过,泄气过,也互相鼓励过。两周后,当我们站在这条被我们亲手修复的、坚固而朴拙的小路上时,那种成就感,比我拿到任何一个A+都要强烈。
t>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领导一个小团队达成共同目标。这些在招聘网站上被称为“软技能”(Soft Skills)的东西——沟通、协作、解决问题、适应能力——在山野里,它们不是写在PPT里的理论,而是每天都在实践的生存本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多次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未来职场最重要的技能。而这些,恰恰是我在这片“无用”的山野里学到的。
人生的价值,不止一张名校文凭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我回到了城市,重新申请了学校。这一次,我没有再执着于那些排名顶尖的“名校”,而是选择了一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专业很强的大学。在我的个人陈述里,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罗列我的GPA和实习经历,而是写了我在苏格兰高地的故事:我如何认识石楠和泥炭藓,如何学习织布,如何和同伴们一起修复那条小路。
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招生官的邮件,他说我的经历是如此“独特而真诚”,展现了我在课堂之外的好奇心和行动力。我最终被录取了。
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完全变了。我不再因为身边有人拿到顶级投行的offer而焦虑,也不再因为自己没有一份光鲜的履历而自卑。我心里有底了。我知道我的价值,不只在于我毕业于哪所学校,更在于我拥有什么样的经历,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段在山野里的时光,像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开始关注可持续生活方式,毕业后,我和几个在保护区认识的朋友一起,创立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企业,我们组织“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带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迷茫的年轻人去到乡村和自然里,学习传统手艺,参与社区建设。我们不承诺这能帮你找到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但我们相信,这段经历能帮你找到你自己。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想劝每个人都放弃学业,跑进山里。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我只是想分享一种可能性:当你觉得眼前只有一条路,并且这条路你走得异常艰难时,不妨抬头看看旁边,或许有岔路,有小径,甚至有需要你亲手开辟的荒地。那条看起来“不那么正确”的路,可能恰恰是通往你内心真正想去的地方。
领英(LinkedIn)在202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专业人士认为,展示他们在工作之外的志愿者经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积极影响。因为这展示了他们的热情、承诺和社会责任感。你的价值,是由你的全部经历定义的,而不是那张纸。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正坐在宿舍里,对着一封拒信或者一份不满意的成绩单发呆,感觉未来一片灰暗,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小事:
1. 走出你的房间,去学校的植物园或者城市最近的公园走走,什么都别想,就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你不需要去遥远的苏格兰高地,大自然无处不在。
2. 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和专业无关的线下工作坊。可以是陶艺、木工、编织,甚至学做一道菜。去体验一下用双手创造东西的快乐,找回最原始的专注力。
3. 搜索一下像WWOOF(世界有机农场机会组织)、Workaway、HelpX这样的平台。你不需要花很多钱,只需要付出你的时间和劳动,就可以换取食宿,去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不叫“逃避”,这叫“探索”。
4. 和一个你信任的人聊聊你的困惑,这个人不一定能给你答案,但倾诉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告诉他们,你不是想放弃,你只是想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请一定记住,人生不是一场标准化的考试,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没挤上那座独木桥,真的没关系。因为桥的对岸,未必有你想要的风景。而你脚下的这片土地,只要你愿意俯下身,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宇宙。
你的未来,不在那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上,而在你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里,在你触摸过的每一片叶子上,在你和每一个真诚的灵魂相遇的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