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材料准备清单 |
|---|
| 个人陈述 (PS): 拒绝模板,讲好你的“为什么”故事,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
| 简历 (CV): 动词开头,数字量化,突出成就,针对性修改。 |
| 推荐信 (RL): 找对人,给足料,别当甩手掌柜。 |
| 整体逻辑: 所有材料指向一个统一、立体、有追求的你。 |
嘿,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微信里有个叫小A的学妹,每天都在焦虑的边缘疯狂试探。她本科是国内一所双非财经院校,均分86,雅思倒是考了个7.0。这个背景,说实话,挺不错的,但要冲刺G5或者王爱曼华(KCL, 爱丁堡, 曼大, 华威)的热门商科,又感觉有点悬。
她天天刷着论坛,看着各种“985/211,均分90+大神”的经验贴,再看看自己的“三围”,叹气的频率比我码字还高。“哲哥,我是不是没戏了?感觉自己的背景在申请大军里,就像一滴水汇入大海,瞬间就没了。”
我当时就给她回了一句:“别慌,你的GPA和学校背景是入场券,但决定你能不能坐到VIP席位的,是你手上那几份申请材料。”
后来,我们一起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她的PS、CV翻来覆去改了七八遍,把她一段不起眼的实习经历挖了又挖,最终,她拿到了包括曼大和KCL在内的好几个offer。她后来跟我说,感觉整个申请过程就像一场逆袭,而那几页纸,就是她的超车道。
今天,我就想借小A的故事,跟大家好好聊聊,怎么用你的申请材料,在这场激烈的英硕申请赛中,实现漂亮的“弯道超车”。
为什么说申请材料是你的逆袭剧本?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申请就像一场考试,GPA就是最终分数,学校背景就是考场排名。但英国大学的招生官,真的不只是在看分数。他们更像是在“选人”,选那个最有潜力、最适合他们项目、未来最有可能成功的学生。
我们来看一组残酷又真实的数据。根据UCL官网公布的数据,2022/23申请季,他们收到了超过15万份研究生申请。像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这类热门专业,报录比经常达到20:1甚至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招生官每天要面对堆积如山的申请,其中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很多人的“硬件条件”都差不多。
想象一下,你是招生官,一天要看上百份申请。A同学,985毕业,GPA 88;B同学,211毕业,GPA 89;C同学,双非毕业,GPA 88。光看这几个数字,你能分出谁更优秀吗?很难。这时候,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就是他们的PS和CV。
一份平庸的材料,会让招生官觉得:“嗯,又一个不错的学生,放进‘待定’池吧。”而一份出彩的材料,会让招生官拍案叫绝:“Wow, this is the one! 这个学生不仅成绩好,他/她还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并且已经为此付出了努力。我们项目就需要这样的人!”
所以,当你的硬件背景让你觉得没有绝对优势时,你的申请材料就是你唯一的、也是最强大的武器。它不是对你大学成绩的简单复述,而是你精心撰写的个人剧本,主角是你,观众是招生官,目标是让他们看完后,毫不犹豫地给你发offer。
个人陈述(PS):你的灵魂拷问与故事会
PS,全称Personal Statement,是所有材料中的灵魂和C位。很多人把它写成了一份加长版的自我介绍,流水账一样罗列自己的经历:“我参加了XX比赛,获得了XX奖项,在XX公司实习,负责XX工作……” 这样的PS,招生官扫一眼就扔到一边了。
真正牛的PS,是一篇逻辑严谨、感情真挚的“学术故事”。它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Why this subject? (你为什么对这个专业爱得深沉?)
Why this university/program? (为什么你偏偏看上了我们学校的这个项目?)
Why you? (我们为什么要录取你,而不是其他成百上千个申请者?)
关键在于,你不能直接说答案,而是要用你的经历去“证明”答案。
真实案例来了:
之前有个申请华威大学MSc Business Analytics(商业分析)的同学小李,本科是学会计的,GPA 85,学校背景也一般。这个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尤其看重申请者的数理和计算机背景。
他的第一稿PS是这么写的:“我对数据分析很感兴趣,因为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我学过会计,对数字很敏感,也自学了Python。华威大学的BA专业排名很高,课程设置很好,所以我很想来学习。”
是不是感觉很干瘪?完全没有说服力。
我们一起深挖后,帮他重构了整个故事线:
故事的起点:从他的一次课程作业说起。当时他做一个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的课题,发现传统会计报表只能看到“发生了什么”,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以及“未来会怎样”。这个困惑,成了他探索数据分析的最初动机 (回答了Why this subject)。
故事的发展:他没有停留在困惑。他开始主动去Coursera上学习Python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一个线上数据分析项目,用爬虫技术获取了某个电商平台的评论数据,做了一个简单的用户情绪分析模型,并把分析结果和公司的股价波动联系起来,写成了一份小报告。虽然这个项目很简单,但完整地展示了他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回答了Why you)。
故事的高潮:在写为什么选择华威时,他没有空泛地夸学校。他去官网仔细研究了课程设置,点名提到了他最感兴趣的两门课,比如“Data Mining and Visualisation”,并且找到了教这门课的教授,去看了这位教授最近发表的论文,发现教授的研究方向正好是利用机器学习预测金融市场风险,这与他之前的探索不谋而合。他写道:“我非常希望能深入学习XX教授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到我对财务数据分析的理解中。” (回答了Why this university/program)。
你看,修改后的PS,不再是干巴巴的陈述,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小李从一个普通的会计学生,变成了一个对商业分析有深刻理解、有实践经验、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准分析师”。最终,他成功拿到了华威的offer。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简历(CV):一页纸的战斗力报告
如果说PS是深度访谈,那CV就是你的高光时刻集锦。有研究表明,HR或招生官平均只会花6-7秒的时间扫视一份简历。你必须在这短短几秒内,抓住他们的眼球。
怎么做?忘掉那些“负责…”“参与…”的平淡描述,拥抱“动词+量化结果”的黄金法则。
你的每一条经历,都应该是一份迷你战报,清晰地告诉对方:我做了什么(Action),带来了什么影响(Result)。
我们再来看个对比案例:
一个申请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小张,在简历里描述她的实习经历。
修改前:
负责公司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日常运营。
参与策划了一场线上营销活动。
协助团队进行市场调研。
招生官看完:哦,知道了,就是个打杂的实习生。
修改后(经过深挖和量化):
独立运营公司官方微博,通过策划#XXX#话题,撰写15+篇原创推文,实现粉丝数在3个月内增长20%,平均阅读量提升50%。
主导策划“夏日挑战赛”线上活动,设计活动流程与推广方案,吸引超过5000名用户参与,为公司APP带来超过800次新下载。
运用问卷星和SPSS软件,设计并分发了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数据850份,撰写了一份20页的市场竞品分析报告,其中提出的3条建议被部门采纳。
招生官看完:哇!这个同学不仅有执行力,还有策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她能创造价值!她的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结果导向。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营销人才”。
看到了吗?同样一段经历,不同的描述方式,给人的印象天差地别。准备CV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复盘自己大学经历的过程。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量化的细节:增长了多少百分比?吸引了多少人?节省了多少时间?提高了多少效率?把这些数字找出来,它们就是你最有力的武器。
推荐信(RL):让大牛为你背书的正确姿势
推荐信是你申请材料中,唯一一个来自“第三方”的声音,它的作用是为你的PS和CV提供客观的佐证,增加可信度。
很多同学在找推荐人时有个误区:职位越高越好。于是他们去找了院长、系主任,但这位大牛可能一年都见不到你几次,对你的了解仅限于“那个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结果,他只能给你写一封非常官方、充满套话的推荐信,比如“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团结同学……”这种信,在招生官眼里,约等于没有。
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来自一个真正了解你、欣赏你的人。他可能只是一个教你专业课的讲师,或者指导你毕业设计的副教授,但他能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你的学术能力、研究潜力或者独特的品质。
正确的操作姿势是:
1. 选对人:选择那些跟你互动多、对你印象深刻的老师。比如你某门课拿了高分,经常在课上提问;或者你参与过他的课题项目;或者你担任过他的助教。
2. 主动沟通,提供“弹药”:不要把你的CV和PS往老师邮箱一扔就当了甩手掌柜。你应该主动约老师面谈一次,或者写一封详细的邮件,告诉他:
你申请了哪些学校和专业。
你的职业规划和申请动机是什么。
提醒他你们之间发生过的“高光时刻”。比如,“老师您好,我是您上学期《计量经济学》课上的XXX,我当时关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期末论文拿了95分,您还夸奖我的模型建得不错。我希望您能在推荐信里着重提一下我的量化分析能力。”
附上你的全套申请材料(PS, CV, 成绩单)供他参考。
你给老师提供的材料越详实,他为你写出的推荐信就越具体、越有说服力。一封好的推荐信,会充满这样的细节:“XXX同学在我教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令我印象深刻。她不仅完成了所有课内项目,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复现了AlphaGo的早期算法,并就其中的一个优化问题与我进行了数次深入的邮件讨论。这种学术热情和钻研精神在本科生中非常罕见。”
这样的评价,比一百句“学习刻苦”都管用。
申请季就像一场马拉松,GPA和学校背景决定了你的起跑位置,但能让你在后半程持续加速、超越对手的,绝对是你精心准备的每一份申请材料。
别再盯着那些无法改变的数字焦虑了。从今天起,把自己当成一个项目经理,你的申请就是你的项目。去复盘你的每一次实习、每一个课程项目、每一次社团活动,挖掘其中的闪光点,用故事化的语言把它们串联起来,向你梦想的学校证明:你,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人。
你的申请材料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件,它是你的故事,你的宣言,是你通往未来的钥匙。现在,把钥匙握在自己手里,去打开那扇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