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给所有在内卷和躺平间反复横跳的你 |
---|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巴黎交换攻略,你不会在这里看到办签证、找房子的具体步骤。它更像是一封长长的信,写给曾经那个只知道泡图书馆的我,也写给每一个在深夜里对着 Canvas 上的DDL(截止日期)叹气的你。如果你也觉得人生被绩点和实习绑架,对未来感到一丝丝迷茫,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的启发。 |
“同学,这罐红牛是你的吗?”
凌晨两点的UNSW主图(Main Library),我被人从一堆厚厚的商科文献里拍醒。眼前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他指了指我桌角那个已经空了的易拉罐。我睡眼惺忪,点了点头,脑子里还在转着明天due的那个市场分析模型。他笑了笑,说:“喝完记得扔,保洁阿姨快来了。加油啊。”
那个瞬间,我环顾四周,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几乎座无虚席。键盘敲击声、翻书声、偶尔压抑的咳嗽声,汇成了一首属于“卷王”们的交响曲。在这里,我们不说“你好”,我们的问候是“你WAM(加权平均分)多少了?”“找到实习了吗?”“HD(High Distinction)稳吗?”
那时候的我,就是这首交响曲里最卖力的演奏者之一。我的世界被各种缩写词填满:WAM, HD, D, CV, PPT, DDL… 我坚信,只要我卷得够努力,就能拿到那个让所有HR眼前一亮的成绩单,就能敲开悉尼CBD那些顶级投行的大门。根据澳洲毕业生职业指导协会(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的调查,拥有更高WAM的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全职工作的比例确实更高,尤其是在商科和工程等热门领域,这个数字的差异可以达到15%以上。所以,我的逻辑很简单:卷=未来。
生活?生活就是从一个DDL到下一个DDL的冲刺。至于悉尼的阳光、Coogee海滩的浪花,那都是朋友圈里点赞的内容,与我无关。直到那天,我刷着学校邮件,一封标题为“Go Global: Exchange Opportunities”的邮件跳了出来。
巴黎。索邦大学。
这个名字像一颗小石子,在我那片由GPA和实习构成的死水湖里,激起了一丝涟漪。我当时的想法也很“卷王”:去法国交换,简历上不就能多一行“国际经验”了吗?而且听说欧洲大学给分松,说不定还能拉高我的WAM。于是,在一堆复杂的申请材料和面试之后,我,一个标准的UNSW卷王,背着塞满了专业书和学习计划的行囊,降落在了巴黎戴高乐机场。
我以为,我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卷。没想到,巴黎给我的人生,狠狠按下了重启键。
当“UNSW速度”撞上“巴黎时间”
刚到巴黎的第一个月,我差点“疯”了。我带着在UNSW养成的习惯,试图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早上七点起床,背一个小时法语单词,然后冲去索邦大学占座,中午啃着三明治预习下午的课,晚上泡图书馆直到关门。我把在国内卷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巴黎。
结果,我成了那个最格格不入的人。
我的法国同学,会在课间花20分钟,认真地在咖啡馆喝一杯espresso,而不是像我一样冲回复印室打印资料。中午,他们会花上一个半小时,找个小餐馆坐下来,点一份“Plat du Jour”(今日特餐),配上一杯红酒,慢慢悠悠地吃完。根据法国劳工部的数据,法国人的法定午餐休息时间最低为20分钟,但实际平均时长接近1小时22分钟,远高于澳洲普遍的30-60分钟。对他们来说,午餐是社交,是放松,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补充能量好继续战斗”的工具。
最让我崩溃的是周日。在悉尼,周日是图书馆人最多的时候,是“弯道超车”的黄金时间。但在巴黎,周日几乎所有的商店、超市都关门。法国在法律层面严格限制周日工作,以保障公民的休息权。我的法国朋友告诉我:“Le dimanche, c'est sacré.”(周日是神圣的。)他们会去逛公园、看展览、或者干脆在家和家人待上一整天。我第一次在周日被迫无所事事,抱着电脑在公寓里抓狂,感觉自己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在索邦上课的体验也完全不同。UNSW的课程节奏快,每周都有tutorial,quiz,group assignment,逼着你不断输出。而索邦的很多课程,尤其是文科,更像是大型讲座(Amphi),教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两三个小时,没有互动,没有PPT,只有一整个学期最后的期末大考。这种模式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也需要极强的自律。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感觉学不到“干货”,后来才慢慢明白,它考验的不是你记忆知识点的能力,而是你独立思考、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我那套“UNSW速度”在这里处处碰壁。我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闯进了一群正在悠闲跳着华尔兹的人群里,显得滑稽又突兀。
从图书馆到博物馆:我的“双面人生”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二的下午。那天我没有课,本来计划去图书馆写论文。路过卢森堡公园时,看到草坪上、长椅上坐满了人。有看书的学生,有晒太阳的老人,有嬉笑打闹的情侣。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青草的混合香气。
我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找了个长椅坐下。没有电脑,没有课本,我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眼前的一切。那一刻,我紧绷了太久的神经,忽然就松弛了下来。我意识到,在巴黎,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认真对待的正经事。
从那天起,我开始尝试给自己的人生“减速”。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没有考试,晚上七点以后绝不碰书本。白天,我是索邦大学认真听讲的学生,努力理解福柯和布尔迪厄;到了晚上和周末,我把“卷王”的身份脱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
我解锁了我的“第二人生”。
我办了一张巴黎博物馆通票(Paris Museum Pass)。你知道吗?巴黎大区拥有超过130家博物馆。根据巴黎旅游局2023年的数据,仅卢浮宫一年的访客就超过890万人次。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打卡,而是真正沉浸其中。我在橘园美术馆莫奈的《睡莲》前坐一个下午,看光影在画布上流动;我在罗丹美术馆里,感受《思想者》的沉重与力量;我也会去一些小众的博物馆,比如专门收藏中世纪艺术的克吕尼博物馆,或者浪漫生活博物馆。
我开始用双脚丈量这座城市。从玛黑区的古老街道,到蒙马特高地的艺术气息;从左岸的咖啡馆,到圣马丁运河的悠闲。我发现,巴黎的每一条街道都像一本书。我爱上了漫无目的地闲逛,法语里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状态:“Flânerie”。做一个“Flâneur”(漫游者),观察街边的行人,看看橱窗里的甜点,感受城市的心跳。这在以前的我看来,是纯粹的浪费时间,但现在,它成了我汲取能量的方式。
我还爱上了逛菜市场。巴黎的露天市场(Marché)是这座城市活力的源泉。新鲜的蔬果、奶酪、海鲜,还有热情的摊主。我学会了用蹩脚的法语和他们讨价还价,学会了如何挑选最新鲜的法棍。周末买上一堆食材,回到小小的公寓里,给自己做一顿法餐,那种满足感,是拿再多的HD也换不来的。
我开始真正地“生活”了。我会在塞纳河边看日落,直到埃菲尔铁塔的灯光亮起;我会在莎士比亚书店淘一本旧书,在里面的咖啡馆消磨一个下午;我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河边野餐,聊着天南地北的话题,没有人问我成绩怎么样,实习找到了吗。
神奇的是,当我不再把所有时间都扑在学习上,我的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因为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滋养,我上课时更专注,写论文时思路也更开阔。我开始明白,法国人之所以能保持那份从容,是因为他们懂得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法国人平均每年工作1511小时,而澳大利亚是1708小时。法国人每年享受至少5周的带薪年假,是世界上假期最长的国家之一。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地工作,也努力地享受生活。
那个学期,我的成绩单竟然出乎意料的好。我不仅没有拉低我的WAM,反而有几门课拿到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成为学霸和享受生活,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找回人生掌控感,别让“卷”定义你
从巴黎回到悉尼,我经历了一段“逆向文化冲击”。我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快节奏环境,周围的同学依然在热烈地讨论着实习、case comp(案例分析大赛)和秋招。一开始,我也有些焦虑,害怕自己“松懈”了半年,会跟不上大家的步伐。
但我很快发现,巴黎的经历已经在我身体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
我不再用单一的维度去衡量自己。过去,我的价值感几乎完全建立在成绩和实习上。WAM掉了0.5分,我能难过一整天。面试被拒,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现在我明白,我是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我的价值,也体现在我能烤出一个完美的法式苹果派,我能辨认出莫奈和马奈画作的区别,我能用法语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这些无法被量化的“软技能”和人生体验,同样是我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更宝贵的一部分。
我学会了设立边界,保护自己的能量。我依然会努力学习,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但我不再允许学习侵占我所有的时间。我给自己规定了“不插电”时间,会定期去徒步、看展、和朋友聚会。研究表明,定期的休息和娱乐活动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水平,提高认知功能和创造力。比如,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生产率的下降会非常明显。我不再追求“看起来很努力”,而是追求真正的“高效”。
我变得更敢于探索和试错。在巴黎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生不是一条规划好的直线轨道。偏离航线,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回到悉尼后,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只盯着金融行业,而是开始关注一些我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比如艺术管理、文化交流。我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去一个画廊做志愿者。这个决定在很多“卷王”朋友看来不可思议,觉得“没用”、“不加分”,但它却让我感到了久违的热情和快乐。
这场交换,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段漂亮的履历。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它告诉我,优秀有很多种定义,成功也不是只有一条路。我们可以一边为了未来拼尽全力,一边在当下活得热气腾腾。
你的“塞纳河”在哪里?
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巴黎交换。但这个故事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巴黎。
巴黎只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一种从日复一日的惯性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可能性。
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被困在图书馆的方寸之间,被DDL追得喘不过气,感觉生活只剩下了“卷”这一个字。那么,请你停下来,问问自己:
你的“塞纳河”在哪里?
它可能不是一条真正的河。它可能是在周末,关掉电脑,去Royal National Park来一次5公里的徒步;它可能是在学校的社团里,找到一群和你一样热爱摄影、跳舞或辩论的朋友;它可能是在你家附近的一个小咖啡馆,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只为读一本与专业无关的闲书;它甚至可能只是每天给自己留出半小时,什么都不做,就放空听听音乐。
关键是,你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在你的时间表里,为你自己的快乐和健康,留出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
不要等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才想起要休息。把休息和娱乐,像课程和实习一样,规划进你的生活。你会发现,这非但不会影响你的学业,反而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健康、也更高效的人。
留学这条路,从来都不容易。我们背负着家人的期望,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学业压力。追求卓越没有错,但别忘了,我们远渡重洋,不仅仅是为了那一纸文凭,更是为了体验一种不同的文化,打开自己的视野,成为一个更有趣的灵魂。
别让你的留学生活,只剩下图书馆的灯光和成绩单上的数字。走出去,去寻找属于你的那条“塞纳河”吧。去感受阳光,去拥抱生活,去解锁那个在“卷王”面具之下,更真实、更鲜活的自己。
你会发现,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广阔,人生也远比你规划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