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的小提示 |
---|
这篇文章不只是一篇企业介绍,更像是一次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咱们不聊虚的,只看GE这所“商界军校”到底是怎么把普通人变成行业领袖的。希望你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偷师”的技巧,用在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规划上。 |
嘿,朋友,最近过得怎么样?
前几天,我跟一个刚从UCLA毕业的朋友Leo吃饭,他正在找工作,一脸的迷茫。他跟我说:“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感觉自己就像超市货架上的一罐可乐,旁边摆满了百事、可口,还有各种新奇的苏打水。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未来的路到底在哪?”
我看着他焦虑的样子,突然想到了一个地方,一个被誉为“企业界黄埔军校”的公司——通用电气(GE)。我跟Leo说:“你知道吗,曾经有段时间,如果你想找一个顶级CEO,最快的方法就是去GE的离职员工名单里翻。”
Leo愣了一下,显然没听懂。我接着说:“这个地方,走出来的人,后来执掌了波音、霍尼韦尔、家得宝等超过20家世界500强公司。它就像一个神秘的武林门派,进去的是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出来的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行业大佬。想不想知道,它的独门秘籍到底是什么?”
看他眼睛里亮起了光,我知道,今天这个话题,不仅能帮到Leo,或许也能给你带来一些特别的启发。所以,咱们就来深扒一下,GE这所“黄埔军校”,到底牛在哪里。
“CEO制造工厂”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黄埔军校”这个外号,听起来有点夸张,但GE绝对当得起。咱们先不上理论,直接看战绩。
翻开商业史,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一大批叱咤风云的CEO,履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前GE员工”。
举几个例子,你可能都听过:
詹姆斯·麦克纳尼(Jim McNerney),他离开GE后,先是执掌了3M公司,后来又被临危受命,成为波音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带领这家航空巨头走出了困境。
戴维·科特(Dave Cote),从GE出来后,接手了当时濒临破产的霍尼韦尔(Honeywell)。在他掌舵的16年里,霍尼韦尔的市值翻了近8倍,从200亿美元飙升到超过1500亿美元,堪称商业史上的奇迹。
罗伯特·纳德利(Robert Nardelli),曾是GE最有权势的高管之一,后来成为美国家居建材巨头家得宝(Home Depot)的CEO。
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根据《商业周刊》的统计,在21世纪初,标普500指数公司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新任CEO来自GE。这个数据简直恐怖,GE因此被冠以“美国企业CEO摇篮”和“CEO制造工厂”的称号。这背后,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一套精密、严苛甚至有点“残酷”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运转。
第一大神器:克劳顿村(Crotonville)——企业界的“霍格沃茨”
如果说GE是黄埔军校,那克劳顿村就是这所军校的总指挥部。它坐落在纽约市郊,占地60多英亩,风景如画,但这里可不是度假村,而是GE的全球领导力发展中心,被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
每年,GE会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花在了克劳顿村。从你第一天入职,到你成为某个业务部门的CEO,你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几乎都会回到这里“淬炼”一番。
克劳顿村的培训有什么特别?它最牛的地方在于,它不教你怎么“管理”,而是教你怎么“领导”,并且是解决真实的问题。
这里的课程,讲师很多都是GE内部的高管,甚至是CEO本人。他们带来的不是理论,而是炮火连天的真实战场案例。比如,一个小组的课题可能是:“我们准备进入印度市场,但面临XX和XX挑战,你们作为项目组,给出一个可行的商业计划。”
学员们需要分组讨论,激烈辩论,然后向由公司高管组成的评审团展示方案。这根本不是在上课,这就是在“实战演习”。高强度的压力,逼着每个人都拿出最好的状态。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超强。
更重要的是,克劳顿村是GE企业文化的“熔炉”。来自全球不同国家、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在这里一起学习、生活,他们分享经验,建立联系,将GE的价值观深深烙印在心里。当他们回到各自的岗位时,就成了GE文化最坚定的传播者和执行者。
第二大神器:轮岗制——逼你成为“全能选手”
对于咱们留学生来说,GE的另一个培养模式可能更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它著名的“轮岗制”。特别是像财务管理培训项目(FMP)、人力资源领导力项目(HRLP)等,都是应届生的黄金起点。
这个制度的核心思想很简单:把你扔到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业务、甚至不同的国家去历练。一个为期两年的FMP项目,你可能会经历四次轮岗,每次为期六个月。第一次你可能在航空部门做成本分析,第二次就可能被派到医疗部门做财务规划,第三次可能要去欧洲参与一个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
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就像打游戏,你不能只练一个英雄,你必须把坦克、法师、射手都玩一遍,才能真正理解整个战场的局势。轮岗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 快速拓宽视野:你不再是某个领域的“螺丝钉”,而是能从全局视角看问题。你知道一个决策对财务、生产、销售分别意味着什么。
- 强制跳出舒适区:每六个月就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老板、新的同事、新的业务,这极大地锻炼了你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 建立人脉网络:在不同部门轮转,你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一大批人。这些人脉在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是无价的财富。
通用汽车前CEO丹·艾克森(Dan Akerson)曾说过:“轮岗就像给你的职业生涯注射疫苗,一开始会有些不适,但最终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GE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系统性地为公司储备那些既懂业务、又懂管理,还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未来领袖。
绕不开的灵魂人物:杰克·韦尔奇的管理心法
谈到GE,就不能不提那个被称为“世纪经理人”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他在执掌GE的20年里,将公司的市值从130亿美元提升到超过4000亿美元。他留下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构成了GE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功心法”。
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就是“活力曲线”(Vitality Curv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末位淘汰制”。
韦尔奇要求管理者每年都要对自己的团队进行评估,强制区分出三类人:
- A类员工(Top 20%):最有才华、最有激情、最有执行力的明星员工。对他们要不惜血本地奖励,给他们最好的机会。
- B类员工(Middle 70%):公司的中坚力量,构成了组织的主体。需要持续地培养和激励,帮助他们向A类靠拢。
- C类员工(Bottom 10%):业绩最差的员工。韦尔奇的观点是,坦诚地告诉他们,这里可能不适合他们,然后请他们离开。
这个制度非常残酷,但也极其有效。它像一个强大的筛子,不断地优化GE的人才库,确保留下来的都是最优秀的人。同时,它也创造了一种极度坦诚和绩效导向的文化:在这里,你行就是行,不行就得走,没有中间地带。这种高压环境,也逼着每个人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然,这套体系在今天也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它过于冷酷,可能扼杀创新和团队合作。事实上,GE后来也对这套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变得更加人性化。但韦尔奇留下的那种对卓越的极致追求、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已经深深融入了GE的血液里。
GE的黄埔军校,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说:“GE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它都拆分成三家公司了,我们还能学到什么?”
问得好。公司的命运有起有落,但它沉淀下来的人才培养哲学,却永远不会过时。对我们每个留学生来说,你不需要进入GE,也能为自己打造一个“个人版的黄埔军校”。
怎么做?
第一,把你的大学和实习当成“克劳顿村”。
别只把课程当成是拿学分的任务。试着把每一个Project都当成一个真实的商业案例来做。主动去当Team Leader,去协调分工,去解决冲突,去面对最挑剔的教授。这不就是克劳顿村的“实战演习”吗?多参加case competition(案例分析大赛),那更是真刀真枪的演练。
第二,主动为自己设计“轮岗计划”。
你可能没有公司给你安排轮岗,但你可以自己创造机会。暑期实习,可以尝试一下金融行业;下个学期,可以去科技公司的市场部看看。在学校里,这个学期参加辩论队,锻炼口才和逻辑;下个学期去学生会组织活动,锻炼领导力和执行力。不要早早地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试错的资本。
第三,建立你自己的“活力曲线”。
你不需要去淘汰谁,但你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坦诚的评估。定期问问自己:我这个学期,哪些方面做得像个A类学生?(比如某门课的论文拿了最高分,或者某个实习项目获得了老板的高度认可)。哪些方面只是B类?(按部就班,不好不坏)。有没有C类的习惯需要“淘汰”?(比如拖延症,或者从不主动发言)。找到你的长板,拼命地磨练它;找到你的短板,勇敢地去改善它。
第四,疯狂地寻找反馈。
GE的文化非常强调坦诚的反馈。你也应该如此。写完一篇论文,别交了就完事,主动去找教授聊聊,问问他觉得哪里可以改进。实习结束时,真诚地请你的mentor给你提一些职业建议,哪怕是批评。能让你进步的,往往不是赞美,而是那些一针见血的反馈。
GE的故事告诉我们,顶尖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被一套系统、一种文化、一种信念给“锻造”出来的。那个曾经辉煌的商业帝国可能已经转型,但它锻造人才的熔炉,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就是你的GE。你,就是你自己的CEO。你打算如何设计你的“克劳顿村”,如何规划你的“轮岗”,又如何定义你的“活力曲线”呢?
别再像Leo一样,站在招聘会的路口迷茫了。从现在开始,为你自己,建立一所独一无二的“黄埔军校”吧。这条路会很难,但走出来的人,都会是自己的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