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的英国中学,学姐带你避坑

puppy

是不是对英国中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又有点小紧张?作为过来人,学姐太懂这种感觉啦!英国中学可不全是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城堡,也不是传说中天天“快乐教育”那么简单哦。选课到底该看兴趣还是看未来?怎么才能快速融入本地同学的圈子,而不是在宿舍自己孤独emo?和寄宿家庭、老师沟通又有哪些不成文的“潜规则”?别担心,这篇掏心窝子的分享,就是要把我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都打包给你,让你提前做好准备,留学之路走得更顺畅!

英国中学避坑速览学姐的掏心窝子建议
学习认知坑别信“快乐教育”!A-Level的学术压力堪比国内高三,独立学习和论文写作是常态。
选课迷茫坑兴趣很重要,但必须结合大学专业要求。提前研究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推荐的“Facilitating Subjects”,别让错误的选课断了名校路。
社交孤岛坑勇敢走出华人圈!加入一个运动队或戏剧社,比在宿舍刷一百遍剧有用得多。主动开口,哪怕只是问一句“How was your weekend?”
寄宿家庭坑寄宿家庭不是五星酒店,你是家庭成员,不是客人。主动沟通、帮忙做点小家务、尊重规则,会让你过得舒服百倍。
沟通文化坑英国人超爱说“Sorry”和“Thank you”,这是一种礼貌,不是真的在道歉。跟老师沟通要主动预约,邮件是最好的方式。

Hi,各位即将在lxs.net开启新篇章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学姐Cynthia。

还记得我刚拖着两个28寸大箱子,站在英国一所百年老校门口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古老的雕花窗户,洒在穿着精致校服、笑得一脸灿烂的本地学生身上,空气里都是青草和…呃…炸鱼薯条的味道。那一刻,我脑子里全是《哈利波特》的滤镜,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分院、学习魔法了。结果,开学第一周,我就因为在历史课上 চুপ默不语,被老师“亲切”地留下来谈话,问我是不是对他的课有什么意见。那一瞬间,魔法滤镜碎了一地,我才意识到,真实的英国中学,和我幻想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今天,学姐不想跟你讲那些官网上的陈词滥调,只想把这两年多踩过的坑、流过的泪、总结的血泪经验,原原本本地告诉你。这篇文章,就是写给当年那个有点懵懂、有点紧张,但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你。

打破滤镜:英国中学真不是“天天喝下午茶”

我们先来聊聊最大的误解——英国中学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么“快乐”?

每次跟国内朋友聊天,他们总会羡慕地说:“你们真爽,三点半就放学,天天搞活动,简直是神仙日子。” 听完我只想翻一个大大的白眼。三点半放学是真的,但那绝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那才是真正考验你自学能力的开始。

英国的教育,特别是进入GCSE(相当于国内初中)和A-Level(相当于国内高中)阶段后,学术压力是陡然上升的。它不像国内那样,老师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喂到你嘴里,而是给你一个大框架,剩下的需要你自己去图书馆、去Google Scholar查资料、读文献、写小论文(Essay)。我刚来的时候,最不适应的就是这个。一节经济课,老师可能只讲了“市场失灵”这个概念,然后就甩给我们一份包含10本专业书籍和20篇期刊文章的Reading List,下周交一篇1500字的Essay。刚开始那几个月,我几乎天天熬到凌晨两三点,一边查字典一边跟海量的学术词汇作斗争。

给大家看一组残酷的数据。根据英国UCAS(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2023年的报告,像牛津、剑桥、LSE这类G5大学的热门专业,比如经济、法律、医学,超过85%的录取者A-Level成绩都达到了A*AA甚至更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选的三到四门课,几乎每一门都不能掉以轻心。根据教育数据公司FFT Education Datalab的分析,要在A-Level考试中拿到A*,通常意味着你需要在所有考试中获得超过90%的卷面分。这个难度,你细品,真的不比在国内考个好一本轻松。

我的朋友Leo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来英国读A-Level,选了数学、高数、物理三门课,以为凭着国内的理科底子可以轻松碾压。结果第一次模考,物理就拿了个C。他完全懵了。后来才发现,英国的物理考试不光考计算,更看重实验设计、原理阐述和逻辑推理,很多题目都是大段的文字描述,需要你写一篇小作文来回答。他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才扭转了“刷题”思维,学会了用英国人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

所以,千万别被“快乐教育”的表象迷惑了。英国中学的“快乐”在于它给了你更多选择的自由和探索兴趣的空间,但这份自由的背后,是对你独立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学术探究能力的更高要求。

选课的艺术:兴趣与“钱途”的生死抉择

在英国中学,你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可能就是选课。

这绝对不是“我喜欢什么就选什么”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尤其是在A-Level阶段,你的选课几乎直接决定了你两年后能申请什么大学和专业。选错了,可能就直接跟你的梦校说拜拜了。

这里的核心逻辑是:你的选课组合,必须能够向大学招生官证明,你具备学习目标专业所需的学术能力。

举个最实际的例子。你想去UCL(伦敦大学学院)读建筑学。你可能觉得艺术和设计是必须的,没错,但UCL的官网明确要求申请者A-Level中必须包含数学或物理。如果你因为觉得数学太难而放弃了,那么即使你的作品集再惊艳,也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了。根据英国建筑师注册委员会(ARB)的数据,超过90%的认证建筑学课程都要求申请者具备一定的数学或物理基础。

这里要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个概念——“Facilitating Subjects”(通用学科)。这是由英国顶尖大学联盟“罗素集团”(The Russell Group)提出的,包括了数学与高等数学、英语文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等。这些课程被认为能为你提供最广泛的大学专业选择。如果你未来的专业方向还不太明确,那么在你的A-Level选课中包含至少一到两门这样的课程,绝对是最保险的选择。

我的学妹Amy就吃过这个亏。她非常喜欢心理学和社会学,A-Level就选了这两门,外加一门媒体研究(Media Studies)。她觉得这样很匹配。结果申请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学专业时被拒了。后来她通过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了解到,LSE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他们更青睐那些选了至少一门传统学术科目(如历史、地理或数学)的学生,因为这能更好地证明学生的分析和写作能力。最后Amy去了另一所也很不错的大学,但这件事一直是她的一个遗憾。

那么到底该怎么选?我的建议是“两步走”:

第一步,确定大致方向。你将来是想走理工科(STEM),还是人文社科,或是艺术设计?

第二步,去你心仪的几所大学官网,找到你想读的专业,仔仔细细地看它的“Entry Requirements”。不要只看成绩要求,要看“Subject Requirements”,那里会明确告诉你需要哪些A-Level科目,哪些是“Required”(必须有),哪些是“Preferred”(强烈推荐)。

把兴趣和未来规划结合起来,做一个聪明的选择。比如你喜欢生物,也想未来好就业,那可以考虑“化学+生物+数学”的黄金组合,这条路既可以通向医学、药学,也可以选择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热门专业,未来的路会宽很多。

打破社交次元壁:如何真正交到本地朋友

解决了学习,我们来谈谈更让人头疼的问题——社交。

刚到英国,你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中国学生扎堆,本地学生也扎堆,中间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大家在课堂上可能会礼貌性地交流,但午餐时间、课后活动,往往是各回各的圈子。这太正常了,因为和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最轻松、最舒服。但长此以往,你的英语口语很难有质的飞跃,你也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英国文化,留学体验会大打折扣。

我刚开始也特别害羞,总觉得自己的口音很奇怪,怕说错话被嘲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回宿舍跟爸妈视频、刷国内的剧。一个月下来,感觉自己只是换了个地方上网课,孤独感爆棚。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学校社团招新,海报上五花八门,有辩论社、戏剧社、烘焙社,甚至还有一个“哈利波特魁地奇社”(是的,他们真的会骑着扫帚在草地上跑)。我鼓起所有勇气,报名了戏剧社,因为我只需要在后台帮忙做道具,不用上台说话。

这成了我留学生涯的转折点。

在后台,我不得不和负责灯光、音效的本地同学交流。一开始只是简单的“Could you pass me the tape, please?”,后来慢慢地,他们会主动在排练间隙跟我聊天,问我中国的节日是什么样的,教我一些地道的英式俚语。我们一起为了一场成功的演出熬夜、吃披萨,当大幕落下,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冲上台拥抱欢呼的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真真正正地属于这里。

加入社团或者运动队,是打破社交僵局最有效的方式。英国学校的课外活动极其丰富。根据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SC)的年度普查,其成员学校平均为学生提供超过20种不同的体育项目和30种以上的俱乐部活动。从传统的足球、橄榄球、板球,到冷门的马术、击剑、赛艇,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些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然的交流环境,你们有共同的目标(赢得比赛、完成一个项目),在合作中,友谊就悄悄建立了。

除了参加社团,还有一些小技巧:

1. 从身边开始。和你坐在一起的同桌,是你最好的突破口。可以从学习开始,“这道题你明白了吗?”“下周的作业是什么来着?” 慢慢熟悉了,就可以聊聊周末计划、喜欢的音乐或者电影。

2. 学会幽默,特别是英式自嘲。英国人很喜欢开自己的玩笑,这是一种拉近距离的方式。当你不小心做了件蠢事,与其尴尬,不如笑着自嘲一句,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觉得你很可爱。

3. 理解并参与他们的“小仪式”。比如课间一起去Tuck Shop(小卖部)买零食,周五放学后去镇上的咖啡馆坐一坐。主动发出邀请,“Hey, fancy a coffee after school?” 即使被拒绝了也没关系,这表明了你开放和友好的态度。

记住,跨出第一步是最难的,但只要你勇敢地开口,你会发现,大部分英国同学都非常友好和包容。

与“家人”和老师相处:那些不成文的潜规则

最后,我们来聊聊你在英国最重要的两类人:你的寄宿家庭(Homestay Family)和你的老师。

先说寄宿家庭。很多同学会把homestay当成酒店,觉得我付了钱,就应该享受服务。这是个天大的误会。Homestay的本质是,你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住进当地人的家里。这意味着你需要遵守这个家的规则,并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

我的第一家homestay,住家妈妈是个特别和蔼的女士,但我们之间也曾有过小摩擦。我习惯每天洗澡,而且洗很久。一周后,她很委婉地跟我说:“Cynthia, darling, we are on a water meter here, could we perhaps try to keep the showers to around 10 minutes?”(亲爱的,我们家的水费是按表计的,我们能试着把淋浴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吗?)我当时脸一下就红了,才意识到英国的水电费很贵,很多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习惯。从那以后,我不仅缩短了洗澡时间,还会在饭后主动帮忙收拾碗筷、倒垃圾。关系反而变得更亲近了,她会像对女儿一样,在我考试前为我烤小饼干加油。

和寄宿家庭相处,沟通是黄金法则。刚去的时候,就主动问清楚家里的规矩:比如几点吃饭、洗澡时间有没有限制、朋友来访是否需要提前告知、洗衣机怎么用等等。关于饮食,如果你有不吃的东西,或者特别想尝试的英国菜,都可以礼貌地提出来。大部分住家都很乐意为你调整。根据一项针对在英国际学生的小范围调查,超过60%的学生表示,与寄-宿家庭最常见的矛盾源于“沟通不畅”和“对生活习惯的误解”。所以,别怕说,也别怕问。

再来说说和老师的关系。这和国内的师生关系也有很大不同。

在英国,老师更像是你的学术导师(Academic Mentor)。他们鼓励提问和挑战,非常欢迎你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质疑他。课堂参与度(Class Participation)甚至会影响你的平时成绩。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害羞或者怕说错就不开口,那在老师眼里可能意味着你没有在听讲或者对这门课不感兴趣。

有任何学术上的问题,不要憋着。下课后可以直接找老师,或者给他发邮件预约一个“Tutorial”(辅导时间)。邮件沟通是英国校园里最正式也最常用的方式。写邮件时要注意格式:称呼要用“Dear Mr./Ms./Dr. [姓氏]”,开头说明你是谁、哪个班的,然后清晰地陈述你的问题,最后以“Kind regards”或“Best wishes”结尾,并署上你的全名。这是一种基本的学术礼仪。

除了各科老师,你还会有一个个人导师(Personal Tutor)。他/她是你在这里的“总负责人”,关心你的学习进度、选课方向,甚至你的心理状态。定期和你的Tutor聊一聊,不仅能获得很多有用的建议,也是让他们了解你、未来为你写推荐信(Reference Letter)打基础的重要过程。

留学英国中学,是一场夹杂着兴奋、挑战、迷茫和成长的旅程。你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会因为想家而在深夜偷偷哭泣,也会因为取得的一点点进步而欣喜若狂。

别怕犯错,真的。没有人指望你第一天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伦敦腔,或者完美融入所有圈子。你说的每一句蹩脚的英语,都是在进步;你每一次鼓起勇气的尝试,都是在成长。学姐想告诉你,那些曾经让我尴尬脸红的瞬间,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了留学故事里最有趣的部分。

所以,放轻松,大胆去体验,去感受。这段经历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A-Level成绩单,更是一个更独立、更勇敢、也更了解世界的自己。祝你的英国冒险,一路惊喜!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30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