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掏心窝子的话。咱们不贩卖焦虑,只聊现实。选专业这事儿,关乎你未来几年的青春和几十万的学费,信息差可能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别光听中介画饼,也别被学长学姐的“幸存者偏差”迷惑。花点时间看完,希望你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随大流挤上那座看似光鲜、实则摇摇欲坠的独木桥。 |
嗨,我是你在 lxs.net 的老朋友,那个爱跟你聊大实话的小编。
还记得去年秋天,我在伦敦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一家咖啡馆等人。邻桌坐着一个西装革履的男生,看样子也是中国留学生,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发愁。他面前摆着一杯没怎么动的咖啡,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求职网站。他叹了口气,拨通了一个电话,听语气应该是打给家里的。
“妈,又没过……我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我UCL金融硕士毕业,成绩全A,实习也做了两份,简历改了不下五十遍。今天面试我的那个HR,甚至都没抬头看我几眼。我们这届学金融的,一百多号人,现在拿到全职offer的,一个手都数得过来。感觉……感觉跟三年前我申请时听说的完全不一样啊。”
挂了电话,他把脸埋在手掌里,肩膀微微颤抖。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这个场景,太熟悉了。我们每个人,或者我们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的迷茫和挫败。
咱们当初选择出国,很多人都是听着“学这个好找工作”“那个专业是金饭碗”的故事来的。家里人砸下重金,我们自己也背负着巨大的期望。最怕的,莫过于毕业那天,拿着一张昂贵的文凭,却发现自己站在了失业的边缘。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一个有点扎心但至关重要的话题:很多曾经被捧上神坛的专业,它们的“就业红利期”,可能真的过去了。
商科:从“华尔街之狼”到求职内卷重灾区
先来说说商科,特别是金融、市场营销、管理这类“万金油”专业。曾几何时,它们是留学生申请的绝对顶流。想象一下,毕业后进入顶级投行、咨询公司,成为穿着高定西装、出入高级写字楼的精英,这画面谁不心动?
十年前,这或许是现实。但现在,情况变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多了。商科的门槛相对较低,不怎么要求本科背景,导致大量学生涌入。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在2021-2022学年,商科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最多的领域,仅学士学位就授予了近40万个。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年几十万拥有相似背景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那场面有多“惨烈”。
我们来看看那些金字塔尖的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2023年的暑期实习项目,收到了超过23万份申请,最终录取率不到2%。这是什么概念?比进哈佛还难。你以为你是名校硕士就稳了?对不起,你的竞争者可能是牛津剑桥的本硕连读,手里还握着三份顶级实习。
我认识一个在纽约读金融工程的朋友,叫Sarah。她绝对是传统意义上的“牛娃”,国内顶尖大学本科,GPA 3.9,来美国读了哥大的金工硕士。她以为凭借这样的背景,找工作应该不难。结果呢?她海投了三百多份简历,收到的面试邀请寥寥无几。有一次她去参加一个小型招聘会,发现跟她竞争一个初级分析师岗位的,不仅有同校的同学,还有沃顿、MIT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几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想跳槽的“前辈”。
Sarah后来复盘时告诉我:“我感觉我的简历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片叶子,没有任何特色。大家都会Python,都会金融建模,都做过类似的实习。HR看我们,可能就跟我们看俄罗斯套娃一样,没什么区别。”
除了人多,行业的风向也在变。金融科技(Fintech)和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金融业。很多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数据录入、交易执行、甚至是初级的报告分析,正在被算法和机器取代。瑞银(UBS)集团就曾预测,未来十年,AI可能导致全球银行业减少30%的岗位。这意味着,银行需要的不再是只会做Excel和PPT的“螺丝钉”,而是能理解数据、会用编程工具进行量化分析、能设计和应用新模型的复合型人才。
市场营销也一样。过去的市场专员可能只需要会做策划、懂渠道。现在呢?你得懂SEO、SEM,会用Google Analytics分析用户数据,能玩转社交媒体矩阵,甚至还要懂点A/B测试和用户增长黑客的逻辑。一个只会写文案、做活动策划的“纯文科”市场人,竞争力正在急剧下降。
CS(计算机科学):从“宇宙神科”到“码农”大逃杀
如果说商科的红利期是慢慢褪色的,那CS的风口,在过去两年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急刹车”。
曾几何时,CS是当之无愧的“版本答案”。毕业进大厂,起薪十几二十万美元,股票期权拿到手软,工作几年就能财富自由……这样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留学生涌入CS的赛道,甚至很多文科、商科背景的同学也纷纷转码。
然而,童话故事在2022年底戛然而止。你一定也听说了席卷全球科技行业的裁员潮。根据追踪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仅2023年一年,全球就有超过1100家科技公司裁员,影响了超过26万名员工。进入2024年,这股寒风并没有停止,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等巨头依然在持续“优化”团队。以往被视为“铁饭碗”的科技大厂,一夜之间也变得不再稳固。
这场寒冬对新毕业生的冲击是最大的。公司为了削减成本,首先砍掉的就是招聘名额,尤其是入门级的岗位。很多公司甚至直接取消了当年的校招。这意味着,2023届和2024届的CS毕业生,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狱模式”求职季。
我有个学弟,Alex,去年5月从加州一所知名大学的CS硕士项目毕业。他挺努力的,LeetCode刷了500多道题,也做过两个课程项目。他满怀信心地开始找工作,结果现实给了他一记重拳。他投了近千份简历,95%都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拿到的几个面试,也都在残酷的技术面中败下阵来。
他跟我诉苦:“感觉现在面试官的要求高得离谱。以前可能考考算法和数据结构就行了,现在动不动就问你系统设计,问你对分布式、云计算的理解,还要求你有实际的项目经验。可我们刚毕业,哪来那么多复杂的项目经验?”
Alex的困境,是现在CS毕业生的缩影。市场上的求职者数量,因为前几年的热潮而爆炸式增长,但岗位数量却在萎缩。供需关系彻底反转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技术的门槛也在变化。过去,你只要会一门主流语言,比如Java或Python,再刷刷题,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现在,仅仅会写代码是不够的。AI的发展,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已经能够胜任很多基础的编码和调试工作。这意味着,公司对初级开发者的要求,从“能写代码”变成了“能解决复杂问题”。
他们需要的是能将技术和业务场景结合的人,是懂AI/ML、懂云计算、懂网络安全、懂数据工程的专才,而不是一个只会写“Hello World”的“代码搬运工”。如果你只是学了点皮毛,对底层原理一知半解,想靠“码农”的身份轻松上岸,这条路真的越来越窄了。
我们该如何“曲线救国”?
聊了这么多残酷的现实,不是为了让你焦虑,更不是劝你放弃。恰恰相反,看清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如果你真心热爱这些专业,或者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我们完全有办法“破局”。关键在于,你不能再用五年前的思维来规划现在的求职路了。
第一招:从“宽”到“窄”,找到你的精准定位。
别再模糊地说“我想学商科”或“我想学CS”。你要问自己更具体的问题。学商科,是想做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分析,还是想做快消品领域的数字营销?学CS,是想深耕人工智能在金融风控领域的应用,还是想成为一名保护云端数据的网络安全专家?
未来的就业市场,一定是专才的天下。一个简历上写着“精通市场营销”的毕业生,远不如一个写着“擅长利用HubSpot和Google Analytics为SaaS初创公司实现用户增长”的毕业生有吸引力。前者是面,后者是点。在人人都想成为“通才”的时代,能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专才”,反而拥有了定价权。
第二招:跨界混搭,打造你的“复合技能包”。
现在最抢手的人才,往往是那些站在学科交叉点上的人。我们称之为“T型人才”,既有深度(专业知识),又有广度(跨界能力)。
如果你学金融,能不能去学点编程,用Python来做量化交易模型?能不能去辅修一个数据科学的学位,让你的金融分析报告更有说服力?比如,现在非常火的“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专业,就是商科和数据科学的完美结合,毕业生既懂商业逻辑,又会技术工具,是企业争抢的对象。
如果你学CS,能不能去了解一下生物信息学,把你的编程能力应用到基因测序和新药研发上?能不能去法学院旁听几节课,了解一下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一名懂技术的法律顾问?苹果公司的产品经理,很多都有工程和设计的双重背景;迪士尼的幻想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结合体。这种1+1>2的效应,会让你在求职时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第三招:实践为王,让你的简历“活”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在招聘经理眼里,文凭和GPA只是敲门砖,真正能证明你能力的是实实在在的经历。所以,从你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要把“积累实践经验”这件事放在首位。
对于商科同学,别只盯着那些大名鼎鼎的暑期实习。你可以参加学校的商业案例大赛,为本地的小微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或者自己运营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亲身体验内容创作和用户增长的全过程。这些经历,同样能写进简历,并且更能体现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CS同学,GitHub就是你的第二张脸。千万别让它空着!多做项目,多贡献代码,参与到开源社区里去。你的代码质量、你的项目复杂度、你和他人协作的能力,在GitHub上一目了然。一个拥有高质量个人项目的学生,比一个只有高GPA的学生,在面试官心中要加分得多。同时,积极参加Hackathon(编程马拉松),不仅能锻炼快速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还可能直接被场边的伯乐相中。
别再等到毕业前才开始焦虑,求职这场战役,从你选专业的那一刻就已经打响了。世界变化得太快,曾经的康庄大道,如今可能早已拥堵不堪。
但这也未必是坏事。它逼着我们去思考,我们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们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它逼着我们跳出舒适区,去学习新技能,去探索新领域。
选专业,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赌博,而是一场持续的自我投资和动态调整。关键不在于你选了什么“热门”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而在于你是否能围绕这个选择,构建起一个别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趟留学的旅程,最终能带你走多远的,不是那张文凭,而是你在此过程中锻造出的视野、能力和韧性。
所以,别怕,路虽难,但总有办法走。咱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