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掏心窝子的话:申请前必看 |
|---|
| 关于背景:别被“海本”、“985”吓到,港科大金数看重的是你的综合“量化素养”。你的数学功底、编程能力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这些才是硬通货。我见过双非一本的同学凭借扎实的数理背景和亮眼的实习,逆袭上岸。 |
| 关于硬三围:GPA > 3.7/4.0 (或 88/100) 是强有力的敲门砖;托福 100+ (口语20+);GRE 325+ (数学部分尤其重要,最好168+)。这些是“门票”,但不是“录取通知书”。 |
| 关于实习:一段“券商金工部”或者“私募量化岗”的实习,含金量远超N段“银行打杂”实习。质量永远大于数量。 |
| 关于面试:技术面是关键。概率论、线性代数、微积分是必考点。一道经典的“蚂蚁在正方体上爬行”的概率题,能瞬间筛掉一大批人。 |
嘿,你好呀!我是LXS网站的小编,也是你未来的学长。
还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北京的风特别大。我裹着羽绒服,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上,第N遍刷新着港科大(HKUST)的研究生申请系统页面。心脏跳得像揣了只兔子,感觉整个申请季的焦虑、期待、不安,全都浓缩在了那个旋转的加载图标里。
突然,页面一变,状态栏从“Submitted”变成了“Offer”。我甚至没看清后面的字,脑子里“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几秒钟后,巨大的喜悦才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攥紧拳头,冲出图书馆,在没人的角落里狠狠地挥了一下。那一刻,我觉得之前一年多熬过的夜、刷过的题、改过无数遍的文书,全都值了。
真的,太不容易了。从对“量化金融”这个词只有模糊概念,到一步步摸索,最终拿到梦校MSc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金融数学,简称MAFM)的Offer,我踩了无数的坑,也走了不少弯路。
所以,我想把我的全部心路历程分享给你!在这篇文章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实打实的干货:从大三开始如何规划时间线,怎样挖掘量化实习并写进文书,PS和CV如何反复打磨才能突出亮点,当然,还有那场紧张又刺激的面试全复盘。希望我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能帮你拨开迷雾,让你的申请之路走得更顺一点,把梦校稳稳拿下!
大三,一切开始的地方:一张时间规划图
申请季就像一场马拉松,起跑的时间和节奏至关重要。大三,就是你黄金般的起跑期。千万别等到大四开学才手忙脚乱,那时候你会发现,GPA、语言成绩、实习、文书,像四座大山一样压得你喘不过气。
我的规划很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
大三上学期(9月 - 次年1月):死磕GPA,选好“神仙”课程
GPA,这玩意儿就是你的脸面,是招生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对于港科大金数这种神仙打架的项目,一个能打的GPA是底线。根据我在各大留学论坛(比如一亩三分地、ChaseDream)潜水多年的观察,被录取的同学GPA普遍在3.7/4.0或者88/100以上。所以,大三上的唯一任务,就是把成绩往死里刷!
更重要的是,你要有策略地选课。别光看课程名字好听,要选那些能真正为你“量化背景”添砖加瓦的课。我当时就特意选修了《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和《数值计算》。这些课程不仅让我的成绩单更好看,更重要的是,它们直接对上了港科大金数项目的核心课程,比如他们有门课叫“Stochastic Calculus for Finance”,我学过的《随机过程》就是它的基础。这在后来的PS和面试里,都成了我证明自己学术能力和热情的有力证据。
大三下学期(3月 - 6月):搞定语言和GRE/GMAT
GPA稳住后,就该啃语言和标化考试这两块硬骨头了。托福或雅思,GRE或GMAT,早考早超生!
港科大的语言要求是托福80,但你可千万别天真。对于金数这种热门商科项目,100分是标配,口语最好上20。我当时一战托福92,口语只有18,自己都觉得心虚,硬着头皮报了口语班,天天对着镜子练,最后二战考到105(口语23),这才觉得心里踏实了。
至于GRE和GMAT,金工金数项目普遍更偏爱GRE,因为它更能体现数学能力。GRE的数学部分(Quantitative Reasoning)一定要冲满分或者接近满分(168-170)。我有个同学,总分320,但数学只有165,申请港三所的金工项目就全被拒了。招生官会默认,你连GRE数学都搞不定,怎么学得好金融数学?我当时备考的策略就是,数学部分狂刷题,把所有知识点都过了一遍;语文部分(Verbal Reasoning)就主攻填空,阅读随缘。最后考了328(Q170, V158),这个分数在申请中就非常有竞争力了。
大三暑假(7月 - 8月):黄金实习期,拿下你的第一份量化实习
这是整个申请季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没有之一!一份高质量的量化实习,是你区别于其他高分竞争者的“大杀器”。这个暑假,别想着去旅游放松了,把它完完整整地交给实习吧。怎么找?后面我会详细说。
量化实习:不止是敲门砖,更是你的“故事核”
很多同学问我,学长,我找不到中金、中信那种头部券商的实习怎么办?是不是就没希望了?
当然不是!实习的关键不在于公司名气有多大,而在于你“做了什么”以及“学到了什么”。
怎么找到第一份量化实习?
别只盯着招聘网站。我当时海投了上百份简历,结果石沉大海。后来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精准打击”:
1. 内推!内推!内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发动你所有的人脉,找学长学姐、老师、家人朋友,问问他们有没有在相关行业的。我最后这份在中泰证券金工部的实习,就是一个直系的学长帮忙内推的。一杯咖啡的networking,比你海投100份简历都管用。
2. 关注垂直领域的平台。除了LinkedIn,国内有很多量化社区,比如“宽客江湖”、“BigQuant”等,上面经常会有一些中小型私募或者金融科技公司发布实习招聘,这些机会竞争相对小,而且能接触到很核心的工作。
3. 从“数据分析”岗切入。如果直接投“量化研究员”实习生难度大,可以先试试“数据分析”、“行业研究”等岗位,只要能接触到数据处理和编程(Python/SQL),你就能把这段经历往量化上靠。
实习到底做什么?如何写进文书?
在实习中,一定要主动去争取做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哪怕只是让你做数据清洗,你也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能更高效?能不能写个脚本自动化处理?
我当时在券商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研究员回测一个基于“海龟交易法则”的CTA策略。这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一开始我只是在用Excel拉数据。后来我主动跟leader说,我可以用Python来处理,效率会高很多。于是,我用Pandas和NumPy库,写了一个脚本来自动化处理和清洗期货数据,并且用Matplotlib做了可视化。虽然策略不是我原创的,但这个过程让我对量化策略的开发流程有了第一手了解。
这段经历,我是这样写进CV里的:
(弱版): Assissted in backtesting a CTA strategy.
(强版): Developed a Python script using Pandas and NumPy to automate the cleaning and processing of 5 years of futures market data (over 2GB), improving data preparation efficiency by approximately 40%. Implemented and backtested a CTA strategy based on the Turtle Trading system, analyzing its performance metrics such as Sharpe Ratio and Max Drawdown.
看出来区别了吗?强版的写法,用了具体的动词(Developed, Implemented),量化了你的成果(5 years of data, 2GB, 40% efficiency improvement),并展示了你使用的技术工具(Python, Pandas, NumPy)和专业术语(Sharpe Ratio, Max Drawdown)。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
文书打磨:PS和CV,你的“纸上替身”
如果说硬件条件是门票,那文书就是你在这场大戏中的剧本。你的所有经历、思考和热情,都要通过这两张纸来传达。
CV:一页A4纸的战争
记住,对于申请硕士,CV永远不要超过一页!招生官看一份材料的时间可能只有30秒。所以,你的CV必须像一张清晰的作战地图,让他一眼就能找到他想要的信息。
我的建议是:
1. 格式简洁。用LaTeX的模板,或者找一些干净的Word模板。不要用花里胡哨的颜色和字体。
2. 要点突出。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顺序一般是:教育背景 -> 量化相关经历(实习/项目) -> 技能(编程语言、软件) -> 荣誉奖项。
3. 动词开头,量化结果。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每一条经历都用强有力的动词开头,用数字来支撑你的成就。
PS:讲一个只属于你的故事
PS(个人陈述)最忌讳写成“个人简历扩写版”。它不是你经历的罗列,而是你申请动机的“深度告白”。
我的PS结构是这样的:
开头(Hook):我没有写“我从小就对数学和金融感兴趣”这种空话。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大二参加的一次数学建模比赛中,我们团队试图用马尔可夫链模型来预测股价波动。虽然模型很粗糙,结果也不理想,但那次经历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用数学工具去理解和剖析复杂金融世界的魅力。这个具体的场景,一下子就让我的动机变得真实可信。
主体部分(Why You):这部分是核心,用来展示你的“匹配度”。我分了三段:
学术准备:我提到了我修过的《随机过程》和《数值分析》等硬核课程,以及课程中的一个大作业——用蒙特卡洛模拟给期权定价。我没有只说我学了什么,而是强调了我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实践能力:详细展开了我在券商的实习经历,重点写了我如何用Python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我对量化策略回测的理解和思考。这里,我巧妙地引出了港科大金数项目的一个特点——它是数学系、金融系和信息系统系合办的,强调跨学科背景,这正好和我的经历相契合。
为什么是港科大MAFM:这是展现你诚意的部分。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官网的课程设置,我提到了我对某几位教授研究方向的兴趣,比如官网上当时列出的Yue Kuen KWOK教授在衍生品定价领域的著作,我说我读过他的论文,并希望能在他的指导下学习。我还提到了项目的就业资源,比如它和业界联系紧密,会定期举办招聘会。这表明,我不是广撒网,而是真的对你这个项目做了深入研究。
结尾(Career Goal):清晰地阐述你的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不要说“我想成为一名宽客(Quant)”,这太笼统了。要具体!我的短期目标是:毕业后希望能在香港的投行或对冲基金找到一份量化策略师的职位,专注于股票市场的中高频策略研发。长期目标是:成长为一名基金经理。并且,我会把这个目标和你项目能提供的帮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我的PS初稿写完后,前前后后找了5个人帮我改:我的专业课老师、实习时的导师、一位英语系的同学、一个已经在美国读博的学长,还有一个付费的文书机构。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给了我宝贵的意见。千万别自己埋头写,多听听别人的看法!
面试复盘:决定成败的最后15分钟
收到港科大的面试邀请时,我正在准备期末考试。邮件是晚上10点多发的,我当时激动得直接从座位上跳了起来。面试通常安排在提交申请后的1-2个月,形式是Zoom线上面试,时长15-20分钟,面试官一般是两位教授。
面试就是一场“压力测试”,检验你是不是真的像文书里写得那么优秀。
面试前的准备:
我把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都列了出来,分成三类:
1. 行为问题 (Behavioral Questions): Why HKUST? Why this program? Introduce yourself. What's your career goal? Tell me about your internship. 这些问题一定要提前准备好答案,并且反复练习,说到滚瓜烂熟。
2. 数学/统计问题 (Math/Stats): 这是拉开差距的地方。我复习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核心概念。比如,泰勒展开、拉格朗日乘子法、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意义、贝叶斯公式、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等。我还找了一些经典的面试题来做,比如“有两根不均匀的绳子,烧完都恰好是一小时,如何用它们来确定15分钟的时间?”
3. 金融/编程问题 (Finance/Programming): 金融方面,了解Black-Scholes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思想、什么是VaR、期权和期货的区别等。编程方面,可能会问一些Python的基础知识,或者让你口述一下解决某个问题的算法思路。
我的真实面试过程:
面试我的是两位男教授,一位看起来比较和蔼,另一位则比较严肃,全程表情不多。
一开始是常规的自我介绍。然后和蔼的教授开始问我实习的细节,问我那个CTA策略的具体逻辑是什么,夏普率有多少。因为准备充分,我回答得比较流畅。
接着,严肃的教授发问了,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他问我:“Can you explain what an eigenvector is and its financial application?” (你能解释下什么是特征向量以及它在金融中的应用吗?)
我心里一紧,这个问题我准备过!我回答说:“特征向量是一个向量,当它被一个矩阵作用后,方向保持不变,只是长度发生了伸缩,伸缩的比例就是特征值。在金融中,它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是在主成分分析(PCA)中,比如在构建资产组合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收益率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找到驱动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从而进行风险管理或因子投资。”
他点点头,没说什么,接着又问了一道概率题:“A and B are playing a game. They toss a fair coin in turn. The first one to get a Head wins. If A starts,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A wins?” (A和B轮流抛硬币,谁先抛到正面谁就赢。A先抛,问A赢的概率是多少?)
这是道经典题。我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先把思路说出来:“A可以在第一次、第三次、第五次……这些奇数次抛掷中获胜。第一次获胜的概率是1/2。第三次获胜,意味着第一次A抛了反面,第二次B也抛了反面,第三次A抛了正面,概率是(1/2)*(1/2)*(1/2)。以此类推,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 然后我列出式子 P(A) = 1/2 + (1/2)^3 + (1/2)^5 + ... 这是一个首项为1/2,公比为1/4的无穷等比数列。最后用求和公式算出来结果是2/3。
整个过程,我尽量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紧张,把语速放慢,条理清晰地展示我的思考过程。这比直接给一个答案要重要得多。
最后,他们问我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他们。我问了一个关于项目课程选择灵活性的问题。面试就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了。
一周后,我就收到了开篇提到的那封Offer邮件。
好了,我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申请季是一场孤独又漫长的战斗,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会因为一封拒信而彻夜难眠,也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欣喜若狂。但请你相信,所有这些经历,无论好坏,最终都会成为你身上闪闪发光的勋章。
别把申请想得太神秘,它没有那么多玄学。你只需要拆解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把GPA刷高一点,把单词多背几个,把代码多敲几行,把PS多改一遍。
当offer最终到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个更坚韧、更强大的自己。加油吧,少年!你的梦校,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