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这篇文章不教你复杂的公式,只聊咱们留学生每天都会遇到的选择。看完你会发现,经济学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帮你把留学生活过得更明白、更轻松的“隐藏外挂”。它不能帮你消除所有烦恼,但能让你在纠结时,多一个清醒的思考角度。 |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想先给你讲个特真实的故事。
上周二晚上七点,我在伦敦刚下课,拖着快散架的身体回到公寓。打开冰箱,里面躺着上周末超市打折时囤的西兰花、鸡胸肉和几个孤零零的鸡蛋。我的脑子里瞬间出现了两个小人打架。
穿围裙的小人说:“自己做饭吧!健康又省钱。一份鸡胸肉沙拉,成本不到5英镑。点个外卖,算上配送费,至少15镑起步。一个月下来能省出一张回国机票钱了!”
另一个瘫在沙发上的小人立马反驳:“省钱?你洗菜、切菜、做饭、洗碗,一个小时没了!你有这时间,把下周要交的 paper 提纲写出来不好吗?或者去健个身,或者干脆躺着刷会儿剧放松一下,哪个不比在厨房里累成狗强?”
是不是感觉这一幕无比熟悉?这根本就是我们每个留学生的日常。在“省钱”和“省时间”之间反复横跳,在“未来的我”和“现在的我”之间疯狂拉扯。这些让我们头疼的选择,其实背后都是一场场有趣的经济学博弈。
你可能觉得自己离经济学很远,但其实,你早就在不自觉地运用它的逻辑了。你已经在计算机会成本,衡量边际效应,权衡着眼前的快乐和未来的收益。这篇文章,不想跟你扯那些高深的理论,只想用大白话和咱们都懂的例子,带你看看生活里的经济学智慧。看完你会发现,学会像个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真的能让你的留学生活变得更从容、更通透。
机会成本:你看不见的那个“价签”
先说回我那个“做饭还是外卖”的世纪难题。这里面藏着经济学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说白了,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必须放弃的另一件最有价值的东西。
你看,选择自己做饭,你得到的可能是省下10英镑的“真金白银”和一顿健康的晚餐。但你放弃的,是那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就是你做饭的“机会成本”。
那么,这一个小时值多少钱呢?这完全取决于你。
如果你是个学霸,用这一小时你能高效地啃掉一章难懂的教材,或者完成一次小组讨论,为你的 GPA 添砖加瓦。那这一小时的机会成本就很高。相比之下,10英镑的外卖费可能就不算什么了。
如果你在做兼职,比如在咖啡店打工,伦敦目前的最低时薪是11.44英镑(2024年4月起数据)。你花一小时做饭,就等于放弃了赚11.44英镑的机会。这么一算,点外卖好像还“赚”了点。
如果你身心俱疲,只想放空自己,那这一小时的休息和放松,对你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它的价值,可能远超10英镑。
所以,“做饭省钱”这句话,并不完全对。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当你一小时创造的价值(无论是学习、赚钱还是休息)低于你通过做饭省下的钱时,做饭才是划算的。
这个逻辑可以应用到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是花两个小时坐公交去一家便宜的亚洲超市,还是花高一点的价格在楼下Sainsbury's或Tesco解决?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你去亚洲超市来回通勤2小时,省了20英镑。但如果你用这2小时去做一份家教,可能能赚30-40英镑。这时,去亚洲超市的机会成本就是那份家教的收入。显然,就近购物,然后用省下的时间去赚钱或学习,是更“经济”的选择。
再比如,是选一门课业轻松、容易拿高分的“水课”,还是选一门难度大、但教授是行业大牛、能学到真东西的“硬核课”?
选“水课”,你得到了轻松的学期和漂亮的绩点。但你的机会成本,可能是与大牛教授建立联系、掌握一项核心技能、甚至获得一份顶级实习推荐的机会。根据美国 NACE(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的调查,超过60%的毕业生实习经历会转化为正式的工作offer。从这个角度看,一门“硬核课”带来的长期收益,可能远远大于一个好看的绩点。
机会成本就像一个隐藏的价签,贴在我们每一个选择的背后。学会看懂它,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为每个决定“支付”了什么。
边际效应递减:为什么第二杯半价总那么诱人?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Final 期间通宵复习,感觉前三个小时效率爆表,思路清晰。到了第五个小时,眼皮开始打架,看书如看天书。到了第八个小时,你明明坐在书桌前,脑子里却在循环播放神曲,一个字都看不进去。
或者,你超级想吃甜甜圈,冲进店里买了一个,第一口下去,幸福感爆棚。店家说“第二个半价”,你没忍住又买了一个。第二个吃下去,感觉还不错,但远没有第一个那么惊艳了。如果这时有人再给你第三个,你可能看着都觉得腻。
这种现象,经济学上叫“边际效应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边际”这个词听着有点玄,其实就是“新增的”意思。“边际效应”就是每新增一单位的消费(或投入),你得到的新增满足感(或产出)。
你吃第一个甜甜圈的满足感是100分,这是它的“效应”。第二个甜甜圈带来的“新增”满足感可能只有50分,这就是它的“边际效应”。第三个可能就是-10分了。
理解了这个,很多留学生活中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刷了一晚上 lecture recording,感觉啥也没记住?因为连续学习的边际效应在急剧下降。你投入的第八个小时,产出几乎为零,甚至为负(因为占用了你宝贵的睡眠时间)。根据《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至关重要。一个通宵换来的可能是接下来两天精神涣散,得不偿失。更聪明的做法是,学习2-3小时后,起来走动一下,或者干脆去睡一觉。这叫“在边际效应最高的时候收手”。
为什么刚来留学时,每次参加派对都觉得新奇又好玩,后来却越来越觉得无聊,还不如在家看电影?因为参加派对的“边际社交快感”在递减。第一次,你认识了新朋友,练习了口语,体验了异国文化。第十次,流程都一样,遇到的人也差不多,新鲜感没了,满足感自然就低了。
商家们可是深谙此道的高手。“第二杯半价”、“买二送一”,都是在利用你的边际效应。他们知道第二件商品对你的吸引力(边际效用)已经下降了,所以必须用一个更低的价格(半价)来匹配你降低了的购买欲望。
所以,下次当你为了一点点折扣而疯狂“囤货”时,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第五件同款卫衣吗?它带给我的“边际快乐”还值这个价钱吗?
当你在图书馆熬到凌晨三点,用红牛和意志力对抗睡意时,也问问自己:我这“边际一小时”的学习,产出还有多少?是不是去睡觉,让大脑清零重启,明天效率更高?
学会识别边际效应的临界点,能帮你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沉没成本: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我们再聊一个特别扎心的概念:沉没成本(Sunk Cost)。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经济学最理性的原则之一就是:做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因为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我们总会被“来都来了”、“钱都花了”这种想法绑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花12镑买了一张电影票,开场20分钟,你发现这是部世纪大烂片,剧情弱智,演技尴尬。这时候你怎么办?
A. 忍着恶心看完,毕竟钱都花了。 B. 立刻走人,用剩下的一一个半小时去干点别的,比如去隔壁咖啡馆看本书。
很多人会选A。但从经济学角度看,B才是明智的。因为那12镑电影票钱,无论你看还是不看,都已经花出去了,是收不回来的“沉没成本”。你的决策,应该基于“未来的一个半小时怎么过得更有价值”,而不是“如何让已经花掉的12镑显得不那么亏”。强迫自己看完烂片,你不仅损失了12镑,还损失了一个半小时的宝贵时间。
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被沉没成本“套牢”。
你花200镑买了一本巨厚的专业书,后来发现教授的PPT和线上论文库才是考试重点,这本书根本用不上。你是不是会觉得,不行,我花了这么多钱,怎么着也得把它读完?于是你花了大量时间去啃一本对你价值不大的书,而忽略了更高效的复习材料。这200镑就是沉没成本,别让它继续消耗你更宝贵的时间。
更严重一点的。你辛辛苦苦读了两年会计专业,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甚至感到痛苦,你真正热爱的是编程。但你一想:“我都读了两年了,学分、学费都投进去了,现在转专业,前面不都白费了?”
这两年的时间和学费,就是沉没成本。你未来的决策,应该是基于“我未来几十年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现在转专业是否能让我未来更快乐、更有成就感?”,而不是“如何才能让过去两年的投入不白费?”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大约有30%的大学生至少会换一次专业。这说明,很多聪明的学生最终战胜了沉没成本谬误,选择了“及时止损”。
包括一段不合适的感情、一个让你痛苦的社团、一份让你身心俱疲的兼职……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总因为舍不得过去投入的感情和精力,而选择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导致更大的损失。
记住,已经打翻的牛奶,就让它留在地上吧。你应该做的,是去拿一块抹布,然后给自己开一瓶新的。
博弈论:室友、队友和你,都在一个“局”里
最后,我们聊个更有意思的,博弈论(Game Theory)。
这玩意儿听起来最高大上,其实就是研究“聪明人”之间如何做决策的学问。它的核心是:你的最优选择,取决于别人的选择。
你不是在一个孤岛上做决定,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的行为所影响。尤其是在留学这个小社会里,你和室友、课程小组的队友、甚至跟你一起抢图书馆座位的同学,都在一个“局”里。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留学生公寓里的“厨房清洁困境”,也叫“囚徒困境”。
你和你的室友都希望有一个干净的厨房。但你们俩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唯一的“冤大头”。 于是就有了四种可能: 1. 你俩都主动打扫(合作):厨房干净,皆大欢喜。这是最优结果。 2. 你打扫,他不打扫(你被背叛):你累得半死,他坐享其成。你感觉像个傻子。 3. 他不打扫,你打扫(你背叛):他累得半死,你坐享其成。你暗自窃喜(但可能良心不安)。 4. 你俩都不打扫(互相背叛):厨房乱成垃圾堆,谁也别想好好做饭。这是最差结果。
如果你们俩都只从自己的“短期最优”出发,那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不打扫,指望对方打扫”。但如果你们俩都这么想,结果就是第四种,两败俱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公寓的公共区域,卫生状况堪忧。
博弈论告诉我们,在需要长期合作的关系里,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单次博弈”思维是行不通的。最好的策略是建立信任和沟通机制,把“单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比如,制定一个轮流值日的清洁排班表,并且严格遵守。有了规则和信任,大家才会都倾向于选择“合作”,最终达到对集体最优的结果。
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也是一个完美的博弈论模型。
一个小组里,总有人想“搭便车”(Free-rider),自己少干点活,但拿一样的分数。如果你预判到你的队友们都是勤奋的“卷王”,那你选择“摸鱼”的风险就比较小。但如果你预判到大家可能都想“摸鱼”,那你最好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不然整个项目可能会崩盘,最后大家一起拿低分。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高效的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点:清晰的沟通和明确的角色分工。这其实就是破解博弈困境的方法。在一开始就把任务量化、责任到人,每个人都知道对方的“出牌策略”,也就减少了“背叛”和“搭便车”的可能性。
所以,别再抱怨你的“猪队友”了。试着用博弈论的思维去主动构建一个“合作”的局。开诚布公地交流,设定清晰的规则,把丑话说在前面。这比一个人埋头苦干,或者在背后默默生气要有效得多。
你看,经济学是不是没那么可怕?
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斤斤计较的冷血机器人,恰恰相反,它是在帮你拨开情绪和偏见的迷雾,看到选择背后的真实逻辑。
所以下次,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无论是面对一份外卖订单,还是一份专业申请,试着跳出来,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
我为了这个选择,放弃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机会成本)
再多投入一小时/一块钱,我能得到的回报还大吗?(边际效应)
我是在为过去的错误买单,还是在为未来的幸福投资?(沉没成本)
我的决定,会如何影响别人的决定?我们怎样才能共赢?(博弈论)
想清楚这些,你或许还是会纠结,但你的纠结,会变得更有价值。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将不再是稀里糊涂的随波逐流,而是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一次次清醒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