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捡漏末班车,现在还能申!

puppy

嘿,还在焦虑地刷邮箱等offer,或者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整个申请季的小伙伴,先别慌!我挖到了一个重磅消息:亚洲顶尖的港科大(HKUST)居然还有专业可以申请!千真万确,这就是传说中的“捡漏”末班车。文章里我会给你扒一扒,到底是哪些神仙专业还没关通道,申请DDL是什么时候,以及在这个节骨眼上递交申请,有什么可以提升成功率的独家小技巧。不论你是想加申一个保底,还是想压哨冲刺梦校,这都可能是今年最后的机会了,赶紧来看看吧!

港科大末班车捡漏核心速递
重磅消息:亚洲顶尖学府香港科技大学(HKUST)部分授课型硕士项目仍在开放申请,最晚截止日期甚至到6月!
覆盖专业:工学院、理学院、跨学科学院等多个热门及交叉学科专业,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技术、金融科技、环境科学等。
核心建议:现在申请,文书(PS)是致胜关键!必须极度个性化,精准打击项目痛点,突出你与项目的超高匹配度。
心态调整:别把这当成救命稻草,而是把它看作一个“零成本”的惊喜彩蛋。中了血赚,不中也毫无损失。放手一搏,别留遗憾!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微信突然“叮”地一声,是学弟Leo发来的消息。点开一看,就三个字:“又拒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他的沮丧。Leo是去年我带的实习生,一个特别努力的男生,本科双非,均分卷到了88,雅思7.0,GMAT也刷到了710,实习经历三段,每一段都勤勤恳恳。他把宝都押在了香港的几所学校,目标是金融或商分。从去年年底开始,他就进入了漫长又煎熬的等待期。眼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都拿到了offer,有的甚至开始纠结去UCL还是LSE,Leo的邮箱里却只有一封接一封的拒信,和无尽的沉默。

“学姐,我是不是没学上了?今年香港也太卷了吧,感觉我这点背景,人家看都不看。现在都快四月了,估计全都截止了,我连补申的机会都没了。”他的语音消息里带着一丝哭腔。

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一批像Leo这样的小伙伴,要么是在焦虑中等待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要么是后知后觉发现申请季已经接近尾声,觉得自己彻底错过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空荡荡的站台,眼睁睁看着所有列车都呼啸而过,只剩下自己。

我一边安慰他,一边习惯性地打开了各大高校的官网,想看看还有没有奇迹发生。说实话,我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但当我点开港科大(HKUST)的研究生招生页面时,眼睛瞬间亮了——天啊,居然还有好几个金光闪闪的专业,申请通道赫然写着“Open”,截止日期清清楚楚地标在4月底、5月甚至6月!

我赶紧把截图甩给Leo,电话直接拨了过去:“别丧了!起来改文书!我给你找到了今年的隐藏款彩蛋,港科大的末班车,你上不上?”

电话那头沉默了五秒,然后是一声不敢相信的“卧槽?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所以今天,我把这份挖到的“藏宝图”也分享给你们。不管你是像Leo一样在等offer等到心碎,还是因为考研、工作等原因启动晚了,这都可能是你2024 Fall逆风翻盘的最后机会。抓紧时间,上车!

扒一扒,哪些神仙专业还在等你?

港科大,这三个字的分量不用我多说了吧?QS世界大学排名常年稳居Top 50,亚洲Top 10的存在。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实力硬核,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在香港乃至亚洲都是天花板级别。能在这个时间点“捡漏”港科大,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我给大家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看看有没有你的菜。

第一梯队:工学院(SENG)—— 硬核科技,未来风口

港科大的工学院是王牌中的王牌,很多专业都是全球顶尖。现在居然还有名额,简直是理科工科小伙伴的福音!

1. MSc in Big Data Technology (BDT) 大数据技术

  • 截止日期:2024年6月1日

这个专业有多火就不用我说了吧?现在哪个行业不谈大数据?BDT这个项目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数学系合办的,血统纯正,课程设置非常硬核,既有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这种核心技术课,也有数据隐私、商业智能这种应用层面的内容。你想想,在港科大学习最前沿的大数据技术,毕业后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回内地,进腾讯、阿里、字节这种大厂,或者去金融机构做量化分析,都非常有竞争力。

真实案例:我去年认识的一个朋友Alex,本科是国内一所211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均分85左右。他秋招的时候一心想进大厂,结果不太理想,才临时决定留学。当时很多CS神仙项目都关了,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五月份递交了港科大BDT的申请。他在文书里重点强调了自己做过的一个关于用户画像分析的课程项目,并且把项目代码和报告作为附加材料上传了。最终在六月底,他惊喜地收到了offer。现在他已经在香港一家AI独角兽公司实习,他说课程里学到的东西,工作中几乎都能用上。

适合人群:计算机、软件工程、统计、数学等相关背景的同学。如果你有相关的项目经验或者实习,一定要在文书里大书特书!

2. MSc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 金融科技

  • 截止日期:2024年6月1日

FinTech,金融和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交叉学科。港科大这个项目也是由计算机、商学院和数学系的大牛教授共同授课,教你用技术手段解决金融问题,比如区块链、量化交易、风险管理等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FinTech人才的需求简直是“嗷嗷待哺”。根据香港政府的数据,金融科技行业的人才缺口在未来几年预计将超过5000人。

真实案例:我的学妹Chloe,本科是金融学,但她辅修了计算机,对编程很感兴趣。她申请季的时候主申的是纯金融项目,结果都不太理想,因为她的量化背景在神仙打架的金融申请里不够突出。后来我建议她试试FinTech这个方向。她在申请港科大这个项目时,PS里着重写了自己是如何自学Python,并用它来做了几个简单的量化策略回测。虽然模型很简单,但充分展示了她的学习能力和对这个领域的极大热情。最终,她成功压哨上岸。她说,班里同学背景很多元,有纯CS的,也有她这样商科转过来的,大家互相学习,氛围特别好。

适合人群:计算机、金融、数学、经济学等背景的同学。不要求你两者都精通,但至少要对另一个领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意愿。

第二梯队:理学院 & 跨学科学院 —— 交叉学科,独特赛道

如果你觉得纯工科太卷,或者你的背景更多元,那么理学院和跨学科学院的一些宝藏项目可能更适合你。

1. MSc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VSM) 环境科学与管理

  • 截止日期:2024年6月1日

别一听“环境”就觉得是“天坑”。在全球关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大背景下,这个专业的前景越来越好。港科大的EVSM项目不是纯粹搞理论研究,它非常注重实践和管理技能的培养,课程涵盖了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经济学等内容。毕业后可以去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大型企业的ESG部门或者专业的咨询公司,都是非常体面且有意义的工作。

真实案例:一个通过论坛认识的朋友,本科是公共管理,一直对环保NGO的工作很感兴趣。她申请的时候,很多传统公共政策项目已经截止了。她发现了港科大这个项目,觉得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完美契合。她的文书写得非常真诚,从自己家乡的一条小河被污染的故事讲起,谈到她对环境政策制定的思考。虽然她的量化背景不强,但这份热情和思考深度打动了招生官,最后成功拿到了offer。

适合人群:背景非常多元!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地理、公共管理、经济学,甚至商科背景的同学都可以尝试。关键是你要展示出对这个领域的真正热情。

2. MSc in Public Policy (MPP) 公共政策

  • 截止日期:2024年5月1日

港科大的MPP项目虽然年轻,但发展势头很猛,师资力量雄厚,很多教授都有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工作的经历。这个项目的一大特色是它的跨学科性,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数据分析,培养的是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政策分析师。香港作为东西方交汇的窗口,在这里学习公共政策,视野会非常开阔。

真实案例:认识一位本科读社会学的同学,均分不错但缺乏实习。他在四月份的时候几乎要放弃了,觉得没有实习经历申请MPP希望渺茫。我鼓励他递交申请,并在文书里把重点放在他的课程论文上。他有一篇关于香港“劏房”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写得非常深入,数据详实,观点独特。他就把这篇报告的摘要和核心观点融入了PS,充分展示了他的研究能力和对香港社会问题的洞察。最终,学校给了他面试机会,并顺利录取。

适合人群: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法学、商科等背景的同学。如果你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或者愿意学习),那就大胆申吧!

友情提示:以上列出的只是冰山一角,港科大官网上可能还有其他项目也开放着。大家一定要亲自去官网(pg.ust.hk)的Program Catalog里一个一个确认,信息以官网为准!别偷懒!

压哨申请,有什么独家秘笈能提升成功率?

好了,现在你知道了还有哪些机会。但问题来了,都到这个节骨眼了,递交申请会不会成为“炮灰”?招生官是不是已经招满了,只是流程性地开着通道?

确实,晚申请的竞争会更激烈,因为剩余的名额有限。但换个角度想,能坚持到现在的申请者,要么是实力超群的海王在等更好的offer,要么就是像你一样信息搜集能力超强、不轻言放弃的“战士”。所以,只要你的材料准备得当,完全有机会脱颖而出。下面这几条,是我压箱底的建议,专门送给敢于冲刺末班车的你。

秘笈一:把你的个人陈述(PS)从“说明文”改成“情书”

都这个时候了,千万别再用那种“我叫XXX,来自XXX大学,我对贵项目很感兴趣”的八股文开头了。招生官一天看几百份材料,早就审美疲劳了。你的PS必须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他。

怎么做?写一封“情书”给这个项目。

不要写:“我对大数据技术很感兴趣,因为它是未来的趋势。我本科学习了C++和数据结构,成绩很好,还做过一个XX项目,所以我觉得我非常适合这个项目。”(太空泛了,像在念简历)

试着写:“在参与‘XX电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项目时,我曾为一个‘如何提升用户复购率’的问题苦恼了三周。直到我偶然读到贵校李教授关于‘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推荐算法’的论文,才恍然大悟。我立刻尝试将论文中的基础模型应用到我的项目中,尽管效果粗糙,但复购率预测的准确度提升了15%。正是这个瞬间让我确信,港科大的BDT项目,特别是您开设的‘Machine Learning’这门课,是我通往答案的唯一路径。”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有具体的场景、遇到的问题、和项目的直接连接点(具体到某个教授、某篇论文、某门课),并且展示了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花一天时间,把你想申请的那个项目的官网课程设置、师资介绍、研究方向全都扒一遍,找到那个最让你心动的点,然后把它和你最得意的一段经历结合起来。这封“情书”会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力。

秘笈二:推荐信也要“临门一脚”

晚申请,推荐信的时效性至关重要。你不能指望教授还记得两个月前帮你提交的推荐信内容。你需要主动出击,帮你忙碌的推荐人“回忆”起你的闪光点。

第一步,发一封“高情商”的提醒邮件。不要只说“老师,麻烦您帮我提交一下港科大的推荐信”,而是附上一个“懒人包”。

邮件可以这样写:

“尊敬的X教授,非常感谢您之前答应为我撰写推荐信。我最近发现香港科技大学的XX项目仍在开放申请,截止日期是X月X日,我觉得这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想再麻烦您一下。为了方便您,我重新整理了一份我的个人资料包,里面包括:

1. 我的最新简历(更新了近期的一段实习经历)。

2. 针对这个项目的个人陈述(PS),其中提到了我希望在您的‘XX’课程基础上,深入学习该项目的‘YY’课程。

3. 推荐信提交链接和项目的简单介绍。

其中,我特别希望您能帮我突出一下我在您课堂上关于‘XX课题’的presentation表现,以及您对我自学能力的评价。这与该项目的培养目标非常契合。真的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你看,这样一来,教授不仅省时省力,还能get到你想让他强调的重点,写出来的推荐信自然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说服力。

秘笈三:“可选材料”在这个时候就是“必选材料”

很多申请系统里会有“Optional Materials”(可选补充材料)这一项,比如作品集、研究论文、技能证书、视频介绍等等。在申请初期,你可能觉得麻烦就跳过了。但现在,请你把它们当成“必选”!

这是你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招生官在犹豫要不要给你发offer的时候,一份额外的材料很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如果你是工科生,上传你最得意的课程设计报告、项目代码的GitHub链接、参加竞赛的获奖证书。

  • 如果你是商科生,可以把你做过的商业分析报告、市场调研PPT,甚至是一段1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视频(展示你的口语和自信)放上去。

  • 如果你是社科生,上传你写得最好的学期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或者你参与的公益活动证明。

别担心这些材料不够“完美”。重要的是,它们展示了一个简历和PS之外,更立体、更鲜活的你。这表明你为了这个申请,付出了额外的努力,诚意满满。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几句大白话。

我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能已经身心俱疲了。被拒信打击,被等待折磨,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过去几年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费了。

但是,请你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为了刷高均分,你熬过多少个图书馆的深夜?为了考出雅思托福,你背了多少本单词书?为了丰富简历,你做了多少份看似琐碎的实习?这些努力,不会因为几封拒信就被抹杀,它们已经内化成了你的一部分,让你变得更强大。

现在,港科大这个机会,就像是生活在你跑完一场筋疲力尽的马拉松后,递给你的一瓶冰镇可乐。它可能不是你最初的目标,但它绝对是一个值得你伸手去接的惊喜。

别去想什么“现在申请是不是太晚了”,“我的背景够不够好”,“万一又被拒了怎么办”。这些都是精神内耗。

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花几天时间,认真修改一份文书,再递交一次申请,你愿意吗?

如果答案是“愿意”,那就别犹豫了。关掉那些让你焦虑的论坛帖子,打开你的申请文书,现在就动手改起来。最坏的结果,不过是维持现状。但万一呢?万一那个惊喜就砸到你头上了呢?

今年秋天,维多利亚港的风,说不定就在等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20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