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前的小提示 |
|---|
| 哈喽大家好!这篇文章不是官方宣传,纯粹是学长学姐们“内部消息”的经验分享,所以观点难免主观,仅供参考哈。文内涉及的数据和信息主要基于2023-2024学年的情况,大家在做最终决定前,一定要去NYU Law官网核实最新的官方信息哦! |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窝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对着电脑屏幕上那个闪闪发光的U.S. News法学院排名榜,一遍又一遍地刷新。T6,T14,这些数字像魔咒一样在我脑子里转悠。哥大、芝加哥、纽大……它们在我眼里,不是一个个鲜活的校园,而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标签。
那天晚上,我正在纠结要不要接受NYU的offer,微信突然弹出一个在NYU读JD的学长的消息:“还在看排名呢?别傻了。排名告诉你NYU是第六名,但它没告诉你,在华盛顿广场公园的草坪上,和未来的联合国法律顾问一起讨论国际法是什么感觉;排名也没告诉你,当你在模拟法庭上被教授问到哑口无言时,你的同学会偷偷递纸条给你提示。”
那几句话,像是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我们漂洋过海,要投入三年(LL.M.的话是一年)宝贵的时间和一大笔钱,难道只是为了一个排名吗?我们真正要找的,是一个能让我们成长、快乐、并且能实现我们职业抱负的地方。
所以今天,作为你们的“过来人”小编,我想带大家拨开排名的迷雾,看看水面之下,那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NYU法学院,到底是什么样。
传说中的“王牌专业”,到底有多硬核?
每次跟人说起NYU Law,对方的反应十有八九是:“哇,那个国际法和公共利益法全美第一的学校!” 没错,这几乎是刻在NYU脑门上的标签。但这个“第一”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不是墙上的一张奖状,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和机会。
公共利益法 (Public Interest Law):这里是理想主义者的庇护所
如果你心里揣着一个“改变世界”的梦,那NYU Law绝对是你的天堂。这里的公共利益氛围浓厚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它已经融入了学校的DNA。
最有名的就是那个神级的奖学金——Root-Tilden-Kern Scholarship。这可不是给点钱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提供全额学费,并把你吸纳进一个由顶尖公法领域校友和学者组成的精英社区的项目。每年只招收大约20名JD学生,竞争激烈程度堪比藤校本科。能拿到这个奖学金的人,基本都是未来美国公共法律界的明星。这个项目的存在,本身就在向所有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在NYU,追求公共利益是值得最高荣誉的事情。
更接地气的,是NYU庞大到令人发指的诊所项目(Clinics)。全校有超过40个不同方向的法律诊所,这意味着你不是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去处理真实案件。想为寻求庇护的家庭争取合法身份?可以去Immortal Rights Clinic(移民权利诊所)。想为被误判的囚犯翻案?Equal Justice and Capital Defender Clinic等着你。传奇人物、电影《正义的慈悲》原型Bryan Stevenson就是NYU的教授,他创办的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平等正义倡议)每年都会激励无数学生投身于刑事司法改革。
我认识一个读JD的同学Sarah,她就在移民权利诊所实习。她花了一整个学期,帮助一个来自洪都拉斯的家庭整理庇护申请材料。从陪着他们一遍遍回忆被迫害的经历,到在法庭上协助指导律师进行辩护,她告诉我,当法官最终批准他们庇护申请的那一刻,她觉得之前熬过的所有夜、读过的所有案例都值了。“那种成就感,是你在任何一家大律所做文件审阅都无法体会的。”
最后,也是最实在的一点:钱。搞公共利益,最大的障碍就是收入低、学贷高。NYU的LRAP(贷款偿还援助计划)是全美最慷慨的之一。根据2023年的政策,只要你毕业后在符合条件的非盈利组织或政府部门工作,年收入低于10万美元,学校会帮你承担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学贷还款。这个政策像一个坚实的后盾,让你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国际法 (International Law):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NYU的国际法为什么强?一句话总结:因为它身在纽约,心怀全球。
首先是师资。这里的国际法教授名单,拿出来就是一本“联合国名人录”。比如Philip Alston,前联合国赤贫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José Alvarez,美国国际法协会前主席。上他们的课,你听到的不是课本上的理论,而是他们亲身参与制定国际公约、在海牙国际法庭进行辩论的一手经历。这感觉就像,你学篮球,教练是迈克尔·乔丹。
其次是机构。学校有两个王牌机构:Hauser Global Law School Program 和 Guarini Institute for Global Legal Studies。Hauser项目每年会邀请全球顶尖的学者和法官来NYU做访问教授,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一栋楼里,同时上到德国宪法法院法官的比较宪法课,和新加坡顶尖律师的国际仲裁课。而Guarini研究所则更侧重于研究和实践,经常举办各种高端论坛,讨论从网络安全到全球贸易的最新议题。作为学生,你有大把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塑造世界规则的大佬。
我有个读国际商法LL.M.的朋友Alex,他的梦想是做国际仲裁。在NYU的一年里,他选了由一位著名国际仲裁员开设的课程,加入了学校的《国际法与政治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还通过学校的介绍,在一家顶级国际仲裁机构找到了实习。更绝的是,NYU在巴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都有海外学习项目。Alex的很多JD同学,会选择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巴黎,沉浸式学习欧盟法和国际商法。
这种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让你在毕业时,简历上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美国法学院的学位,而是一张通往全球法律市场的入场券。
同学关系:是“Kumbaya”互助,还是“饥饿游戏”内卷?
聊完了硬核的学术,我们来谈谈更“软”但同样重要的话题:校园文化。法学院的竞争是出了名的激烈,那在NYU,同学之间到底是战友还是对手?
答案是:一种“合作式的竞争”。
“Kumbaya”(意为“和谐互助”)的一面体现得非常明显。在NYU Law,分享课堂笔记和课程大纲(outlines)是绝对的主流文化。在1L(法学院第一年)期末考试前,各个学生组织的资料库里会堆满历届学长学姐总结的精华笔记,大家可以随意下载。如果你错了一节课,在班级群里问一声,立刻会有好几个人把自己的笔记发给你。没人会藏着掖着,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法学院已经够难了,没必要再人为制造障碍。
这种氛围的形成,可能和学校对公共利益的重视有关。当周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理想不是去华尔街赚大钱,而是去NGO帮助弱势群体时,整个环境的功利性就会被稀释很多。大家更愿意把彼此看作是未来法律界的同仁,而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手。
学生组织也极其活跃。无论你是来自哪个国家、对哪个领域感兴趣,几乎都能找到组织。APALSA(亚太裔美国法律学生协会)、LALSA(拉丁裔法律学生协会)、SALSA(南亚法律学生协会)等组织,不仅是社交平台,更是强大的支持系统。他们会组织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求职分享会,邀请校友回来传授经验,还会举办“模拟面试”,让2L、3L的学长学姐扮演面试官,帮助1L的学弟学妹们练习。
但是,千万别以为这里就是一片净土,完全没有竞争。法学院的压力是结构性的,没人能幸免。
最大的压力源来自1L的强制曲线排名(the curve)。这意味着无论大家多努力,每个班上能拿A的比例是固定的,拿B和C的比例也是固定的。你的成绩不取决于你考了多少分,而取决于你在所有人中的相对位置。这种制度决定了竞争的必然性。
第二个压力高峰是OCI(On-Campus Interviewing),也就是律所的校园招聘季。在2L开学前那几周,整个学校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每个人都西装革履,行色匆匆地穿梭于各个面试房间。为了争夺顶级律所(俗称“Big Law”)的暑期实习机会,大家都会拼尽全力。这个时候,你能清晰地感受到竞争的脉搏。
所以,NYU的文化更像是一个高手云集的球队。大家平时一起训练,互相传球、分享战术,希望整个队都能变得更强。但到了选拔首发阵容的时候,每个人又都会为了自己的位置而全力以赴。这种良性的、透明的竞争,既能激发你的潜力,又不会让你感到孤立无援。
在格林威治村上学:是神仙体验还是生存挑战?
“你的校园在哪?” “嗯……整个曼哈顿下城都是我的校园。”
这真不是开玩笑。NYU Law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它的主楼Vanderbilt Hall和图书馆就坐落在华盛顿广场公园的西南角。这里是纽约最有活力、最文艺、也最贵的社区之一——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这种体验确实很“神仙”。你的“校园中心”就是华盛顿广场公园那个著名的大拱门。天气好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草坪上看书,街头艺人在喷泉边弹唱,滑板少年在广场上驰骋。下课后,你不用去挤食堂,周围几条街区内遍布着全世界各种风味的美食,从一美元的披萨到米其林星级餐厅,应有尽有。步行五分钟,是传奇的Blue Note爵士俱乐部;步行十分钟,是各种小众电影院和外百老汇剧场。纽约这座城市,就是你最大的课堂和游乐场。
对于法学生来说,这个位置还有个巨大的优势:便利。步行就能到达曼哈顿的联邦和州法院,去中城的各大律所也就是十几分钟地铁。这意味着你去开庭、去实习、去参加各种法律界的活动,都极其方便。
但神仙体验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挑战”,主要就是钱。
格林威治村的房租贵得离谱。根据2023-2024年的数据,学校附近一个单人studio的月租金普遍在3500-4500美元之间。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住在学校宿舍,或者在布鲁克林、新泽西等地合租。学校宿舍,比如D'Agostino Hall或者Hayden Hall,虽然比市场价便宜一些,但空间非常狭小,且设施相对老旧。但好处是离教学楼近,省去了通勤的烦恼。
生活成本也很高。随便在外面吃一顿简餐就要20美元左右。这种高昂的成本,是每个来NYU的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不过,换个角度想,生活在世界金融和文化的中心,这种无形的价值和机会,或许也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国际学生的求职与社交:真实感受如何?
最后,我们来聊聊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最核心、最焦虑的问题:在这里找工作和融入,到底难不难?
求职:机遇与挑战并存
先说好消息:NYU的金字招牌,尤其是在纽约,是极其管用的。对于想进Big Law的国际学生(无论是JD还是LL.M.)来说,NYU绝对是最好的平台之一。
每年,纽约各大顶级律所都会来NYU招收大量的暑期实习生和正式律师。由于地理位置近,很多律所的合伙人本身就是NYU的校友,这种校友网络的力量非常强大。特别是对于LL.M.学生来说,NYU有一个专门为LL.M.举办的招聘会(ISIP),是进入美国律所工作最主要、也最高效的途径。我认识的很多LL.M.学长学姐,都是通过这个招聘会拿到了律所的offer。
纽约是全球最大的法律市场之一,对国际背景的律师需求量大。律所的很多业务,比如跨国并购、国际仲裁、资本市场,都非常需要既懂美国法又了解本国文化和语言的律师。这是我们国际学生独特的优势。
但挑战同样巨大。H-1B工作签证的抽签政策是悬在所有国际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使你拿到了顶级律所的offer,最后也可能因为没抽中签而被迫离开。这是所有留学生都无法回避的制度性风险。
此外,如果你想进入公共利益或政府部门,作为国际学生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很多岗位要么有公民身份的要求,要么就是经费有限,不愿意为国际学生办理签证。这条路会比进律所艰难得多。
社交:主动是唯一的钥匙
在NYU,社交圈子有点像两个同心圆。内圈是庞大而紧密的国际学生社群,特别是LL.M.项目。2023届的LL.M.班级有近470名学生,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大家背景相似,面临的挑战也类似,所以很容易抱团取暖,形成一个非常温馨的小社区。学校也会为国际学生组织大量的迎新活动和社交派对。
外圈则是和美国J.D.学生的融合。坦白说,这需要你付出更多的主动性。J.D.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三年学习节奏和社交圈,和LL.M.学生的生活轨迹不完全重合。如果你只是上课、下课、回图书馆,那么你和美国同学的交流可能就仅限于课堂讨论。
想要真正融入,最好的方式是参加学生组织、期刊或者诊所。当你和美国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的项目或目标一起熬夜、一起奋斗时,文化和语言的隔阂自然就会被打破。我一个朋友加入了学校的《环境法期刊》,通过和美国同学一起编辑稿件,不仅英语写作能力突飞猛进,还交到了好几个本地朋友,经常被邀请去参加他们的家庭派对。
总的来说,NYU提供了一个非常多元和开放的环境,但它不会把机会送到你手上。你需要主动去敲门,主动去交流,主动去争取。
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立体的NYU Law。排名是一个有用的参考,但它绝对不应该成为你选校的唯一标准。
最后,想给你一个最实在的建议:别只听我在这里说。打开你的LinkedIn,去搜索NYU Law的在校生和校友,特别是和你背景相似的国际学生。鼓起勇气,给他们发一封简短而真诚的邮件,问问他们的真实体验。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非常愿意分享。
归根结底,选校就像谈恋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问问你自己,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是一个喜欢城市喧嚣还是校园宁静的人?想清楚这些问题,答案自然就会浮现。
你的法学院之旅,是你人生中独一无二的三年。别让它只是一段为了履历镀金的经历,去选择一个能让你真正呼吸、成长、并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