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姐的真心话速览 | 
|---|
| 关于排名:别只盯着综合排名!高德的海外学习项目常年全美第一,这个含金量超高,但如果你是“非Top 50不读”的排名控,那可能要再想想。 | 
| 关于性格:社恐星人请做好心理准备。小班制意味着你没法“隐身”,必须发言、必须参与。但这也是一个逼自己成长的绝佳机会。 | 
| 关于地理位置:这里是“村里”,但不是荒村。我们地处巴尔的摩郊区的陶森(Towson),生活便利,又很安全。想进城?班车和轻轨都很方便。但别期待出门就是时代广场。 | 
| 关于花销:文理学院学费不菲,海外学习也需要额外预算。申请时一定要看清楚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做好财务规划。 | 
哈喽,各位还在选校ddl前挣扎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的学姐,坐标高德学院(Goucher College),目前大四,正在一边赶毕业论文一边回味这四年的时光。
还记得四年前的那个春天,我手里攥着好几封offer,其中一封就来自高德。我打开电脑,搜索框里反反复复输入“Goucher College review”。跳出来的结果让我更纠结了:官网把它夸得像一朵花,说我们是全美第一所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大学;可另一边,US News上#111的文理学院排名又让我心里直打鼓。论坛里,有人说这里是天堂,教授和善,社区紧密;也有人吐槽说学校太小、太“左”,像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
到底该信谁?那一刻的迷茫,我猜你现在也感同身受。所以,今天这篇,我不想跟你复述官网上的陈词滥调,只想作为一个在这里吃了四年食堂、泡了四年图书馆、亲身经历了所有“特色项目”的学姐,跟你聊聊最真实的高德。咱们不谈虚的,就看看这里到底是不是你的菜。
小班制教学:是“私人订制”还是“无处可逃”?
先来说说文理学院最大的卖点——小班制教学(Small Class Size)。官网上写的学生和教员比例是10:1,平均班级人数17人。这个数据是真的吗?真的。我在高德四年,除了最基础的入门大课可能有三四十人,绝大部分专业课,尤其是300-level以上的,人数都在15人以下。我甚至上过一门只有6个学生的电影理论研讨课。
这种体验,怎么形容呢?就是“无处可逃”的“私人订制”。
好的一面是,你和教授的关系会变得非常非常近。我大二时上了一门心理学导论,教授是系主任。课后我发邮件问了一个关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延伸问题,他不仅秒回了长长的邮件,还在第二周上课时,特意把我的问题拿出来和全班讨论了十分钟。期末的时候,他知道我对临床心理学感兴趣,主动给我推荐了两位正在做相关研究的校友,让我去联系实习。这种“被看见”的感觉,在动辄上百人的大U课堂里是很难想象的。
因为认识,所以信任。大三申请暑期研究项目时,我需要三封推荐信。我找的每一位教授,都不是只跟我见过几面、需要我提供长篇个人陈述来“提醒”他们我是谁的“路人”。他们知道我的课堂表现,了解我的写作风格,甚至记得我每次小组讨论时的观点。他们写出来的推荐信,自然是有血有肉、充满细节的,这在申请中是极大的优势。
但“私人订制”的另一面,就是“无处可逃”。
你别想在课堂上划水摸鱼。一节15人的讨论课,教授的目光会扫过每一个人。你今天有没有读完指定的50页文献,一开口就知道了。我刚来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在国内习惯了听讲,在这里,沉默就是“不参与”。有一次上社会学课,教授直接点名问我:“From your perspective as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from China, how do you see this issue?” 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脸涨得通红。那感觉,尴尬到想钻进地里。
那一刻我才明白,小班制不仅是一种福利,更是一种责任。它逼着你必须完成阅读、必须思考、必须开口。这个过程很痛苦,尤其对我们这种非母语者来说。但熬过去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逼”出来的。所以,如果你是那种享受在人群中保持匿名的学霸,或者是不喜欢被教授“过度关注”的佛系青年,高德这种环境可能会让你压力山大。
100%海外学习:是镀金之旅还是大型“历劫”?
聊高德,绕不开的就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100%海外学习”要求。没错,这里的每一个学生,不完成一次海外学习经历,是不能毕业的。这听起来超级酷,对不对?朋友圈素材库直接拉满。但实际体验,远比“诗和远方”要复杂。
学校提供的选择非常多。你可以选择传统的“学期制”项目,去英国牛津、澳洲悉尼大学当一学期的交换生;也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三周制”项目,我们叫ICA(Intensive Course Abroad),由高德的教授带队,去一个国家深入研究一个课题。比如,我有个朋友就跟着生物系教授去了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研究生态,还有一个学音乐的同学去了奥地利维也纳学习古典音乐史。
我当时选择了一个在南非开普敦的学期项目,研究种族隔离后的社会重建。那段经历,毫无疑问是我大学四年最高光的时刻。我不再是坐在马里兰的教室里,读着书本上遥远的非洲历史,而是亲身走在曼德拉曾经被囚禁的罗本岛上,和当地的大学生一起在社区做志愿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冲击力和学习效果,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
这就是海外学习“隐藏款”的收获——它把你从一个舒适的“学生”身份里拽出来,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逼着你去解决问题。我在开普敦学会了自己看地图搭小巴车,学会在停电的时候点着蜡烛写论文,也学会了如何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建立深刻的友谊。回国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完全变了,变得更包容,也更独立。
当然,这趟旅程也伴随着挑战,甚至是“历劫”。
首先是钱。虽然学校会提供一些经济援助,但海外学习的开销依然不小。机票、签证、当地的生活费,都需要一笔不小的预算。很多同学需要提前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开始打工存钱。
其次是规划的繁琐。从选项目、申请、办签证、选课、学分转换……每一个环节都像在打怪升级,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当时的签证就差点因为材料问题被拒,急得我天天给大使馆打电话。学分转换也是个大工程,你需要确保在国外修的课能被高德承认,不然就得延迟毕业,这需要你提前和自己的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反复沟通确认。
还有就是文化冲击和孤独感。刚到开普敦的第一个月,我非常想家。语言有口音,食物吃不惯,也没有熟悉的朋友。有一次在超市里,因为听不懂收银员快速的英语而手忙脚乱,我差点当场哭出来。那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
所以,海外学习项目绝对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自我挑战。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护照上多出来的几个印章,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一颗更强大的心脏。如果你渴望这种“折腾”,那高德会给你最棒的平台。
校园社区氛围:是温馨大家庭还是无聊“熟人社会”?
高德本科生加起来也就1100人左右,还没国内一所高中的一个年级人多。这样一个“迷你”的规模,塑造了我们非常独特的社区氛围。
走在校园里,从你身边经过的,十有八九都是你认识的人。去食堂打饭,排在你前面的可能是你的室友,给你打饭的阿姨可能都知道你最爱吃的是什么。这种感觉很温馨,像一个大家庭。如果你遇到困难,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总能很快找到人帮忙。社团活动也非常活跃,因为人少,你很容易就能在某个社团里成为核心成员,获得很多锻炼机会。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GoucherFest(音乐美食节),几乎是全校出动,大家一起在草坪上听歌、聊天、玩游戏,氛围特别好。
校园的整体氛围非常自由、包容且偏向自由派(liberal)。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发色、穿着和观点的学生。大家对于LGBTQ+群体非常友好,校园里随处可见彩虹旗。政治讨论也很常见,学生们非常关心社会议题,经常会组织各种抗议或者支持活动。如果你是一个关心公共事务、思想开放的人,你会在这里找到很多同类。
但“大家庭”的B面,就是一个“熟人社会”。
坏处之一就是,没有秘密。你昨天晚上在派对上做了什么糗事,可能第二天就传遍了整个校园。人际关系变得有点复杂,同学之间、情侣之间如果有点小摩擦,很容易就弄得人尽皆知。这种环境下,社交压力会比较大。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渴望的是大城市的繁华和多样性,高德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村”和“无聊”。校园坐落在陶森,一个安静的巴尔的摩郊区。虽然周边有购物中心和餐厅,生活很便利,但娱乐方式相对有限。周末的生活,大部分时候就是在校园里或者去朋友的宿舍里待着。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高德的学生有两种状态:在图书馆,或者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虽然学校有班车去巴尔的摩市区,但毕竟不如生活在城市中心方便。如果你是个“派对动物”或者热爱都市夜生活的人,这里的节奏可能会让你感到些许沉闷。
学姐的吐槽时间:那些你必须知道的“坑”
好了,夸了这么多,也该来点实在的吐槽了。毕竟没有完美的学校,提前了解一些“坑”,能帮你更好地做决定,或者至少来了之后有个心理准备。
1. 食堂,爱你不容易。 这是几乎所有美国大学的通病,高德也不例外。我们的主食堂叫Stimson Hall。刚来的时候觉得还不错,有沙拉吧、有披萨、有汉堡,甚至还有亚洲风味的窗口。但相信我,不出两个月,你就会对菜单倒背如流。菜品重复率真的很高,味道也……很美式。很多中国学生最后都走上了自己做饭的道路。好在大部分宿舍楼都有公共厨房,这也算是锻炼生活技能了。
2. 住宿条件,看运气。 高德的宿舍楼,条件参差不齐。有些是新翻修的,有空调,设施现代,比如Welsh Hall。有些就比较有“历史感”了,没有空调,夏天只能靠风扇硬扛,比如Heubeck Hall。大一新生是随机分配宿舍,所以住在哪栋楼全凭运气。不过好的一点是,我们有保证四年校内住宿的政策,不用担心出去租房的麻烦。
3. 职业发展,全靠自己主动。 作为一所文理学院,高德的强项在于通识教育和思维训练,而不是职业技能培训。我们的职业教育办公室(Career Education Office)会提供修改简历、模拟面试等服务,校友网络也因为社区紧密而非常乐于助人。但你别指望有像大U那样,动辄几百家公司来参加的大型招聘会。在这里找实习、找工作,更多需要靠自己主动去挖掘资源、建立人脉(networking)。学校能给你提供一个很好的起点和支持系统,但临门一脚,必须靠你自己去踢。特别是对于我们国际生,需要更早地规划,更主动地去争取机会。
4. 排名焦虑,自己想开点。 如果你和你的家人非常看重学校的综合排名,那高德可能会让你们有点纠结。在国内,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所学校。当亲戚朋友问起,你解释说“这是一所很棒的文理学院,我们的海外学习项目全美第一”时,他们脸上可能会露出礼貌而困惑的微笑。这种“不被理解”的感受,是很多文理学院学生都会遇到的。你需要对自己选择的价值有非常清晰和坚定的认知,才能坦然面对外界的眼光。
所以,高德到底是不是你的菜?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就一句话:选学校,就像谈恋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别问高德“好不好”,要问它“适不适合你”。
如果你想在一个巨大的校园里,享受丰富的资源,保持一定的匿名性,毕业后凭借学校响当当的名号找到一份好工作,那高德可能不是你的最佳选择。
但如果你不甘心做一颗庞大机器里的螺丝钉,渴望被教授真正地“看见”和指导;如果你有一颗想要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愿意为了看一眼更大的世界而“折腾”自己;如果你享受在一个紧密、包容的社区里,和一群有趣的人建立深刻的连接;如果你相信教育的意义不仅是找到一份工作,更是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趣的人——那么,来吧,高德这个有点小众、有点理想主义、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大家庭”,真的非常欢迎你。
希望我的这些大实话,能帮你拨开迷雾,做出最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