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王牌专业揭秘,选错可能悔四年

puppy

还在为申请国大选什么专业而头秃吗?这可是决定你未来几年学习体验和职业道路的头等大事,一不小心“踩坑”可就搭进去四年青春啦!大家都挤破头想进的计算机、商科、数据科学,到底哪个是真香,哪个是“伪热门”?这篇文章不跟你扯虚的,直接带你深扒国大各大王牌专业的真实就业率、毕业起薪,还有学长学姐用亲身经历总结的“避雷”指南。想知道哪些专业前景无限,哪些专业毕业即“内卷”?快来看看,帮你把信息差都补上,做出最不后悔的选择!

本文速览 | 选专业前必看
热门专业 ≠ 高薪保证:人人都抢的,不一定最适合你,要看清背后的真实情况。
关注核心数据:别光听名气,毕业就业率和起薪才是最实在的“试金石”。
学长学姐的真心话:书本上学不到的“坑”和“捷径”,过来人的经验最宝贵。
找到自己的“真爱”:四年青春很贵,跟风选错专业,每天上课都像“上坟”。

去年夏天,我在国大UTown的星巴克遇到一个学弟Leo。他顶着一头快要“地中海”的发型,满脸愁容地跟我抱怨,说自己快被CS(计算机科学)的各种Project给逼疯了。

我记得他,一年前刚拿到Offer时,意气风发,觉得手握国大CS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年薪百万的精英圈。当时,所有人都跟他说:“CS是王牌,闭着眼睛选都没错!”

可现实呢?Leo对编程根本提不起兴趣,每次debug都像是酷刑。看着身边的大神同学轻松搞定代码、参加各种黑客松比赛、大二就手握大厂实习Offer,他的焦虑感与日俱增。“我感觉自己像个闯进了魔法学院的麻瓜,每天都在怀疑人生。当初要是选了自己更喜欢的传媒,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

Leo的故事不是个例。每年申请季,都有无数同学和家长拿着一份“热门专业”清单,像买彩票下注一样,把未来的四年甚至更久的人生,压在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专业上。计算机、商科、数据科学……这些名字听起来光鲜亮丽,但背后的真实学习体验和就业“内卷”程度,你真的清楚吗?

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你扒一扒国大这些王牌专业的“底裤”,用最真实的数据和学长学姐的血泪经验,帮你把信息差都补上。选专业这事儿,关乎你的青春,你的钱包,还有你未来看世界的眼光,可不能马虎!

计算机学院 (School of Computing): 神坛上的王者,也是“卷王”的摇篮

聊国大专业,计算机学院绝对是绕不开的C位。新加坡作为亚洲的科技中心,对码农的需求简直是“嗷嗷待哺”。所以,国大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基本上就是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最新《2022年毕业生就业调查》(GES 2022),国大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全职就业率高达96.9%,而月薪中位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600新币(约合人民币3.5万元)!这个数字,直接秒杀了绝大多数其他专业,甚至超过了医科和法律。

听起来是不是很香?但“香”的背后,是无尽的“卷”。

案例分享:我的朋友Alex,CS专业的大三学神。他的日常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24小时学习区(study room)。他的电脑上永远开着至少十个窗口,一边是课程作业,一边是LeetCode刷题,还要兼顾自己参与的AI研究项目。用他的话说:“在这里,GPA 4.8(满分5.0)的大神遍地走,你稍微一放松,期末排名就掉到几百名开外。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一万倍。”

这里的“卷”,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实习更是“战场”。从大一开始,大家就开始为实习铺路了。参加黑客松比赛、在GitHub上积累自己的开源项目、疯狂networking……你以为进了国大CS就能躺平收割大厂Offer?太天真了!谷歌、Meta、字节跳动这些公司的实习岗位,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两把刷子,简历都过不了筛。

避雷指南:

1. 问问自己,你真的热爱编程吗?如果看到代码就头疼,只是为了高薪硬着头皮上,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痛苦。编程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热情来支撑你度过无数个debug的深夜。

2. 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科技行业日新月异,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能很快就过时了。自学能力是CS学生的必备技能。你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框架和技术,才能保持竞争力。

3. 不要只盯着CS。国大计算机学院旗下还有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等宝藏专业。比如商业分析,它结合了技术和商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同样亮眼(2022年GES月薪中位数5,500新币),但对纯编程能力的要求会比CS稍微友好一些,更适合那些对商业应用感兴趣的同学。

商学院 (NUS Business School): 精英的社交场,人脉比成绩更重要

如果说计算机学院是技术宅的“圣地”,那么国大商学院就是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BBA(工商管理)的招牌,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这里汇聚了新加坡最顶尖的学生,校园里随处可见西装革履、谈吐不凡的未来精英。

商学院毕业生的出路非常广,投行、咨询、快消、市场营销……几乎所有高大上的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根据GES 2022的数据,国大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全职就业率也高达95.4%,月薪中位数是5,000新币。特别是金融方向的学生,如果能进入顶级投行,第一年的总薪酬(薪水+奖金)就能轻松突破六位数新币。

但光鲜的背后,是另一套“游戏规则”。

案例分享:学姐Sarah,BBA金融方向,去年刚拿到一家顶级投行的Offer。她告诉我,在商学院,成绩好只是“入场券”,绝对不是“王牌”。她大学四年的时间,一半花在图书馆,另一半则花在了各种社交活动、案例分析比赛和实习上。

“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要精心打磨自己的LinkedIn Profile,参加各种公司的宣讲会和Networking Session,想尽办法和行业大佬、学长学姐搭上线。一场案例比赛,可能要连续熬上几个通宵,但赢得比赛不仅能拿到奖金,更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名字送到顶尖公司的HR面前。” Sarah说,“在这里,你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甚至你的‘个人品牌’,都和你的GPA一样重要。大家比拼的,是一种综合实力。”

商学院的氛围,就像一个小型的“名利场”。每个人都在努力向上爬,竞争是无声但激烈的。今天和你一起做小组作业的同学,明天可能就是你实习面试的竞争对手。

避雷指南:

1. 如果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需要慎重考虑。商学院非常看重软实力。如果你享受埋头做研究,不喜欢抛头露面和人打交道,那么在这里你可能会感到格格不入,优势无法发挥。

2. 实习、实习、还是实习!对于商科生来说,没有一份亮眼的实习经历,简历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从大一开始就要有规划,大一可以尝试一些小公司或者学生组织的职位,积累经验;大二大三就要冲刺中金、高盛、麦肯锡这些顶级公司的暑期实习了,因为这往往是拿到全职Offer的直通车。

3. 想清楚你要什么。商科的范围很广,金融、会计、市场、人力资源,每个方向的学习内容和职业路径都天差地别。不要盲目跟风去挤投行独木桥,选择一个你真正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才能走得更远。

数据科学与分析 (Data Science and Analytics): 横空出世的新贵,跨学科的挑战

数据科学是近几年火起来的“新星”,被誉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国大的数据科学与分析(DSA)专业是一个跨院系的项目,集合了理学院(Faculty of Science)和计算机学院的顶尖师资,旨在培养能用数据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几乎所有行业都在抢人。无论是互联网大厂的算法工程师,还是金融公司的量化分析师,亦或是咨询公司的商业分析顾问,都有DSA毕业生的身影。虽然GES没有单独列出DSA的数据,但可以参考交叉学科的薪资水平,其毕业薪资绝对是第一梯队的,潜力甚至不输CS。

听起来像是CS和商科的完美结合?但这个“混血儿”也有自己的烦恼。

案例分享:我的同学David,第一届DSA专业的学生。他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们既要学计算机学院硬核的编程和算法,又要学理学院高深的统计和数学模型。课程压力非常大,感觉永远在补各种基础知识。”

David提到,因为是新专业,课程体系还在不断摸索和完善中。有时候会觉得知识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需要自己花大量时间去整合和深化。“这个专业最重要的是‘自驱力’。你不能指望课程把所有东西都喂到你嘴里。你需要自己去找项目做,去参加Kaggle这样的数据竞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数据科学的魅力。”

避雷指南:

1. 数学和编程基础必须扎实。不要被“分析”两个字迷惑,以为这个专业偏文科。它的核心是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如果你的数理基础不牢,学起来会非常吃力。

2. 不要把它当成“进不了CS”的备胎。DSA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要求,它不是CS的降级版。它更强调从数据中发现洞察、并用其驱动商业决策的能力,对商业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3. 主动寻找实践机会。数据科学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多参与实际项目,无论是学校的科研项目(UROP),还是企业合作项目,或是自己找数据集进行分析,都能帮助你构建自己的作品集(Portfolio),这在找工作时至关重要。

工程学院 (College of Design and Engineering): 实力雄厚的基石,稳定但需找对方向

国大的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无论是电子工程(EE)、机械工程(ME)还是化学工程(ChE),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新加坡作为先进制造业和研发中心,为工程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

从GES 2022数据来看,工程学院各个专业的就业率都非常高,基本都在95%以上,非常稳健。不过,起薪中位数相较于计算机和商科会低一些,大部分在4,500到5,000新币之间。

稳定是工程的代名词,但这也可能意味着“不够刺激”。

案例分享:我的学长Ben,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现在在一家半导体公司做设备工程师。他的工作非常稳定,朝九晚五,待遇也不错。但他偶尔也会感到迷茫。“每天的工作内容比较重复,感觉自己像一颗精密的螺丝钉。有时候会羡慕那些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的同学,他们的工作更有创造性,节奏也更快。”

不过,Ben也强调,工程学的训练带给他的是扎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会局限在传统行业。凭借着强大的数理背景和逻辑思维,他们有很多人成功转型去了金融、咨询,甚至是IT行业做产品或数据分析。工程学,更像是一个“万金油”的起点。

避雷指南:

1. 传统工程 vs 新兴方向。在选择工程专业时,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像人工智能、机器人、可持续能源、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和“钱景”可能会比一些非常传统的领域更好。

2. 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工程的课程是出了名的难,作业量大,实验报告多,考试压力也大。四年下来,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拿到一个不错的GPA。

3. 培养“工程+”的思维。不要只把自己局限在技术领域。在大学期间,可以辅修一个计算机或者商科的第二专业/辅修(Minor),或者多参加一些商业类的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会让你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有更多的选择。

好了,聊了这么多“王牌”和“热门”,我想你可能已经有点晕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数据和案例,我最想告诉你的,不是让你照着薪资排行榜去选专业。薪水和就业率固然重要,但它不应该成为你做决定的唯一标准。

大学四年,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这段时间,你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塑造你的思维方式,建立你的社交圈,探索你对这个世界的热情所在。

如果为了一个“热门”的标签,你每天都学得痛苦不堪,熬夜刷着自己毫无兴趣的习题,看到身边的人都充满激情地讨论着你get不到的话题,那种被孤立和自我怀疑的感觉,再高的起薪也弥补不了。

所以,在点击提交申请之前,不妨关上电脑,放下手机,安安静静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到底对什么事情感到兴奋?是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题,还是组织一场成功的活动?是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还是用代码创造一个有用的工具?

我享受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是独立思考,还是团队协作?是理论推演,还是动手实践?

十年后,我希望自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记住,专业只是一个起点,它定义不了你的终点。国大提供了非常灵活的转专业和双专业制度,你的未来永远有无限可能。但一个好的起点,能让你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快乐,更从容。

别让别人的“真香”,变成你未来四年的“悔不当初”。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53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