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新增宝藏专业,你的新机会来了!

puppy

还在为选专业头秃吗?各位准留学生们,听我说!你们的梦校港科大(HKUST)最近悄悄上线了一个超酷的宝藏专业,简直是为未来职场打造的“王炸”!这个专业打破了传统文理商的界限,把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金融商业智慧融合在一起,让你毕业时就手握“技术+管理”的双重优势。课程全是业界大牛设计,还有和顶尖企业合作的实践机会,根本不用愁就业。想知道这个神仙专业具体是什么、申请有什么独家小技巧吗?快点开文章看看吧,你的新机会真的来了,千万别错过!

项目亮点 核心信息
跨界融合“王炸” 香港科技大学(HKUST)全新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与商业(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usiness, AI&B)
强强联手 由亚洲顶尖的工程学院(SENG)和商学院(SBM)联合打造,汇集两大王牌学院的最强师资。
未来职业导向 培养目标:既懂前沿AI技术,又具备敏锐商业洞察力的复合型领袖人才。
硬核课程设置 课程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金融科技、商业分析、算法交易等,技术与商业课程比例接近1:1。
顶级实践机会 与谷歌、微软、腾讯、高盛、摩根大通等行业巨头深度合作,提供专属实习和项目机会。

港科大新增宝藏专业,你的新机会来了!

嘿,各位在屏幕前为选专业挠头的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lxs.net的小编。今天想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关于我去年认识的一个学弟,小A。

小A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理科竞赛拿奖,模拟联合国也玩得风生水起。申请季,他手握一堆亮眼的成绩单,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他痴迷于代码构建的世界,梦想成为下一个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极客;可同时,他又对华尔街的资本运作、商业世界的波诡云谲充满了向往。他的梦校清单,一边是MIT的计算机科学,另一边是沃顿的商学院。他问我:“学长,我到底该怎么选?是去学CS,未来做个顶尖程序员,还是去读商科,以后做个运筹帷幄的管理者?我感觉选了哪个,都会遗憾另一个。”

当时的我,只能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Follow your heart”,但心里也明白,这种“鱼和熊掌”的选择题,对每一个对未来有野心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道世纪难题。直到最近,我看到了港科大(HKUST)官网上线的一个新专业,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小A。如果他晚一年申请,或许就不用再做这道选择题了。因为,港科大直接把“鱼和熊掌”打包,做成了一道“佛跳墙”级别的大餐,端到了你的面前。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人工智能与商业(B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usiness),简称AI&B。一个光听名字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专业。它不仅仅是一个新专业,更像是一个宣言,宣告着未来顶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在被彻底颠覆。

这个“神仙专业”,到底神在哪?

咱们先别急着看课程表,那样太枯燥。我们来打个比方。传统的大学专业,就像是给你一张地图,告诉你:“这是技术山,那是商业海,你选一条路走吧。”于是,学计算机的同学在“技术山”上奋力攀爬,学习各种算法、数据结构;学商科的同学则在“商业海”里努力远航,研究市场营销、财务模型。

这两拨人毕业后,可能会在一家公司相遇。搞技术的觉得搞商业的只会画大饼,不懂实现;搞商业的觉得搞技术的不懂用户,闭门造车。他们之间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产品经理。但如果,有一个人,他既能看懂“技术山”的地图,又掌握了“商业海”的航海术呢?他一出场,就自带“上帝视角”。

港科大的AI&B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它不是简单地把CS和Business的课程拼凑在一起,而是真正地将两者融为一炉。这个专业由港科大两大王牌学院——工程学院(常年霸榜亚洲前三)和商学院(其EMBA项目与美国凯洛格商学院合办,12次被《金融时报》评为全球第一)联手打造。这阵容,相当于请来了“张三”(罗翔老师,代表严谨的法学逻辑,这里引申为工程逻辑)和“李四”(某个商业巨擘,代表市场智慧)一起给你当导师。

根据港科大2023年公布的数据,其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全球大学中排名第30位(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22),这还是在没有这种“王炸”专业加持下的成绩。可以想象,AI&B专业的首批毕业生,将会成为就业市场多么抢手的“香饽饽”。

拆解课程:你将学到什么“独门武功”?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个专业到底教什么?我特地去官网扒来了他们的课程设置,简直可以用“豪华”来形容。整个课程体系,技术和商业的比例几乎是完美的1:1,确保你不会偏科。

技术方面,你学到的不是皮毛,而是硬核中的硬核。

你将从最基础的《计算概论与编程》、《数据结构与算法》开始,打下坚实的代码功底。然后,直接进入AI的核心领域:《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这些课程的深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是看齐的。这意味着,你毕业时写的代码,绝对不是玩票水平,而是能直接上战场的工业级水准。

举个例子,在《机器学习》这门课上,你不仅会学习理论,还会亲手用Python和TensorFlow框架,搭建一个图像识别模型,或者是一个垃圾邮件分类器。这和单纯读商科,只在PPT里谈论“大数据赋能”是天壤之别。就像电影《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格,他不仅有创建Facebook的商业想法,更能亲手敲出第一行代码。这就是你的优势。

商业方面,你接触的不是空洞理论,而是直面真实世界的商业逻辑。

你将系统学习《财务会计》、《金融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商学院的核心课程。但最关键的是,这些课程的教学案例都会与AI紧密结合。比如,在学金融时,老师会带你探讨“如何利用算法交易在高频市场中获利”;在学市场营销时,你会分析“字节跳动是如何用推荐算法打造出抖音这个流量巨兽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专业还开设了一系列专门的交叉课程,比如《金融科技导论与应用》(Introduction to FinTech and Applications)、《商业人工智能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in AI for Business)。这些课程会邀请业界的大佬,比如来自高盛Quant部门的分析师,或者腾讯AI Lab的产品总监,来分享最前沿的实战案例。去年,港科大商学院就邀请了前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现为区块链公司CEO的专家来做讲座,分享区块链技术如何重塑银行体系。AI&B专业的学生,将有大把机会接触到这类第一手资讯。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你脑子里形成的,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发现一个商业痛点 -> 构思一个技术解决方案 -> 动手实现技术原型 -> 设计一个商业模式将其推向市场 -> 利用数据反馈不断迭代优化。 这不就是一个未来CEO或者顶级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吗?

毕业后的你,能有多“值钱”?

聊点最实际的,就业和薪酬。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说是站在了人才市场的“鄙视链”顶端。为什么?因为你能胜任的岗位,是传统单一专业毕业生无法触及的“高价值”领域。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职业路径:

1. 金融科技(FinTech)新贵: 这是最直接、也最“多金”的方向。你可以去顶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或者对冲基金(文艺复兴科技、桥水基金)做量化分析师(Quant)。一个刚毕业的Quant,在香港的年薪起步就是百万港币。根据全球知名招聘机构华德士(Robert Walters)发布的《2023年薪酬调查报告》,香港金融服务业中具备数据分析和AI技能的人才,薪资溢价高达20%-30%。你不仅能做Quant,还能去蚂蚁集团、微众银行这样的金融科技巨头,设计下一代的智能投顾产品、风控模型。

2. 科技大厂的“大脑”——AI产品经理: 在谷歌、Meta、腾讯、字节跳动,最核心的岗位之一就是AI产品经理。他们需要深刻理解AI技术的边界和潜力,同时又要洞察用户需求和商业价值。传统的CS毕业生可能技术很牛,但商业感觉欠缺;传统的商科毕业生能说会道,但和工程师沟通起来却像隔着一座山。而你,AI&B的毕业生,就是天生的AI产品经理。目前在中国大陆,一个有3-5年经验的AI产品经理,年薪普遍在50-80万人民币,顶尖人才更是百万起步。

3. 咨询行业的“降维打击者”: 麦肯锡、波士顿咨询(BCG)这些顶级咨询公司,现在最火的业务就是为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咨询。他们急需既懂战略又懂技术的人才。想象一下,当你的同事还在用Excel拉表格、画PPT分析一家零售企业的财报时,你已经写好一个爬虫抓取了竞品的全网销售数据,并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了下个季度的销售爆款。这就是降维打击。香港顶级咨询公司的起薪,通常在每月5-7万港币,加上丰厚的奖金,第一年收入就非常可观。

4. 你自己的“独角兽”公司: 拥有技术和商业的双重基因,你就是最完美的创业者。从OpenAI的Sam Altman到NVIDIA的黄仁勋,当今最成功的科技领袖,无一不是兼具顶尖技术视野和卓越商业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港科大本身就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其“香港科大创业中心”累计孵化了超过1600家初创公司,融资总额超过400亿港元。在这里,你的一个课堂项目,或许就是下一个大疆(DJI,创始人汪滔就是港科大校友)。

申请独家小贴士:如何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看到这里,你肯定已经心动了。但别急,这么香的专业,竞争也必然激烈。根据我从港科大招生处了解到的信息,这类交叉学科专业在录取时,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匹配度”,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分数。

这里给你几条私藏的“干货”建议:

1. 你的个人陈述(PS),必须讲一个“交叉”的故事。

千万不要写“我喜欢计算机,也喜欢商科,所以我要申请这个专业”。这太苍白了。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你已经在这个“交叉点”上做过思考和尝试。比如,你可以写:

  • 你参加了一个商业模拟挑战赛,在团队中你没有只负责做市场分析,而是主动学习了Python,写了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脚本,帮助团队更精准地定位了目标客户,最终方案获得了评委的好评。
  • 你对股市感兴趣,于是你不仅仅是看K线图,还尝试着用一个开源的机器学习库,去预测某支股票的走势。哪怕模型很粗糙,预测不准,但这个尝试本身,就体现了你的探索精神和交叉学科的思维。
  • 你发现学校食堂点餐排队效率很低,你构思了一个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结算系统,并写出了一份简单的商业计划书,分析了它的成本、收益和推广可行性。

这些具体的小故事,远比空洞的表白要动人得多。它们证明了你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正对“AI+Business”这个领域有热情、有潜力。

2. 展现你的“自学能力”和“好奇心”。

在你的活动列表里,除了学校的课程和社团,可以突出一些你的自主学习项目。比如,在Coursera上修读了吴恩达的《Machine Learning》课程并拿到了证书;阅读了《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并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有自己的思考;关注了哪些AI领域的KOL,或者商业分析的博客。这些都能展现你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这对于一个前沿的交叉学科来说至关重要。

3. 面试准备:从“是什么”到“怎么办”。

如果能进入面试环节,教授很可能会问你一些开放性问题,来考察你的思维方式。比如:

  • “你认为AI未来会对银行业产生怎样的颠覆性影响?”
  • “如果让你用AI技术来改善星巴克的客户体验,你会怎么做?”

回答这类问题,不要只停留在描述现象(“AI会让银行裁员”、“AI可以做个性化推荐”)。你需要展现一个结构化的解决思路。可以尝试使用“现状(Status Quo)- 问题(Problem)- 解决方案(Solution)- 潜在风险(Risk)”这样的框架来回答。这不仅能展示你的逻辑思维,更能体现你从商业角度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十年前,我们还在讨论互联网;五年前,我们all in移动互联网;而现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扑面而来。过去,大学教育像一条条独立的跑道,把你培养成某个领域的专才。但未来,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跨越跑道,连接不同领域,创造新价值的人。

港科大的AI&B专业,就是为你搭建了这样一个连接的桥梁。它给你的,不只是一张通往高薪工作的门票,更是一个看见未来、定义未来的机会。

选择一个专业,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一种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选择一群与你同行的人。如果你也像小A一样,既对技术的无穷可能性感到兴奋,也对商业世界的宏大叙事充满好奇,那么,别犹豫了。

这个为你量身定做的机会,已经摆在眼前。现在,轮到你来书写自己的故事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59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