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翡翠岛留学电影“剧透” | |
|---|---|
| 主线剧情 (学习) | 小组讨论、开放式论文、和教授在pub里聊课题... 挑战与启发并存。 |
| 感情线 (生活) | 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战友”,从尬聊到死党,收获跨越国界的友谊。 |
| 冒险线 (旅行) | 周末火车票在手,随时闯入《权力的游戏》取景地,或是在2500公里的狂野大西洋之路上追风。 |
| 隐藏情节 (挑战) | 一天经历四季的“神经刀”天气,还有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找房子的辛酸泪。 |
我在翡翠岛留学,每天都像电影
嗨,各位在 lxs.net 的朋友们,我是 Leo。
还记得上学期期末,我被一篇关于后殖民文学的论文折磨得快要“圆寂”在圣三一学院图书馆(TCD)的那个下午。窗外是都柏林典型的阴天,空气里都是书本的霉味和咖啡因的焦香。我对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发呆,感觉自己像个被榨干的柠檬。就在这时,手机推送了一张莫赫悬崖的照片——悬崖如刀削,巨浪拍打着岩石,海鸥在狂风中盘旋。
那个瞬间,一个疯狂的念头像电流一样击中我。我直接合上电脑,冲出图书馆,在手机上订了去戈尔韦的火车票。两个小时后,我背着塞着一台电脑和两件换洗衣服的背包,已经坐在了开往西海岸的火车上。当第二天我真的站在莫赫悬崖边,被大西洋的风吹得像个疯子,看着眼前壮阔如史诗的景色时,我突然觉得,那篇论文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那一刻,我不是在留学,我是在演一部关于自由和远方的电影,而我自己就是主角。
这可能就是爱尔兰留学最迷人的地方:它总能在你被学术和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时,为你推开一扇通往“魔幻大片”的窗。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在这片翡翠岛上,如何把留学生活拍成一部有笑有泪、闪闪发光的电影。
第一幕:学术围城,也是“霍格沃茨”的日常
刚来的时候,我以为爱尔兰的大学生活就是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但很快我发现,这里的“学术剧情”比我想象的精彩多了。
爱尔兰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互动和思辨。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单口相声”,而是所有人的“圆桌派”。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爱尔兰研究”的课。教授是个可爱的老头,他会抱着一把吉他走进教室,用一首古老的民谣开启关于爱尔兰历史的讨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去解读。有一次,为了讨论叶芝的诗,我们整个班直接被他带到了都柏林的一家百年酒馆,人手一杯健力士,在微醺的氛围里聊文学、聊理想。那种感觉,真的太“王家卫”了。
这里的大学更像一个充满机会的社区。根据爱尔兰教育推广署(Education in Ireland)的数据,爱尔兰每年吸引超过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0名国际学生。这意味着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在都柏林大学(UCD),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从哈利波特魁地奇社到模拟联合国,总有一个能让你找到归属感。我加入了一个徒步社,社长是个土生土长的爱尔兰小哥。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我们这群“国际纵队”去都柏林周边的山里徒步。有一次我们在威克洛山脉迷了路,天都快黑了,大家又冷又饿,却还在互相讲着蹩脚的笑话打气。当我们最终找到下山的路,看到小镇灯光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那一刻的友情,比任何论文的A+都来得珍贵。
当然,“电影”里也少不了赶due的“动作戏”。圣三一学院的古老图书馆(The Long Room)虽然美得像《哈利波特》里的场景,但凌晨四点,这里依旧灯火通明,坐满了和我一样“头秃”的赶due人。我们互相传递着咖啡和零食,用眼神交流着“兄弟,挺住!”的讯息。这些奋斗的夜晚,虽然辛苦,但现在回想起来,也是留学记忆里闪着光的片段。
第二幕:城市奏鸣曲,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BGM
如果说学术是电影的主线,那爱尔兰的城市就是风格各异的背景音乐(BGM),让整个故事变得丰满立体。
都柏林:文学与酒精的微醺摇滚
都柏林是座泡在历史和啤酒里的城市。初来乍到,你肯定会去打卡圣殿酒吧区(Temple Bar),那里的确热闹,但消费也高。我的建议是,穿过游客,去寻找那些藏在小巷里的本地人酒馆(Pub)。比如The Cobblestone,那里每晚都有最地道的爱尔兰传统音乐(Trad Session),乐手们即兴合奏,你只需要点一杯啤酒,就能免费欣赏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据统计,仅都柏林就有超过750家酒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里,酒馆不仅是喝酒的地方,更是社交中心。你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西装革履的白领和我们这些学生坐在一起,听着音乐,聊着天,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戈尔韦:自由与艺术的民谣小调
“如果你厌倦了都柏林,就去戈尔韦吧。” 这是留学生圈子里流传的一句话。戈尔韦是爱尔兰的“艺术之都”,整座城市都充满了自由浪漫的气息。走在主街Shop Street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街头艺人(Busker)。他们有的弹着吉他唱着Ed Sheeran的歌(他早年也在这里街头卖唱),有的拉着悠扬的凯尔特小提琴,还有的表演着神奇的魔术。整个城市就像一个流动的音乐节。每年夏天,戈尔韦国际艺术节更是吸引着全球的艺术家和游客。我和朋友们曾经在艺术节期间,坐在西班牙拱门前,一边吃着著名的“Fish and Chips”,一边听着远处的音乐,看着夕阳落在科里布河上。那一刻,你会觉得生活美好得不真实。
科克:美食与叛逆的爵士乐
被称为“叛逆之都”的科克,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它更悠闲,也更接地气。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科克简直是天堂。城中心的英国市场(The English Market)是必去之地,这个从1788年就开始运营的市场,被誉为“爱尔兰美食的心脏”。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最新鲜的海鲜、最地道的奶酪和各种手工艺品。找一个摊位坐下,点一份生蚝配上一杯白葡萄酒,听着周围嘈杂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叫卖声,你会感觉自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脉搏里。
第三幕:旷野之息,闯入自然的史诗大片
在爱尔兰,最奢侈的不是奢侈品,而是推开门就能拥抱的旷野。这里的自然风光,每一帧都像是加了电影滤镜。
周末租一辆车,或者报一个学生旅行团(比如Paddywagon),你就能轻松开启一场公路电影。全长超过2500公里的“狂野大西洋之路”(Wild Atlantic Way)是世界上最长的沿海公路之一,串联起了爱尔兰西海岸所有的精华。从南部的丁格尔半岛到北部的莫赫悬崖,每一段路都有让你忍不住停车尖叫的风景。
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是和三个朋友自驾去丁格尔半岛。我们开着一辆手动挡的老爷车,在狭窄的沿海公路上盘旋。一边是碧波万顷的大西洋,另一边是绿草如茵的山坡,羊群在路边悠闲地吃草,完全不理会我们的车。我们把车窗摇下,放着The Cranberries的歌,跟着旋律大声合唱。途中路过一个无名的小海滩,我们就把车停在路边,脱了鞋冲向大海。四月的海水还很冰冷,但那种自由和畅快,足以抵御一切寒冷。
对于剧迷来说,北爱尔兰更是必打卡的“圣地”。从都柏林坐大巴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就能跨越边境(是的,几乎无感过境),进入《权力的游戏》的世界。亲眼看到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的六角形石柱从海中延伸出来,你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在国王之道的黑暗树篱(The Dark Hedges),你会感觉自己随时可能遇见史塔克家族的北境之王。这些在屏幕上看过无数次的场景,当它们真实地出现在你眼前时,那种震撼无与伦比。
电影B面:那些哭笑不得的“NG”瞬间
当然,任何电影都有B面,留学生活也不例外。那些不那么光鲜,甚至有点狼狈的瞬间,才是构成完整记忆的拼图。
首先是天气。爱尔兰的天气就像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女友,人称“一天四季”。前一秒还阳光明媚,后一秒可能就妖风大作、暴雨倾盆。我在这里已经弄坏了不下五把雨伞,最后终于学乖了,买了一件防风防水的冲锋衣,这才是本地人的“标配”。被妖风吹到发型凌乱、妆容全花,是每个留学生的家常便饭。
其次是生活成本。尤其是在都柏林,房租是最大的一笔开销。根据全球房产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2024年的数据,都柏林市中心的公寓租金是欧洲最高的之一,一个单间每月可能需要800到1200欧元,而且还一房难求。找房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满辛酸泪的“纪录片”。你需要不停地刷租房网站,发几十封邮件,然后和一群人去看一间小小的屋子。但好消息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并且放宽一些要求,总能找到安身之所。
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化冲击”。比如,爱尔兰人打招呼说的“What's the craic?”(最近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我一开始完全听不懂。还有他们极其准时的商店关门时间,以及周日几乎“万物停摆”的悠闲节奏,都让习惯了国内便利生活的我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正是这些“NG”瞬间,这些被风吹雨打、为房租发愁、在deadline前挣扎的日子,才让那些美好的“高光时刻”显得更加珍贵。当你和朋友们挤在小小的厨房里,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一顿“跨国料理”来庆祝考试结束时,那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如果你也对这片绿野仙踪心动,准备来开启你的留学电影,我没有太多高深的道理要讲,只有几句大白话:
别怕,多说“Yes”。无论是同学邀请你去一个你没听过的音乐会,还是社团组织的周末远足,只要安全,就去试试。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惊喜。
买一件好点的防水外套,比什么都重要。真的。
别总和自己人待在一起。勇敢地去和本地人、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朋友。听听他们的故事,也分享你的故事,这是留学最宝贵的财富。
学着享受孤独。在某个下雨的下午,一个人坐在窗边读一本书,或者戴上耳机去凤凰公园散步,和自己对话的时间,会让你成长得更快。
你的爱尔兰留学电影已经准备好开机了,剧本就握在你手里。现在,是时候按下那个“PLAY”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