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观点速览 |
|---|
“一刀切”全面禁止留学?可能性极低。美国大学和科技公司都需要国际人才,经济上不允许。 重点关注领域?高精尖敏感专业(如AI、量子、半导体)和有国防背景院校的学生,审查会更严。 OPT/H1B会变难吗?大概率会。取消不太可能,但会提高门槛,比如提高薪资要求、加强监管。 现在该怎么办?提前规划,强化自身学术背景,同时准备好Plan B,多国联申是王道。 |
特朗普若上台,留学生还能去美国吗?
上周六下午,我约了准备今年申请美研的学妹Lucy在咖啡馆聊申请。她状态不太对,搅着咖啡,眉头锁得能夹死一只苍蝇。我问她怎么了,文书没思路还是推荐信没着落?她摇摇头,把手机推到我面前,屏幕上是特朗普在某次集会上的激昂演讲,标题大写加粗,格外刺眼。
“学姐,你说…万一他真的又回来了,我们是不是就白准备了?” Lucy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我妈都开始劝我转申英国了,说现在去美国风险太大了。”
我太懂这种感觉了。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场长跑,赛道、装备、体能都已万事俱备,却突然被告知比赛规则可能会在开跑前一秒彻底改变,甚至跑道都可能被封锁。这种不确定性,是悬在每个准留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特朗普这个名字,对我们留学生来说,确实自带一种“魔力”,能瞬间把人拉回几年前那些心惊胆战的日子。收紧签证、审查背景、威胁取消OPT…每一个操作都像是在我们的留学之路上埋雷。现在,随着2024年大选临近,他的身影再次占据新闻头条,大家的焦虑情绪也跟着水涨船高。
不过,焦虑归焦虑,一味地刷新闻吓唬自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今天这篇文章,不想再给你贩卖恐慌了。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一样,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聊聊。如果特朗普真的重返白宫,我们的留学之路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哪些是大概率会发生的,哪些又是虚张声势?我们又该如何见招拆招?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看完这篇,你心里大概就有谱了。
回忆杀:上次他都干了些啥?
要预测未来,得先复习一下历史。咱们先坐上时光机,回到2017-2020年,看看特朗普的第一任期都给留学生们带来了哪些“惊喜”。
首当其冲的就是签证政策的全面收紧。还记得“禁穆令”(Travel Ban)吗?上任不久,一纸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13769)就限制了多个穆斯林国家公民入境,很多已经拿到offer甚至在读的学生,就因为国籍问题,被拦在了美国门外。当时有个伊朗籍的博士生,回国探亲后就再也回不去学校了,辛辛苦苦好几年的研究被迫中断,这事儿在学术圈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中国学生,他的政策更是“精准”。2020年5月,他签署了第10043号总统令(Proclamation 10043),直接禁止了来自与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有关的大学的学生和学者获得F/J签证,来美国读研究生或从事研究。这个名单虽然没有明说,但“国防七子”、“北邮”等学校的学生都成了重灾区。根据乔治城大学的一份报告估计,仅此一项政策,每年就可能影响3000到5000名中国研究生。
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本科毕业于哈工大的朋友,手握三封大牛推荐信,科研背景也相当扎实,申请CMU的机器人专业。结果在签证时,被签证官盘问了半个多小时,从本科的毕业设计问到父母的工作单位,最后还是被Check,几个月后直接拒签。理由?就是那份10043号总统令。
除了背景审查,他还试图改变F-1签证的“身份持续时间”(Duration of Status)规则。本来我们的签证有效期内,只要维持学生身份就可以一直待在美国。但他提议改成固定期限,比如本科给4年,硕士给2年,到期就得离境或者重新申请。这个提案虽然最终因为程序问题没能实施,但当时也搞得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会不会读个博士读到一半,签证就过期了。
你看,他上次的执政风格就是这样:雷厉风行,目标明确,对特定群体进行“精准打击”。了解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就能更好地预测他如果回归,可能会从哪些方面下手。
F-1学生签证:会“一刀切”还是“精准打击”?
很多人最担心的,是他会不会干脆把留学生的大门给关了?比如全面禁止中国学生来美留学?
坦白说,这种“一刀切”的可能性极低。为什么?两个字:利益。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的最新数据,在2022-2023学年,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超过401亿美元,并支持了超过36.8万个就业岗位。国际学生支付的高额学费是许多美国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一刀切,等于自断财路,别说大学了,连大学城周边的餐厅、房东都得跟着破产。这种会动摇国本的事情,即便他想做,也会面临来自教育界、商界和地方政府的巨大阻力。
所以,他最可能采取的策略,依然是“精准打击”的升级版。也就是说,大部分专业的同学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你不幸在“打击名单”上,那挑战就会大得多。
打击的靶心会在哪里?
第一个靶心,是你的“出身”——本科院校背景。10043号总统令很可能会被重新激活,甚至扩大化。除了已知的“国防七子”等院校,一些参与过敏感国家项目的“双一流”大学也可能被列入新的观察名单。签证官在审核你的材料时,如果看到你的母校与军方、国防科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警报可能就会立刻拉响。
第二个靶心,是你的“专业”——尤其是高精尖的STEM领域。这不是危言耸听。特朗普政府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美国优先”,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他认为,在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领域,美国必须保持绝对领先。因此,任何可能让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获得这些技术的途径,都会被严密监控。他可能会要求国务院和国土安全部对申请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更严格的跨部门安全审查,这会让签证过程变得更加漫长和不确定。
举个例子。小A同学,本科是北航的自动化专业,想去斯坦福读AI方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无人机集群算法。小B同学,本科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想去哥伦比亚大学读金融硕士。在特朗普的政策下,小A同学的签证之路,几乎注定会比小B同学坎坷得多。他不仅要解释自己的本科背景,还要详细说明自己的研究计划不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个证明过程,难度可想而知。
STEM专业:是“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
说到STEM,这事儿就变得很微妙。一方面,它是被重点审查的对象;另一方面,美国又极度渴望STEM人才来维持其科技霸权。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局面。
特朗普本人其实也表现出这种矛盾。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希望从美国顶尖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能够留下来。“你从哈佛毕业,就应该自动获得绿卡。” 这话听起来很美好,对不对?这说明他并不反对所有STEM留学生,他反对的是那些他认为“有风险”或者“不够顶尖”的。
所以,对于STEM学生来说,未来的图景可能是两极分化的。
如果你是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人,比如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拿过国际大奖,导师是业内大牛,那么你不仅可能不会被限制,甚至可能会被视为“美国需要的人才”。政策可能会为你这样的人开绿灯,让你更容易留下来。
但对于大多数背景普通的STEM学生,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审查会变得无处不在。你的导师、你的研究经费来源、你参与过的项目,都可能成为被审视的对象。还记得几年前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吗?虽然该计划已被拜登政府终止,但它所代表的那种“有罪推定”的审查逻辑,很可能在特朗普任内以新的形式回归。当年,很多华裔科学家和教授因此被调查,学术生涯受到重创,比如MIT的陈刚教授,最终所有指控都被撤销,但整个过程已经让他身心俱疲。这种寒蝉效应,可能会让很多教授在招收中国学生时变得更加谨慎,尤其是那些从事敏感领域研究的教授。
所以,如果你是学STEM的,未来你需要向美国移民系统证明两件事:第一,你足够优秀,是美国需要的人才;第二,你足够“安全”,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两条标准,都会变得比以往更高、更严。
毕业留美:OPT和H1B的未来在哪里?
读书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留下来工作,是更多同学关心的问题。OPT和H1B这两条生命线,在特朗普任内,也大概率会勒得更紧。
先说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这是我们毕业后合法工作的身份许可,尤其是STEM专业的3年OPT,是很多人找工作、抽H1B的重要缓冲期。特朗普政府一直对OPT项目不太感冒,认为它抢占了美国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他的第一任期,国土安全部就曾计划出台新规,加强对OPT的监管,包括增加雇主和学生的报告义务,甚至进行实地考察。
如果他再次上台,完全取消OPT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会遭到科技巨头(比如谷歌、微软、苹果)和大学的强烈反对。但收紧是必然的。我们可以预见到的变化可能包括:
缩短STEM OPT的延期时长,比如从24个月减到17个月甚至更少。
提高申请门槛,比如要求雇主证明无法找到合适的美国员工来填补该职位。
加强对培训计划(I-983表格)的审查,杜绝“挂靠”行为。
再说H1B工作签证。这才是真正的大头。特朗普上次的“买美国货,雇美国人”(Buy American, Hire American)行政令,直接导致了H1B的申请难度飙升。根据美国移民局(USCIS)自己的数据,H1B申请的拒绝率在2015财年仅为6%,但在2018财年一度飙升至24%。当时,铺天盖地的RFE(要求补充材料)让无数申请者和律师焦头烂额,移民局的审查标准变得极其严苛,很多入门级的职位被认为不符合“专业职务”(Specialty Occupation)的定义而被拒绝。
如果他回来,这套组合拳很可能会再次上演,甚至变本加厉:
大幅提高H1B的最低工资标准。他可能会将工资水平(Wage Level)的要求从Level 1或Level 2直接提升到Level 3甚至Level 4,这意味着公司需要支付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水才能为你申请H1B。这对于刚毕业、缺乏经验的留学生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改革抽签制度。现在的随机抽签可能会被“工资水平排序”的分配方式取代。谁的薪水高,谁就优先获得H1B名额。这同样对毕业生不利,但对那些经验丰富、薪水高的申请人是利好。
收紧“专业职务”的定义,让更多职位(如市场分析、管理培训生等)被排除在H1B的申请资格之外。
总之,想通过OPT和H1B留下来,你不仅需要更强的实力,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别慌,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知道,看完上面这些分析,你可能觉得更焦虑了,感觉前路一片灰暗。但咱们聊这些,不是为了把你吓跑,而是为了让你看清形势,然后想办法破局。记住,任何时候,我们手里都握有主动权。
那现在,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第一,如果你的本科院校比较敏感,可以考虑“曲线救国”。比如,先去一个政策友好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新加坡、瑞士、香港)读一个硕士,用一份“干净”的海外教育背景作为跳板,再申请美国的博士。这样不仅能“洗白”你的教育背景,还能让你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多一重经历。
第二,在专业选择和研究方向上,要学会“包装”。这不是让你造假,而是让你更聪明地展示自己。比如,你想研究AI,可以把研究方向聚焦在商业应用、医疗健康或者艺术创作上,而不是直接去碰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高精尖领域。在你的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里,多强调你工作的商业价值和对改善人类生活的贡献,少谈那些可能引起安全审查的技术细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美国不是唯一的选择。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甚至欧洲的德国、荷兰,都有非常好的大学和相对友好的移民政策。在准备申请美国的同时,花点时间研究一下这些国家的学校和项目,做一个多国联申的方案。这样一来,无论美国政策如何变化,你都手握选择权,心态上会从容很多。
最后,记住一句大白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政策是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实力。把GPA刷高,把托福考好,多做几段有含金量的科研或实习,多积累一些实打实的技能。一个足够优秀的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留学从来不是一条轻松的坦途,政策变化只是我们要闯的其中一关。真正决定你未来的,不是白宫里坐着谁,而是你自己有多想走出去,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努力。稳住心态,做好规划,你的留学之路,一定能走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