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写作避坑指南 |
---|
别写成流水账:招生官不想看你的简历重播版,他们想看简历背后的故事。 |
拒绝空话套话:“我热情、勤奋、有团队精神”这种话谁都会说,用具体事例来证明它。 |
一篇文书投所有?万万不可:每个学校、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请务必“量体裁衣”,展现你对项目的深入了解。 |
不要撒谎或夸大:招生官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穿。真实,永远是最好的策略。 |
语法和拼写是底线:找英语母语的朋友或者专业人士帮你检查,低级错误会显得你很粗心。 |
哈喽,各位在留学申请路上奋战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Cici。
上周,我收到一个学妹小A的微信,她发来一长串哭泣的表情,说她的PS改了八遍,感觉自己快要“文书猝死”了。小A的背景其实相当亮眼:985院校,GPA 3.8/4.0,两段世界五百强实习,还得过几个国家级奖项。按理说,这背景申请英国G5都很有底气。
我让她把PS发我看看。打开文档,我瞬间明白了问题所在。她的PS写得像一份精美的“个人成就陈列馆”。第一段:我的GPA很高。第二段:我在A公司实习,负责了ABC。第三段:我在B公司实习,参与了DEF。第四段:我获得了XYZ奖项。通篇都是“我做了什么”,满满的成就感,却毫无温度,像一份冰冷的报告。
我仿佛能看到招生官的表情:哦,很优秀,下一个。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2021/22学年,有超过68万名国际学生在英国学习,其中中国内地学生数量最多,超过15万人。想象一下,招生官每天要面对多少份这样“优秀但无趣”的申请材料?你的GPA再高,实习再牛,也可能被淹没在申请的海洋里。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好好聊聊,怎么让你的PS从一份“简历扩写版”变成一个能让招生官记住你的“精彩预告片”。
你的PS,不该是简历的复制粘贴版
我们先来做个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招生官,你一天要看几十甚至上百份文书。当看到一份PS,开头就是“我叫XXX,来自XXX大学,我的GPA是3.9”,你是不是已经开始眼皮打架了?
招生官通过你的成绩单和简历,已经知道了你“做过什么”(What)。他们在PS里想看的,是你“为什么做”(Why),以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思考(So What)。这才是你区别于其他拥有同样高GPA、同样大厂实习经历的申请者的关键。
简单堆砌经历,就像是给招生官一堆零散的乐高积木。而一篇好的PS,是把这些积木拼成一个独一无二、逻辑自洽的酷炫模型,并且告诉他,你为什么选择这样拼,以及你将来还想用这些积木搭建怎样的未来。
举个例子。同样是申请金融科技(FinTech)专业,两个申请者都有在银行数据部门的实习经历。
申请者A写:“我参与了用户消费数据的分析项目,运用Python和SQL处理了百万级数据,搭建了预测模型,帮助部门提升了3%的推荐精准度。”——这是典型的“What”,很强,但很干。
申请者B写:“在处理海量用户消费数据时,我发现传统银行的信用评估模型对于没有稳定征信记录的年轻人非常不友好。这个发现让我很沮丧,也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我们能否利用社交媒体、消费习惯等非传统数据,建立一个更普惠的信用体系?这个想法驱动我自学了机器学习,并尝试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评估模型。虽然模型很粗糙,但这段经历让我确信,技术是实现金融平等的关键力量。因此,我渴望申请贵校的金融科技硕士,系统学习……”
看到了吗?申请者B没有简单罗列技能,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现问题-产生兴趣-主动探索-明确目标”的故事。他不仅展示了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思考、热情和强烈的申请动机。如果你是招生官,你会对谁更感兴趣?
“黄金圈法则”:串起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管理学大师Simon Sinek有个著名的“黄金圈法则”,核心是Why -> How -> What。这个理论用在写PS上,简直是神器。你的PS需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把你的过去(经历)、现在(申请的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完美地串联起来。
第一步:深挖你的“Why”——动机的源头
别从“我做了什么实习”开始写,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到底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是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还是看到一个什么现象,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所有经历中,哪一件事情最能体现我对这个领域的热情和思考?哪怕它看起来很小。
案例来了!我的一个学生,申请UCL的城市规划专业。他本科不是这个专业的,实习经历也看似不相关。但他从小就喜欢在城市里闲逛,用笔和本子记录下哪个街角的设计不方便轮椅通行,哪个地铁站的换乘路线设计得像迷宫。他把这些“不专业”的观察作为文书的起点,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市民,逐渐意识到城市设计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科学逻辑,并渴望系统学习,去改善这些不便利。这个充满真情实感的“Why”,远比“我读了XX书,对城市规划很感兴趣”要动人一百倍。
第二步:连接“How”——为什么是这个学校、这个专业?
当你清晰地阐述了你的“Why”之后,下一步就是告诉招生官: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需要学习你们学校的这个专业,而且非你不可!
这一步最忌讳的就是空泛地吹捧学校。什么“贵校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之类的废话,赶紧删掉。你需要做的是“精准打击”,展现你对项目的深入研究。
具体怎么做?去官网!
看课程设置(Modules):有没有一两门课是你特别感兴趣的?为什么?它怎么帮助你实现你的目标?比如,你可以说:“贵项目中的‘Digital Marketing Analytics’这门课正是我所欠缺的。我之前在实习中尝试过社交媒体运营,但总感觉停留在经验层面,这门课能让我系统学习数据驱动的营销策略。”
看教授和研究方向(Faculty & Research):有没有哪个教授的研究方向让你特别激动?你可以提一下:“我拜读了XX教授关于‘AI in Sustainable Finance’的论文,他提出的XX观点,与我之前在实习中遇到的XX问题不谋而合,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在他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看项目特色:这个项目有没有独特的实践机会、合作企业或者研究中心?这些都是你可以写进PS里的绝佳素材。
记住,你对项目了解得越具体,招生官就越觉得你是有备而来,而不是海投。根据QS《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报告,罗素集团大学的申请竞争尤其激烈,平均录取率可能低于20%。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定制化”的内容,就是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第三步:展望“What”——清晰的未来规划
最后,你需要给招生官画一个“未来的蓝图”。学完这个专业,你想做什么?
这里的规划同样不能假大空。“我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经理人”或者“为社会做贡献”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你需要更具体。
例如,申请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这样写:“毕业后,我计划先加入一家专注于新兴市场的快消品公司,担任品牌助理。利用在贵项目中学到的跨文化沟通和数据分析能力,我希望能在3-5年内成长为能够独立负责一个国家市场的品牌经理。我的长期目标是将在英国学到的先进品牌理念与中国本土市场相结合,创立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国货品牌。”
这样的规划,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愿景,并且和你申请的专业紧密相连,显得真实、可信,且充满抱负。
用STAR-L模型,让你的故事“活”起来
光有主线还不够,填充故事的血肉需要技巧。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升级版的STAR模型:STAR-L。
S (Situation): 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情境。
T (Task): 你在这个情境下需要完成的任务。
A (Action): 你具体采取了哪些行动?
R (Result): 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最好有数据支撑。
L (Learning/Link): 这是精髓!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反思?以及,这件事如何将你引向了你所申请的专业?
我们还是用一个案例来感受一下。一个申请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想写自己的一次志愿者经历。
普通写法:“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乡村健康调研志愿者活动,我们团队走访了100户家庭,发放了问卷,并撰写了调研报告。”(只说了What)
STAR-L写法:
(S)ituation: 我在XX省的一个偏远乡村做志愿者,当地很多老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但他们普遍缺乏健康知识,甚至不相信现代医学。
(T)ask: 我的任务是调研当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知识普及程度,并尝试进行健康宣讲。
(A)ction: 起初,我们直接发放传单、开讲座,但效果很差,老人们根本不来。我发现他们更信任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于是,我改变策略,先去拜访村支书和几位老党员,用最朴实的语言和他们沟通,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然后,我们联合他们在村里的广播站,用方言进行每日健康播报,并组织了有趣的健康知识有奖问答。
(R)esult: 这种方式大受欢迎。活动结束时,我们不仅完成了300份有效问卷,还帮助超过80%的受访老人准确说出了至少3条高血压防治知识,当地卫生所的血压测量登记人数也比上个月增加了50%。
(L)earning/Link: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公共卫生的推广,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医学知识传递,它更关乎沟通、信任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仅仅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愿意去做”。这让我对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贵校的公共卫生项目恰好将此作为核心研究方向之一,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
你看,通过STAR-L模型,一个平平无奇的志愿者活动,立刻变得有深度、有思考,并且和你申请的专业产生了强有力的关联。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能力和潜力。
我知道,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焦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经历,也没有什么“改变世界”的宏伟想法。
别怕。招生官并不期待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已经有了多么深刻的洞见。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你有多完美,而是你的真诚、你的思考轨迹,和你那份对未知领域藏不住的好奇心。
你没必要非得去非洲做志愿者,你在社区帮助邻居大妈解决手机支付问题,从中思考数字鸿沟和社会公平,这也是一个好故事。你没必要在顶尖投行实习,你在奶茶店打工,琢磨怎么优化排队流程,提升顾客体验,这也是商业思维的体现。
关键不在于经历的大小,而在于你思考的深度。
所以,关掉这个网页后,别急着打开Word文档开始码字。先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安安静静地问自己一个问题:
“在过去这些年里,到底是什么事,让我眼睛一亮,心里一动,觉得‘哇,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
你的故事,就从那个瞬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