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枫叶卡再留学,简直是两个世界!

puppy

还在为几倍于本地生的天价学费发愁?还在计算每周打工有没有超过20小时?跟你说,如果先拿到枫叶卡再来读书,那简直是开启了人生的easy模式!想象一下,学费直接“打骨折”,可能只是你现在付的三分之一;找工作、做兼职再也没有限制,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各种实习和全职机会,积累宝贵的本地经验;生病了也能安心享受和本地人一样的公共医疗,不用再担心保险覆盖范围。更重要的是,毕业后完全没有“续工签、凑分数、等移民”的焦虑,可以从容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这篇文章就带你详细盘一盘,同在一片校园,留学生和PR的体验到底有多天差地别,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核心观点速览
本文不是在贩卖焦虑,也不是劝退纯粹的留学。而是提供一个信息差:“先移民,后留学”这个选项,对于很多家庭和同学来说,可能是成本更低、体验更好、未来更确定的选择。它将留学从一场前途未卜的“闯关游戏”,变成一次纯粹的自我探索和提升。信息就在这里,选择权在你手中。

上周和朋友Leo在多大的食堂吃饭,碰到了他同系的学妹Jessica。Jessica端着餐盘过来,一脸愁容,说最近压力山大,final周赶due赶到飞起,还要盘算着下学期的学费。她叹了口气:“一门课的钱,顶我爸妈小半年的工资了,真不敢挂科。”

Leo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了几句。等学妹走后,Leo跟我说:“你知道吗,我跟她上一样的课,我的学费是她的五分之一。”

我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Leo是手持枫叶卡的“本地生”,而Jessica,则是千千万万挣扎在学费、打工、签证生死线上的留学生大军中的一员。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虽然大家同在一个校园,呼吸着同一片空气,但对于Leo和Jessica来说,他们的留学体验,简直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精打细算、步步为营的“hard模式”;另一个,则是从容不迫、自由探索的“easy模式”。

今天,我就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手握一张枫叶卡(加拿大永久居民卡,Permanent Resident Card)再来读书,到底有多爽,这种“爽”又具体体现在哪里。这绝对不是凡尔赛,而是希望能给正在规划留学路,或者正在这条路上倍感压力的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学费,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留学圈有句名言:“留学生就是各个大学行走的ATM机。” 这话虽然扎心,但却无比真实。咱们先来看一组最直观的数据,感受一下这扑面而来的“钞能力”暴击。

以加拿大最顶尖的几所大学2023-2024学年的本科学费为例:

  •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文理学院(Arts & Science)的国际生学费,一年大约是$60,510加元。而安省本地生(包括PR)呢?你猜猜?大约$6,400加元。是的,你没看错,差了将近10倍!读完一个四年本科,留学生要比本地生多花将近22万加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20万了!这笔钱,在国内二三线城市买套房的首付都够了。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BC):国际生的学费标准大概在每年$45,000到$58,000加元不等。而本地生的学费,则稳定在$6,000加元左右。同样是巨大的鸿沟。
  •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位于魁北克省,情况稍微特殊。对于魁省以外的加拿大本地生,学费约为$9,000加元,而国际生的学费则飙升至$28,000到$65,000加元不等。差距依然是几倍起跳。

这些还只是学费,没算上每年都在涨的国际生保险费、书本费、生活费。面对这样天价的账单,留学生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我认识一个学设计的女孩,叫Sarah。她非常有才华,但家境普通。为了凑学费,她每个学期都把课程选满,逼着自己3年就修完4年的学分,为的就是省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不敢参加任何需要额外付费的社团活动,不敢轻易尝试自己感兴趣但“没钱途”的选修课,每一次选课都像一次赌博,赌这门课既能拿高分,又对未来找工作有“用”。她的大学生活,被学费这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像是在完成一个昂贵的任务,而不是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

而我的朋友Leo呢?因为学费压力小,他可以从容地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课程。大二时,他发现自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大胆地申请了一个哲学辅修。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了学校的户外俱乐部,去班夫滑雪,去阿岗昆公园露营,真正地融入了加拿大的自然和文化。他告诉我,因为没有后顾之忧,他可以更纯粹地去学习和体验,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样子。

你看,学费的差异,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它直接决定了你的学习心态、选课自由度,甚至是你整个大学生活的质量。有了枫叶卡,留学就不再是一场昂贵的豪赌,而是一项高性价比的自我投资。

打工和实习,从“束手束脚”到“海阔天空”

除了学费,另一大束缚留学生的紧箍咒,就是工作限制。

根据加拿大移民局(IRCC)的规定,大部分持有学签的留学生,在校期间每周校外打工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只有在寒暑假等官方假期才能全职工作。这个“20小时”像一把无形的枷锁,限制了太多可能性。

很多优质的实习机会,尤其是大公司的Co-op项目,往往要求每周工作3-4天,远超20小时。我身边就有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拿到了一个本地明星创业公司的实习offer,职位非常好,能直接参与核心项目。但HR明确要求每周工作25小时,他去和公司沟通,也和学校国际部咨询,得到的答复都是“不行,这是法律规定”。最后,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工作小时限制的本地同学。

那个瞬间的无力感,相信很多留学生都懂。你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不够努力,你只是因为身份的限制,在起跑线上就输了。

更关键的是,留学生找工作时,雇主第一眼就会看到你的工卡(SIN Card)。留学生的SIN卡是以“9”开头的,这意味着你是临时居民,有工作限制,且身份有期限。而PR的SIN卡则没有这个“9”开头。虽然加拿大法律禁止就业歧视,但很多雇主,尤其是小公司,在面对一个需要考虑工签、工作时长、未来身份稳定性的“9”开头候选人,和一个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本地候选人时,心里那杆秤会倾向谁,不言而喻。他们会下意识地觉得,雇佣一个PR更“省事”,更“稳定”。

而拥有枫叶卡的同学呢?他们的世界豁然开朗。

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为任何雇主,工作任意时长。大一就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兼职,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大二、大三可以毫无顾虑地申请那些含金量最高的Co-op或实习,一周工作五天都没问题,积累宝贵的本地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在毕业找全职工作时,就是最硬的敲门砖。

我的朋友Leo,大学四年做了三份不同的实习,横跨市场、数据分析和项目管理。毕业时,他的简历已经比很多纯读书的留学生漂亮太多了。他还没毕业,就收到了两家大厂的全职Offer。他说:“我的很多留学生同学也很优秀,但他们因为身份问题,大学期间很难找到一份真正有价值的实习,毕业时简历一片空白,第一份工作就特别难找,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从“每周20小时”的束缚,到“海阔天空”的自由,这不仅仅是工作时长的区别,更是职业发展路径和机遇的巨大差异。

生病看医生,一个是“账单惊魂”,一个是“心里有底”

在国外,最怕的就是生病。对于留学生来说,生病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对钱包和心理的巨大考验。

大部分省份的留学生,是不能直接享受本地人的公共医疗福利的。学校会强制你购买指定的商业医疗保险,比如安省的UHIP,BC省的MSP(部分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可以加入,但政策时有变动)。这些保险听起来不错,但实际用起来,限制可不少。

首先,覆盖范围有限。比如很多牙科、眼科、处方药、心理咨询等费用,都不能全额报销,甚至完全不保。我一个同学因为智齿发炎疼得睡不着觉,去看牙医,拍片、拔牙一套下来花了近1000加元,保险最后只报了不到200,剩下的只能自己硬抗。

其次,流程繁琐。看病时,你可能需要先自己垫付所有费用,然后拿着一堆单据,回家慢慢填表、上传、申请报销,整个过程耗时耗力,而且常常不知道最终能报下来多少。

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留学生养成了“小病靠扛,大病靠熬”的习惯,生怕去一趟医院,几个月的生活费就没了。这种“看病不自由”,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而有了枫叶卡的PR,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落地后经过短暂的等待期(如安省是3个月),就可以申请省政府的健康卡,比如OHIP卡。持有一张健康卡,意味着你看家庭医生、去walk-in诊所、上急诊、住院、做大部分检查和手术,几乎所有基础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由政府直接支付。你只需要出示一下卡片,就可以安心看病,完全不用担心收到天价账单。

虽然加拿大的公共医疗有时因等待时间长而被诟病,但它提供的那种“心里有底”的安全感,是任何商业保险都无法替代的。你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国家都会为你兜底。这种安心,让你在异国他乡,能少一份漂泊感,多一份归属感。

毕业季,你是“焦虑等上岸”,还是“从容规划人生”?

如果说前面几点都还只是体验上的差异,那么毕业后的道路选择,对于留学生和PR来说,就是“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区别。

对于绝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毕业铃声敲响的那一刻,才是真正“战役”的开始。你的目标非常明确:续工签,找工作,凑分数,等移民。这是一条拥挤不堪的独木桥。

首先,你要申请毕业工签(PGWP)。这个工签一生只能申请一次,时长根据你的学习项目而定,最多三年。这意味着,你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一份符合移民要求的“好工作”(即所谓的NOC TEER 0, 1, 2, 3类工作)。

然后,就是漫长而煎熬的“凑分”过程。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系统(Express Entry)是一个打分系统,年龄、学历、工作经验、语言成绩(雅思/思培)……每一项都是分数。为了能被“捞”上岸,无数留学生开始了疯狂的内卷:工作之余疯狂刷雅思,为了多几分工作经验分不敢轻易跳槽,甚至为了省提名(PNP)加分,被迫去自己不喜欢的偏远省份工作生活……

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学金融的朋友,毕业后为了移民,去了一家小公司做行政助理,因为只有这个工作符合移民类别。他每天做着自己毫无热情的工作,唯一的盼头就是移民分数线能降下来,能早日抽中他。他说:“我感觉自己的人生被移民绑架了,我不是在为自己活,是为了一张卡在活。”

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失控感,是悬在每个毕业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不知道政策什么时候会变,不知道分数线什么时候会涨,你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因为一次政策的调整而付诸东流。

现在,我们再把镜头切换到拥有枫叶卡的毕业生这边。

毕业了?恭喜!接下来你想做什么?

你可以选择gap year,用一年时间去环游世界,或者回国陪陪父母。你也可以不急着找工作,先尝试自己创业,开个咖啡馆,做个独立开发者。你也可以随心所欲地申请任何你感兴趣的工作,不管是去大厂做程序员,还是去NGO做志愿者,或者去国家公园当向导。你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份工作“移不移民”,只需要考虑“我喜不喜欢”。

你的人生,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和从容的选择权。毕业,对你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而不是一场焦虑的倒计时。

这种从“求生存”到“享生活”的转变,才是枫叶卡背后,最最珍贵的价值。

聊了这么多,不是想制造对立,更不是劝大家放弃留学。只是想告诉你,在规划未来的时候,不妨多看一步,多想一种可能。

或许,先把移民身份规划好,再以本地生的姿态去读书,会让你在加拿大的这段黄金岁月,过得更舒展,更自由,也更接近留学的本质——去探索世界,也探索自己。

我知道,先拿身份这条路听起来可能更长、更曲折。但你想想,与其用最宝贵的青春,在异国他乡为学费、为签证、为分数而日夜焦虑,不如把这份“战斗”提前,用一种更从容的姿态来开启你的人生新篇章。这不仅仅是省下了一大笔钱,更是为你的人生,买了一份最宝贵的“不焦虑”保险。

路有很多条,别让信息差,限制了你对未来的想象。去了解一下,去咨询一下,或许那个你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easy模式”,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069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