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生求职金融实习快速自检清单 |
|---|
| 简历 (Resume): 你的经历是否都用“动词+量化结果”来描述了?例如,“将用户留存率提高了15%”而不是“负责用户运营”。 |
| 人脉 (Networking): 你是否每周至少主动联系3-5位校友进行 informational interview?你准备好要问他们的三个好问题了吗? |
| 技术面试 (Technical Interview): 你能不看稿,在3分钟内清晰地解释DCF估值模型的每一步吗?能徒手画出三张报表并解释$10折旧的影响吗? |
| 行为面试 (Behavioral Interview): 你的“告诉我一个你的故事”版本,是否能清晰地串联起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精准指向你申请的这个职位? |
| 身份问题 (Visa Status): 当被问及是否需要Sponsorship时,你是否能自信、清晰地回答,并解释清楚你懂OPT/CPT政策? |
嗨,我是你在lxs.net的老朋友,学长Alex。
还记得我大三那年的秋招季吗?纽约深秋的傍晚,我穿着大一号的西装,站在一个金碧辉煌的酒店宴会厅里,手里端着一杯凉掉的苏打水,感觉自己像个误入派对的局外人。周围是各种自信的笑脸,流利的口语,他们和那些来自高盛、摩根士丹利的招聘官们谈笑风生,讨论着最新的市场动态。而我,一个兜里揣着几份修改了不下二十遍简历的留学生,每次想凑上去,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怕我的口音奇怪,怕我问的问题太蠢,更怕他们看到我简历上那个小小的地址,就知道我不是“自己人”。
那一刻的无助和迷茫,我相信很多留学生都感同身受。我们怀揣着华尔街的梦想来到这里,却发现第一步——拿到一个面试机会,就如此艰难。这篇宝典,就是写给当年那个徬徨的我,也是写给现在可能同样迷茫的你。这里没有鸡汤,只有我踩过无数坑、熬过无数夜之后,为你总结出的实战干货。咱们这就开聊!
第一章:简历篇 - 让你的简历在7秒内“开口说话”
你知道吗?根据The Ladders的一项眼动追踪研究,招聘官平均只花7.4秒看一份简历。是的,你没看错,就7秒!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你的简历必须像一声呐喊,牢牢抓住他们的眼球。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这7秒尤其关键,因为我们要在文化和语言的背景差异下,证明我们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
很多同学的简历都有个通病:像一份课程清单,或者一份毫无亮点的“职责说明书”。比如学生会财务部长的经历,很多人会这么写:
-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club finances.
- Organized fundraising events.
这样的描述,HR看完内心毫无波澜,因为他不知道你“管理”得多好,“组织”得多成功。现在,我们用“华尔街”的方式来改造它:
- Managed a $10,000 annual budget, conducting variance analysis to reduce operational costs by 15% over two semesters.
- Spearheaded a fundraising gala that attracted 200+ attendees and raised $5,000, exceeding the target by 25%.
感觉到了吗?区别就在于两个词:强力动词 (Action Verbs) 和 量化结果 (Quantifiable Results)。用 "Managed", "Spearheaded" 代替平淡的 "Responsible for";用具体的数字,比如 "$10,000", "15%", "200+ attendees" 来证明你的能力和影响力。这就是金融行业最看重的逻辑和结果导向思维。
我们再来看一个金融相关的实习经历。一个同学在一家小型券商做研究助理,他的初版简历是这样的:
- Assisted senior analysts with industry research.
- Learned financial modeling.
- Wrote research reports.
这看起来就像个小透明,完全没有展现出任何价值。我们来帮他升级一下,运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思维来重构:
-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10+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in the SaaS sector, analyzing SEC filings (10-K, 10-Q) and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s.
- Developed 3-statement financial models and DCF valuations for 5 target companies, projecting revenues and cash flows over a 5-year horizon.
- Authored an investment thesis on a mid-cap tech firm, which was incorporated into a client report that led to a successful $2M investment.
看到了吗?每一条都清晰地展示了你做了什么 (Action),用了什么工具 (SEC filings, DCF),以及最重要的,你带来了什么成果 (Result)。哪怕那个成果只是“被采纳到报告里”,那也比“写了报告”要强一百倍。这才是招聘官想看到的,一个能创造价值的未来分析师,而不是一个只会听指令的实习生。
最后,关于那个敏感问题:要不要在简历里写明我需要签证Sponsorship?答案是:不要主动写。简历是你展示能力的广告牌,不是解释身份的说明书。把宝贵的空间留给你的项目、你的技能、你的成就。签证问题是后续环节,当HR或面试官问起时,你再自信、诚实地回答。我们后面面试篇会详细讲怎么回答。
第二章:Networking篇 - 从“尬聊”到“内推”的社交艺术
在美国求职,尤其是竞争惨烈的金融业,有一个残酷的现实:超过70%的职位是通过内推(Referral)找到的。Jobvite的年度招聘报告甚至指出,被内推的候选人被录用的概率是没有内推的候选人的近10倍。这意味着,只在网上点点“Apply”按钮,就像买彩票,而Networking,才是提高你中奖概率的唯一途径。
我知道,对于很多习惯了内敛文化的我们来说,主动去和陌生人“套近乎”简直是社恐的噩梦。但相信我,这更像一个可以学习和练习的技能,而不是天生的性格。
你的第一个金矿,就是LinkedIn和学校的校友数据库。
假设你的目标是J.P. Morgan的投行部暑期实习。你应该这么做:
1. 打开LinkedIn,在搜索框输入 “J.P. Morgan Investment Banking”。 2. 点击“People”筛选器。 3. 点击“All filters”,在“School”一栏输入你的大学名字。 4. 瞬间,所有在你学校毕业,并且正在或曾在J.P. Morgan投行部工作的学长学姐就都出现在你面前了。
找到了人,怎么开口?千万不要发那种“Hi, can you refer me?” 的信息,这等于直接把对方吓跑。一个好的开场白应该是这样的:
"Dear [Alum's Name],
My name is [Your Name], and I am a [Your Year, e.g., sophomore] at [Your University] majoring in Finance. I found your profile on LinkedIn and was truly inspired by your career path from our alma mater to J.P. Morgan's TMT group.
I am very passionate about technology investment banking and have been following the recent Peloton deal that your team advised on. If you have 15 minutes in the coming weeks, I would be incredibly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hear about your experience and seek your advice.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nd consideration.
Best regards,
[Your Name]"
这封信的好处在于:1. 表明身份和联系(校友)。2. 表达了真诚的赞赏(而不是谄媚)。3. 显示你做了功课(提到了具体的deal)。4. 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尊重对方时间的请求(15分钟的coffee chat)。
一旦对方同意了,你就成功了一半。在 informational interview(信息面试)中,你的目标不是索要内推,而是建立连接,获取信息。准备一些好问题,比如:
- “您在从学校过渡到工作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 “在您看来,一个成功的Analyst最重要的三个品质是什么?”
- “您目前在团队中主要负责哪些工作?您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么?”
- “对于像我这样希望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在聊天的最后,可以自然地提到你的求职状态,并询问:“根据我们的谈话,您觉得我的背景是否适合申请贵公司的暑期实习项目?您是否建议我与您团队里的其他人也聊一聊?” 如果对方觉得你不错,很可能会主动提出帮你递简历,或者把你介绍给HR。这时,内推就水到渠成了。
我认识一个学妹Sarah,她就是靠这个方法,在两个月里和超过30位校友打了电话。她把每一次对话都当成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故事和问题。最终,一位在Morgan Stanley工作的学长被她的坚持和准备打动,不仅帮她递了简历,还在面试前给了她两次模拟面试。最后Sarah成功拿到了offer。她告诉我,那个学长说:“我帮你,是因为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也看到了你的潜力。”
记住,Networking的本质是真诚的价值交换,你向别人请教经验,而你展现出的求知欲、专业性和潜力,就是你提供给对方的“价值”。
第三章:面试篇 - 攻克技术与行为的“双重山”
恭喜你,通过了简历关和networking关,终于来到了面试。这通常是留学生最紧张的环节,不仅要面对烧脑的技术题,还要用第二语言去表达复杂的逻辑和微妙的情感。别怕,我们把它拆解开来看。
技术面试:不是考智商,是考准备
投行的技术面试,尤其是针对实习生的,范围其实非常固定。90%的问题都围绕着“三座大山”:会计 (Accounting)、估值 (Valuation)、并购/杠杆收购模型 (M&A/LBO)。市面上有无数的面试指南,比如 “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 (BIWS) 400 Questions” 或者 “Wall Street Oasis (WSO) Technical Guide”,把这些刷透,你基本就稳了。
我们来看几个最高频的问题,以及你应该如何思考:
1. “Walk me through the three financial statements.” (给我讲讲三大财务报表)
这不仅仅是让你背诵“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面试官想看你是否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回答是:“三大报表描绘了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从收入开始,减去各项成本和费用,最后得出净利润,它反映的是一个时间段内的盈利能力。净利润是现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的第一行,通过调整非现金支出(如折旧摊销)和运营资本变动,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再加上投资和融资活动现金流,得到最终的现金变动。期末现金会更新到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的现金科目。同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减去分红,会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这样,资产负债表就配平了(资产 = 负债 + 股东权益),它反映的是一个时间点的公司财务快照。”
这个回答清晰、有逻辑,展示了你对全局的理解。
2. “How does a $10 increase in depreciation affect the three statements?” (10美元的折旧增加如何影响三张报表?)
这是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报表勾稽关系的经典问题。
你应该这样分步回答:“首先,在利润表上,折旧是费用,增加10美元,税前利润就减少10美元。假设税率是20%,那么净利润就减少8美元。其次,在现金流量表上,我们从净利润-8美元开始。但折旧是非现金支出,所以要把这10美元加回来。所以经营活动现金流实际上是增加了2美元。最后,在资产负ทธิ์负债表上,现金增加了2美元,但固定资产(PP&E)因为折旧减少了10美元,所以资产端总共减少了8美元。在另一端,股东权益因为净利润减少了8美元。这样,资产负债表两边都减少了8美元,依然保持平衡。”
面试官要的就是这种一步一步、清晰明了的推导过程。
行为面试:用你的故事打动人心
如果说技术面试是科学,那么行为面试就是艺术。面试官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你“能做什么”,更是“你是谁”,“你为什么想来这里”。
“Tell me about yourself.” (介绍一下你自己)
这绝不是让你复述简历。这是一个黄金的1-2分钟,用来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把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并指向你眼前的这个职位。
一个好的框架是: - **现在:** “我是一名XX大学大三学生,主修金融和计算机科学,我对科技和金融的交叉领域特别感兴趣。” - **过去:** “这种兴趣源于我上学期在一家精品投行做的实习,在那里我参与了一个软件公司的IPO项目,亲身体会到资本如何帮助创新企业成长。同时,我的计算机背景也让我在做数据分析和建模时更有优势。” - **未来:** “我了解到贵公司在科技领域的投行业务是业内顶尖的,处理过很多里程碑式的交易。我非常希望能加入你们的团队,运用我的技能,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学习和贡献。这就是我今天坐在这里的原因。”
这个回答不仅有逻辑,有热情,还巧妙地捧了一下公司,展示了你的动机。
最后,那个决定性的问题:“Do you now or in the future require visa sponsorship for employment?”
这是我们留学生绕不过去的坎。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自信、诚实、专业。
一个糟糕的回答是犹豫不决,或者含糊其辞。一个完美的回答是:
“Yes, I will require sponsorship for full-time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I am currently on an F-1 student visa, which allows me to work for up to 12 months (or 36 months if you are in a STEM major) under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OPT) after I graduate, without any sponsorship from the company. I am also aware of the H-1B process and timelines.”
这个回答的好处是: 1. **直接诚实:** 直接回答“Yes”,不回避。 2. **展现专业:** 主动解释OPT政策,告诉对方你在毕业后有合法的工作许可,公司在短期内没有额外负担。这表明你对自己身份问题了如指掌,是一个负责任的候选人。 3. **消除顾虑:** 很多HR,尤其是非一线大厂的,可能并不熟悉留学生政策。你清晰的解释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和对“麻烦”的恐惧。
记住,公司愿意Sponsor一个优秀的候选人,是因为你值得。你的任务,就是通过整个面试过程,向他们证明你的价值,让他们觉得为你Sponsor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曾经熬夜准备面试,对着墙壁练习“Tell me about yourself”一百遍的日子。这条路真的很难,你可能会收到数不清的拒信,会在无数个深夜里怀疑自己,会想家。但请你一定记住,每一次你鼓起勇气发出那封networking邮件,每一次你为了一个技术点研究到凌晨,每一次你在面试中磕磕巴巴但依然努力表达自己,这些都不是徒劳的。
华尔街的光环可能很耀眼,但真正让你成长的,是追求这个目标过程中,你磨练出的坚韧、专业和勇气。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看看你身边的同学,联系那些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我们都是从你现在的位置一步步走过来的。坚持下去,下一个收到梦想Offer的,就是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