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林斯顿求生指南 (TL;DR版) |
|---|
| 爱它的理由:学术资源顶破天花板,5:1的师生比让你和教授成为朋友;身边同学个个卧虎藏龙,逼着你不断进步;本科教育是绝对的C位;校园美得像电影片场,安全又宁静。 |
| 需要吐槽的点:学业压力山大,Imposter Syndrome(冒名顶替综合征)是普遍情绪;社交有点复杂,Eating Club文化需要适应;地理位置是“村”,想蹦迪逛街得坐火车进城;天气嘛,新泽西的冬天你懂的。 |
| 核心建议:别只埋头读书,这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主动去Office Hour,大胆和同学交流,找到自己的小圈子。普林斯顿考验的不仅是智商,更是你的心态和时间管理能力。 |
在普林斯顿读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嘿,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聊聊普林斯顿。
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春天,我正窝在宿舍里,一边啃着三明治,一边刷新着邮箱。突然,一封标题带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跳了出来,发件人是Princeton University。那一瞬间,我手里的三明治掉了,心脏“咚”地一下好像要从喉咙里蹦出来。我冲出宿舍,在走廊里毫无形象地大喊大叫,感觉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
但狂喜过后,一个巨大的问题开始在我脑海里盘旋:那个在照片里像霍格沃茨城堡一样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除了US News排名上那个冷冰冰的“#1”,在里面读书,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我相信也是现在手握offer或者正在奋力申请的你,最想知道的。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没有官话,不灌鸡汤,全是我和身边朋友用无数个图书馆的深夜和Nassau街上的咖啡换来的大白话。
爱恨交加的学术体验:被“碾压”与被“点亮”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一句话总结:普林斯顿的学业,痛并快乐着,而且“痛”可能还占上风。
你得做好被“碾压”的心理准备。这里的学生,真不是开玩笑的。你的室友可能一边轻松拿A,一边还是校游泳队的奥运会预备选手;你前桌那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女生,可能已经发过两篇顶刊论文了。刚开学时,我选了一门入门的经济学课(ECO 100),以为凭着国内的数学底子能轻松应对。结果第一节课,教授抛出一个模型,我还在理解X轴Y轴代表啥,身边已经有人开始讨论这个模型在现实世界应用中的局限性了。那种感觉,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的灵魂三问,我们管这个叫“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别担心,90%的普林斯顿新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这里的学术压力是实打实的。普林斯顿非常强调本科教育,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通才”。所以,你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还得完成大量的通识教育要求(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从文学艺术到历史哲学,从社会分析到科学实验,一个都不能少。每周的reading list能堆成小山,写不完的paper(我们叫essay)和算不完的problem set是家常便饭。Firestone图书馆凌晨两三点依旧灯火通明,这不是传说,是我们的日常。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普林斯顿的“毕业大魔王”——Senior Thesis(毕业论文)。这不是随便写写的几万字,而是一个长达一整年的独立研究项目。你需要自己定课题、找导师、做研究、写成一本像书一样厚的论文。我有个学物理的朋友,为了他的论文,在实验室里住了小半年,每天和各种粒子数据打交道;一个学历史的学姐,为了研究一个清末的传教士,飞回国查了好几个月的档案。这个过程极其痛苦,能让你脱一层皮。但当你最终把那本印着你名字的厚厚论文交上去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的无与伦 比。你才真正理解,普林斯顿教给你的,不是知识,而是创造知识的能力。
当然,光有“痛”谁还来啊?普林斯顿的“快乐”在于它无与伦比的学术资源。这里有大概5:1的师生比,这是什么概念?根据学校官方数据,超过70%的课程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意味着,你不是在上几百人的大课,而是和十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跟教授面对面地讨论。给你上经济学的,可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教你创意写作的,可能是普利策奖小说家。你有大把的机会在课后跟他们喝咖啡(Office Hour),聊你的困惑,聊你的想法。这种“奢侈”的智力激荡,是普林斯顿最迷人的地方。
我至今记得,在一门关于政治哲学的seminar(研讨课)上,我们为了一个关于“正义”的定义争得面红耳赤,白发苍苍的教授就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时不时抛出一两个问题,把我们的讨论引向更深的地方。那一刻,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一群最聪明的大脑一起探索世界的边界。这种被“点亮”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之前熬的所有夜,都值了。
“神仙打架”与温暖日常:这里的同学都是什么人?
普林斯顿的学生群体,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多元”。大家总觉得藤校学生都是学习机器,其实完全不是。
在这里,你会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你的同学里,有已经创办了好几家公司的创业大佬,有在国际奥赛上拿金牌的学神,有能说七八种语言的语言天才,还有百老汇水准的戏剧演员和音乐家。大家白天在课堂上讨论着康德和量子力学,晚上可能就换上演出服在剧场里表演莎士比亚,或者在Acapella(无伴奏合唱)比赛中一展歌喉。这种“神仙打架”的氛围,一方面让你压力倍增,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开阔了你的眼界。你会发现,优秀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形式。
但“神仙”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因为学业压力巨大,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战友情”。在考试周,大家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在休息室里互相讲解难题,共享笔记。我曾经为了赶一个project的due,和三个组员在工程学院的机房里奋战了48小时,中间就靠外卖和咖啡续命。当最后代码跑通的那一刻,我们四个大男人激动得抱在了一起。那种感觉,比自己一个人拿A+还要开心。
普林斯顿的住宿学院制度(Residential College System)也为这种社群感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所有大一、大二的学生都会被分到六个住宿学院中的一个,大家一起吃饭、一起活动,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院长、学监和专门的学术顾问(Faculty Advisor)。这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留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快速融入新环境的港湾。
社交生活的核心:揭秘传说中的“食堂俱乐部”
聊普林斯顿,绝对绕不开一个特殊的存在——Eating Clubs(食堂俱乐部)。这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它就像兄弟会/姐妹会的变体,是普林斯顿社交生活的中心。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加入一个Eating Club,作为他们主要的吃饭和社交场所。这些俱乐部都坐落在校园边上的一条街(Prospect Avenue)上,一共11家,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和文化。
它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Bicker” Clubs,意思是需要经过一个选拔过程,有点像面试,只有被老成员选中才能加入。这类俱乐部通常被认为更具“精英”色彩,比如最著名的Ivy Club, Tiger Inn (TI)等。Bicker的过程压力很大,也很讲究人脉和社交手腕,每年都有人因此感到焦虑和受伤。
另一类是“Sign-in” Clubs,通过抽签或者先到先得的方式加入,相对开放和包容,比如Terrace Club, Cloister Inn等。这些俱乐部的氛围通常更多元、更文艺。
加入Eating Club意味着你拥有了一个固定的社交圈子,可以在里面吃饭、开派对、参加各种活动。但它的费用不菲,一个学期的会费可能高达五六千美元。同时,这种带有筛选性的社交体系也一直备受争议,被批评为加剧了校园里的阶级分化和小圈子文化。
那如果不加入会怎么样?完全没问题!你可以选择继续在住宿学院的食堂吃饭,或者加入Co-op(合作社),和大家一起买菜做饭,非常温馨。也可以选择成为Independent,自己解决吃饭问题。普林斯顿的社交生活不止有Eating Club,各种学生社团、体育队伍、艺术团体同样是结交朋友的好地方。所以,不用为这个独特的传统感到太大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最重要。
“橙色泡泡”里的生活:普林斯顿小镇真的很“村”吗?
普林斯顿大学坐落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镇,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大学城。宁静、优美、安全,但也……有点小。很多人会担心,这里的生活会不会很无聊,很“村”?
是的,这里没有纽约的灯红酒绿,没有洛杉矶的阳光沙滩。校园和镇中心是无缝连接的,最主要的街道叫Nassau Street,上面有一些精品店、餐厅、咖啡馆和一家很棒的冰淇淋店(The Bent Spoon,一定要去试试!)。生活所需基本都能满足,但如果你想逛个大商场或者唱K,那确实有点困难。
我们常常自嘲生活在一个“Orange Bubble”(橙色泡泡,因为普林斯顿的代表色是橙色)里,意思是我们的生活范围基本就在校园和周边几条街,与外界有些隔绝。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你可以非常专注于学习和校园生活,社区的联系非常紧密,你走在路上随时会碰到认识的人。缺点是,待久了确实会觉得有点单调。
不过,这个“泡泡”并没有把你困死。普林斯顿的地理位置其实是个隐藏的优势。从校园火车站(我们叫它“Dinky”)出发,坐一小时火车就能到纽约,一个半小时到费城。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纽约看个展、听场音乐会,或者去费城吃顿正宗的中餐,都是非常方便的。这种“进可拥抱都市繁华,退可享受小镇宁静”的状态,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平衡。
所以,别被“村”这个字吓到。普林斯顿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高度专注的大学体验。当你忙于学业、社团和与朋友的深度交流时,你可能根本没时间感到无聊。
说了这么多,那么,普林斯顿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名校光环,把它当成一块通往华尔街或者硅谷的敲门砖,那你可能会在这里过得很痛苦。因为普林斯顿会用它严苛的学术标准和巨大的课业压力,不断地挑战你、打磨你,甚至击碎你。
但如果你是真的热爱知识,享受智力上的挑战,渴望和一群全世界最优秀、最有趣的同龄人一起成长,那么,这里就是你的天堂。普林斯顿可能不会直接教你怎么赚钱,怎么找到一份好工作。
它给你的,是一种底层代码级别的思维训练,一种面对任何未知领域都能快速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能力。它给你的,是一群能和你聊一辈子形而上学问题的朋友,一个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引以为傲的身份认同。
这里给你的,不是一张通往成功的平坦门票,而是一套能在任何崎岖山路上开路的工具。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就来吧,欢迎来到这个橙色的泡泡里,开始你一生中最艰苦也最璀璨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