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带你思考…… |
|---|
| AI时代,刷高分和背知识点还香吗? |
| “幸福感”和“好工作”,教育到底该选哪个? |
| 顶尖大学的教授们,是不是也在为我们的未来“焦虑”? |
哈佛顶尖学者,正在研究这些教育难题
凌晨两点的图书馆,你可能也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叫Leo的学长,金融工程专业,是我们圈子里公认的“卷王”。他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GPA常年维持在3.9以上,简历上塞满了各种高大上的实习经历。那天晚上,我路过他座位,发现他并没有在看K线图或者敲代码,而是在对着一个空白的Word文档发呆。
我小声问他怎么了,他揉了揉眼睛,有点迷茫地说:“我刚用ChatGPT帮我润色了一段商业分析报告,结果比我自己写的还好。我突然就在想,我花这么多时间,背这么多模型,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AI都能比我做得更好,那我学的这些东西,还有价值吗?”
Leo的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我心里。咱们留学生,每天都在跟GPA、DDL、实习面试死磕,好像人生的意义就简化成了几个数字和一份光鲜的Offer。但我们很少停下来问自己: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好巧不巧,地球另一端,哈佛大学那群我们仰望的顶尖学者们,居然也在为同样的问题“发愁”。他们放下了那些高深的理论模型,开始研究一些更根本、也更酷的教育难题。这些思考,可能会彻底颠覆你对“学习”和“成功”的看法。
难题一:ChatGPT都能写论文了,我们到底该学啥?
AI的冲击波,最先拍打到的就是教育界。当一个AI模型能在几秒钟内写出逻辑通顺、引经据典的论文时,我们传统的学习模式瞬间显得有点尴尬。死记硬背?AI的数据库比你大得多。刷题应试?AI的算力是你望尘莫及的。
哈佛教育研究生院(HGSE)的资深研究员克里斯·戴德(Chris Dede)教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没有把AI看作是洪水猛兽,反而提出了一个超有意思的概念——“人机协作”(Human-AI Teaming)。
在他看来,未来的学习,不再是单打独斗地往脑子里塞知识,而是学会如何与AI“共同驾驶”。AI是那个强大的副驾驶,能帮你处理海量信息、完成重复性劳动,而你,作为主驾驶,需要掌握那些AI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提出好问题、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复杂的沟通协作能力。
哈佛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地探索。比如,他们最火的王牌课程CS50(计算机科学导论),就公开鼓励学生使用AI工具来辅助学习。但他们有条非常明确的红线:你可以让AI帮你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帮你调试代码里的bug,但你绝不能直接把AI生成的代码当作自己的作业提交。这其中的界限,就是“辅助工具”和“学术作弊”的区别。学校希望学生学会的,是如何聪明地“使用”AI,而不是懒惰地“依赖”AI。
这个趋势,已经在职场上得到印证了。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未来五年最重要的技能排行榜里,排在前两位的是“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传统的“记忆力”、“语言能力”等则排在了后面。像谷歌、IBM、苹果这些科技巨头,早就开始推行“技能型招聘”,他们越来越不看重你是不是名校毕业,而更关心你是否真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全球超过5500名高管中,有75%的人认为,求职者的实际技能比他们的学位更重要。
所以,当AI能搞定“是什么”和“怎么做”的时候,我们人类的价值,就体现在回答“为什么”和“如果……会怎样?”上。下次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课题时,不妨试试先让AI给你一个基础框架,然后你的任务就是去挑战它、质疑它、优化它,甚至推翻它。这种能力,才是未来真正稀缺的。
难题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的人生还是高效的“螺丝钉”?
咱们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背后都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账本:高昂的学费、生活费,我们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实现所谓的“投资回报”。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成了一场通往精英阶层的“军备竞赛”。我们拼命把自己打磨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高效运转的“螺丝钉”。
但是,哈佛的另一群学者却在问:然后呢?一份好工作就等于幸福的人生吗?
你可能听说过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一门课,不是经济学,也不是计算机,而是一门叫做“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选修课。主讲人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的课,曾经吸引了超过1400名学生,占到了当时哈佛本科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在哈佛这个全世界最“卷”的地方,为什么一门“幸福课”会如此火爆?
沙哈尔博士发现,许多哈佛学生尽管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但内心却充满了焦虑、空虚和不快乐。他们习惯于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比如进投行、进名企)而牺牲当下的快乐,陷入了“目标实现后的失落循环”。
他的课程,就是想告诉这些天之骄子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幸福不是一个遥远的目的地,而是一种可以学习和练习的能力。他提出了“幸福模型”(The SPIRE Model),认为幸福感来源于五个方面:精神(Spiritual)、身体(Physical)、智力(Intellectual)、关系(Relational)和情感(Emotional)的全面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关注智力(Intellectual)这一个维度,而应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和谐的人。
无独有偶,发展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传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外,还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等等。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过度强调了前两种智能,导致很多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巨大压抑。
这些思考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全球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美国心理学会(APA)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在过去一年中经历过“压倒性的焦虑”,而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当我们把教育的目标仅仅锁定在GPA和就业率上时,我们可能正在以牺牲一代人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看看芬兰的例子。他们的基础教育常年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名列前茅,但他们的学生课业负担却相对轻松,强调的是合作、创造和个性化发展,而不是排名和竞争。芬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个都不能少”(no one is left behind),他们相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出身心健康、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公民,而不是少数几个考试机器。
这并不是说好工作不重要,而是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坐标是多元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帮助我们探索自我、发现热情、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张通往某个社会阶层的门票。
所以,下次当你为了一个并不喜欢的实习而通宵达旦,或者为了刷高GPA而放弃所有兴趣爱好时,不妨稍微停一下,问问自己:我快乐吗?我做的这件事,除了能写进简历,能让我成为一个更好、更完整的人吗?
也许你会说,这些道理都懂,但现实很骨感,不“卷”不行啊。没错,身在其中的我们很难完全跳出这个系统。但了解哈佛这些“大牛”们的思考,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一种内心的“解药”。
下次在选课时,除了那些“硬核”的专业课,是不是可以凭着兴趣,选一门艺术史、一门哲学,或者一门你从未接触过的小语种?
下次写不出论文时,别再一个人死磕了,试试把AI当作你的“研究助理”,让它帮你搜集资料、整理思路,然后你来做那个提出洞见、升华观点的“总指挥”。
下次感到迷茫时,可以试着找一位你尊敬的教授聊聊,不聊成绩,只聊人生。问问他们当年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问问他们觉得做学术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他们的故事,可能会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更能启发你。
说到底,留学这场修行,GPA、实习、Offer固然是重要的“装备”,但它们不是最终的“宝藏”。真正的宝藏,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是否学会了与这个复杂而不完美的世界相处,是否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不被外界轻易动摇的价值体系。这套“内在系统”的强大,才是能让你在未来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远、也更幸福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