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选择题:留 vs. 走,先想清楚这几点 |
---|
选择留下 (拿枫叶卡) 风景:生活节奏慢,工作与生活平衡,自然环境好,社会福利体系相对完善,未来多一个身份选择。 路上的坑:移民政策多变,分数线水涨船高,找专业对口工作不易,“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孤独感,文化融入难,职业天花板。 |
选择回国 风景:亲人朋友在身边,饮食文化习惯,国内发展机会多,生活便利(外卖、高铁、移动支付),归属感强。 路上的坑:职场“内卷”严重,996工作模式,生活成本高(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人情社会复杂,需要重新适应国内环境。 |
还记得毕业季最后一个final交卷的那个下午吗?
我记得。走出考场,阳光好得有些不真实。多伦多大学的草坪上,有人在扔飞盘,有人在拍毕业照,空气里都是自由的味道。我跟几个朋友约了顿火锅,庆祝学生时代的终结。锅里热气腾腾,我们聊着未来的打算,A说已经拿到了温哥华一家游戏公司的offer,准备开始攒分办移民;B的父母已经在上海给她安排好了金融公司的工作,下周就飞;C还在犹豫,一边刷着加拿大的招聘网站,一边看着国内的考公信息。
那顿火锅,我们吃得异常沉默。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顿饭之后,我们就要面对整个留学期间最难的一道选择题:是留下来,把学生签证换成工签,再一步步熬成枫叶卡;还是打包行李,买一张单程机票,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人能替你做决定。但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这两条路上真实的风景和坑,帮你算一算这笔关于青春、机会和情感的账。
留下,那张枫叶卡的重量
“好山好水好空气”,这是我们最初选择来加拿大的理由之一。毕业后留下,似乎是顺理成章地延续这份安稳。工作几年,拿到枫叶卡,买个小房子,周末去国家公园徒步,享受work-life balance。这幅画面,听起来就很美,对吗?
但通往这幅画面的路,远比想象中要曲折。
第一关:身份,移民路上的“打怪升级”
想留下,第一件大事就是搞定身份。大部分人的路径都是通过“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 EE)。这是一个打分系统,根据你的年龄、学历、语言成绩、工作经验来计算分数,移民局定期从高分池里“捞人”。
听起来很简单,但这个分数线,就像海边的潮水,变幻莫测。就在2023年到2024年初,EE常规抽签的分数线一直在520到540分之间徘徊。这是个什么概念?一个在加拿大读完硕士、雅思考到8777、拥有一年本地工作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分数大概在480-490分左右。这中间三四十分的差距,像一道天堑。
我的朋友Leo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是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一毕业就进了多伦多一家不错的科技公司。他以为凭自己的条件,移民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呢?分数一直卡在490分。为了凑分,他开始学法语,希望拿到第二语言加分。每天下班后,别人在放松娱乐,他在上Duolingo、找语伴。他说:“感觉像在打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游戏,你好不容易升了一级,结果Boss也跟着升级了。”
当然,路不止一条。很多人会转向省提名(PNP)。比如安省和BC省都有针对硕博毕业生的项目,或者针对特定职业的邀请。但这些项目同样竞争激烈,政策也说变就变。前阵子安省硕士通道重开,几分钟内名额就被抢光,服务器一度崩溃,堪比国内抢春运火车票。
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只是为了“凑分”,而结果却不由你掌控。
第二关:工作,从“生存”到“生活”的距离
搞定身份的前提,通常是找到一份符合移民要求的工作。加拿大的就业市场,对新人并不总是那么友好。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持有学士学位的年轻(25-34岁)新移民,就业率虽然不低,但他们的时薪中位数要比本地出生的同龄人低15%左右。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Canadian Experience”。很多公司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有本地工作经验的申请人。这对于刚毕业的留学生来说,就像一个悖论:没有工作,哪来的经验?没有经验,怎么找工作?
学姐Sarah读的是市场营销,一个在加拿大不算特别好找工作的专业。她毕业后投了上百份简历,大部分石沉大海。为了积累经验,她先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做无薪实习,每天的工作就是写推文、做表格。三个月后,她才拿到一份时薪勉强够付房租的合同工。直到毕业快一年,她才终于在一家中型公司找到了正式的市场专员职位。她说:“那一年,我每天都在自我怀疑。看到国内的同学已经开始在职场上发光发热,而我还在为一份入门级工作苦苦挣扎,那种落差感真的很难受。”
即使找到了工作,职业发展也可能遇到“天花板”。在北美职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成为你晋升的隐形障碍。融入办公室的闲聊文化、理解本地人的幽默、在会议上自如地表达观点,这些“软技能”有时比你的专业能力更重要。这并不是说华人不能做到高层,但过程中的付出和需要跨越的障碍,确实更多一些。
第三关:生活,好山好水下的“孤独咸鱼”
“好山好水好无聊”,这句调侃背后,是无数留学生真实的感受。加拿大的生活节奏确实慢,晚上七点以后,除了downtown,大部分地方都安静得只剩下风声。周末的生活,通常就是逛超市、去hiking、或者宅在家里。对于习惯了国内热闹夜生活、随时可以约朋友吃宵夜的人来说,这种“安静”有时等同于“孤单”。
毕业之后,你会发现,朋友圈在迅速缩小。同学各奔东西,你能约饭的人越来越少。本地人的圈子,不是那么容易融入。你们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关注的话题可能完全不同。很多时候,你觉得最亲近的,还是那个小小的华人圈子。
生活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根据Rentals.ca的报告,2024年初,温哥华一居室的平均租金超过了2600加元,多伦多也接近2500加元。对于刚毕业,月薪可能只有三四千的年轻人来说,房租就占掉了收入的一大半。剩下的钱,要支付交通、餐饮、通讯等费用,能存下的寥寥无几。
选择留下,意味着你要有强大的内心,去对抗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去忍受奋斗初期的清贫和孤独,去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家”。
回家,那条熟悉又陌生的路
如果说留下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那么回家,就像投入一个温暖而熟悉的怀抱。那里有你的父母家人,有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有你最爱吃的街边小吃,有最新的商业模式和无限的可能性。
但这个熟悉的怀抱,在你离开的这几年里,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你,也变了。
第一关:“海归”光环褪色,从零开始的职场厮杀
十几年前,“海归”是人才市场的金字招牌。但现在,随着出国留学越来越普遍,“海归”的光环已经褪去。BOSS直聘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国内应届生和海归应届生的期望薪资差距在逐年缩小。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你的实际能力、实习经历和毕业院校的硬实力,而不是你“从哪里回来”。
朋友小K,在加拿大读的经济学硕士。回国后,她信心满满地投递了上海的几家顶级券商。结果发现,她的竞争对手,不仅有来自英美名校的硕士博士,还有清北复交的本土精英。几轮面试下来,她感觉自己“加拿大硕士”的身份,并没有带来太多优势。面试官更关心她是否有过相关的实习、是否熟悉国内的金融政策、是否能接受高强度的加班。
她最终去了一家二线券商,起薪比她预期的低了不少。她说:“国内的职场太‘卷’了。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拼命地往前跑。留学经历带给我的,可能更多是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但在求职的敲门砖效应上,真的不要期望太高。”
第二关:996与人情社会,你还适应吗?
如果你在加拿大习惯了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生活,回国后,工作节奏可能会让你感到窒息。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996”甚至“007”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微信群里的消息,随时可能把你拉回工作状态。
在加拿大,同事之间关系相对简单,大家公事公办,下班后各自生活。但在国内,职场背后是一张复杂的人情关系网。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如何参加饭局,这些都成了需要重新学习的“功课”。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国外学到的那种直接、坦诚的沟通方式,在国内有时会“水土不服”。
除了工作压力,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你一过25岁,父母亲戚就开始旁敲侧击地催婚;同学聚会上,大家聊的是谁买了房、谁换了车、谁家孩子上了哪个幼儿园。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会让你感到焦虑。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在国外这几年的选择,到底值不值得?
第三关:逆向文化冲击,你是“归人”还是“过客”?
很多人以为,回家就不会有文化冲击。但实际上,“逆向文化冲击”可能更让人难受。你离开的这几年,国内的变化日新月异。你可能不知道现在最火的APP是什么,不认识新晋的流量明星,听不懂最新的网络热梗。点餐、打车、购物,一切都离不开手机支付,而你可能还在习惯用信用卡。
更深层次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你习惯了排队,但总有人插队;你习惯了凡事预约,但很多时候需要“找关系”;你习惯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时会被认为是“情商低”。
你会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卡在两种文化之间。在加拿大人眼里,你是中国人;但在一些国人眼里,你又有点“洋气”,不够接地气。这种身份认同的迷失,会带来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算笔账,你的青春投资给谁?
看到这里,你可能更纠结了。好像无论留下还是回家,都困难重重。
别急。我们不妨跳出细节,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算一笔账。这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而是一笔关于机会成本和情感寄托的账。
选择留下,你投资的是一种可能性。你用几年远离家人的青春,去赌一个更多元的人生选择,一个可能更宽松的下一代成长环境,一张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通行的“门票”。这个过程的成本,是初期的不稳定、奋斗的艰辛和情感上的缺失。你可能会错过见证侄子侄女的成长,错过陪伴父母的时光,错过与国内朋友的重要时刻。
选择回家,你投资的是一种确定性。你选择了亲情、友情和文化的根。你能在父母需要时,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边;你能和朋友随时约上一场酣畅淋漓的火锅;你能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的成本,是放弃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并且需要你重新投入激烈的竞争,接受高压的环境。
这两条路,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你个人价值观的排序。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是家人的陪伴,还是个人的自由?是事业的快速发展,还是生活的平衡?
最后的最后,想给你几个最实在的建议。
别在毕业典礼那天就逼自己做出决定。你手里的毕业工签(PGWP),是加拿大给你的最宝贵的礼物。它给你长达三年的时间,去亲身体验在加拿大工作和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别听别人说,也别自己瞎想,去试试。
用一到两年的时间,正儿八经地在这里找份工作,租个房子,交一份税,过一段朝九晚五的日子。去感受冬天的漫长,也去享受夏天的阳光;去体验融入的困难,也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你真正地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在这里生活过,而不是一个被保护得很好的“学生”,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这里。
同样,利用假期回国看看。不是那种游客式的走马观花,而是去跟在国内工作的同学朋友聊一聊,了解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压力。看看国内的就业市场,甚至可以尝试投几份简历,参加几场面试。
当你对两条路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再问问自己:哪一种生活,更接近我想要的未来?
记住,人生不是单行道。无论你今天选择哪条路,未来都还有改变的可能。有人拿了枫叶卡之后,发现还是更爱国内的烟火气,选择回流;也有人回国工作几年后,觉得压力太大,又通过技术移民重新回到加拿大。
所以,别怕选错。你现在要做的,是选择先去体验哪一种人生。枫叶卡与回家路,或许从来都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你探索世界的不同途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