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港大校门,我才懂了精英的含义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来港大前总觉得“精英”就是那种GPA超高、简历闪闪发光的大神?我以前也这么想,甚至还有点小压力。但真正踏进校园,我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原来,精英标签真不是成绩,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和态度。是身边同学那种一边默默刷夜赶due,一边还能热烈讨论着社会议题的劲头;是他们眼里不只有自己的前途,更有对世界的好奇和一份想改变点什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的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比想象中更谦逊、更乐于助人。这种氛围带来的冲击和成长,真的很难用几句话说清。如果你也即将开始留学生活,好奇顶尖学府的真实模样,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

给准留学党的行前思考清单
在你心里,“精英”这个词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它具体指什么样的人?
如果撇开GPA和实习,你希望大学四年带给你最重要的成长是什么?
你对世界抱有好奇心吗?最近有没有哪个社会议题或科技突破让你特别想跟人聊聊?

嘿,我是LXS的小编。还记得我刚拿到港大offer那会儿,激动得好几天没睡着,但紧接着就是一阵莫名的焦虑。你知道的,港大嘛,亚洲顶尖学府,外面的人一提起来就是“精英摇篮”。我脑子里全是那种电影里的画面:学生们穿着正装,手拿咖啡,步履匆匆地穿梭在金融区,嘴里蹦出的都是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我当时真的有点慌。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GPA不算顶尖,简历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项目。我就在想,我会不会是那个“混”进去的?身边的同学会不会都是那种传说中的“大神”,每天只睡三小时,不是在刷题,就是在去投行的路上?这种压力,相信很多即将踏入名校的同学都懂。

开学第一周的某个周四晚上,这种焦虑感达到了顶峰。那天我为了赶一份reading report,在智华馆(Chi Wah Learning Commons)待到了凌晨两点。你懂的,就是那个传说中24小时开放,永远灯火通明的“港大心脏”。我揉着酸涩的眼睛,准备收拾东西滚回宿舍,无意间瞥了一眼周围。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张张被ddl(截止日期)折磨得生无可恋的脸。

可我看到的画面,却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我左手边那桌,几个穿着T恤短裤的同学,笔记本屏幕上闪着密密麻麻的代码,但他们并没有在讨论bug,而是在压低声音激烈地争论着最近那个关于AI生成艺术作品版权的官司。他们一会儿引用哲学家的观点,一会儿又扯到技术伦理,眼睛里闪着光。而我右手边不远处,一个女生正在用iPad做着精美的心理学笔记,她的朋友凑过来,两人开始聊起香港的社会企业模式,讨论如何更好地帮助社区里的独居老人。

那一刻,我突然愣住了。整个空间里,弥漫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奇异的、混合着学术探索和社会关怀的能量场。他们不是我幻想中那种冷冰冰的“刷分机器”,他们有血有肉,有热情,有关怀。也正是在那个凌晨两点的智华馆,我第一次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我以前对“精英”的理解,可能错得离谱。原来,真正的精英,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和态度。

精英不是绩点,是一种“泡在图书馆里的热血”

来港大前,我以为学霸的世界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图书馆。目标只有一个——更高的GPA。这种想法没错,港大的学业压力确实不小,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拼。但待久了你会发现,驱动他们的,远不止是成绩单上那个数字那么简单。

这里有一种很奇妙的氛围,大家追求的不是“学会”,而是“搞懂”。一门课的知识点,老师讲完了,考试考完了,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个开始。他们会因为一个理论的不同解读,在下课后追着教授讨论半小时;他们会为了一个课程项目的延伸问题,自己跑去图书馆借一堆参考书,写出来的报告比期末论文还详尽。这种劲头,不是为了给谁看,纯粹源于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室友,一个读物理系的男生。他简直就是“人形自走问号”。有一次我们一起上通识课,讲的是现代艺术。课上老师提了一句某个画派受到了相对论时空观的影响。就这么一句话,他“上头”了。接下来整整两周,我看着他借来了《艺术的故事》,啃完了爱因斯坦的传记,甚至还跑去蹭了一节艺术史系的课。最后,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三千字的笔记,试图用物理学的模型来解释那个画派的视觉逻辑。我问他图啥,又不算分。他挠挠头,很认真地说:“就是觉得特有意思,不搞明白睡不着觉。”

这种“为了有意思”而付出的努力,在港大是常态。学校也非常鼓励这种探索。比如,港大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项目叫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 Programme),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加入教授的科研项目。这可不是打杂,是真的能参与到前沿研究中去。你可能大二就能跟着导师研究癌症靶向药,或者跟着法学院的教授做关于国际人权法的课题。数据显示,港大有超过111名科学家位列全球顶尖的1%(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统计),而这些世界级的大牛,你完全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就跟他们一起工作。这种机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历上的一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彻底洗礼——你开始学会像一个真正的研究者那样去思考,去质疑,去创造。

所以你看,GPA固然重要,但它更像是一个副产品。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那种对知识本身的痴迷和热血。当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时,那种驱动力是无穷的,也是装不出来的。这,可能就是精英的第一个底色。

精英不是履历,是一种“望向世界的视野”

以前我觉得,所谓“精英”,履历一定得是金光闪闪的。最好大一进摩根士丹利,大二去麦肯锡,大三拿遍顶级投行的return offer。在港大,这样的“牛人”确实有,而且不少。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那格局就小了。

我在这里看到的另一种更普遍的“精英”,是他们的眼睛不只盯着自己的前途。他们的电脑收藏夹里,除了求职网站,可能更多的是BBC、纽约时报和各类学术期刊。他们的饭桌话题,除了吐槽哪个教授给分低,更多的是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或是某个国家的选举。他们关心的事情,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又和这个世界的脉搏紧紧相连。

这种全球视野的形成,和港大的环境密不可分。根据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港大高居全球第17位,其中一个很高的得分项就是“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员比例”。走在校园里,你身边经过的可能是来自德国的交换生、美国的教授、印度的研究员。你的小组项目,组员可能横跨四个大洲。这种文化大熔炉带来的冲击是潜移默化的。

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大二那年,我选了一门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课。期末的小组报告,我们组五个人,分别来自中国内地、香港、韩国、巴基斯坦和英国。我们选的题目是“快时尚产业背后的劳工问题”。一开始,大家只是分头找资料。但随着讨论深入,我们发现每个人的视角都如此不同。巴基斯坦的同学给我们讲述了他家乡制衣厂工人的真实生活;英国的同学分享了欧洲消费者对于“可持续时尚”的最新态度;韩国同学则从K-Pop文化如何影响全球快时尚潮流的角度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吵过架,也妥协过,最终的报告呈现出一种 невероятно(难以置信的)多维度和深度。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一个议题可以被这样立体地解读。那份报告的成绩很高,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里凿开了一扇窗,让我学会了用更复杂、更包容的眼光去看世界。

除了课堂,学校还提供了无数让你“走出去”的机会。港大的本科生交换项目(HKU Worldwide Undergraduate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me)合作院校超过380所,遍布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只要你想,你有大把的机会去耶鲁、剑桥或者东京大学体验一个学期。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比如模拟联合国协会、国际关系学会、关注社会议题的义工组织等等。他们会邀请各国领事、学者甚至NGO创始人来开讲座,讨论的都是最前沿的国际议题。在这里,世界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开阔的视野,让你在思考个人未来时,会不自觉地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坐标系里。你会开始想,我学的这个专业,除了能让我找到一份好工作,还能为这个世界解决什么问题?这种思考,比一份光鲜的实习履历要宝贵得多。

精英不是光环,而是一种“躬身入局的谦逊”

这可能是我来港大后,感受到的最大反差。我原以为,越是厉害的人,越会有种“生人勿近”的气场。但事实恰恰相反,我遇到的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大神”,都谦逊得让人意外,而且极其乐于助人。

这里没有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学习氛围非常开放和协作。你经常可以在图书馆的公共讨论区看到,一个看起来像学霸的同学,正在给三四个同学耐心地讲解一道复杂的微积分题,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期末复习周,各种“学神”整理的复习笔记(我们叫“天书”)会在各个课程群里流传,无私分享。我刚来的时候,被一门编程课搞得焦头烂額,眼看ddl就要到了,代码还是一堆bug。我硬着头皮去请教班里一个每次作业都拿满分的大神。我本来只希望能指点我一两句,没想到他直接搬了张椅子坐到我旁边,一行一行地帮我debug,还给我推荐了好几个超有用的学习网站。那天晚上我们弄到快12点,我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他却只是摆摆手说:“没事,我刚学的时候也这样,互相帮助嘛。”

这种“互相帮助”的文化,不只是同学之间,更是学校刻意营造的一种传承。港大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师友计划”(HKU Mentorship Programme),从1997年就开始了,是香港高校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它会为每个参与的学生,匹配一位已经毕业的、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校友作为导师。这个计划至今已经成功配对了超过四万名学生和导师。我的一个学姐,她的mentor是一位资深的律师。在过去一年里,这位mentor不仅带她去法院旁听,帮她修改简历,更重要的是,在她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分享自己当年的经历,给了她很多人生建议。这种不求回报的提携和引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温暖的互助网络。

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站在高处的人,往往更懂得放低姿态。他们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时代的机遇,所以也更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分享给后来者。他们不以“精英”自居,也很少炫耀自己的成就。他们更像是一个个专注于自己领域、同时又乐于点亮别人灯火的匠人。这种谦逊,不是伪装,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与自信。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当大家一起变好时,整个社群才能走得更远。这种氛围会让你自然而然地放下戒备和无谓的竞争心,转而思考自己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这种转变,或许是港大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开始一段新的留学旅程,特别是要去一所听起来“压力山大”的学校,别先被那些标签和光环吓到。

试着多去“浪费”一点时间。别总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留点空隙去听一场你专业之外的讲座,去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社团活动。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历史系的教授对人工智能的见解,比计算机系的大神还要深刻。

也试着把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次和朋友的咖啡时间,都当成一次思想的探险。别只聊八卦和due,问问他们:“你最近在读什么有意思的书?”“你觉得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会惊讶于身边同学脑袋里装着多么广阔和有趣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永远别怕提问,也永远别吝啬分享。当你遇到困难时,大胆地向身边看起来很厉害的同学求助,你会发现他们远比你想象的更友善。而当你搞懂了一个难题,也请记得回头拉一把还在挣扎的同学。你分享的,可能只是一个知识点,但传递的,却是一种能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好的善意。

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这些“不务正业”的时刻。它不会直接写在你的成绩单上,但会慢慢改变你的思维,拓宽你的心胸。最终你会明白,“精英”真的不是一个需要奋力追逐的目标,它更像是一个副产品。当你开始对世界保持好奇,对他人怀有善意,并勇敢地投身于你所热爱的事情时,那个更好的自己,自然就会出现。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7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