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内卷之王:会计金融到底怎么选?

puppy

嗨,未来的商科精英们!是不是也正为选会计还是金融这道“送命题”头大?一个号称“宇宙的尽头”,稳定保底,越老越吃香;另一个是光鲜亮丽的“名利场”,高薪高压,充满挑战。听着都让人心动,但背后的职业路径、薪酬天花板和生活节奏可差远了!咱们这篇文章就从性格匹配、求职难度,再到留学生最关心的工签前景,帮你把这两个“内卷之王”专业扒个底儿掉。别再盲目跟风啦,看完保你心里有谱,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会计 VS 金融:留学生快览会计 (Accounting)金融 (Finance)
核心技能细心、严谨、规则导向、分析能力、合规性抗压、数理能力、沟通技巧、市场洞察、快速决策
性格画像“细节控”学霸,喜欢秩序和确定性,有耐心“冒险家”精英,享受竞争和不确定性,目标导向
典型职业审计师、税务顾问、法务会计、企业财务、财务分析师投资银行家、交易员、分析师、基金经理、风控
薪资曲线起薪中等,后期稳步增长,经验越久越值钱起薪极高,奖金诱人,天花板高,但波动性大
工签友好度高。大公司招聘量大,流程成熟,岗位需求稳定低(尤其前台)。竞争白热化,名额少,偏好本地生
一句话总结求稳保底,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商科的“压舱石”高风险高回报,挤上独木桥就是人生赢家,是商科的“兴奋剂”

嗨,各位在lxs.net潜水的未来商科精英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Alex。

上周我跟两个学弟吃饭,一个叫Leo,在伦敦政经读金融;另一个叫Sophie,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会计。俩人刚经历完秋招,整个人的状态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Sophie虽然也经历了几轮面试的折磨,但最终还是稳稳地拿到了德勤和安永的offer,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正在纠结去哪家。而Leo呢,为了投行梦,海投了上百份简历,参加了无数场networking event,把咖啡当水喝,结果在终面被刷,心态有点崩。他跟我吐槽:“哥,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选错了?看着那些本地同学谈笑风生就拿到了面试,我们留学生光是签证这一关就被卡得死死的。”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会计还是金融”,这道题简直是商科留学生的终极“送命题”。一个被誉为“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商科的尽头是四大”,稳定、有清晰的晋升路径,越老越吃香。另一个则是光鲜亮丽的“名利场”,出入顶级写字楼,年纪轻轻就可能年薪百万,但背后是无尽的压力和“997”都算早下班的工作强度。

选错了,不仅意味着大学几年的课程味同嚼蜡,更可能让你在毕业求职季撞得头破血流。所以今天,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把这两个“内卷之王”专业从里到外扒个底儿掉,让你明明白白地做出选择。

性格大比拼:你是“细节控”还是“冒险家”?

选专业,跟谈恋爱有点像,性格合不合是第一位的。强扭的瓜不甜,逼一个天生爱冒险的人去做审计,那跟坐牢没啥区别。

先说会计吧。你是不是那种做PPT一定要对齐所有文本框,写报告会反复检查标点符号,甚至有点轻微“强迫症”的人?恭喜你,你可能天生就是做会计的料。

会计的核心是“严谨”和“规则”。它是一门跟数字、表格、法规打交道的学科。工作日常就是确保每一笔账目都准确无误,每一份财报都符合准则。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细节的关注。我认识一个在普华永道做审计的学姐,她曾经为了 খুঁজে一个0.01美元的误差,带着团队把一家公司几个季度的凭证翻了个底朝天,最后发现是系统四舍五入的bug。她说:“找到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爽!” 这种在枯燥中寻找成就感的能力,是会计人的必备素质。

如果你享受这种“把混乱整理得井井有条”的过程,喜欢清晰的规则和确定的答案,那么会计专业会让你如鱼得水。

再来看看金融。如果你每天不看几眼财经新闻就浑身难受,喜欢分析市场趋势,对风险和回报有着天生的敏感,甚至享受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那么金融世界的大门正为你敞开。

金融的核心是“决策”和“不确定性”。它研究的是如何在充满变数的市场中为资金找到最佳的增值路径。无论是投行、资管还是交易,你都需要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判断。今天市场一个风吹草动,可能就决定了你这个季度的奖金是别墅靠海还是一辆自行车。

我有个朋友在美国读完金融工程,去了华尔街做量化交易员。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在炮火中冲锋”。每天开盘前,整个团队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精神高度紧张。市场的每一个微小波动都可能触发他们的交易模型,一笔交易的盈亏可能就是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他说:“这行不适合心脏不好的人。但你如果喜欢这种刺激,它会让你上瘾。”

所以,问问自己:你是更喜欢在既定规则内把事情做到完美的“细节控”,还是更享受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的“冒险家”?

求职路漫漫:一个“稳”字当头,一个“挤”破头皮

对留学生来说,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甚至比专业本身更重要。在这一点上,会计和金融的画风截然不同。

会计的求职路,突出一个“稳”字。它的主要雇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是出了名的招聘大户。它们有一套非常成熟、标准化的校园招聘流程。每年秋天,它们都会像“撒网”一样在全球各大高校进行宣讲、笔试、面试。这意味着,只要你成绩还不错,认真准备,获得面试的机会是相对较大的。

数据最有说服力。以英国为例,根据High Fliers Research的《2023年毕业生市场报告》,会计和专业服务公司是英国最大的毕业生招聘方,四大的招聘名额通常每年都数以千计。比如,普华永道(PwC)在英国每年招聘超过1500名毕业生和约500名实习生。这种规模化的招聘,为广大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和清晰的竞争平台。

当然,竞争依然激烈,但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你的耐力和准备。路径很清晰:网申 -> 线上测试 -> 视频面试 -> 评估中心(Assessment Centre)。每一步都有章可循,可以提前刷题、模拟面试。只要你按部就班地准备,上岸的概率不低。

金融的求职路,则是一场残酷的“饥饿游戏”。尤其是那些最顶尖的投行前台岗位(如投资银行部IBD、销售与交易部S&T),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它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首先是极度看重“血统”——也就是你的学校背景。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英国G5),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美国藤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在简历关就占尽了优势。其次,金融求职极度依赖人脉(Networking)。从大一、大二开始,你就得拼命参加各种酒会、宣讲会,想办法认识已经在投行工作的学长学姐,争取一个内推机会。这对于初来乍到、文化背景不同的留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

竞争有多激烈?高盛(Goldman Sachs)2022年的暑期实习项目,收到了超过23.6万份申请,最终录取率不到1.5%。这个数字比考上哈佛还要难。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情况也类似。大部分顶级投行的暑期实习生,80%以上都会被直接转为全职。换句话说,如果你没能在大二、大三拿到一个顶级的暑期实习,毕业后想直接进入这些公司,希望非常渺茫。

这条路,更像是一场短跑冲刺,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对你的背景、人脉、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钱景和发展:“越老越吃香” VS “青春饭”?

聊完求职,我们来聊点最实际的:钱。

会计的薪资,可以用“后劲十足”来形容。刚毕业进入四大,起薪并不算惊艳。以伦敦为例,2023年的毕业生起薪大概在3万到3.5万英镑。在美国纽约,可能在7万到8万美元左右。这个数字在当地只能算中规中矩。

但会计职业的魅力在于它清晰的增值路径。在四大,你通常需要2-3年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的ACCA/ACA,美国的CPA)。一旦拿到证书,你的身价立马倍增。从审计员(Associate)升到高级审计员(Senior),再到经理(Manager),薪水会稳步上涨。更重要的是,拥有四大背景和专业证书,是你跳槽的“黄金通行证”。

一个典型的路径是:在四大工作3-5年,拿到经理头衔后,跳槽到业界(Industry),比如去一家科技公司、消费品公司或者银行,担任财务经理(Finance Manager)、财务分析(FP&A)或财务总监(Financial Controller)。薪水通常会有30%-50%甚至更高的涨幅,而且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会好得多。这条路几乎没有天花板,最终的目标可以是公司的首席财务官(CFO)。这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你的经验和资历会随着时间不断沉淀增值。

金融,尤其是投行,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简单粗暴的“高薪”。一个刚从本科毕业的投行分析师(Analyst),第一年的总薪酬(底薪+奖金)就能达到惊人的水平。根据2023年的数据,在纽约,第一年分析师的底薪普遍在11万美元左右,加上奖金,总收入轻松超过20万美元。在伦敦,总包也能达到10万英镑以上。

这笔钱,是对你“拿命换钱”的补偿。每周工作80-100小时是家常便饭,周末加班、通宵赶项目是常态。这种工作强度对生理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所以很多人戏称其为“青春饭”。

它的职业发展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和“要么升,要么走”(Up or Out)的文化。从分析师(Analyst)到经理(Associate),再到副总裁(VP)、董事(Director)、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 MD),每一步都是残酷的淘汰。能最终爬到金字塔顶端的人寥寥无几。不过,即使在投行工作几年后离开,出路也同样光鲜。很多人会选择去私募股权(PE)、对冲基金(Hedge Fund)或者风险投资(VC),这些领域的薪酬可能更高,工作也更有趣。

留学生的“命根子”:工签友好度大PK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所有对未来的美好规划,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搞定工作签证。这一点,会计和金融的差距,可能是天上地下。

会计专业,在工签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原因有三:

第一,需求量大且稳定。任何一家公司,无论大小,都需要会计。四大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来做审计、税务等基础工作。这种海量的、持续性的岗位需求,决定了它们必须有一个全球化的人才招聘策略。

第二,招聘流程成熟。像四大这样的跨国巨头,处理国际学生的签证申请简直是家常便饭。它们有专门的HR团队和法务资源来处理这些事,流程非常标准化,基本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另眼相看。只要你足够优秀,拿到offer,公司就会帮你搞定签证。

第三,政策倾斜。在很多国家,会计都是紧缺职业。比如在英国,高级别的会计师(Chartered and certified accountants)常年位列“紧缺职业清单”(Shortage Occupation List),这意味着申请技术移民签证(Skilled Worker Visa)时门槛更低、成功率更高。在美国,许多顶尖大学的会计硕士项目都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认证的。比如南加州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会计硕士。这意味着毕业后你可以享受长达3年的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实习期,比普通专业的1年多出整整两年,这找工作、抽H1B工签的缓冲时间,简直是“救命稻草”。

相比之下,金融行业的工签之路要崎岖得多。顶尖投行、基金的那些前台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竞争者是来自全球最顶尖大学的精英。在同等优秀的情况下,公司为什么要去承担额外的成本和不确定性,为一个国际学生办理签证,而不是直接招一个本地学生呢?除非你优秀到无可替代,否则签证问题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障碍。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是学金融工程、量化金融这种技术性极强的专业,情况会好很多,因为这类人才市场缺口大,也通常属于STEM领域。但对于传统的金融、投资岗位,留学生想留下来的难度,肉眼可见地高于会计。

别问别人,问问你的“内心OS”

好了,聊了这么多,从性格、求职,到薪酬、签证,把这两个专业都快翻了个底朝天。

所以,到底怎么选?

我想说,答案不在任何一篇攻略里,也不在任何一个学长学姐的建议里。它在你自己的心里。

你先别急着去刷那些薪资报告,也别盯着学长学姐光鲜的LinkedIn主页羡慕。找一个没人打扰的下午,给自己泡杯咖啡,然后 честно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当我想到未来工作时,是希望它像一本规则清晰的说明书,我可以通过努力和积累,一步步解锁成就,获得满满的安全感?还是希望它像一场充满未知和刺激的冒险游戏,我愿意用我的聪明才智和汗水去赌一个更大的回报?

我是享受在深夜里,为了一个完美的模型或者一份无懈可击的报告而反复打磨的宁静?还是渴望在电话会议里,和一群人为了一个几十亿的项目唇枪舌战,感受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

对于“稳定”和“风险”,我更倾向于哪个?对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的底线又在哪里?

会计和金融,它们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会计是商科世界的基石,它提供稳定和秩序;金融是商科世界的引擎,它创造机遇和财富。世界需要严谨的会计师,也需要果敢的银行家。

你的未来,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模板。想清楚了,就别再犹豫,选定那条路,然后全力以赴地冲吧!路上的风景,不管是平坦还是崎岖,都将是你独一无二的宝贵经历。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05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