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阅读前必看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咱们不聊虚的,只讲实在的。信息和数据都是小编花了好几天,翻遍了各大官网、论坛和新闻才扒出来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申请季的变数很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管门槛是高是低,提升自己永远是王道。别光收藏不看,不然错过一个亿! |
“完了,完了,今年是不是又没戏了?”
凌晨三点,我的朋友小A在留学申请群里发来这么一句话,后面跟着一串哭泣的表情包。她的电脑屏幕上还亮着某个英国大学的申请要求页面,那句“仅限211/985院校,均分85+”的字样,像一盆冷水,把她从头浇到脚。
小A的背景,可能是很多同学的缩影:一所不错的“双非”大学,专业课成绩拔尖,均分卡在84.5,不上不下,手里握着两段还不错的实习,还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经历。但就是这个“双非”的标签,让她在面对那些高冷的“梦校”时,连点开申请按钮的勇气都没有。
“你说,是不是我这种背景,就天生没机会冲刺Top 100了?”她问我。
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我可能真的很难给她一个确切的“YES”。但今年,情况似乎真的有点不一样了。如果你也像小A一样,正在为自己的背景焦虑,为选校名单头疼,那么请一定把这篇文章看完。因为,属于咱们普通背景留学生的“英国留学黄金期”,可能真的悄然而至了!
风向变了?英国大学为啥突然“手下留情”了
最近,如果你逛一逛各大留学论坛或者跟中介聊一聊,大概率会听到类似的风声:“诶,今年XX大学好像不卡list了!”“我同学双非82分,竟然拿到了爱丁堡的offer!”“听说今年的语言要求也松了?”
这些听起来像“都市传说”的消息,背后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英国大学也不是做慈善的,他们放宽门槛,背后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
最大的推手,就是“钱”。你没看错,就是钱。英国大学,尤其是那些顶尖的公立大学,很大一部分收入都依赖国际学生高昂的学费。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包括欧盟和非欧盟)为英国大学贡献了高达20%以上的总收入,金额超过百亿英镑。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国际学生就是最重要的“金主爸爸”。
但最近,这位“金主爸爸”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各种政策影响,一些传统的留学大国生源出现了波动。比如,根据UCAS(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2024年1月的数据,来自尼日利亚和印度的申请人数出现了明显下降,尤其是尼日利亚,申请人数暴跌了46%。为了填补这个窟窿,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稳定且庞大的中国留学生市场,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
咱们中国学生,向来以学习刻苦、学费缴得痛快而闻名,自然成了英国大学眼中的“香饽饽”。为了吸引更多中国学生,适当放宽一些硬性门槛,比如不再死死卡住“211/985”的出身,或者对均分要求稍微灵活一些,就成了心照不宣的策略。
举个真实的例子,前段时间英国肯特大学就因为财务危机宣布要裁撤近十分之一的课程,包括艺术史、音乐和哲学等。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大学都面临着类似的财政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扩大招生,尤其是扩大国际学生招生,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办法。
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抢夺优质生源。英国如果还端着“非985不收”的架子,很可能就会把大批优秀但背景稍弱的学生推向竞争对手。所以,放下身段,变得更“亲民”,也是一种无奈但明智的商业决策。
别光听我说,数据和案例才是真凭实据
空口无凭,我们来看看今年申请季到底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同学已经亲身验证过的。
变化一:万年不变的“认可院校List”开始松动了。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很多英国大学都有一个不对外公开,但实际严格执行的“中国院校认可名单”(List)。你本科学校在不在这个名单上,直接决定了你有没有申请资格。
但今年,很多学校的List都悄悄扩大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格拉斯哥大学。在过去,格大的商学院(亚当·斯密商学院)是出了名地严苛,List范围极小。但在2024 Fall的申请季,有大量来自list之外的,比如一本、甚至是一些排名靠前的二本院校财经专业的同学,都收到了格大商学院热门专业的offer。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再比如利兹大学,它的传媒学院和商学院一直是申请大热门。往年对于双非院校的均分要求基本都在87、88分以上,甚至更高。但今年,我们看到了不少双非85分左右就成功拿到offer的案例。利兹大学甚至在官网上明确表示,会“holistically review”(综合评估)每一份申请,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只看你的院校背景和均分,而是会更多地考虑你的实习、文书等软实力。
还有像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南安普顿大学这些稳居世界前100的罗素集团名校,今年在录取“双非”学生时,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一个在留学中介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今年手上有个双非一本、均分83的学生,雅思7.0,文书写得特别好,竟然拿到了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的offer。这个案例放去年,他连递交申请的建议都不会给。
变化二:对均分和语言成绩的要求更灵活。
除了院校背景,均分是另一道坎。差0.5分被拒,是申请季最让人意难平的事情。但今年,我们发现学校在均分上的“酌情权”变大了。
尤其是对于那些核心专业课成绩高,但因为一些公共课拉低了总均分,或者成绩整体呈上升趋势的学生,学校似乎更愿意给机会。比如,你的总均分是84,但申请的金融专业,你所有金融相关的课程分数都在90以上,招生官就很可能会“网开一面”。
在语言成绩方面,这种灵活性体现得更明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接受多种语言测试成绩,比如PTE、多邻国(Duolingo)等,给了同学们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语言成绩暂时不达标的学生,学校也更愿意发放“con offer”(有条件录取),让你先占住位置,后续再去补语言成绩,或者搭配更长时间的语言班。
比如,KCL(伦敦国王学院)的一些专业,往年对雅思写作小分要求非常死,卡掉了无数人。但今年有同学反映,即使小分差0.5,也收到了con offer,学校给配了6周的语言班。这无疑给了很多语言暂时没考出来的同学一颗定心丸。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放宽”是相对的,而不是无底线的。它不意味着你可以躺平,而是说,如果你在某一方面稍有欠缺,但其他方面足够亮眼,你被看到和被选择的机会比以前更大了。
哪些学校和专业是“捡漏”宝地?
既然风向变了,那我们到底该把目光投向哪里?是不是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值得去“冲一冲”呢?答案是否定的。聪明的申请者,要学会精准定位。
1. 排名中上游的罗素集团大学,是重点关注对象。
G5(牛津、剑桥、帝国理工、UCL、LSE)这种级别的神校,就别指望它们会降低门槛了,它们的申请人数每年都在刷新纪录,只会越来越卷。但是,G5之外,世界排名在50-150之间的罗素集团大学,是这次“红利期”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格拉斯哥大学(QS排名76)、伯明翰大学(QS排名84)、杜伦大学(QS排名78)、谢菲尔德大学(QS排名104)、利兹大学(QS排名75)等等。这些学校学术声誉极高,回国认可度也非常好,但又不像G5那样高不可攀。它们有扩大招生的需求,也愿意给背景更多元的学生机会。对于“双非”高均分或者“211”中等均分的同学来说,这些学校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跳板。
2. 商科、传媒和社会科学类专业,机会更多。
为什么是这几类专业?因为它们的招生体量大,开设的课程分支多,对国际学生的依赖度也最高。学校需要大量的学生来支撑这些学院的运营。
以商科为例,像市场营销(Marketing)、人力资源管理(HRM)、管理学(Management)、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等专业,相对于金融、会计、商业分析这类对数理背景要求极高的专业来说,对申请者的本科院校背景和均分要求会相对友好一些。
一位去年DIY申请的学姐分享,她的本科是广东一所双非院校,国贸专业,均分86。她同时申请了曼彻斯特大学的MSc Marketing和MSc Business Analytics。结果,Marketing很快就来了offer,而Business Analytics则杳无音信,最后被拒。这就是专业选择上的策略差异。
传媒专业也是如此。除了LSE、KCL这种顶级院校的传媒专业依然神仙打架,像谢菲尔德大学的新闻、利兹大学的传播与媒体、卡迪夫大学的国际新闻等,都是实力强劲且对“双非”背景相对友好的选择。
3. 新兴交叉学科和部分冷门专业,值得探索。
很多同学在选专业时,眼光都盯着那些传统热门。但其实,很多大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开设了大量新兴的交叉学科,比如数据科学与社会、数字人文、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专业因为比较新,申请的人相对较少,竞争没那么激烈,录取标准也可能更灵活。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不妨去探索一下这些“宝藏专业”。比如,你学的是英语,但对计算机也感兴趣,可以看看“数字人文”这个方向。你学的是环境科学,可以关注一下各大商学院开设的“可持续商业”或“ESG”相关的硕士项目。这不仅能帮你避开申请的红海,还可能让你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黄金期来了,我们该怎么抓住它?
知道了风向,明确了目标,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行动。机会不会主动掉到你头上,你得伸手去抓。
第一,扔掉“我不配”的心态,大胆去试。
很多同学,包括开头提到的小A,最大的敌人不是招生官,而是自己内心的不自信。看到“985优先”就自动劝退,看到85分的均分线就觉得自己84.5肯定没戏。但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请你一定要大胆一点!
信息差就是你最大的机会。当很多人还停留在旧的认知里,觉得“双非”没希望的时候,你勇敢地递交了申请,你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申请英国大学,递交申请本身成本并不高,多尝试几个“冲刺院校”,万一就中了呢?那个“万一”,可能就是改变你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第二,把你的文书(PS)当成“逆袭”的唯一武器。
当硬件条件(学校背景、均分)不占优势时,软件实力就是你唯一的救命稻草。一份出色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真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别再用那些千篇一律的模板了!什么“我从小就对XX感兴趣”,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份,早就审美疲劳了。你的PS需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你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你为此做了哪些准备(课程、实习、项目)?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个专业如何帮助你实现?
用具体的例子去支撑你的论点。你说你对市场营销有热情,那就讲讲你为学校社团做的一次线上推广活动,你是如何分析用户、制定策略、最终带来了多少新增关注的。你说你适合学会计,那就谈谈你在某某公司实习时,是如何利用Excel的Vlookup和数据透视表,帮助团队提高了30%的对账效率的。这些具体、量化的细节,远比空洞的抒情更能打动人。
第三,尽早规划,尽早申请,抢占先机。
英国大学的录取原则是“rolling admission”,也就是“先到先得,录满为止”。越早申请,池子里的名额就越多,你的竞争对手也越少,录取标准自然也会相对宽松。等到后面申请高峰期,神仙打架,门槛自然水涨船高。
所以,如果你是大三的学生,现在就应该开始准备雅思、规划实习、构思文书了。如果你已经大四,那就抓紧最后的时间,把手头的材料整理好,尽快递交申请。不要拖延,拖延症在申请季是“致命”的。
最后,找对信息源,别被“幸存者偏差”忽悠了。
社交媒体上,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双非逆袭G5”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很励志,但也要警惕。你看到的只是成功的个例,你看不到的是背后成千上万被拒绝的申请者。
最靠谱的信息源永远是:大学官网、官方的招生手册(Prospectus)和你信任的专业顾问。官网会明确写出对中国学生的具体要求,虽然有些list不公开,但均分、语言等硬性要求都清清楚楚。多花点时间去研究官网,比你刷一百个“逆袭”帖子都有用。
我知道,准备留学的过程,充满了焦虑、怀疑和不确定。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摸索,你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走的对不对。
但我想告诉你,今年的情况,就像是隧道里透进了一丝光。它告诉你,前方的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宽阔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松懈,而是意味着你的每一分努力,都比以往更有可能被看见,更有价值。
所以,别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双非”,别再为那零点几分的均分而彻夜难眠。把这些时间,用来打磨你的文书,用来再刷一遍雅思,用来给你心仪大学的招生办发一封真诚的咨询邮件。
真正的“黄金期”,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而是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祝你,也祝所有在路上的我们,都能拿到那封梦寐以求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