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蒙纳士读设计前,学长学姐想让你知道的几句真心话 |
|---|
| - 别只看排名,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动手”。这里的学习强度,约等于把你的想法从0到1亲手做出来,过程很虐,但结果超爽。 |
| - 你的同学可能比导师还“卷”。身边全是来自世界各地、身怀绝技的创意人,准备好被激发灵感,也准备好良性竞争吧。 |
| - Studio就是你的第二个家(可能很快会变成第一个)。学会管理时间,但也要享受和大家一起熬夜爆肝的革命友情,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
| - 钱包要当心!设计材料、打印模型、买各种工具……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提前做好预算,学会“薅羊毛”很重要。 |
嘿,你好呀!我是LXS网站的小编,也是一个在墨尔本闻着咖啡香、赶着due的蒙纳士(Monash University)设计系毕业生。
还记得大二那年的一个周二晚上,凌晨三点的Caulfield校区,除了几盏孤零零的路灯,整个校园都睡了。只有我们设计学院那栋楼,灯火通明,像黑夜里的一个能量魔方。我和小组的三个伙伴,正围着一个刚3D打印出来的产品模型,激烈地争论着它的弧度是不是“差了那么点意思”。空气里弥漫着激光切割亚克力板后淡淡的焦糊味,混合着速溶咖啡的苦涩,还有每个人眼睛里闪烁着的、既疲惫又兴奋的光。那一刻,我们没有一个人觉得苦。因为我们都清楚,我们不是在应付一个作业,而是在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那个瞬间的“共振”,让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要漂洋过海,来这里学设计。
如果你正在屏幕那头,对蒙纳士的设计专业充满好奇和一丝丝不安,那么请坐好。这篇不是官方宣传稿,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学长学姐用无数个deadline换来的第一手真实体验。我们来聊聊,在蒙纳士学设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
理论是什么?能吃吗?在这里,动手才是硬道理
国内很多同学可能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设计课也可能是先学上大半年的理论、画上几百张素描。但在蒙纳士的MADA(Monash Ar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画风完全不一样。开学第一周,你可能就会接到一个任务:用一周时间,只使用硬纸板,为校园里的流浪猫设计一个既能遮风避雨又有趣的“移动城堡”。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懵?别怕,这正是蒙纳士的教学核心——“Practice-based Research”,也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他们相信,真正的设计灵感和解决方案,不是从书本里背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动手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摸”出来的。
这里的理论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支撑你的实践。比如,学“用户体验设计”(UX Design)时,我们不会花一个月去背诵理论模型,而是直接分组,去墨尔本市中心的联邦广场(Federation Square)做用户访谈,真实地去观察人们如何与公共设施互动。回来后,导师会带着我们分析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然后立刻开始画草图、做原型(Prototype)。我们做的第一个APP原型,可能丑得自己都看不下去,但导师会告诉你:“Great! A failed prototype is more valuable than a perfect plan.”(太棒了!一个失败的原型远比一个完美的计划有价值)。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它逼着你从第一天起就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一样思考。你的作品集不再是一堆空想出来的效果图,而是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扎实的用户研究、材料测试、模型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未来面试时,能让你和别人拉开差距的关键。
给你个具体数据,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蒙纳士大学的艺术与设计(Art & Design)专业高居全球第23位,全澳大利亚排名第2。这个排名不是白来的,正是源于它与行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的工坊(Workshop)堪称设计师的天堂,从传统的木工、金工,到最前沿的3D打印、CNC数控机床、VR/AR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只要你通过了安全课程,这些价值几万甚至几十万澳元的设备,就是你把想象力变为现实的玩具。我记得当时为了做一个可穿戴设备的项目,我和同学预约了电子实验室,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第一次学会了焊接电路板。那种亲手把代码和硬件连接起来,让一个冰冷的模型“活”过来的成就感,真的会上瘾。
你的导师,可能是教科书上的人物
来之前,我以为大学教授都是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学术大牛。来了蒙纳士之后,我发现这里的导师,更像是你的“合伙人”和“领路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一线设计师、艺术家或研究者,今天给你上课,明天可能就飞去米兰参加设计周了。
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会像朋友一样,坐在你乱糟糟的桌子旁,看着你焦头烂额画的几十张草图,然后问你:“Hey, what's the story you are trying to tell?”(嘿,你到底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们关心的是你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思考,而不是你软件用得有多溜。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工业设计专业有个传奇导师叫Ian Wong。他不仅是高级讲师,还是一个拥有庞大澳大利亚设计品收藏的策展人。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小型的设计博物馆。有一次,我拿着一个自己觉得很满意的产品模型去找他,他看了一眼,没有直接评价,而是从身后的架子上拿下来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澳大利亚经典水壶,让我摸摸它的把手,感受它的重量和曲线。然后他说:“好的设计会和你的身体对话。你的设计,在对用户说什么?”那一刻的启发,比看十本设计史都有用。
这里的导师评估你的作业,也不是简单地打个分数。更多的是一种叫做“Critique”(简称Crit)的模式。你需要当着全班同学和几位导师的面,展示你的作品,并阐述你的设计理念。然后,就是长达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的“灵魂拷问”。同学和导师会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和挑战。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压力山大,甚至被问到哑口无言。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这是成长最快的方式。它训练的不仅仅是你的设计能力,更是你的沟通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抗压能力。当你能清晰地为自己的作品辩护,并且能虚心接受有建设性的批评时,你就离一个成熟的设计师不远了。
而且,导师们的人脉网络就是你最宝贵的资源。他们常常会邀请自己的朋友——那些在IDEO、Google或者知名设计工作室工作的总监们,来做客座讲座,甚至直接参与到我们的项目中来。我大三时的一个项目,合作方就是墨尔本市政府。我们的最终方案,直接向市议会的官员们汇报。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是任何模拟项目都无法给予的。
Studio:我们在这里“爆肝”,也在这里重生
如果说蒙纳士设计系有一个灵魂,那它一定在Studio里。MADA的Studio是24小时开放的,这里没有固定的座位,今天你可能和来自巴西的建筑系学霸做邻居,明天旁边就坐着一个来自韩国的交互设计大神。这里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地方。
Studio的生活,怎么形容呢?就是一种“混乱的秩序感”。每个人的桌上都堆满了模型、材料、草图纸和咖啡杯。墙上贴满了大家头脑风暴时留下的便利贴。空气中永远飘着一股奇妙的味道,可能是刚喷完的模型漆,也可能是谁点的披萨外卖。
深夜的Studio尤其有魅力。当due date临近,这里就是全楼最热闹的地方。你会看到有人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建着模,有人在走廊里测试自己做的装置,还有一小群人围在一起,为了一根线条的走向争得面红耳赤。但只要谁的打印机卡纸了,或者软件崩溃了忘了保存,周围的人总会第一时间凑过来帮忙。大家会互相分享零食,轮流去买咖啡,在最崩溃的时候拍拍对方的肩膀说一句“You can do it”。
这种氛围太重要了。学设计很多时候是一个孤独的创作过程,但在这里,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遇到的技术难题,可能隔壁桌的同学上周刚解决;你卡住的创意瓶颈,可能在和朋友聊天吐槽时,被他无心的一句话点醒。我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作。一个工业设计的项目,我可能会请教传播设计的同学如何把我的展板做得更吸引人,也会和一个学建筑的朋友讨论结构问题。
根据蒙纳士大学的官方数据,其国际学生比例接近40%,来自超过170个国家。在MADA,这个比例可能更高。这种多元化的环境,意味着你的每一个项目,都能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比如我们做一个关于“家庭”主题的设计时,欧洲的同学可能会强调独立和个人空间,而亚洲的同学则会更侧重家庭成员间的连接和共享。这种文化的碰撞,会让你的设计思考变得更有深度和广度,不再局限于你自己的文化视角。
作业不是作业,是通往梦想的“作品集”
在蒙纳士,从你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你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在为你的个人作品集(Portfolio)添砖加瓦。课程的设置就是围绕着“项目制”(Project-based)展开的,每个学期通常会有2-3个大的studio project,贯穿始终。
这些项目酷到什么程度?我给你举几个我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例子:
- 传播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一个小组接到“为墨尔本一家非营利性流浪动物收容所重新进行品牌设计”的任务。他们不只是设计一个新logo,而是深入收容所做志愿者,采访工作人员和领养者,最后提交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新的视觉识别系统、领养宣传册、社交媒体推广策略,甚至还有一个帮助人们与待领养动物在线互动的APP原型。这个项目最后被那家收容所部分采纳了。
-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一个同学关注到墨尔本咖啡文化背后巨大的咖啡渣浪费问题。他的毕业设计,就是研究如何将咖啡渣回收,混合生物树脂,通过热压成型技术,制作成一系列既环保又美观的家居用品,比如灯罩和杯垫。这个项目不仅赢得了学校的设计奖,还在毕业展MADA NOW上被一家本地设计品牌看中,商讨合作的可能性。
-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面对老年人群体日益严重的社会孤立问题,一个团队设计了一款名为“Memory Lane”的数字交互设备。它不像普通平板电脑那样复杂,而是通过触摸带有不同质感的物理模块,来触发播放老照片、家人的语音留言或者经典老歌。这个项目的设计充满了人文关怀,在最后的评审中,让一位导师当场感动落泪。
你看,这些作业早已超出了“交差”的范畴。它们都在试图解决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蒙纳士鼓励你把目光投向社会、文化、环境等更宏大的议题。比如学校著名的XYX Lab,就是一个专门研究“性别与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室,她们的项目,比如如何通过城市设计让女性在夜间出行更有安全感,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每年年底的MADA NOW毕业设计展,是整个墨尔本设计界的盛事。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作品展,而是专业级别的展览。很多设计公司的HR和总监都会来这里“淘宝”,寻找有才华的毕业生。你的作品就是你最好的名片。无数的学长学姐,就是通过这个展览,拿到了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份offer。
独家避坑指南 & 生存法则
说了这么多神仙体验,咱也得聊点实际的。在蒙纳士读设计,绝对不是一条轻松的路,这里有几个“坑”,你最好提前知道:
1. 时间管理是“生死线”:自由度高,也意味着你需要有极强的自律性。没人会天天催你。常常是几个项目同时进行,一不留神,就会发现所有deadline都堆到了一周。学会用日历、Trello等工具,把大项目拆分成小任务,每天规定好必须完成的部分。千万别拖延,血的教训!
2. 做好“烧钱”的准备:学设计真的很花钱。买画材、打印费、买模型材料……尤其是工业设计的同学,后期做精细模型,一块木头、一块亚克力板可能就要几十上百澳元。建议你多逛逛二手市场(比如Facebook Marketplace),很多毕业的学长学姐会低价出售材料和工具。学校的workshop虽然设备免费用,但耗材通常要自己买。
3. 别怕说“我不知道”:尤其是在工坊使用那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机器时,或者在软件上遇到难题时。Workshop的技术员(Tech staff)都超级友好和专业,大胆去问。他们会手把手教你。向同学求助也不丢人,设计本来就是个协作的领域。一个人闷头钻牛角尖,效率最低。
4. 保护好你的作品和背:养成随时保存、多处备份的好习惯(云端+移动硬盘)。因为电脑崩溃而丢失所有心血的故事,每年都在Studio里上演,别让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另外,长时间在电脑前画图或做模型,很容易得“设计师职业病”——颈椎和腰椎问题。记得定期起来活动,投资一把好的人体工学椅。
5. 走出校园,拥抱墨尔本: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设计之都”,到处都是美术馆、画廊、独立设计店和创意市集。别总把自己关在Studio里。去NGV(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看展,去Fitzroy区的后街小巷看涂鸦,去参加墨尔本设计周的各种活动。这些都会成为你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写在最后,我想说,在蒙纳士学设计,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和一个光鲜的作品集。它更像是一场持续几年的高强度“思维整容手术”。
你会被迫跳出舒适区,学会如何从一团乱麻中找到线索,如何与意见不同的人有效沟通,如何在一次次被否定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更坚固的自信。
这趟旅程,会辛苦,会迷茫,会让你无数次怀疑人生。但当你最终拿着亲手打磨的作品,站在毕业展的聚光灯下,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自己,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敢于用设计去提问、去解决问题、去和这个世界对话的创造者。
所以,如果你准备好了,不只是想学一门手艺,而是想开启一种全新的思考和生活方式,那么,欢迎来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惊喜的创意熔炉。
墨尔本的风和Caulfield的灯光,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