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第一法学院就读,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你是不是也对澳洲第一法学院充满好奇,觉得那里的生活自带光环?学姐来给你交个底:这体验可真是又“神仙”又“渡劫”!这里不光有业界大牛教授带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还有一群聪明到不行的同学让你每天都动力满满。但另一面呢,是读到深夜也翻不完的case,和被各路学霸环绕的“内卷”压力。上一秒还沉浸在逻辑思辨的快乐里,下一秒就可能被某个判例绕到头秃。所以,这趟法学“修仙”之旅究竟是怎样的?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苦与乐?这篇文章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带你看看光环背后的真实留学日常。

学姐划重点:澳洲第一法学院生存指南
? “神仙”在哪?
1. 大神级教授: 不只是教书,更是行业塑造者,带你接触最前沿的法律思想。
2. 神仙级同学: 身边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霸,每天都在互相激励(和“内卷”)。
3. 顶级资源: 庞大的法律图书馆、模拟法庭、顶级律所的招聘会,机会多到眼花。
? “渡劫”在哪?
1. 海量阅读: 每周每门课150-200页的判例和文献是家常便饭,咖啡是续命水。
2. 残酷的打分: 大部分法学院采用“钟形曲线”评分,意味着总有人会被排在后面,压力巨大。
3. 求职竞争: 顶级律所的“Clerkship”(假期实习)名额极少,申请过程堪比“饥饿游戏”。

Hi,学弟学妹们好呀,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网站的常驻学姐。今天想跟你们聊一个特有光环的话题——在澳洲第一法学院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还记得两年多前,邮箱里静静躺着墨尔本大学法学院Juris Doctor(JD)项目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当时我正坐在图书馆里,为了期末考试焦头烂额。点开邮件的那一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心跳声和屏幕上那个烫金的校徽。激动、兴奋,还有一丝丝不真实的眩晕感。我幻想着自己像美剧《金装律师》里那样,穿着精致的套装,手拿咖啡,在CBD的高楼大厦间穿梭,引经据典,舌战群儒。那时候觉得,这简直就是通往人生巅峰的门票啊!

两年后的现在,我还是在图书馆,只不过桌上的咖啡从一杯变成了三杯,眼前的书堆得比脸还高。如果让我再来形容这种感觉,我会说,这趟旅程,一半是“神仙”,一半是“渡劫”。它会把你打碎,再重塑,过程很痛,但结果真的很香。

那些让你感觉“封神”的瞬间

法学院的“神仙”体验,首先来自于那些名字后面跟着一长串头衔的教授们。他们可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真正在塑造澳洲甚至世界法律格局的大牛。

就拿我们宪法课的教授来说吧,她是澳大利亚最顶尖的宪法专家之一,经常被邀请为澳洲最高法院(High Court of Australia)提供专家意见。上她的课,你感觉不像在听讲,而是在参与一场高端的学术沙龙。她不会直接告诉你“法律是什么”,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甚至正在发生的案例,引导我们去辩论。比如,当讲到言论自由的界限时,她会让我们讨论社交媒体平台封禁用户账号的行为,是否触犯了宪法原则。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逼着你的大脑高速运转,那种思维被点燃的感觉,真的会上瘾。

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墨尔本大学法学院在2024年位列全球第11位,全澳第一。这个排名背后,就是这些业界顶级的学者资源。你读的教科书,很可能就是你教授写的;你引用的论文,作者可能就在隔壁办公室。这种近水楼台的体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另一个“神仙”体验,来自你身边的同学。说真的,能进这里的人,没一个是“善茬”。我的同学里,有已经拿到牛津大学哲学硕士的,有在华尔街做过两年金融分析师的,还有自己创过业的。墨大JD项目每年招收的学生来自全球超过30个国家,入学的本科平均成绩(WAM)中位数通常都在80%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说,你随便拉一个在走廊里和你擦肩而过的人,都可能是一个低调的学神。

跟这群人在一起,你会被一种强大的气场包裹着。记得有一次,我们合同法的小组作业,讨论一个极其复杂的“对价”(Consideration)问题。我们组有个之前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过的同学,他直接用Excel建了一个模型,把复杂的交易关系和资金流向可视化,瞬间就让整个案例清晰了。那一刻,我真的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你追我赶的氛围,让你根本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那些让你半夜“渡劫”的时刻

聊完了光鲜的一面,现在得给你们泼泼冷水了,因为“渡劫”才是法学院的日常。首当其冲的,就是那永远也读不完的reading。

法学院的阅读,和你本科读文学作品完全是两码事。这里没有故事,只有密密麻麻的判决书、法条和学术评论。一门课,一周的阅读量平均在150页左右,四门课就是600页。这600页不是扫读,而是精读,你需要弄清楚每个案子的事实、法官的判决逻辑、背后的法律原则,甚至还要批判性地思考这个判决是否合理。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读澳洲土著人权利的里程碑式案件——*Mabo v Queensland (No 2)* [1992] HCA 23。光是判决书原文就长达上百页,里面充满了晦涩的法律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我抱着一本厚厚的法律词典,在图书馆从下午坐到凌晨,感觉每个单词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那种挫败感,真的会让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学法律。

第二个“渡劫”点,是无处不在的“内卷”压力。澳洲法学院,特别是顶尖的这几所,评分系统很残酷。很多课程会采用“Bell Curve”(钟形曲线)或者类似的强制分布评分。这意味着,无论大家考得多好,拿到顶级成绩(H1,即80分以上)的永远是少数,总会有人被排在后面。你的分数不仅仅取决于你懂多少,更取决于你相对于其他人的表现。

这种压力在求职季会达到顶峰。澳洲顶尖的商业律所,比如所谓的“Big Six”(六大),每年会放出数量极少的“Clerkship”(假期实习)名额,这基本上是进入这些律所的敲门砖。每年申请季,你会看到身边所有人都像上了发条。大家疯狂地修改简历,参加各种模拟面试,穿梭于律所举办的每一个networking酒会。根据澳洲法律学生协会(ALSA)的调查,超过60%的法学生表示在求学期间经历过高度的心理困扰。这个数据背后,就是无数个为成绩和前途焦虑的夜晚。

我有个朋友,为了申请Clerkship,在一个月内参加了超过20场律所的线上线下活动,每天都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她说,感觉就像在玩一场“饥饿游戏”,稍微一放松,机会就可能被别人抢走了。这种氛围,真的会让人喘不过气。

所以,这趟“修仙”之旅,到底值不值?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哪里是“神仙体验”,这分明是“地狱修行”啊!别急,事情总有两面性。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痛苦的阅读,你才真正学会了如何像一个律师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lawyer)。当你终于能从一堆复杂的案情中,精准地提炼出法律争议点(legal issue),并用法言法语清晰地表达出来时,那种智识上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你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

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优秀的同学,你才不断地被推着向前走,不敢停留在舒适区。你们在图书馆一起熬夜,在咖啡馆激烈辩论,在收到拒信时互相安慰。这群人不仅是你的竞争对手,更是你并肩作战的战友。这份情谊,比任何成绩都来得珍贵。

墨尔本法学院的就业数据也足够说明问题。官方报告显示,超过97%的JD毕业生在毕业四个月内找到了全职工作。这些高强度的训练,确实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一个最真实的法学院生活。它没有偶像剧里的那么光鲜亮丽,但远比你想象的要深刻和丰满。

如果你也准备踏上这条路,别总想着怎么去成为最顶尖的那一个,先想想怎么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里活下来。

别拿自己的第一章去和别人的第二十章比较,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

一定要找到你的“小团体”,那几个可以让你在凌晨两点发信息吐槽,第二天早上又能一起去图书馆死磕的人。

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聊聊,或者去健身房跑跑步,没什么过不去的坎。记住,你的身心健康比任何一个H1都重要。

最后,别忘了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条路。是为了一份正义感?还是对逻辑思辨的热爱?守住这份初心,它会在你最想放弃的时候,给你拉一把。

这趟旅程,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32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