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敲门砖:顶级投行Target School大揭秘

puppy

梦想着踏入华尔街,但总感觉隔着一扇看不见的门?其实,顶级投行招聘藏着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Target School名单。你的学校是不是在九大投行的“狩猎范围”内,往往直接决定了你的简历能不能被看到。这篇文章就带你来扒一扒,那些被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巨头偏爱的神校到底有哪些,讲透Target School背后的门道,更重要的是,会告诉你如果学校背景不占优,该如何规划,才能漂亮地“逆袭上岸”,拿到梦寐以求的Offer!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无论你是在常春藤,还是在一所普通的州立大学,相信我,这篇文章里总有几条策略能帮你捅破那层求职的天花板。别光收藏,看完就去打开LinkedIn,行动起来!你的华尔街之路,从现在就开始了。

华尔街敲门砖:顶级投行Target School大揭秘

去年秋招季,我认识了两个朋友,我们叫他们Alex和Ben吧。两个人都是大三,GPA都在3.8以上,同样在学校的Finance Club里当着不大不小的干部,简历上也都有一段还不错的实习。唯一的区别是,Alex在宾大的沃顿商学院,而Ben在一所排名全美前50的州立大学。

九月份一到,高盛、摩根士丹利、J.P. Morgan的招聘链接一放出来,Alex的邮箱就没停过。各种线上宣讲会、学长学姐的Networking酒会邀请,还有第一轮面试通知,安排得满满当dag。他几乎没怎么费力,简历就通过了所有投递公司的筛选。

而Ben呢?他海投了所有九大投行(Bulge Bracket)的暑期实习岗位,结果却像是把简历扔进了一个黑洞,杳无音信。他每天疯狂地刷着邮箱,等来的却是一封封措辞礼貌的拒信。Ben百思不得其解:“我的简历不差啊,为什么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拿不到?”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那个华尔街心照不宣,却又无比真实的“潜规则”——Target School。它就像一个隐形的VIP通道,决定了你的简历是被HR第一眼看到,还是被算法直接筛掉。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别急,搞懂了游戏规则,你才能知道怎么玩,甚至怎么“破局”。

什么是Target School?投行为何如此“迷信”出身?

说白了,Target School就是顶级投行每年会固定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校园招聘的“目标院校”。在这些学校,投行会做一整套的“组合拳”:

第一,举办校园宣讲会(Info Session)。银行会派出校友和招聘官,面对面地告诉你,我们公司有多牛,我们的文化有多好,快来加入我们吧!

第二,建立专属的简历投递通道。这些学校的学生通常有自己的校园招聘门户网站,银行的HR会优先处理从这些渠道收到的简历。

第三,进行第一轮校园面试(On-Campus Interview)。面试官直接飞到你的学校,在校园里完成第一轮面试。这意味着你省去了舟车劳顿,而且通过率也相对更高。

你可能会问,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这些精英聚集的投行还这么看重“出身”,不能广纳贤才吗?原因其实很现实:

首先是效率。一个暑期实习生的岗位,高盛可能会收到超过25万份申请(根据高盛2022年的数据,这个数字还在增长)。HR根本不可能一份一份地去看。与其大海捞针,不如直接去那些历史上已经为他们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的“鱼塘”里精准捕捞。这些学校的学生,经过了严格的筛选,整体素质有保障,大大降低了招聘的成本和风险。

其次是强大的校友网络。金融行业是一个极度依赖人脉的圈子。在一家投行里,如果你发现某个学校的校友特别多,那么这个学校的学弟学妹们自然就拥有了天然的优势。比如,根据最新的数据分析网站WSO(Wall Street Oasis)的报告,高盛2023年的分析师班级里,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和纽约大学(NYU)的人数遥遥领先。这些已经身居高位的校友,在评估简历时,自然会对自己母校的学生多看几眼。这不是搞小团体,而是一种基于信任和认同感的倾斜。

最后是课程与文化的契合。Target School的商学院或者经济系,其课程设置、社团活动(比如各种投资俱乐部、案例分析大赛)都和投行的要求高度契合。学生们耳濡目染,对金融行业的理解、专业术语的掌握,甚至连穿衣打扮的风格,都早早地“投行化”了。银行招这样的人进来,能立刻上手,省去了大量的培训成本。

神校名单大公开:你的学校在第几梯队?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我的学校到底算不算Target School?” 别急,我这就给你一份参考名单。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名单不是绝对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银行的策略微调,但核心的那些学校一直很稳定。

我们可以大致把它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Super Targets (超级目标院校)

这些是金字塔尖上的明珠,是所有顶级投行(Bulge Brackets)和精英精品投行(Elite Boutiques)都会抢着要去的地方。如果你在这些学校,只要你的GPA和实习经历别太拉胯,拿到面试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特指沃顿商学院 (Wharton)
  •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IT)
  •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特指斯特恩商学院 (Stern)

这些学校的统治力有多强?根据Peak Frameworks 2024年对数千份投行分析师样本的分析,UPenn(沃顿)常年霸占榜首。一个有趣的案例是,前高盛CEO劳尔·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虽然毕业于哈佛,但他曾经开玩笑说,高盛就像是宾大的校友俱乐部。这足以说明Target School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梯队:Core Targets (核心目标院校)

这些学校同样是投行的重点招聘对象,几乎所有大行都会来这里开宣讲会、进行校招。只是在顶尖职位的竞争上,可能比第一梯队的学校稍微激烈一些。

美国:

  •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 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nn Arbor),特指罗斯商学院 (Ross)
  • 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特指麦金太尔商学院 (McIntire)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特指哈斯商学院 (Haas)
  • 乔治城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
  •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英国/国际: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 牛津大学 (Oxford)
  • 剑桥大学 (Cambridge)
  • 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伦敦大学学院 (UCL)

举个例子,密歇根大学的Ross商学院,虽然是公立大学,但其在华尔街的校友网络极其庞大。在LinkedIn上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在J.P. Morgan纽约办公室工作的密歇根校友数量,可能比某些藤校还要多。这就是“核心目标院校”的底气。

第三梯队:Semi-Targets (半目标院校)

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同样非常优秀,投行也会来招聘,但可能不是所有部门都来,或者招聘流程不那么系统化。比如,可能只有某个部门的MD(董事总经理)是这里的校友,所以他会倾向于在这个学校招人。对于这些学校的学生来说,你需要比前两个梯队的学生更加主动。

这个名单就更长了,包括但不限于:

  • 圣母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USC)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 波士顿学院 (Boston College)
  •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UT Austin)
  • 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特指凯利商学院 (Kelley)
  • 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在这些学校,你可能不会在校园里看到高盛的招聘摊位,但通过校友网络和不懈的努力,进入投行的机会依然存在。我认识一个从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毕业的学长,他就是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投行训练营”(IB Workshop),疯狂练习建模和面试,并联系了上百位校友后,最终拿到了瑞银(UBS)的Offer。

学校背景不占优?这份“逆袭”指南请收好!

看到这里,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学校不在上面的任何一个名单里,先别慌,更别放弃。华尔街虽然看重出身,但它更尊重实力和渴望。Ben的故事后来怎么样了?他没有拿到九大投行的实习,但去了一家小型的精品投行(Boutique IB)实习,拼命学习,疯狂networking,最终在全职招聘时,成功上岸了一家中型投行(Middle Market Bank)。

对于“非目标院校”(Non-Target)的学生来说,你的求职之路注定会更曲折,但这也意味着你的故事会更精彩。下面这几步,是每一个成功“逆袭”的前辈都走过的路:

第一步:GPA是你的硬通货

如果说学校背景是你的门面,那GPA就是你的地基。对于非目标院校的学生来说,你的GPA甚至要比目标院校的学生更高,才能弥补学校背景的不足。不成文的规定是,GPA 3.5是及格线,3.7以上才算有竞争力,3.8以上才能让你在简历筛选中脱颖而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没有捷径的一步。在别人参加party的时候,你可能得在图书馆里啃公司金融的教科书。

第二步:把Networking当成一门必修课

对于目标院校的学生来说,Networking是加分项;但对于你来说,这是唯一能让你被看见的救命稻草。银行不来你的学校,那你就主动去找他们的人。

怎么找?LinkedIn是你最好的朋友。打开校友搜索功能,筛选“你的大学”,公司填上“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J.P. Morgan...”,职位关键词输入“Analyst, Associate, Investment Banking”。你会发现,就算你的学校再普通,也总有那么几个学长学姐成功闯进了华尔街。

怎么联系?不要直接说“能帮我内推吗?”。这太功利了。你的目标是进行一次“信息访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写一封简短、真诚的邮件或LinkedIn私信,模板可以参考:

“您好[学长/学姐的名字],我叫[你的名字],是[你的大学]一名[你的年级]的学生,专业是[你的专业]。我在LinkedIn上看到您的资料,非常敬佩您从咱们学校走到[对方公司]的经历。我对投资银行非常感兴趣,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在未来几周内,给我15分钟的时间,让我请教一些关于您的职业发展和行业见解的问题?非常感谢!”

聊什么?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对方的背景和公司。不要问那些Google就能搜到的问题。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您在工作中觉得最有挑战性的部分是什么?”“您认为对于一个想进入投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回顾您的求职经历,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我吗?”

记住,你的目标不是一次性拿到内推,而是建立一个真诚的连接。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一个朋友,来自一所排名100开外的大学,他整理了一个包含300个校友联系方式的Excel表格,每周坚持发20封邮件。最终,他获得了大约40次通话机会,其中有3位校友被他的执着和准备打动,主动把他的简历递交给了HR。他最后拿到了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面试,并成功上岸。

第三步:实习经历,曲线救国

大一、大二的时候,你很难直接进入顶级投行实习。没关系,我们可以“农村包围城市”。去找一些更容易进入的金融相关实习:

  • 精品投行 (Boutique IB): 这些公司规模小,名气不大,但做的事情和顶级投行非常类似。在这里,你甚至能接触到交易的核心环节,学到的东西非常扎实。
  • 私募股权/风险投资 (PE/VC)的实习: 能让你从买方的视角理解投资,对简历是极大的加分。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交易咨询部门 (Transaction Advisory): 比如PwC, Deloitte的M&A部门,做的尽职调查工作和投行的技能高度相关。
  • 企业的财务部门 (Corporate Finance): 比如在财富500强公司的FP&A(财务规划与分析)部门实习,也能让你积累财务分析的经验。

有了这些“接地气”的实习经历,你的简历就有了和投行相关的“关键词”,在申请大三暑期实习时,你就不再是一张白纸了。

第四步:技术面试,准备到“肌肉记忆”

对于非目标院校的学生,你不仅要和目标院校的学生一样懂技术,你还要比他们懂得更深、更透,因为面试官会下意识地对你提高标准,来验证你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你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包括:

  • 会计: 三大报表如何勾稽,各种会计科目的含义。
  • 估值: DCF(现金流折现)、Comparable Companies(可比公司分析)、Precedent Transactions(先例交易分析)这三种主要估值方法的原理、步骤、优缺点。
  • 并购(M&A)和杠杆收购(LBO)模型: 能够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

市面上有很多非常好的学习资源,比如Breaking Into Wall Street (BIWS), Wall Street Prep (WSP)的课程,以及WSO的各种面试指南。把这些指南看烂,把模型做到滚瓜烂熟,确保任何一个技术问题抛过来,你都能在30秒内给出清晰、有条理的回答。

所以,下次当你因为学校背景而感到沮丧时,请记住这个逻辑:

你的学校名字,决定了你的简历有多大概率被HR看到。

但你的GPA、实习经历和准备程度,决定了你一旦被看到,能走多远。

而你的Networking,就是那个让你从“不被看到”变成“被看到”的关键变量。

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是现实的,甚至有些不公。但它也并非铁板一块。它的大门,永远为那些最有准备、最渴望、最不服输的人留着一条缝。你的毕业证上印着什么校名,这或许是你无法改变的过去;但你能改变的,是你的知识储备,你的实践经历,和你愿意为梦想付出的努力。

别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Target School了。现在就去把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建议变成你的行动计划。你的学校不为你铺路,那就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条路很难,但走通了,你的故事会比任何一个藤校毕业生都更加精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3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