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想写给这样的你 |
|---|
|
✓ 看着身边朋友都在卷CS和金融,心里有点慌,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专业。 ✓ 对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有点兴趣,但又担心“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好工作。 ✓ 目标明确,就是想搞钱,想进AI、量化、数据科学这些高薪领域,但不知道怎么铺路才最稳。 如果你中了任何一条,别划走。这篇文章可能会颠覆你的很多认知,让你找到一条不那么拥挤,但风景更好的路。 |
去年秋天,我在学校咖啡馆赶due,旁边坐着两个大一的学妹,聊天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透着焦虑。
“我真的快纠结死了,”一个学妹说,“我爸妈想让我读CS,说毕业工资高。我看了一下课表,感觉自己要秃头了。我朋友圈里刷到一个高中同学,在CMU读CS,天天凌晨三四点还在debug,太可怕了。”
另一个说:“我本来对天体物理挺感兴趣的,但所有人都告诉我,这专业除了当老师,根本找不到工作。我学姐劝我申商学院,说先进去,再想办法转金融,以后去华尔街。”
听着她们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我也是留学生大军里一个迷茫的分子,看着身边的人一头扎进CS的算法题海和金融圈的Networking酒会,感觉自己再不跟上,就要被时代抛弃了。
直到后来,我认识了一位改变我想法的学长。他本科读的是纯数学,一个在很多人眼里“虚无缥缈”的专业。我们都以为他会继续读博,走学术路线。结果,毕业前夕,他默默收割了华尔街顶级量化对冲基金Jane Street的offer,起薪高到让人咋舌。
我们都惊呆了,跑去问他秘诀。他笑了笑说:“你们都在学怎么用工具,而我学的是怎么造工具。在别人眼里,金融模型是一堆复杂的代码和公式;在我眼里,它们就是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实际应用而已。”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的认知。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可能都搞错了一件事:在追逐高薪的路上,最快的捷径,往往是那条看起来最慢、最难走的路——打好数理基础。
为什么我们都在“神化”CS和金融?
先别急着反驳,我们得承认,CS和金融的火爆不是空穴来风,它们确实是当前最容易实现“高薪梦”的赛道。
数据最有说服力。就拿北美留学生最青睐的几所大学来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2022届的EECS(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其中位数起薪达到了惊人的15万美元。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平均起薪也超过了13万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绝大多数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望尘莫及。
金融行业更是如此。如果你能挤进高盛、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顶级投行,第一年的总薪酬(薪水+奖金)就能轻松突破20万美元。这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是致命的。
于是,一条“标准路径”形成了:本科学CS/金融,暑假去大厂/投行实习,毕业拿return offer,走上人生巅峰。这条路看起来清晰、稳定,回报率高,以至于所有人都想往上挤。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所有人都涌向同一条路时,这条路就变成了“红海”。你面临的竞争有多激烈?为了一个Meta的暑期实习SDE岗位,可能有几千份简历投进去,其中不乏奥赛金牌和ACM竞赛大神。你想进投行?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每周工作100个小时的“非人”生活,以及残酷的末位淘汰制。
更关键的是,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大家都在学同样的东西,做同样的项目。你用React写了个网页,别人也写了;你用Python做了个股票回测,别人也做了。当技能变得同质化,你就只能靠“卷”来取胜:卷绩点、卷实习、卷项目数量……慢慢地,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熟练的“调包侠”或“PPT工匠”,对底层的原理知之甚少。
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可能问题不大。但当你走到30岁、35岁,想要向上突破,成为那个能解决核心问题、创造真正价值的人时,就会发现自己后劲不足。因为你的“内功”不够深厚。
真正的“高薪密码”:那些被你低估的基础学科
什么是“内功”?就是那些能让你在面对未知和复杂问题时,依然能保持清晰思考和高效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数学、物理、统计学这些基础学科的核心训练目标。
这些学科可能不像CS那样能让你快速做出一个APP,也不像金融那样听起来“高大上”,但它们赋予你的,是三大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项内功:洞穿本质的抽象建模能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些最顶尖的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会疯狂招募数学和物理学的博士?
因为世界的运转、市场的波动、信息的传播,本质上都是一个个复杂的系统。而数理学科的训练,就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能看透这些系统背后规律的“建模师”。你学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编程语言或金融工具,而是如何将一个乱七八糟的现实问题,抽象成一个简洁、优美的数学模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量化金融。这个行业里真正的“大神”,很多都不是金融或计算机科班出身。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创始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在创立这家史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之前,是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家,曾获得几何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他的公司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是拥有数学、物理、统计学等领域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他们不看财报,不听消息,只相信模型。
他们做的事情,本质上就是把市场价格的波动,看作一个复杂的物理系统,用统计力学、随机过程等理论去建模,从而找到普通人看不到的微小套利机会。这种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是任何商学院的课程都教不会的。
在AI领域也是一样。当大家都在用现成的PyTorch或TensorFlow框架时,那些能推动领域进步的人,往往是那些能从数学层面理解为什么Transformer模型有效、能从统计学角度发明新的优化算法的人。他们的简历上,可能写着“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或“斯坦福大学统计学博士”。
第二项内功:从零到一的“第一性原理”思维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经常提到一个词:“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简单来说,就是不被现有的经验和条框束缚,而是回归事物的最基本要素,从源头推导出解决方案。
他想造火箭,不是去想怎么把现有的火箭改得更好,而是去问:“造一枚火箭最基础的材料是什么?航空级铝合金、钛、铜、碳纤维……这些材料在市场上买多少钱?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成本,为什么会比现在火箭的报价低那么多?”正是这种思维,让他创立的SpaceX颠覆了整个航天产业。
你可能不知道,马斯克本科时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拿了物理学和经济学双学位。物理学,就是训练“第一性原理”思维最好的学科。它要求你忘掉所有结论,只从最基本的几条公理(比如牛顿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去推导出整个物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逻辑链条必须绝对严谨,不能有任何跳跃和模糊。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在任何领域都是稀缺的。当公司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时,他们不会说“这个没人做过,我不会”,而是会把它拆解成最基本的模块,用最底层的规律去分析,最终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他们是真正的“Problem Solver”,而不是“Task Finisher”。
第三项内功:刻在骨子里的量化直觉和逻辑严谨性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几乎所有高薪岗位——数据科学家、量化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都在招聘要求里强调“扎实的数理统计基础”。
为什么?因为代码人人都能写,但数据背后的故事,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
一个统计学功底扎实的人,看到一个模型跑出的99%准确率,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怀疑:“我的样本是不是有偏差?是不是存在过拟合?这个结果在统计上显著吗?”他们能敏锐地意识到数据陷阱,设计出严谨的A/B测试来验证假设,而不是被表面的数字欺骗。
我认识一位在Netflix做数据科学家的朋友,她是统计学博士毕业。她说,她日常工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是写多复杂的SQL查询或者训练多酷炫的深度学习模型,而是和产品经理一起,定义一个真正科学、能反映用户真实满意度的核心指标。这个过程,需要对因果推断、实验设计、统计功效有极深的理解。
这种深入骨髓的量化直觉和逻辑严谨性,是需要通过成千上万道数学题、统计习题的反复“折磨”才能建立起来的。它让你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和决策。这在金融交易和产品决策等高风险领域,价值千金。根据Levels.fyi等薪酬网站的数据,一个拥有量化博士背景的数据科学家或研究员,其薪酬总包通常比同级别、只有硕士学位的软件工程师高出30%-50%,甚至更多。
怎样把“内功”变成你求职的王牌?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了,但数理基础这么‘虚’,我怎么在简历上体现出来,让面试官看到我的价值呢?”
问得好。光有“内功”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招式”来把它展现出来。这里给你几个超实用的建议。
打造“王炸”组合:主修基础学科 + 辅修/双修应用学科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造一个让HR眼前一亮的“学科组合”。比如:
- 数学/物理 + CS: 这是冲击顶级科技公司算法岗和量化开发岗的黄金组合。你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啃下最硬的算法骨头,又有强大的工程实现能力,能把想法变成产品。
- 统计 + CS/经济学: 这是成为顶尖数据科学家或量化研究员的标配。你不仅懂模型、懂数据,还懂代码和商业逻辑,是连接技术和业务的完美桥梁。
这样的组合拳打出去,等于直接告诉面试官:我不仅能用你的工具,我还能理解甚至改进你的工具。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这会让你立刻脱颖而出。
用项目说话:把理论知识“变现”
别让你的知识只停留在成绩单上。你需要通过具体的项目,向世界展示你的能力。这不只是CS学生的专利,学数理的你,能做的项目甚至更酷。
如果你是数学专业的:
- 不要只满足于调用`sklearn`库。试着从零开始,用Numpy纯手写实现一个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比如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甚至是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把你推导的每一步公式都写在Jupyter Notebook里。这个过程,比你做10个调包项目更能体现你的数学功底。
- 去参加Kaggle竞赛。在这些真实的数据科学问题中,你会发现,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谁用的模型更高级,而是谁的特征工程做得更巧妙,谁对数据分布的理解更深刻——而这些,都源于强大的数学和统计直觉。
如果你是物理专业的:
- 物理学中有大量的建模和仿真工具。你可以尝试用蒙特卡洛方法去模拟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或者用流体力学的模型去分析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这些项目听起来就比“个人博客网站”要硬核得多。
- 参与机器人、自动驾驶或者计算机图形学的项目。这些领域大量应用了物理学知识,比如刚体动力学、光学等。你的专业背景会让你比普通CS学生有天然的优势。
学会“翻译”:用业界的语言包装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要学会把你的学术能力,“翻译”成行业能听懂的语言。
不要在简历上简单地写“精通线性代数”。你应该写:“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成功为推荐系统实现数据降维,提升了模型效率20%。”
不要说“我学过随机过程”。你应该在面试中说:“我对马尔可夫链有深入理解,这让我在分析用户行为路径、预测用户流失方面有独特的视角。”
主动去学习Python、SQL、C++等行业通用语言,去了解你想进入的领域(AI、数据科学、量化金融)的黑话和最新动态。让你在和面试官交流时,能处在同一个频道上。你要让他们感觉到,你不是一个只会待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而是一个能立刻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股”。
留学这条路,选专业就像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选择。你可以选择那条看起来最宽阔、最多人走的大道,但那里必然人声鼎沸、交通拥堵。
你也可以选择一条起点看起来有些崎岖、需要攀爬的“窄门”,但一旦你走进去,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风景独好,而且同行者寥寥。
数理基础学科,就是那扇“窄门”。它确实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脑力,忍受更多的枯燥,但它回馈给你的,是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广阔的职业选择,以及一个高得多的成长天花板。
所以,别再只盯着CS和金融内卷了。问问自己,你是想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追风者”,还是一个能定义未来的“造风者”?
那个答案,可能就藏在你觉得最头疼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或者概率论的课本里。别怕它难,真正可怕的是,十年后,当技术浪潮更新换代,你发现自己除了会调几个过时的API,再无其他安身立命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