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绩点,英国名校招生官更看重这些

puppy

Hey同学,还在为绩点卷生卷死吗?以为高分就是通往梦校的唯一门票?其实啊,英国名校的招生官们,早就想透过成绩单,看看你到底是个怎样有趣的人啦!一份能讲出你闪光故事的文书,一段能体现你专业热情的实习或项目经历,甚至是你对某个学术问题独特的思考,这些才是让你在成千上万份申请中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想知道招生官的具体“口味”吗?想了解如何把自己的经历串成打动人心的故事吗?快来文章里找答案吧!

思维转变:从“刷分机器”到“有趣灵魂”
旧思维:我的绩点必须达到90+,越高越好,这是唯一的硬通货。
新思维:绩点是门槛,但跨过门槛后,我的故事、热情和思考深度才是制胜法宝。
旧思维:我要参加很多实习,把Logo列满我的CV。
新思维:一段有深度、有反思的实习/项目经历,远胜十个蜻蜓点水的“盖章”活动。招生官想看的是我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我去过哪里。
旧思维:文书就是把我的优点复述一遍。
新思维:文书是我唯一一次和招生官“直接对话”的机会,我要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他为什么我是这个专业最独一无二的人选。

Hey,亲爱的lxs.net的朋友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去年申请季,我认识了两个学生,咱们就叫他们小A和小B吧。小A是典型意义上的“学霸”,国内顶尖985大学,均分93,雅思8.0,六级刷了三次考到650+,简历上专业相关的奖项一字排开,闪闪发光。他申请的目标是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王牌专业——经济学。

小B呢,学校背景和小A差不多,但均分只有88。他的时间似乎没全花在刷分上。他利用暑假,在一个研究普洱茶价格波动的项目中做助理,跟着教授跑了几个月的云南茶山,最后合作写了一篇关于“金融衍生品属性在农产品市场中的体现”的小论文。他还运营着一个B站账号,专门用经济学原理解读热门影视剧,比如《狂飙》里的“保护费”本质是什么。申请时,他同样把LSE的经济学写在了第一志愿。

你猜结果怎么着?offer发给了均分“只有”88的小B。小A收到了拒信,拒信上的理由很官方,但我们都心知肚明:在申请人数爆炸的今天,尤其是在英国G5这类顶尖名校,一个完美的绩点,早已不是万能的通行证了。

招生官们坐在堆积如山的申请材料后面,每天要看几百份漂亮的成绩单。当所有人的分数都无限趋近于满分时,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屏幕对面的你,究竟是一个只会考试的“刷分机器”,还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专业怀揣热情的“有趣灵魂”?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除了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绩点,英国名校的招生官们,到底在“馋”你的什么?

个人陈述(PS):你的剧本,你是唯一的主角

如果说申请材料是一部电影,那PS(Personal Statement)就是剧本。成绩单、实习证明这些是“道具”和“场景”,而PS,是唯一能让招生官听到你心跳、看到你眼睛里光芒的地方。它不是简历的扩写,不是优点的罗列,而是一个关于“我为什么非你不可”的动人故事。

很多同学的PS开头都是:“我从小就对XXX感兴趣...” 讲真,招生官看到这种开头,可能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你的故事需要一个更有力的“钩子”。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一位申请UCL(伦敦大学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她的PS是这样开头的:她没有说自己多爱建筑,而是描述了她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一片老城区。她细致地描写了那里的街道、店铺、老人和孩子,以及后来这片区域被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取代后,她感受到的失落和困惑。这个困惑,点燃了她探索“城市记忆与现代化发展如何共存”的火花。你看,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有了画面感和真情实感,招生官会立刻被吸引,想知道她后来做了什么。

写PS最忌讳的就是空洞地喊口号。别说“我很有创造力”,请给我讲一个你如何解决一个棘手问题的例子。别说“我热爱我的专业”,请告诉我你读了哪本书、看了哪部纪录片、参加了哪个讲座,让你对这个专业的某个具体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UCAS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70万学生通过该系统递交申请,对于热门专业,比如华威大学的商学院,报录比可能高达20:1。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你的PS必须具体、独特,能展现出你的思考深度。

你可以试试用“STAR原则”来组织你的故事,但要把它讲得更有人情味:

S (Situation): 当时是什么情况?(比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大家意见不合)
T (Task): 你的任务是什么?(我的任务是协调大家,找到一个折中方案)
A (Action): 你具体做了什么?(我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先组织大家把所有方案的优劣都列出来,然后引导讨论,聚焦于我们共同的目标...)
R (Result): 结果怎么样?(最终我们融合了两种方案的优点,项目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在多元化的团队中进行有效沟通。)

你看,这么一说,你的“团队合作能力”就不再是一个苍白的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招生官能从中看到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和领导力潜质。记住,你的PS,是你在向未来的教授做一次深刻的自我介绍,告诉他们:“我准备好了,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人。”

相关经历:别光说不练,拿出证据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简直是为英国大学申请量身定做的。尤其是对于商科、工科、传媒等实践性强的专业,招生官极度看重你是否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这里说的“相关经历”,不一定非得是世界五百强的实习。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实习经历的“名头”越大越好。但其实,招生官更关心的是你在这段经历中“做了什么”和“学到了什么”。

根据High Fliers Research发布的《2023年英国毕业生市场报告》(The Graduate Market in 2023),超过三分之一的顶级雇主表示,他们不太可能给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这种思维已经渗透到了研究生招生环节。大学希望招收的学生,不仅学术优异,未来也更有可能在就业市场上取得成功,从而提升学校的声誉。

咱们再来看个例子。有个申请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他的简历上没有大厂的实习经历。但是,他提交了一份个人项目报告。他发现学校的图书馆座位总是不够用,于是利用课余时间,用Python和一些简单的传感器,做了一个小小的座位预定和实时监控系统。他在PS和项目报告里详细阐述了自己从构思、编码、测试到部署的全过程,包括他遇到了哪些Bug,又是如何通过查阅文献和请教老师来解决的。

这份经历,比一份在“大厂”打杂、每天只是复制粘贴数据的实习证明,要有力一万倍。它完美地展示了申请者的编程能力、创新思维、项目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这恰恰是帝国理工这类顶尖工科院校最欣赏的品质。

所以,别再为没有“高大上”的实习而焦虑了。你可以:

  • 参与一个学术项目:跟你喜欢的专业课老师聊聊,看看他们有没有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缺人手。哪怕只是帮忙整理数据、做文献综述,也是一段宝贵的科研经历。
  • 发起一个个人项目:像上面那个同学一样,从身边寻找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然后动手去做。可以是开发一个app,做一个社会调查,运营一个科普公众号,甚至拍摄一部纪录片。
  • - 参加线上竞赛或课程:Kaggle的数据科学竞赛,Coursera或edX上顶尖大学的专业课程,这些都能体现你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
  • 找一份相关的兼职或志愿者工作:想学市场营销?去帮一家本地的小咖啡馆运营社交媒体账号。想学教育?去社区中心给孩子们做义务辅导。这些经历同样能让你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感悟。

关键在于,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记得反思和总结。在文书中,不要只说“我做了XXX”,而要说“通过做XXX,我学会了YYY,这让我对ZZZ(你申请的专业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术好奇心:你的大脑性感吗?

这一点,对于申请牛津、剑桥以及所有研究型大学的同学来说,是重中之重。招生官,尤其是你未来的导师,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极致热情的学者。他们想找的,是“同事”,是未来能和他们一起在知识海洋里探索的伙伴,而不仅仅是“学生”。

所以,他们会格外关注你是否展现出了超越课程大纲的“学术好奇心”(Academic Curiosity)或“超学科活动”(Supra-curricular Activities)。这和“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不同。弹钢琴、打篮球是课外活动,能展现你的全面发展。但为了申请经济学专业而去阅读《国富论》之外的《贫穷的本质》,并思考两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这就是“超学科活动”。

剑桥大学的官网上明确指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你的超学科活动……这表明你对所选课程有真正的兴趣。”牛津大学PPE(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的面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最近在读什么和专业相关的书?你对作者的哪个观点有不同看法?”

如果你回答不上来,或者只是泛泛地说“我觉得写得很好”,那基本就凉了。他们期待听到的是你批判性的、独立的思考。

来看一个申请KCL(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专业的成功案例。这个专业的申请者大多会谈论二战、冷战等宏大历史。但有位同学,他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他在PS里探讨了电子游戏《使命召唤》是如何塑造当代年轻人对战争的认知和记忆的。他引用了相关的文化研究理论,分析了游戏叙事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个角度,对于一位本科申请者来说,非常新颖且深刻。它立刻就让招生官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学生不只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主动地、批判性地思考着他周围的世界。这正是顶尖人文社科专业所寻找的未来学者。

如何培养和展现你的学术好奇心?

1. 广泛阅读:去看看你心仪大学官网上给出的专业推荐阅读书单。但不要只读,要去思考,去质疑。在豆瓣、知乎上写写你的读书笔记,和别人交流看法。

2. 关注前沿动态:订阅一些专业领域的期刊、博客或播客。比如,想学计算机,可以关注Ars Technica、MIT Technology Review;想学商科,可以每天读读The Economist, Financial Times。

3. 参加线上讲座和公开课:很多世界名校都会在YouTube或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免费的公开课和讲座。这是一个接触学术前沿、激发灵感的好机会。

4. 带着问题去生活:看到一个社会现象,试着用你专业的知识去分析它。为什么这款奶茶能成为爆款?这背后有什么市场营销或消费者心理学的逻辑?把你的这些思考记录下来,它们都会成为你文书和面试中最闪光的素材。

面试:终极“灵魂拷问”

对于牛津、剑桥以及医学、兽医等特定专业,面试是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根据牛津大学公布的2022年录取数据,整体面试率约为30%,而面试后的录取率则显著提高。这说明,能进入面试环节的申请者学术成绩都已达标,面试才是决定性的筛选。

面试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面试官想看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如何思考”。他们会给你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问题,观察你在压力下如何分解问题、建立逻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比如,牛津经济学面试的经典问题:“全世界有多少个加油站?”

面试官绝不是想知道那个具体的数字。他想看的是你的“费米估算”能力。你会如何拆解这个问题?你会从人口、汽车保有量、城市和乡村的分布、加油站的服务半径等角度去估算吗?你的假设合理吗?当面试官挑战你的某个假设时,你能否灵活调整你的逻辑?

再比如,剑桥法律系面试可能会问:“如果禁止黄灯亮起,直接从绿灯跳到红灯,是好主意吗?”

这个问题背后,考察的是你对法律原则的理解。你会从效率、安全、公平、可执行性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吗?你会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吗(比如新手司机、行人、紧急车辆)?你能否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规则,更是对社会价值的平衡?

准备面试,不是去背题库,而是要去锻炼你的思维肌肉。多做一些逻辑谜题,多和同学、朋友针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学会倾听和回应别人的质疑。这种从容、自信、思维敏捷的状态,才是面试官最想看到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英国名校想要的,是一个立体的、鲜活的、对世界和知识充满热情的人。

绩点当然重要,它像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决定了你能不能进场。但进场之后,舞台中央的灯光会打在谁身上,靠的是你的才华、你的故事和你独特的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别只埋头刷分了。抬起头来,去生活,去体验,去思考。把你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是你这部“申请大电影”里的一段精彩剧情。去运营那个只有几十个粉丝的公众号,去参加那个看起来很“小众”的读书会,去和你喜欢的教授聊一个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学术问题。

把这些经历和思考,像串珍珠一样,用你的热情和梦想串起来。当招生官打开你的申请材料时,他看到的将不再是一份冰冷的成绩单,而是一颗闪闪发光、独一无二的灵魂。

这,才是通往梦校的终极“秘密武器”。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