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来新西兰留学,我怕你不想走了

puppy

嘿,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来新西兰留学这事儿,你真得想清楚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可能会把你“惯坏”的,下课了去海边冲个浪,周末约上朋友去徒步,抬头就能看见银河,那种惬意会让人上瘾。学习上也不再是闷头刷题,老师会像朋友一样鼓励你大胆提问,各种小组项目让你在实践里找到乐趣和方向。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除了拼命“卷”,生活原来还有这么多可能性。这里的人们友善又松弛,会让你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说,别轻易来,我怕你不只爱上这里的风景,更会爱上那个在这里变得更勇敢、更自由的自己,然后就真的不想走了。

一份来自学长的“劝退”指南
这篇文章可能跟你看到的任何留学攻略都不一样。它不打算告诉你怎么申请学校,怎么打包行李。它只想跟你聊聊,在新西兰,生活本身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冲击”。在你提交申请之前,请务必读完这篇“劝退信”,想清楚了,再做决定。

嘿,你好呀!我是你在 lxs.net 的老朋友,一个在新西兰待了快五年的“老油条”。

还记得我刚拿到奥克兰大学 offer 的那个晚上,激动得一宿没睡,满脑子都是电影《指环王》里的壮丽景色,还有未来精英职场的光环。我爸妈更是开心,特地请了所有亲戚吃饭,席间三姑六婆都在夸我“有出息”,以后要当“海归精英”。那时候的我,跟现在的你可能一样,觉得留学就是通往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未来的跳板。

直到我来了这里,过了一个学期。有一次期中考结束,压力巨大,我跟几个朋友开车去了奥克兰西边的皮哈海滩(Piha Beach)。那天的风很大,黑色的沙滩被海浪冲刷得像镜子一样,我们什么也没干,就坐在沙滩上,看着太阳一点点掉进塔斯曼海,把整个天空染成橘红色。旁边一个本地大哥,冲完浪,抱着板子走过来,笑着问我们:“Beautiful, eh?”(很美,对吧?)。那一瞬间,我脑子里紧绷的弦突然就松了。我意识到,过去二十年,我好像一直在奔跑,为了分数,为了名次,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却从没像这样,纯粹地为了眼前的美景而停留。

那一刻,我心里冒出一个危险的念头:“如果……如果我以后就想过这样的生活呢?”

所以,我今天想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别轻易来新西兰留学。真的,我怕你来了,就不想走了。这里有一种魔力,会彻底颠覆你对生活、学习和成功的定义。

被“惯坏”的生活节奏:当WLB成为日常

来新西兰之前,我听说过“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但总觉得那是个传说,是写在招聘启事里骗人的。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内卷”,习惯了比谁更能熬夜,比谁更拼命。但在这里,你会发现,WLB 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

下午四点,你走在但尼丁的街头,会看到很多公司门口已经有人拎着包出来了。咖啡馆里坐满了喝“Flat White”闲聊的人,海边有人在遛狗、跑步。他们不是不上班,而是他们真的“下班了”。这里的商店大多五六点就关门,周末更是如此,因为店员也要回家陪家人、享受生活。刚来的时候我特别不适应,想买个东西都得掐着点。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选择:赚钱很重要,但生活本身更重要。

我的朋友Leo,在怀卡托大学读的管理学硕士,他给我讲过一个让他震惊的经历。他刚开始在一家本地公司实习,有天下班时间到了,他手头的活儿还没干完,就想着加会儿班。结果他的 Kiwi(新西兰人)老板走过来,一脸关切地问他:“Leo, is everything alright? Do you need any help? Your family must be waiting for you.”(Leo,一切都还好吗?需要帮忙吗?你的家人肯定在等你。)Leo当时就懵了,他以为老板是在催他,后来才发现,老板是真心觉得他应该下班了,不应该为工作牺牲个人时间。

这种文化不是空穴来风。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年发布的“更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中,新西兰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一项常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新西兰只有大约1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OECD 17%的平均水平。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发展个人爱好,是和工作同等重要的事情。

这种“慢”,会慢慢渗透到你的留学生活中。你会发现,学习不再是你生活的全部。下午没课的时候,你可能会跟同学去学校健身房,或者去海边租个皮划艇。周末,大家不再是窝在图书馆刷题,而是商量着去哪个步道徒步(Tramping),或者开车去附近的酒庄品酒。我认识的一个在坎特伯雷大学读工程的学弟,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南阿尔卑斯山徒步和露营。他说,在国内的时候,他是个标准的“宅男”,唯一的娱乐就是打游戏。但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太有诱惑力了,方圆百里之内,总能找到让你惊叹的风景。从库克山的冰川到皇后镇的湖泊,从罗托鲁瓦的地热到凯库拉的鲸鱼,你会被大自然彻底治愈。

这种被大自然和慢节奏“惯坏”的感觉,是会上瘾的。你会开始质疑,那种“燃烧自己,照亮KPI”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当抬头就能看见璀璨银河的时候,你可能就不再执着于城市里那几盏加班的日光灯了。

不只是刷题的学习:老师想听听你的“蠢问题”

聊完生活,我们来说说学习。来之前,你可能会担心,这么“佛系”的国家,学习会不会很“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恰恰相反。新西兰的教育不轻松,但它考察你的方式,跟我们熟悉的那套完全不同。

这里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小班教学是常态。我读传媒硕士时,一个班最多也就二十几个人。教授不仅认识我们每一个人,还特别鼓励我们“challenge him”(挑战他)。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There are no stupid questions.”(没有愚蠢的问题。)他希望听到我们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听起来很幼稚、很不成熟的想法。

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一个传播学理论,我根据在中国的社交媒体经验,提出了一个和理论相悖的观点。当时我心里特别忐忑,生怕老师觉得我在抬杠。没想到,教授听完后眼睛一亮,说:“That's a brilliant point, Jack. Let's talk about that. How does this theory apply in a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Jack,这个观点太棒了。我们来聊聊。这个理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应用?)然后,整个课堂的讨论方向就因为我的一个“蠢问题”而改变了。那种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自信。

小组作业(Group Assignment)在这里是家常便饭。一开始我很抗拒,觉得总会遇到“猪队友”。但后来发现,这其实是新西兰教育体系里最精华的部分。它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逼着你去学习如何沟通、如何协作、如何解决冲突。我记得有个项目,我们小组要为一个本地的环保组织做一套宣传方案。组里有来自印度、德国、巴西和新西兰本地的同学。我们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想法差异巨大,吵得不可开交。但最后,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学会了倾听和妥协,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当我们的方案最终被那个组织采纳,并真正投入使用时,那种成就感,比任何一门课拿到A+都要强烈。

根据最新的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新西兰的八所公立大学全部位列世界前500强,其中奥克兰大学更是高居第68位。这证明了其教育质量的硬实力。但数据背后,是它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比如,以实践闻名的奥克兰理工大学(AUT),它的很多课程都包含实习(Internship)环节,学生在毕业前就能获得宝贵的行业经验。而林肯大学的农业和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设计等专业,更是与行业紧密结合,毕业生非常抢手。

在这里学习,你会慢慢从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海绵,变成一个主动探索世界的猎人。你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不在于记住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好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答案。这种转变,会让你受益终身。

友善松弛的社会氛围:原来可以不用那么紧绷

新西兰的社会氛围,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Chill”(松弛)。这里的人们,脸上总是挂着一种“No worries, mate”(没问题,哥们儿)的表情。

这种松弛感,首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善上。你在路上走,迎面过来的人会很自然地对你微笑说“Morning”。你去超市结账,收银员会一边扫码一边跟你聊上几句天气。我刚来的时候,有一次坐公交车,下车时发现公交卡没钱了,急得满头大汗。结果司机大哥摆摆手,笑着说:“It's alright, hop on. Just remember to top up next time.”(没关系,上车吧。记得下次充值就行。)后面排队的乘客没有一个不耐烦的,反而都对我报以善意的微笑。那一刻的温暖,我至今都记得。

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2023年的报告,新西兰位列全球第四安全的国家。这里的社会犯罪率极低,人们普遍遵守规则,对他人抱有善意。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家门口,快递包裹就那么大喇喇地放着,根本没人担心会丢。

新西兰也是一个极度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尤其是在奥克兰,这里被称为“千帆之都”,也居住着来自200多个不同民族的人。走在皇后大街上,你可以听到英语、普通话、韩语、印地语等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大家彼此尊重。每年,奥克兰都会举办盛大的中国新年花灯节、印度排灯节、太平洋岛国文化节……在这里,你不会因为自己的肤色或口音而感到被歧视,反而能接触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文化,你的世界观会被无限拓宽。

我的室友Sarah,一个来自英国的女孩,她告诉我,她选择留在新西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包容性。她是一个纹身艺术家,在英国的时候,总有人对她的职业和外表指指点点。但在新西兰,大家只关心她的作品是否出色,从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她说:“Here, I can finally be 100% myself.”(在这里,我终于可以100%做自己了。)

在这种松弛、友善、包容的环境里,你会不自觉地卸下心防。你不用时刻保持警惕,不用费尽心思去揣摩别人的想法。你会变得更愿意相信别人,更愿意表达自己。那种由内而外的放松,会让你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不一样。

重新定义“成功”:除了“卷”,人生还有N种可能

这可能是新西兰留学带给你最深远的影响:它会让你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成功”。

在国内,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成功路径似乎很单一: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在大城市买房买车,一路向上爬。我们焦虑30岁还没当上主管,焦虑同龄人比自己赚得多。但在这里,你会看到无数种“成功”的样本。

我认识一个奥大哲学系毕业的博士,他没有去大学当教授,而是在激流岛(Waiheke Island)上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店,闲暇时就自己种菜、酿酒。我也认识一个学IT的,毕业后没去奥克兰的科技公司,而是跑到南岛的尼尔森,做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一边写代码,一边玩帆船。还有我的一个朋友,她读的是商科,毕业后却爱上了做甜点,现在在惠灵顿开了一家小有名气的蛋糕店,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焦虑,只有对自己所做之事的由衷热爱。新西兰的社会价值观,不以金钱和地位作为衡量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人们尊重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无论你是公司CEO,还是水管工、咖啡师。事实上,这里的蓝领工人收入非常可观,而且备受尊重。根据新西兰统计局的数据,一个有经验的水管工或电工,年收入甚至可能超过一些办公室白领。

新西兰政府也为留学生提供了非常友好的支持。根据最新的移民政策,大部分本科及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都可以申请长达1-3年的毕业生开放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这给了你充足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一毕业就必须为了留下来而随便找一份工作。

在这里待久了,你会发现,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许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拥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多少发自内心的快乐。你会开始欣赏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一次完美的日落,一杯香醇的咖啡,一本好书,一段和朋友的真诚对话。你的人生坐标系,会从单一的纵轴,变成一个丰富多元的平面。

所以,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劝退”你了吗?

来新西兰留学,你面临的“风险”太大了。

你可能会失去对996的“崇拜”,爱上4点半就去海边发呆的“懒散”;

你可能会失去对标准答案的“迷信”,变得热衷于提出各种“不着边际”的问题;

你可能会失去对“人生赢家”的“执念”,转而去追求一份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小确幸。

所以,在点击提交申请之前,请一定再问自己一遍:

你,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个可能会让你不想离开的国度,和一个可能会让你脱胎换骨的自己了吗?

想清楚了。因为,一旦你爱上了这里的风景、这里的生活、和在这里变得更勇敢、更自由的那个自己,那可能就真的是一场“回不去”的旅程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15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