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的真实体验,光鲜又心酸

puppy

朋友圈里的碧海蓝天、考拉袋鼠是不是让你超心动?没错,这里有最自由的空气和最美的风景,但光鲜的B面,其实藏着不少“心酸”时刻。比如,在图书馆赶due到天亮的崩溃,一个人过节闻到邻居家饭香时的孤单,为了省钱研究超市打折信息的小心翼翼,还有跟奇葩室友斗智斗勇的无奈。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聊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真实瞬间,有我们踩过的坑,也有我们收获的成长。希望这些亲身经历,能让你提前做好准备,也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留学澳洲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学习压力:澳洲大学“宽进严出”是真的,期末一篇论文占总成绩50%是家常便饭,请做好通宵泡图书馆的准备。
生活成本:悉尼、墨尔本的房租和物价堪比一线城市。2024年,一个单间的平均周租金可能高达300-400澳元,学会看超市打折目录是生存必备技能。
孤独感:节日期间,朋友圈是家乡的热闹,而你可能只有一份外卖和窗外的月亮。学会与自己相处,是留学的第一课。
打工限制:学生签证(Subclass 500)目前规定每两周工作上限为48小时。虽然澳洲最低时薪(目前为23.23澳元/小时)听着诱人,但平衡学业和打工并不容易。
文化冲击:这里不止有拥抱考拉的可爱,也有听不懂的澳式俚语(Aussie Slang)、复杂的垃圾分类规则,以及需要自己主动去适应的社交方式。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还记得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一个月吗?有天晚上跟爸妈视频,我特意把镜头转向窗外,让他们看那片被晚霞染成粉紫色的天空,还有楼下公园里悠闲散步的本地人。我妈在视频那头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说:“看吧,国外的环境就是好,空气都透着甜味儿,在那边好好享受。”

我笑着点头,却默默地把镜头挪开,没让他们看见我书桌上那碗吃到一半的泡面,旁边堆着三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专业书,还有屏幕上那个让人头皮发麻的论文截止日期倒计时:48小时15分03秒。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留学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我们隔着屏幕看到的,永远是它最光鲜亮丽、最诱人的那一层。而只有真正成为留学生,你才需要一层层剥开它,一边流着泪,一边感受它最真实、最辛辣的内核。所以今天,不灌鸡汤,不画大饼,我就想跟你聊聊留学澳洲的B面,那些藏在碧海蓝天和考拉照片背后的,真实又心酸的瞬间。

朋友圈里的南半球 vs 现实中的图书馆

来之前,我们对澳洲的想象,大概都来自于那些精美的宣传片和学长学姐的朋友圈:阳光、沙滩、冲浪、和袋鼠赛跑、在悉尼歌剧院前比个耶。没错,这些都是真的,澳洲的风景确实美到让人失语,空气好到让你觉得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净化心灵。

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些美好大多只属于假期。更多的时候,你的活动范围可能只有“家-学校-超市”三点一线。澳洲大学的学业压力,绝对超乎你的想象。这里没有班主任催你,没有辅导员谈心,一切全靠自觉。一门课,可能只有期中一个quiz和期末一篇大论文,而这篇占总成绩50%甚至60%的论文,就决定了你的“生死”。

我有个学会计的朋友,在UNSW(新南威尔士大学)读书,他说他的Final周就像渡劫。学校的图书馆是24小时开放的,但你半夜两点去,发现灯火通明,位置都快找不着了。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咖啡和能量饮料,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同是天涯赶due人”的悲壮感。他还开玩笑说,在澳洲留学,没见过凌晨四点的校园,你的留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

根据澳洲教育部2023年的数据,在澳的国际学生总数超过了70万,其中中国学生是最大的群体。这意味着,你感受到的压力,有几十万个同伴在陪你一起感受。大家都在为了一个叫“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成绩)的传说而奋斗,也在为了不“Fail”掉一门课而挣扎,毕竟一门课的重修费可能高达4000-5000澳元,折合成人民币是两万多块,这笔钱够你买多少张回国机票了?

一个人的节日和一屋子的乡愁

学习的苦,咬咬牙还能挺过去。但情感上的孤独,有时候真的会像潮水一样,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将你淹没。

这种感觉在过节的时候尤其强烈。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墨尔本的唐人街挂起了灯笼,超市里也摆出了月饼,但那种热闹是别人的。我一个人住在学生公寓,晚上饿了,煮了包螺蛳粉。正吃着,闻到隔壁飘来一阵阵烤肉和炒菜的香味,还夹杂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我刷着朋友圈,看到国内的同学朋友都在晒家庭聚餐,晒爸妈做的拿手好菜。

那一瞬间,真的绷不住了。不是矫情,就是那种强烈的对比让你觉得,自己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孤岛。你不敢跟爸妈说,怕他们担心;你跟本地同学说,他们可能也无法完全理解那种文化根源里的乡愁。

这种孤独感并非个例。澳洲心理健康服务机构Headspace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感到高度的心理困扰,其中孤独和社交隔离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跨越重洋,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语言、文化、思维方式都需要重新适应。交一个本地朋友,比想象中要难得多。他们的party文化、周末的Footy(澳式足球)比赛,我们常常感觉插不进话。最终,很多人的社交圈还是回到了华人学生之间,大家抱团取暖,互相慰藉。

精打细算:从“人民币玩家”到“打折目录研究员”

出国前,我们可能对钱没什么概念,总觉得爸妈会搞定一切。但到了澳洲,看着蹭蹭上涨的物价,你会迅速被现实“教育”。

我们来算一笔账。根据最新的数据,在悉尼或墨尔本,一个比较正常的单间,周租金大约在300-400澳元。一个月光房租就差不多要花掉1500澳元,换算过来就是7000多人民币。再加上交通、吃饭、水电网费,一个月2500-3000澳元是基本盘。这意味着,你每天一睁眼,就有一笔不小的开销在等着你。

于是,我们都活成了一个个精打细算的“生活家”。每周三,是澳洲两大超市Coles和Woolworths更新打折目录的日子。你会看到无数留学生围在超市门口,人手一份宣传册,仔细研究这周哪些商品是“Half Price”。哪个牌子的牛奶便宜了两块,哪种口味的冰淇淋买一送一,我们都了如指掌。下馆子?太奢侈了。15澳元在外面只能买一个最普通的三明治,但自己买菜,这些钱足够吃两三天了。渐渐地,每个人的厨艺都突飞猛进,从西红柿炒蛋到红烧肉、水煮鱼,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中华小当家。

为了补贴生活,很多人会选择打工。澳洲的学生签证允许我们在学期期间每两周工作48小时。目前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23澳元,听起来很高对不对?但这份工作背后,可能是在奶茶店里摇断手臂,在餐厅后厨洗堆成山的盘子,或者在周末的清晨去做house keeping。我曾经在一家咖啡馆打工,每天要面对各种口音的顾客,还要记住几十种复杂的咖啡做法。有一次因为太累打碎了一个杯子,被老板当着所有人的面训斥,那种委屈和无助,至今还记得。打工挣来的钱,交完房租也所剩无几,但它带来的,更多的是一份心安和对父母的体谅。

室友盲盒:开出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除了学业和经济压力,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你的室友。在澳洲,合租是绝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而你的室友,就像一个盲盒,开出来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是天使还是魔鬼。

你可能会遇到神仙室友,大家轮流打扫卫生,周末一起做饭看电影,过节一起包饺子,把异国他乡的小窝经营得像一个真正的家。

但更大概率,你会遇到一些“奇葩”。比如,永远不洗碗,把厨房水槽堆得像座小山;半夜三点带着朋友回来开party,音乐声大到地板都在震动;或者从不买卫生纸,总是“借”你的用,一借就再也没还过。和室友斗智斗勇,成了一门必修课。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开口,到后来能面不改色地在公共区域贴上“值日表”,再到熟练地运用法律条款和租房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被逼出来的成长。

我的建议是,在签合同前,一定要和未来的室友见一面,聊一聊彼此的生活习惯。并且,无论关系多好,一份正规的、写明权责的合租协议(Share House Agreement)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彼此关系的尊重。

那么,这一切还值得吗?

写了这么多“心酸”,你可能会问,那还去澳洲留学干嘛?受这份罪图什么?

我想说,恰恰是这些心酸的瞬间,才构成了留学最宝贵的部分。它像一把锤子,打碎了我们曾经的娇气和依赖,然后又重塑了一个更坚韧、更独立的你。

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学会了很多。你学会了如何一个人规划好几千字的论文结构,如何在24小时内看完一整本参考书;你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务,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你学会了如何修理堵住的下水道,如何跟中介据理力争;你更学会了如何与孤独和平共处,如何在想家的时候,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告诉自己:嘿,你很棒。

那些在图书馆熬过的夜,会变成你简历上漂亮的GPA;那些在厨房里摸索的经验,会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总能照顾好自己的胃;那些跟奇葩室友周旋的经历,会让你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和相处。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下来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正准备踏上澳洲这片土地,请别只向往它的阳光和沙滩。也请你,为那些可能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带上你的勇气,带上你的坚强,也带上解决问题的决心。

这条路,光鲜和心酸总是并存的。但请你相信,当你走过这一切,回头再看时,你会感谢那个曾经一边哭着给爸妈打电话,一边默默把论文写完的自己。因为那个你,真的酷毙了。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lxs.net,我们一直都在。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1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