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口中的加拿大VS我眼里的加拿大

puppy

来加拿大前,我脑子里全是“枫叶之国”、“人人nice”的美好滤镜,但真正来了才发现,留学生活可比明信片上的风景复杂多了!别人眼里的岁月静好,可能是我赶due到天亮的崩溃日常;传说中的热情友好,也可能是“How are you?”之后再无下文的礼貌疏离。这里没有完美的童话,却有最真实的成长和挑战,有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的蜕变。如果你也对真实的加拿大感到好奇,想知道那个滤镜之外、哭过笑过我们依然热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心里话。

写在前面:给准留学生的心里话
这篇文章不是劝退信,也不是旅游宣传片。它更像是一份“过来人”的真实开箱报告。我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诗和远方,只聊那些实实在在、甚至有点扎心的日常。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童话国度,那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想提前了解在这里摸爬滚打、最终能独当一面的真实剧本,那这篇就是为你准备的。

别人口中的加拿大VS我眼里的加拿大

还记得我第一次踏上多伦多皮尔逊机场的土地,是九月的一个傍晚。空气里有种干净又清冷的甜味,天边的晚霞是那种在国内不常见的、层次分明的粉紫色。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哇,这就是加拿大!那个印在明信片上,出现在无数人口中“岁月静好”的枫叶之国。

来接我的学长是个很典型的“加拿大人”,金发碧眼,笑容灿烂。一路上他帮我搬行李,跟我说“Welcome to Canada!”,还不停地问“How are you doing?”。我当时真的觉得,传说中“人人都nice”的加拿大,果然名不虚传。直到后来,我才慢慢明白,那句“How are you?”,就像我们见面问“吃了吗?”一样,是一种礼貌的开场白,而不是真的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那一刻的美好滤镜,也在后来无数个赶due的深夜、收到天价账单的瞬间、以及想找人说说话却发现大家都很忙的孤独时刻里,被一点点地刮掉了。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那个滤镜之外,我们留学生真实体验的加拿大,到底是什么样。

传说中的“人人Nice” vs. 实际上的“礼貌疏离”

来之前,听得最多的就是“加拿大人超级友好”。这话对,但也不全对。他们的友好,更多时候是一种写进社会DNA里的“政治正确”和“civic politeness”(公民礼貌)。

在加拿大,你几乎每天都能体验到这种礼貌。进出门时,前面的人一定会为你扶着门(hold the door);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人,双方都会下意识地说“Sorry”;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员会笑着跟你说“Have a good one!”。这些细节确实让人觉得很温暖,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高。

但这种Nice,往往也止于此。它像一层透明的保护膜,让你感觉舒服,却很难真正穿透。我刚来的时候,特别想交本地朋友,练习口语,融入文化。小组讨论时,本地同学会很积极地跟你讨论,夸你的想法“amazing”,但讨论一结束,他们就迅速收拾东西,笑着说一句“See ya!”,然后就消失在人海里。你鼓起勇气约他们周末一起喝咖啡,得到的大多是“Oh that sounds great, but I have plans. Maybe next time!”。这个“next time”,通常就是遥遥无期。

这种感觉,很多留学生都有过。我们渴望的是深度连接,但得到的往往是客气而礼貌的微笑。这种“礼貌的疏离感”,是很多留学生孤独感的最大来源之一。根据多伦多大学2022年的一份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超过65%的受访者表示,在加拿大感到过孤独或社交孤立。这背后,文化差异和这种“浅层社交”模式是重要原因。

所以,我眼里的现实是:加拿大人是礼貌的,但别把这种礼貌错当成热情。真正的友谊,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你主动出击,需要时间沉淀。别等着别人来找你,多参加社团、去做志愿者、去教会,在共同的兴趣和活动里,才更容易找到能一起吐槽、一起分享秘密的真朋友。而最后你会发现,最懂你的,往往还是同在异国他乡奋斗的中国留学生伙伴。

滤镜里的“岁月静好” vs. 现实中的“学到头秃”

你想象中的加拿大留学生活是什么样的?周末去班夫国家公园划船,秋天去阿岗昆省立公园看枫叶,冬天去惠斯勒滑雪,平时上完课就去咖啡馆坐坐,享受慢生活?

醒醒!这可能是交换生或者来读语言的同学的剧本。对于绝大多数读本科和硕士的留学生来说,我们的日常是:图书馆、宿舍、教学楼三点一线,咖啡是用来续命的,唯一的“户外运动”可能是从图书馆狂奔到考场。所谓的“岁月静好”,只存在于朋友圈的定位里。

加拿大的大学,尤其是名校,学术压力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非常大。这里没有“划水”的概念,每一次作业(assignment)、每一次小测(quiz)、每一次演讲(presentation)都算进总成绩。期中(midterm)和期末(final)更是能要人半条命。我读大二的时候,有一学期选了五门课,期末周的时候,三篇3000字的论文(paper)和两门考试挤在十天里。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靠着一罐又一罐的Tim Hortons咖啡和Red Bull硬扛。有天凌晨四点,我在图书馆改论文改到崩溃,看着窗外空无一人的街道,真的会怀疑人生,问自己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来这里受这份罪。

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18至24岁的年轻人中,有近60%的人表示在过去一年中感到焦虑或抑郁,其中学生群体的比例更高。学术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主要诱因。

除了学业,还有经济压力。加拿大对国际学生的学费可一点都不“友好”。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3-2024学年,国际本科生的平均学费高达$38,081加元,一些热门专业如工程和商科更是远超这个数字。再加上生活费,尤其是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房租是最大头的开销。根据rentals.ca的2024年最新报告,多伦多一居室的平均租金已经飙升至$2,800加元以上,温哥华更是接近$3,000加元。这意味着,就算你每周打满法律规定的20小时工,也仅仅能勉强覆盖房租而已。

所以,真实的留学生活,是一场与GPA、Deadline和账单的持续战斗。那些朋友圈里的岁月静好,背后可能是无数个咬牙坚持的夜晚。

传说中的“遍地机会” vs. 现实中的“经验壁垒”

很多人选择来加拿大,是看中了它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和广阔的就业市场。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某某学长/学姐毕业后顺利进入大公司,拿了高薪,几年后就拿到了枫叶卡,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样的故事确实有,但它绝对不是普遍现象。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毕业后找工作的路,远比想象中要崎岖。

你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拦路虎,叫做“Canadian Experience”(加拿大工作经验)。这是一个很玄的东西,几乎出现在80%的招聘要求里。你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哪来的加拿大工作经验?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没有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永远没有经验。很多公司在筛选简历时,看到你没有本地工作经历,可能直接就把你pass掉了。

为了获得这宝贵的“经验”,无数留学生不得不从无薪实习(unpaid internship)或者与专业毫不相关的体力活做起。我有个学金融的朋友,滑铁卢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华人会计事务所里做最基础的报税,时薪只比最低工资高一点点。他干了整整一年,才把这段经历写进简历,作为跳板找到了一份银行的正式工作。

第二个挑战是“Networking”(人脉网络)。在北美,“内推”文化非常盛行。根据LinkedIn的数据,通过推荐获得的面试机会,成功率比海投简历高出10倍以上。但我们作为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人脉圈子非常有限。本地学生从小在这里长大,他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可能就在各大公司工作,一个电话就能获得一个面试机会。而我们,只能一次次地修改简历,在招聘网站上投出成百上千份申请,然后等待遥遥无期的回复。

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的数据也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尽管留学生是加拿大补充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过渡。数据显示,获得工签的毕业生中,只有大约30%能在第一年内找到与其专业高度相关的工作。很多人为了留下来,不得不去做一些服务行业或者体力劳动的工作,这被称为“underemployment”(大材小用)。

所以,不要以为一毕业就能轻松找到体面的工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且主动的人的。从大一大二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去做志愿者、参加学校的Co-op项目(带薪实习)、积极利用学校的Career Center服务修改简历和模拟面试,多去参加招聘会,哪怕只是去跟HR聊聊天,递上一份简历,都可能为你未来的求职之路埋下伏笔。

明信片上的“全民医保” vs. 现实中的“漫长等待”

加拿大的全民医保(Healthcare)系统,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听起来特别棒,对吧?看病不花钱,政府全包了。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体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首先,这个“免费”是有条件的。作为留学生,你需要购买学校指定的强制性医疗保险(比如UHIP),这个费用每年也要七八百加元。而且,它不包括牙科、眼科和处方药等,这些都需要额外购买商业保险。

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等待”。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以“慢”而闻名。如果你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想去看医生,你得先找一个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但在很多大城市,家庭医生极度饱和,根本不接收新病人。根据安大略省医学院2023年的报告,仅在安省就有超过220万居民没有家庭医生。你只能去无需预约的诊所(Walk-in Clinic),但等待时间通常是2-4小时起步。

如果你得了稍微严重点的病,需要看专科医生(Specialist),那等待的时间就更长了。从你看家庭医生,到他帮你预约专科医生,再到你真正见到专科医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发布的2023年医疗等待时间报告显示,在加拿大,从家庭医生转诊到接受专科治疗的等待时间中位数长达27.7周!

我有个同学,膝盖在运动时受伤了,去Walk-in拍了X光,医生说可能需要做核磁共振(MRI)进一步检查。结果,光是排队等MRI,就等了快五个月。等到检查结果出来,他的膝盖都快自己好了。

急诊(Emergency)的情况稍微好点,但如果你不是那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比如心脏病发作或严重车祸),在急诊室等上6-8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所以,在加拿大,小病靠扛,大病靠等,成了很多人的无奈调侃。

这并不是说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不好,它的医疗水平是很高的,医护人员也非常专业。只是资源有限,系统负荷太大。所以,给你的建议是: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多锻炼,备好常用药。真的生病了,也别慌,了解清楚流程,小问题就去Walk-in,大问题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说了这么多现实的“骨感”,是不是觉得加拿大留学太苦了?

其实,我想说的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构成了最真实的留学生活,也才成就了我们最快速的成长。

当你第一次磕磕巴巴地用英语给银行打电话,解决了一张被盗刷的信用卡问题;当你第一次在零下三十度的暴雪天,自己换好了汽车轮胎;当你第一次通宵复习后,拿到A+的成绩单;当你第一次在异国他乡,为自己做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在这些瞬间,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连瓶盖都拧不开的自己,已经不知不觉中变得无所不能。你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管理情绪,更学会了和孤独和平共处。

加拿大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但它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舞台,让你去摔倒,也让你去飞翔。它用压力逼你成长,用文化差异拓宽你的眼界,用孤独让你更懂得珍惜。

所以,如果你问我,再选一次,还会来吗?

我的答案是:会。因为那个滤镜之外、哭过笑过、让我们脱胎换骨的加拿大,才是我们用青春换来的、独一无二的勋章。

别怕,前方的路或许崎岖,但风景也一定独特。你只需要带上勇气,然后,亲自来体验属于你的那个版本的加拿大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8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