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圣安前,先看看你是不是“对的人” |
|---|
| 不是大都市爱好者? 圣安是个精致的海滨小镇,方圆几里内除了古堡、高尔夫球场和海鸥,就全是学生。如果你渴望的是伦敦那样的灯红酒绿和“搞事业”的快节奏,这里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村”。 |
| 社恐慎入? 这里圈子小,抬头不见低头见,整个大学就像一个巨大的“熟人社会”。各种传统活动、社团派对非常多,鼓励大家深度参与。如果你只想安安静静当个小透明,可能会感到些许压力。 |
| 预算要充足! 别看它是个“小镇”,圣安的生活成本可不低。因为地方小,房源紧张,房租直逼一线城市。做好心理和金钱的双重准备! |
| 学术压力山大! 能跟牛剑叫板的学校,学习强度可想而知。这里的“玩得疯”是建立在“学得狠”基础上的。做好在图书馆通宵,跟各种巨む论文死磕的准备吧。 |
去年这个时候,我表妹艾米正为了她的UCAS申请焦头烂额。她手里攥着一份长长的备选名单,从伦敦的UCL、IC,到曼城的曼大,再到爱丁堡,清一色都是响当当的城市名校。我问她:“怎么没考虑圣安德鲁斯?”
她愣了一下,眼神里带着一丝迷茫和好奇:“圣安?是那个……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认识的地方吗?感觉好遥远,像个童话故事,有点不真实。而且,它在一个小镇上,会不会很无聊啊?”
我笑了。艾米的反应,简直和当年第一次听说圣安的我一模一样。在大多数留学生的认知里,英国留学的地图似乎自动忽略了这个坐落在苏格兰东海岸的“犄角旮旯”。我们总觉得,留学就该去大城市,那里机会多、人脉广、生活丰富。但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这个被王室光环和地理位置“耽误”了的宝藏学校——圣安德鲁斯大学。它到底有多牛?相信我,绝对不止“王子母校”这么简单。
王室爱情故事?那是它最不值一提的优点
行吧行吧,咱们先把最好奇的“八卦”给聊透了。没错,圣安就是那个让威廉王子为了追凯特,从艺术史专业“转行”到地理系的那个地方。他们相识于St Salvator's Hall宿舍楼,据说王子当年花200英镑巨款买下前排座位,只为看凯特参加的一场慈善时装秀。如今,镇上还有他们当年常去的咖啡馆和酒吧,成了游客和学生们的打卡圣地。
但听我说,如果你仅仅因为这个故事就对圣安动心,那就太小看它了。王室光环只是锦上添花,圣安真正的“牛”,是刻在学术骨子里的硬气。
这么说吧,在英国大学的圈子里,牛津和剑桥常年扮演着“独孤求败”的角色,没人能撼动它们的地位。但总有那么一个不信邪的挑战者,它就是圣安。就在2023年的《卫报》英国大学排名和2022、2023连续两年的《泰晤士报》英国大学排名中,圣安德鲁斯大学力压牛剑,登顶全英第一!这在英国高等教育界简直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它用实力告诉所有人:“别叫我苏格兰第一,请叫我全英第一。”
数据不会说谎。圣安的学生满意度常年霸占全英榜首。根据最新的“全英学生调查”(NSS),圣安在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方面获得了惊人的高分。为什么?因为这里推行的是一种近乎奢侈的“精英教育”。它的师生比极低,很多专业都是十几个人一个班的小班教学。你能想象吗?你的教授不仅能叫出你的名字,甚至还记得你上次论文里那个有趣的观点。这种被充分关注和尊重的学习体验,在动辄上百人一起上大课的很多大学里,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比如它的王牌专业——国际关系学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被公认为全英乃至全世界最顶尖之一。这里的学生每天讨论的都是最前沿的国际议题,授课的教授很多都是前外交官、政策顾问。再比如它的哲学、古典学、艺术史和物理学,也都是世界级的水平。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一些关键光学矫正技术,就源于圣安的天文物理学家。所以,别再只盯着王子和王妃了,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得主、思想家、科学家,才是圣安真正的“王牌”。
穿上红袍,我们不只是学生,是“一家人”
如果说学术是圣安的A面,那它独一无二的传统和社区文化就是它的B面,而且精彩程度丝毫不输前者。
你有没有想象过,像哈利·波特一样,每天穿着一件猩红色的长袍去上课?在圣安,这不是电影,而是现实。这件被称为“Red Gown”的标志性学袍,是每个文科和神学院学生的骄傲。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传承了600年的仪式感。
有趣的是,这件红袍的穿法还大有讲究。大一新生(Bejant/Bejantine)会规规矩矩地将袍子披在双肩上,代表着他们刚刚踏入学术的殿堂。到了大二,袍子会从一只肩膀上滑落。大三时,它会更随意地挂在手肘。而到了大四毕业年,袍子则完全脱离双肩,象征着学生即将展翅高飞,离开学术的怀抱。每个周日,学生们会穿着红袍,沿着码头走一次“Pier Walk”,这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比红袍更疯狂的,是圣安最负盛名的“葡萄干周末”(Raisin Weekend)。这个听起来甜美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场全校范围的“胡闹”。传统上,大一新生(被称为Academic Children)为了感谢大三或大四的“学术父母”(Academic Parents)在学年初对自己的照顾,会送上一磅葡萄干作为谢礼(现在通常被红酒取代)。
而“父母们”的回礼则是一张用拉丁文写的收据(Raisin Receipt)。如果新生拿不出这张收据,就可能会被“扔进喷泉”。整个周末的高潮在周一早晨,所有“学术孩子”会穿着“父母”为他们准备的奇装异服,聚集在St Salvator's Quadrangle,用剃须泡沫展开一场史诗级的泡沫大战!每年这个时候,整个广场都会被几英尺厚的泡沫淹没,成千上万的学生在里面嬉笑打闹,场面壮观又混乱。这看似荒唐的活动,却是圣安独有的“破冰仪式”,它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迅速打破隔阂,建立起牢固的友谊。我的一个朋友回忆说:“在泡沫里,你看不清谁是谁,没有国籍、专业和背景的差异,大家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疯狂又温暖的大家庭。”
还有每年五月一日黎明的“May Dip”。为了洗去一学年的“学术罪孽”(比如不小心踩到了刻有PH字母的石子,据说会挂科),成百上千的学生会在天还没亮时冲进冰冷刺骨的北海里。这听起来简直是自虐,但当你和朋友们尖叫着冲向海浪,在日出中瑟瑟发抖又哈哈大笑时,你会觉得这是青春里最难忘的瞬间之一。
这些奇特又温馨的传统,将一代又一代的圣安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让学习生活不再是枯燥的象牙塔,而是一场充满仪式感和人情味的冒险。
生活在明信片里,是种什么体验?
聊完了学术和传统,我们再来看看圣安的环境。一句话总结:它美得像一张不用加滤镜的明信片。
圣安德鲁斯镇本身就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中世纪的教堂废墟、雄伟的城堡遗迹,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里是高尔夫球的发源地,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尔夫球场“Old Course”。即便你对高尔夫一窍不通,在夕阳下沿着球场边的West Sands海滩散步,也会心旷神怡。这里就是电影《烈火战车》那段经典海滩奔跑场景的拍摄地。
因为学校就是小镇,小镇就是学校,这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圣安泡沫”(St Andrews Bubble)。整个小镇的人口大约两万,其中近一半是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这意味着你走在路上,五分钟内必定会遇到熟人。去Tesco买个菜能碰到你的导师,去酒吧喝一杯邻桌可能就是你的课程搭档。这种紧密的社区感,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慰藉。你很难感到孤独,因为你总能找到归属感。
当然,“泡沫”也有它的另一面。对于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同学来说,这里可能会显得有些“与世隔绝”。镇上只有三条主街,没有大型购物中心,没有地铁,最近的麦当劳和火车站都在十几公里外的小镇Leuchars。去一趟爱丁堡或者格拉斯哥,需要坐公交再转火车,单程就要一个半小时以上。这里的夜生活也相对简单,无非就是几个学生酒吧和各种社团组织的派对。
但换个角度想,正是这种“不便”,才让学生们能更专注于学习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在这里,娱乐不是靠消费,而是靠创造。学生们组织了超过150个社团,从传统的辩论社、戏剧社,到新奇的“茶与吐司鉴赏协会”,总有一款适合你。大家的关系不是“周末约饭”的点头之交,而是一起在宿舍厨房里做饭、一起在海边烧烤、一起在图书馆奋战到天亮的“革命友谊”。
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大学,圣安有超过45%的学生来自英国以外,涵盖了全球145个国家。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各种语言和口音。这种多元化的环境,让“小镇”拥有了“世界”的格局。你可以在这里结交到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朋友,了解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所以,你应该来圣安吗?
写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说服每一个人都把圣安德鲁斯作为自己的梦校。因为它确实不适合所有人。
如果你追求的是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希望一下课就能冲进金融城的摩天大楼里实习,享受匿名穿梭在人群中的自由感,那么圣安这个紧凑、宁静、人情味过浓的“泡沫”可能会让你感到窒息。
但,如果你渴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有深度的学术体验,希望你的教授能成为你真正的良师益友;如果你不惧怕寒冷的海风,反而享受在历史的沉淀中思考和成长的感觉;如果你觉得大学不仅是拿一张文凭,更是一段寻找自我、建立终身友谊的旅程;如果你向往那种穿着复古的红袍,参加着看似古怪却充满意义的传统,成为一个紧密社区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那么,请勇敢地把圣安德鲁斯大学写进你的申请列表里吧。它给你的,可能不是一个通往世界的跳板,而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你用四年时间去探索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在这里,你遇见的可能不是王子或王妃,但你一定会遇见一群志同道合、能陪你一起在北海里尖叫、在泡沫里打滚的挚友,以及一个更专注、更勇敢、更了解自己的你。这,或许比任何童话故事都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