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毕业后,都去哪儿了?

puppy

辛辛苦苦在韩国读完书,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未来有点迷茫又有点期待?看着身边的朋友们,有人削尖脑袋想留在韩国“卷”进大厂,为了E-7签证四处奔波;有人选择带着一身本领和开阔的视野回国,寻找新的机会;还有人干脆跳到第三国,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大家的选择五花八门,现实远比想象中更复杂。这篇文章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采访了好多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把他们最真实的故事和选择摆给你看,无论是进了三星、LG,还是回国进了外企,他们的经验和心路历程,也许能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毕业路口,先看清这几件事
1. 留在韩国?签证是第一道坎。E-7工作签证是大多数人的目标,但它对公司资质、你的专业、还有薪资都有硬性要求。特别是薪资,每年都在变,提前查清楚,心里才有底。
2. 回国发展?“海归”光环不等于免死金牌。国内发展快,机会多,但竞争也超级激烈。韩国留学背景是加分项,但最终还是要靠你的真本事和综合能力说话。
3. 提前规划!提前规划!提前规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别等到毕业论文写完了才开始想未来。大三、研一开始,就该有意识地实习、攒项目、 networking,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还记得大四那个冬天,首尔下了好几场大雪。我和朋友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新村一家热气腾腾的烤肉店里,一边翻着滋滋作响的五花肉,一边聊着未来。酒过三巡,话题不可避免地滑向了那个所有人都回避又必须面对的问题:“毕业了,你打算怎么办?”

空气瞬间安静下来。A君叹了口气,说他爸妈已经在家乡给他找好了事业单位的面试机会;B君眼神坚定,说他非三星不去,简历已经改了二十多遍;而我,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一片茫然。留在韩国,还是回国?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对我们每个留学生来说,背后都牵扯着家庭的期望、个人的野心、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不安。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鸡汤,也不想给你指明哪条路最好。我们只是找到了几位已经从这条路走过的学长学姐,把他们最真实的故事摊开来给你看。希望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经验,能像一盏小灯,照亮你脚下迷茫的路。

卷在首尔:留下,是一场“鱿鱼游戏”

想留在韩国,几乎是每个来这里的留学生都动过的念头。毕竟,这里有我们熟悉的街道,有我们追过的星,还有那似乎触手可及的“财阀梦”。但真正走上这条路,你会发现,这简直是一场现实版的“鱿鱼游戏”,第一关,就是名叫“E-7”的签证大BOSS。

我们采访了去年刚从延世大学经营系硕士毕业的慧敏学姐。她的故事,是很多“留韩派”的缩影。

“我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进LG,然后换E-7签证留下来。”慧敏学姐说话语速很快,透着一股干练。她的求职之路堪称一部教科书:绩点高、韩语6级、英语托业900+、两段大厂实习经历。饶是如此,她的求职过程也充满了惊心动魄。

“韩国大公司的招聘流程非常长,网申、AI面试、被称为‘高考’的印适性检查(인적성검사)、一轮面试、二轮高管面试……一套走下来,人掉层皮。”她苦笑着说,“最难的是印适性检查,题型又多又杂,考逻辑、考数学、考空间想象力,甚至还有性格测试,就是为了筛掉一大批人。”

为了通过这个考试,慧敏刷了整整三大本练习册,每天泡在图书馆超过10个小时。幸运的是,她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到了LG生活健康的Offer,职位是海外市场营销。那一刻,她以为自己已经通关了。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办E-7签证。

E-7,也就是特定活动签证,是韩国政府发给外籍专业人才的工作签证。它的申请条件非常苛刻。首先,公司要有雇佣外国人的资质和需求。其次,你的专业必须和职位高度相关。最关键的一条,是薪资门槛。为了保护本国人的就业,韩国法务部规定,雇主向外国人支付的薪资,原则上不能低于上一年度韩国国民总收入(GNI)的80%。

根据韩国银行发布的数据,2023年韩国的人均GNI约为4400万韩元。这意味着,想申请E-7签证,你的年薪至少要达到35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5万)左右。这个数字每年都会浮动,但只会越来越高。

“我的年薪正好卡在4000万韩元,过了线,但公司的HR是第一次给中国留学生办这个签证,材料准备得一塌糊涂。”慧敏回忆起那段日子,依旧心有余悸。“我天天自己研究出入境的政策,把需要的材料清单一条条列出来,翻译好,再发给HR。那一个月,我每天都上HiKorea网站查进度,看到‘审核中’三个字就心慌。”

根据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的数据,每年在韩的近17万名外国留学生中,最终能够成功拿到E-7工作签证留下来的,只有寥寥数千人,成功率不足5%。这其中,大部分还是理工科,尤其是半导体、IT等韩国支柱产业急需的人才。像慧敏这样的人文社科专业,想留下来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慧敏已经在LG工作了一年多,每天踩着高跟鞋穿梭在光化门的高楼大厦间,过着外人看来光鲜的白领生活。但她坦言,压力巨大。“韩国的职场文化,等级森严,加班是家常便饭。作为外国人,你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获得认可。”她笑着说,“有时候深夜下班,看着汉江的夜景,我也会问自己,这么拼,到底值不值得?”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留在韩国,意味着你要有超强的个人能力、一点点运气,和一颗强大的心脏。这条路很光鲜,但也真的很卷。

归去来兮:回国,是换个赛道奔跑

如果说留韩是一场激烈的攻坚战,那么回国,则更像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转移。看着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那份无法割舍的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带着在韩国学到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回国寻找新的机会。

“在韩国卷不动了,回来发现,国内更卷,但卷得有盼头。”这是阿哲学长的原话。他本科在成均馆大学读的新闻放送,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

阿哲说,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基于非常现实的考量。“韩国的传媒行业,排外情绪其实挺严重的,核心岗位几乎不考虑外国人。我在电视台实习过,深有体会。而且,韩国的市场就那么大,天花板很明显。”

回国后,阿哲的目标很明确:进互联网大厂。他的优势在于,既懂国内年轻人的“梗”,又深谙韩国的娱乐文化和内容制作模式。这份独特的跨文化背景,让他在求职中脱颖而出。

“我面试的是一家头部短视频平台的海外运营岗,负责韩国市场。”阿哲分享道,“面试官问我,怎么看最近韩国很火的一个挑战赛,如果引进到国内,应该如何做本土化改造。我当时结合在韩国读书时观察到的社交媒体流行趋势,和国内用户的习惯,噼里啪啦说了一堆。面试官听完当场就说,‘我们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如今,阿哲在北京工作,虽然也经常加班到深夜,但他觉得充满干劲。“在国内,你能明显感觉到那种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我做的项目,数据反馈非常快,成就感很强。而且,最爽的是,晚上11点想吃小龙虾,外卖半小时就到,这种幸福感是在韩国体验不到的。”

根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近年来,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内人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从韩国回国的留学生,在美妆、时尚、娱乐、游戏和消费品等行业具有明显优势。

像希杰(CJ)、爱茉莉太平洋、三星、现代等在中国有庞大业务的韩企,是很多韩国留学生回国后的首选。他们熟悉韩企的运作模式和文化,语言上无缝衔接,是这些公司眼中完美的“香饽饽”。根据招聘网站的数据,拥有韩国留学背景的求职者,在应聘韩企相关岗位时,成功率比其他求职者高出近40%。

当然,回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海归”的光环正在褪去,国内的同龄人同样优秀,甚至在实习经历和人脉资源上更有优势。刚回国时,阿哲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感觉自己和社会有点脱节,很多国内的黑话、热点都get不到。投了十几份简历,才收到一个面试通知。”

他给出的建议是,放平心态,重新定位自己。“不要总想着自己是‘海归’就高人一等。要把留学经历看作是一个独特的技能包,而不是一个身份标签。想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语言?是信息差?还是跨文化的视野?然后把它精准地用在求职上。”

回国,不是逃避,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广阔的战场。这里有熟悉的烟火气,有无限的可能性,当然,也有无处不在的竞争。关键在于,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开始奔跑。

远走高飞:去第三国,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

在留韩和回国这两条主流路径之外,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更大胆,也更不拘一格。他们把韩国的留学经历当作一块跳板,纵身一跃,跳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第三国。

Miya学姐就是这样一个“非典型”案例。她本科在梨花女子大学读的国际关系,辅修了日语。毕业时,她既没有加入首尔的“内卷大军”,也没有选择回国。

“我当时申请了三个方向:韩国的研究生,日本的求职,还有新加坡的NGO实习。”Miya的思路非常清晰,“我觉得人生不应该只有一条轨道。在韩国的四年,让我看到了亚洲内部的紧密联系和文化差异,这让我对‘跨文化交流’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终,她通过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拿到了一个在日本东京的咨询公司实习的机会。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帮助日本企业进入韩国和中国市场。

“我的背景简直是为这个职位量身定做的。”Miya笑着说,“我会中文,韩语流利,还懂一些日语。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中韩两国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这些是在韩国四年最宝贵的财富。”

在日本,Miya发现,她的韩国留学背景成了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日本企业对韩国的文化产业、科技发展非常关注,很多公司都在积极布局韩国市场。一个既懂中国又懂韩国的人才,在他们看来是稀缺资源。

“从首尔到东京,感觉像是从一个‘hard模式’切换到了‘normal模式’。”Miya坦言,“日本的求职环境对外国人相对更友好一些,只要你的能力达标,签证方面不会像韩国那样设置重重障碍。”

实习结束后,Miya顺利转正,现在已经在东京工作了两年。她的工作内容是撰写市场分析报告、联络客户,偶尔还要去首尔出差。“有时候坐在飞往首尔的飞机上,感觉很奇妙。这个我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城市,现在变成了我的工作地之一。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大了。”

选择去第三国的人,通常具备几个特点:极强的外语能力(通常是英日韩三语或更多)、开放的心态和强大的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去的国家也很多样,有的凭借在韩国半导体公司的工作经验,跳槽去了美国硅谷;有的拿着SKY(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的文凭,申请到了欧洲的顶尖商学院;还有的,去了发展迅猛的东南亚,在新加坡、越南等地寻找蓝海机会。

这条路虽然小众,但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人生不是非A即B的选择题,它可以是一片广阔的旷野。你在韩国的经历,为你积累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完全可以成为你探索整个世界的通行证。

当然,这条路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你要适应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这或许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遇见怎样的风景。

好了,学长学姐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你看,毕业后的路,真的没有标准答案。留在韩国的慧敏,正在职场里披荆斩棘,体验着精英白领的苦与乐;回到北京的阿哲,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活得热气腾腾;远赴东京的Miya,则把人生过成了一场精彩的冒险。

他们谁的选择更“好”呢?其实没法比较。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

所以,别再焦虑地问别人“我该怎么办”了。问问你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是想趁年轻在大公司里快速成长,积累一份漂亮的履历?还是更看重家人的陪伴和那份熟悉的归属感?又或者,你天生就是个冒险家,渴望去看看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想清楚这个问题,然后就朝着那个方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无论你选择哪条路,在韩国留学的这段时光,都将是你行囊里最宝贵的财富。它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独立生活的能力,是跨越文化障碍的勇气,是看待世界更宽广的视野。

前路漫漫,祝你,也祝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1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