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核心观点速览 |
|---|
| - 走出“内卷”怪圈:新西兰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不鼓励无休止的竞争,更注重个人成长和幸福感。 |
| - 重新定义“成功”:在这里,成功不仅是GPA和名企offer,更是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和享受当下的能力。 |
| - 亲近自然的疗愈力:壮阔的自然景观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能让你的焦虑和烦恼在山海间消散。 |
| - 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人们更关心你“今天过得好不好”,而不是“你未来有什么规划”,社交压力大大降低。 |
凌晨三点,我电脑屏幕的光照亮了桌上堆成小山的咖啡杯和文献。PPT还有最后三页没做完,但我的大脑已经是一团浆糊。微信里,一个留学中介发来消息:“同学,考虑一下申个英国的硕士吗?你这个背景,再刷个实习,冲G5有希望!”手机另一端,是我妈的未读信息:“儿子,毕业后是回国考公还是去大厂,要想清楚啊。”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困在透明盒子里的仓鼠,拼命地跑着滚轮,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怎么也够不着。焦虑、迷茫、自我怀疑,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这就是我来新西兰之前的日常,一个被“内卷”文化深度绑架的普通中国学生。
而现在,我正在写下这些文字。窗外是奥克兰的午后阳光,几只Tui鸟在院子里的圣诞树上唱歌。我刚从海边散步回来,头发里还带着咸咸的海风味道。我不再需要用咖啡因强行续命,也不再为遥远的未来彻夜难眠。回头看,留学新西兰这件事,它给我的远不止一个学位,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温和的心理治疗,治好了我多年的精神内耗。
告别“标准答案”,这里的教授说“家庭最重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一个项目熬了好几个大夜,小心翼翼地把成果展示给教授,得到的却是一句“还可以,但你看隔壁组的某某某……”。在国内,我们太习惯被比较,被塞进一个预设的“优秀模板”里。我们追求标准答案,害怕犯错,更害怕和别人不一样。
刚来新西兰的时候,我把这套思维也带了过来。第一学期的期末,我有一门课的论文和另一门课的考试撞到了一起。我焦虑得好几天没睡好,硬着头皮给写论文的教授发了封邮件,小心翼翼地问,有没有可能申请延期一两天。邮件里,我详细陈述了我的复习压力有多大,生怕教授觉得我是个懒惰的学生。
结果,教授的回信让我愣住了。他写道:“当然可以。没什么比你的健康更重要。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聊聊,帮你规划一下时间。记住,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别让它毁了你的生活。”
这还不是个例。有一次,小组里一个本地同学(Kiwi)因为家人临时生病,需要回家照顾,错过了小组最重要的一个会议。我们都以为他会挂科,结果他的教授听说后,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对他说:“回去吧,孩子。家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功课的事,等你安顿好家人我们再想办法。”
这种“人性至上”的氛围,贯穿了整个新西兰的教育体系。这里的课堂,不像战场,更像一个开放的讨论会。教授鼓励你提出质疑,哪怕你的想法听起来很“幼稚”。他们评价你的标准,不是你多快给出了“正确答案”,而是你是否进行了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根据2023年的“全球未来教育指数”报告,新西兰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一直名列前茅。这里的大学,比如奥克兰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都设有非常完善的学生支持中心,从心理咨询到学业辅导,一应俱全,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他们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你的身心健康,和你的学术成绩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在这种环境下,我慢慢地卸下了厚厚的壳。我不再害怕提问,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不够“深刻”,不再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而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我开始明白,学习不是一场为了超越别人的比赛,而是一段探索自我和世界的美好旅程。
“周末不泡图书馆,去海边冲个浪”——重新定义成功
在国内,我们的时间被各种“提升自己”的任务填满。周末?那是用来上补习班、刷实习、考证、参加各种“拓展人脉”的社交活动的时间。躺在床上刷一天剧,都会有种莫名的负罪感。我们被灌输一种观念:你必须时刻保持奔跑,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
来到新西兰,我面临的最大“文化冲击”之一,就是这里的人们对于“休息”的态度。他们是认真的!周五下午三点,办公室里可能就没人了。邮件会自动回复:“我出去过周末啦,周一见!”周末的图书馆,人远没有海滩和步道上多。
我室友是个本地小哥,叫Liam。他是个典型的Kiwi。周六的早晨,我挣扎着起床准备去图书馆“卷”一天,他已经穿戴整齐,扛着冲浪板准备出门了。“Hey bro, wanna come for a surf? The waves are epic today!”(嘿哥们,要不要去冲浪?今天的浪超棒!)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我觉得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预习下周的课程,或者修改我的简历。但Liam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我:“Dude, it's Saturday! Your brain needs a break.”(兄弟,今天是周六!你的大脑需要休息。)
后来,架不住他三番五次的邀请,我开始跟着他体验Kiwi的周末。我们去西海岸的Piha海滩冲浪,被太平洋的巨浪一次次拍回岸边,却笑得像个孩子;我们去怀塔克雷山脉徒步,穿越参天的蕨类植物森林,呼吸着湿润纯净的空气;我们还在自家后院办烧烤(BBQ),邀请邻居和朋友,一人一瓶啤酒,聊一下午的天。
这些活动,在过去的我看来,是“浪费时间”。但在这里,我慢慢发现,这才是生活的本质。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数据显示,新西兰全职员工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比例远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人们普遍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新西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超过30%的国土是受保护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新西兰环保部(DOC)维护着超过14000公里的徒步道。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何处,几乎都能在半小时车程内找到一片可以让你“放空”的绿地或海滩。我逐渐意识到,从一次艰难的徒步登顶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解出一道复杂数学题的成就感,并无高下之分。成功,不再是那个单一维度的、由金钱和社会地位衡量的指标。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与朋友家人相处的时光,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当没人问你“未来规划”时,你才能活在当下
“毕业后什么打算?”“找到实习了吗?”“准备考研还是考公?”“对象找了没?”……这些问题,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夺命连环问”。在充满关心的外衣下,其实是一种社会性的焦虑投射。每个人都被一条无形的“人生时间表”推着走,25岁要硕士毕业,30岁要成家立业,仿佛晚一步,就是人生的输家。
在新西兰,我发现很少有人会对你的“五年计划”或“十年规划”感兴趣。人们的对话,更多是围绕着“当下”。
在兼职的咖啡店里,我的同事,一个40多岁的本地大叔,辞掉了原来的会计工作,因为他觉得每天对着数字太无聊了,他更喜欢煮咖啡和跟客人聊天。在语言班上,我认识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她已经30岁了,却决定从头开始学一门新的专业,因为“人生很长,我想试试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在这里的社交场合,没人会一上来就问你读什么专业、以后想进什么公司。大家更关心的是:“你上周末去哪玩了?”“你喜欢看橄榄球吗?”“你觉得这家店的Flat White(澳白咖啡)怎么样?”
这种对“当下”的专注,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社交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我不再需要为了显得“有上进心”而编造一个宏伟的职业蓝图,也不再因为自己的步伐和别人不一样而感到自卑。我开始学着关注眼前具体而微小的事情:今天的天气很好,路边的花开了,咖啡店里放的音乐很好听……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心理困扰。而持续的未来焦虑,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西兰的社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剂解药。这里的人们普遍有一种“She'll be right”的心态,意思是“别担心,总会有办法的”。这种随遇而安的松弛感,是有传染性的。
我开始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一些“不确定性”,允许自己“慢慢来”。我不再把留学看作是通往某个确定目标的跳板,而是把它当作一场体验本身。我开始享受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在壮阔自然面前,个人烦恼不值一提
如果说新西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是良药,那么这里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就是最强大的治愈师。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南岛的蒂卡普湖(Lake Tekapo)。白天,湖水是那种不可思议的牛奶蓝色,远处的库克雪山巍峨耸立。到了晚上,我躺在湖边的草地上,看到了我这辈子从未见过的星空。银河像一条璀璨的钻石腰带,横跨整个天幕,流星不时划过。那一刻,宇宙的浩瀚和壮美,让我瞬间失语。
我脑子里那些关于论文、关于工作、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在那样一片星空下,显得那么渺小,甚至有点可笑。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我只是这个巨大宇宙里的一粒微尘,我的那些“天大的烦恼”,其实连尘埃都算不上。
这种体验,后来又重复了很多次。在米尔福德峡湾(Milford Sound)的游轮上,当瀑布从千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水雾打在我的脸上,我感受到了自然的敬畏;在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徒步,走在“末日火山”的荒芜地貌上,我感受到了地球原始的力量;在凯库拉(Kaikoura)出海,看到巨大的鲸鱼在不远处喷出水柱,海豚在船边跳跃,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这并非只是我的主观感受,“自然疗法”(Ecotherapy)的治愈效果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证实。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行走90分钟的人,其大脑中与“负面情绪”和“反复思虑”相关的区域活动会显著减少。亲近自然,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水平,改善情绪,提升幸福感。
在新西兰,这种“自然疗法”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你不需要花大价钱去报班,只需要一双舒适的鞋,一个背包,就可以随时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这种触手可及的壮丽,像一个温柔的巨人,时刻提醒着你:嘿,放轻松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你现在也觉得被困住了,觉得累了,不妨听听我这个过来人的一些“大白话”建议吧。
别把你的日程表排得像国家领导人一样满,给自己留出一些“什么都不干”的时间,哪怕只是在草地上发呆一个下午。那不是浪费,那是给你精神充电。
勇敢地走出你的舒适圈,去加入一个本地人的俱乐部,徒步、冲浪、橄榄球、园艺……随便什么都行。你会发现,交朋友不一定非要在饭局和KTV,共同的爱好才是最好的粘合剂。
下次当你又开始为未来焦虑的时候,别一个人憋着。放下手机,去最近的海边或者公园走走。别拍照,别发朋友圈,就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耳朵去听。你会发现,风声和海浪声,比任何励志语录都管用。
还有,别怕“麻烦”你的老师和学校。新西兰大学里的学生服务中心不是摆设,那里的心理咨询师和学业顾问,都是真心实意想帮你的。大胆地去敲门,告诉他们你的困惑。你会得到超乎想象的温暖和支持。
留学,真的不只是为了那张文凭,也不只是为了给简历镀金。它更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你跳出原来的轨道,去看看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少种可能性的机会。在新西兰,我没有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这可能是我留学路上,得到的最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