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莫罗天主教高中(Moreau Catholic High School),学弟学妹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
|---|
| 学校是天主教的,对国际生有什么要求吗? 完全没有!学校的理念是“包容和尊重”,无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来自哪个国家,都会被热情接纳。它更强调社区服务、爱心和责任感这些普世价值,而不是宗教仪式。 |
| 学术压力大不大?能申到好大学吗? 学术水平在湾区绝对是顶尖的,但氛围不是那种“内卷”式的。老师会鼓励你探索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根据学校2023-2024年的官方数据,毕业生100%升入大学,其中超过60%进入了加州大学(UC)和加州州立大学(CSU)系统,不乏有进入斯坦福、伯克利、UCLA等名校的学长学姐。 |
| 寄宿家庭靠谱吗? 学校有非常成熟的国际生项目和寄宿家庭协调体系。每一个寄宿家庭都经过学校严格的背景调查和面试,确保安全、有爱。学校的国际部老师会全程跟进,帮你解决生活中的任何问题。 |
| 中国学生多不多?会不会融不进去? 学校的国际生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创造了一个天然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国学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绝不是“扎堆”的状态。学校有各种 buddy program 和社团活动,鼓励大家跨文化交流,你很快就能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
在莫罗天主教高中就读是种什么体验
还记得我第一次从旧金山国际机场(SFO)坐车去寄宿家庭的路上,心里有多忐忑吗?窗外的加州阳光明媚得晃眼,但我脑子里却是一团乱麻:我的英语够用吗?寄宿家庭的“爸妈”会喜欢我吗?明天就要去一个叫“莫罗天主教高中”的地方报到,一个连校门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地方,据说还是个“教会学校”,天啊,不会每天都要祈祷吧?我一个无神论者,会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车子拐进一个安静的社区,停在一栋可爱的房子前。开门的是一位笑起来超有亲和力的阿姨,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Welcome home, dear!” 晚饭时,他们家的小儿子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他在莫罗高中乐队的趣事,还说明天要带我认识他们乐队的鼓手,一个同样来自中国的学长。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突然就放下了。原来,对未知的恐惧,在你迈出第一步去感受善意时,就会烟消云散。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们聊聊,那个曾经让我无比紧张,后来却成为我第二个家的Moreau Catholic High School,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别被“天主教”的名字吓到,这里是多元文化的乐园
咱们先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个“天主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很严肃,规矩很多?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完全不是!
莫罗高中虽然名字里有“天主教”,但它的核心精神其实是“Holy Cross”教育理念,这套理念强调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有智慧的头脑、有爱的心灵(Educating Hearts and Minds)。简单来说,学校更看重的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善良、有责任感、懂得回馈社会的人,而不是让你去信奉某个特定的宗教。我身边的同学里,有基督徒,有佛教徒,有穆斯林,当然也有一大帮像我一样对宗教不太感冒的“吃瓜群众”。大家在课堂上讨论各种文化和信仰,氛围超级开放和尊重。
举个例子吧,学校确实有宗教课,但课程内容更像是哲学和伦理学探讨。我们会在课上讨论“什么是正义”、“如何面对社会不公”这样的话题,老师会引用《圣经》的故事,也会引用甘地的名言,甚至会让我们分析漫威电影里超级英雄的选择。这门课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根据学校官网的数据,莫罗高中的学生群体覆盖了超过40个不同的邮政编码区域,国际生来自包括中国、越南、韩国、巴西、西班牙在内的15个以上国家。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你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口音的英语,接触到千奇百怪的文化习俗。
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个“多元文化周”(Multicultural Week),每个文化背景的社团都会拿出看家本领,展示自己国家的美食、音乐和服饰。中国学生会摆摊写毛笔字、包饺子,韩国同学会教大家跳K-Pop,拉丁裔的同学会带来热情的萨尔萨舞。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迷你的世博会,热闹又好玩,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真的很大,而我们因为不同而更加精彩。
学术体验:这里不“卷”,但能把你送进顶尖大学
聊完成长氛围,我们来说点实际的——学习。身在教育资源逆天的湾区,莫罗的学术水平是完全不用担心的。但它最棒的一点是,这里的“强”不是靠题海战术和排名压力堆出来的,而是通过激发你的内在驱动力。
学校的师生比大约是14:1,这意味着每个班级通常只有20个学生左右。小班教学的好处就是,你不再是台下几百个学生中的一个模糊面孔。你的老师认识你,知道你的名字,了解你的强项和弱点。我记得我的AP美国历史老师Mr. Parker,他会在课后花半小时帮我理清论文思路,甚至会推荐相关的纪录片和书籍给我。这种个性化的关注,让你没法“摸鱼”,也让你不好意思不努力。
课程设置方面,莫罗绝对是“自助餐”级别的。学校提供超过25门AP课程和多门荣誉课程,覆盖了从科学到人文的各个领域。无论你是想钻研微积分BC的理科学霸,还是想沉浸在莎士比亚戏剧里的文科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学校的大学升学顾问(College Counselor)从10年级就开始介入,一对一地帮你规划选课、背景提升和大学申请。最新的数据显示,莫罗高中99%的毕业生都能进入四年制大学,每年都有大量学生被UC Berkeley、UCLA、UC San Diego等加州大学系统的顶尖分校录取,也有不少人能拿到斯坦福、藤校或者顶尖艺术设计学院的offer。
这里特别想提一下学校的特色项目。比如他们的“工程之道”(Project Lead the Way Engineering Program),这是一个为期四年的项目,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工程设计、机器人和计算机科学,最后还会做一个毕业设计项目。我认识一个学姐,她通过这个项目爱上了编程,后来成功申请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还有他们的艺术项目也非常强,无论是视觉艺术、戏剧还是音乐,学校都有专业的设施和超棒的老师。学校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Teves Theatre)有近400个座位,每年都会上演百老汇级别的音乐剧,从演员到灯光舞美,全都是学生自己操刀。这种实践机会,是单纯刷题刷不出来的宝贵经历。
老师和同学:你的“家人”和“战友”
如果说顶尖的课程是莫罗的硬件,那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就是它的灵魂。这里的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员,更是你生活中的导师和朋友。
还记得我刚来美国时,最怕的就是在课堂上发言,总觉得自己的英语有口音,怕说错被笑话。我的英语老师Ms. Garcia发现了我的窘迫,她没有在课上点我名,而是在课后把我叫到一边,温柔地对我说:“你的观点很棒,只是需要一点点勇气说出来。下次试着先说一小句,好吗?” 从那以后,她每次都会在我举手时给我一个鼓励的眼神。慢慢地,我从只能说一个单词,到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开始享受课堂讨论的乐趣。这种被看见、被鼓励的感觉,对一个身在异乡的留学生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因为学校规模不大,总共也就800多名学生,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快就能混熟。学校的体育文化非常浓厚,校队叫“水手队”(Mariners),每次有橄榄球或者篮球比赛,几乎全校师生都会穿着代表学校颜色的绿金相间的衣服去加油呐喊。那种集体荣誉感特别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管你是不是体育迷,当你和身边的同学一起为进球而欢呼,为失利而惋惜时,你会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这个集体的一份子。
对于国际生,学校还有一个叫“全球学生大使”(Global Student Ambassadors)的项目。高年级的本地学生会和新生结成对子,带你熟悉校园,帮你解决选课的疑惑,甚至会邀请你参加周末的派对。我的“大使”就是一个叫Emily的美国女孩,她带我吃了人生中第一顿In-N-Out汉堡,教我怎么看懂橄榄球比赛的规则,在我第一次因为想家而偷偷掉眼泪时,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我们现在虽然在不同的大学,但依然是最好的朋友。
寄宿家庭:推开家门,就是暖暖的灯光
对我们留学生来说,除了学校,寄宿家庭就是在美国的另一个“根据地”。莫罗的国际生项目部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用心。
学校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随机分配给家庭,而是会通过详细的问卷和面试,了解你的性格、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甚至是过敏史,然后去匹配最适合你的家庭。比如你喜欢小动物,他们会优先把你安排在有宠物的家庭;如果你是个安静内向的学霸,他们就不会把你安排在一个有三个吵闹小孩的家庭。我当时的寄宿家庭爸妈都是工程师,我们经常在晚饭后一起讨论科技新闻,他们还带我去参观了Google和Facebook的园区,这些经历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
住在寄宿家庭,你体验到的是最地道的美国文化。感恩节的火鸡大餐、圣诞节装饰圣诞树、万圣节一起去“不给糖就捣蛋”,这些不再是美剧里的情节,而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文化差异带来的小摩擦也在所难免。比如美国人习惯早睡早起,而我习惯了熬夜;他们喜欢用洗碗机,而我觉得手洗更干净。但这些都是小事,关键在于沟通。我的寄宿妈妈告诉我:“把这里当成自己家,有什么不习惯的,直接告诉我们。” 正是因为这种坦诚的交流,我们才能像真正的家人一样相处。
学校的国际部老师也会定期跟学生和寄宿家庭沟通,确保一切顺利。如果你和寄宿家庭真的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学校也会介入,帮你寻找更合适的住家。这种完善的支持系统,会让你觉得特别有安全感。
所以,在莫罗天主教高中就读是种什么体验?
它可能是在物理课上和小组同学一起搭建出一个能成功发射的微型火箭,那种兴奋和成就感;也可能是在戏剧社的后台,和大家一起紧张地准备上场,心跳得像打鼓;还可能是在某个普通的周五晚上,和寄宿家庭的弟弟妹妹窝在沙发上看电影,吃着爆米花。
这里有挑战,有压力,你需要努力学习才能拿到好成绩,你需要勇敢开口才能交到新朋友。但这里更有无限的机会和温暖的支持。它不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标准化的“好学生”,而是给你一片肥沃的土壤,让你长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如果你问我,现在回想那段时光,最想对即将踏上这条路的学弟学妹们说什么?
别怕。别怕说一口有口音的英语,因为你的思想比语法更重要。别怕去尝试你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无论是橄榄球还是机器人编程,因为那可能是你隐藏天赋的开始。别怕向老师和朋友求助,因为示弱不是软弱,而是信任的体现。
来吧,把你的好奇心和勇气都打包进行囊。湾区的阳光,莫罗的绿茵场,还有一群超酷的老师和朋友,都在这里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