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我过上了另一种滚烫人生

puppy

你是不是也曾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一边刷着绩点,一边偷偷向往另一种不被定义的人生?我就是揣着这样的心情,一头扎进了南半球。在澳洲,我的人生确实“滚烫”了起来,但这份热度并非来自格子间的KPI,而是亲手做出一杯澳白的满足感,是周末公路旅行时扑面而来的海风,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畅聊到深夜的快乐。我没有走上“大厂精英”的预设轨道,却在体力劳动和独立生活中,找到了久违的踏实和自由。如果此刻的你正感到迷茫,或对留学生活抱有好奇和期待,来看看我的故事吧,也许你会发现,人生还有另一条同样精彩、同样滚烫的跑道。

写在前面:这篇“滚烫”指南,你可能需要了解
这篇文章不提供“如何申上名校”或“毕业进大厂”的捷径。它更像一份生活实录,关于一个普通留学生如何在澳洲找到另一种价值感。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份“精英履历”模板,那或许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对真实、粗粝、充满汗水和自由空气的留学生活感到好奇,那么,欢迎你,朋友。

在澳洲,我过上了另一种滚烫人生

嘿,朋友们,我是网站小编,今天想跟你们聊点不一样的。

还记得大三那个期末周吗?凌晨三点的图书馆灯火通明,我趴在一堆打印出来的文献里,咖啡因在血管里横冲直撞,脑子里却一团乱麻。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朋友圈里一个学姐发的动态,她在澳洲。照片里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写字楼,而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葡萄园,配文是:“今日份的体力活,换来了一身阳光和晚霞。”

那一瞬间,我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我低头看看自己为了高0.1分绩点而熬红的双眼,再看看她照片里那种纯粹的、被阳光晒得发亮的笑容,心里有个声音在问: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是那条挤满人的、通往“成功”的独木桥,还是另一条充满未知,但或许更开阔的路?

这个问题,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了芽。一年后,我打包了两个行李箱,带着所有积蓄和一丝不确定,飞向了南半球。我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精英”,但我确实在这里,过上了另一种滚烫的人生。

第一份工:从“知识分子”到时薪23刀的咖啡师学徒

刚到墨尔本时,我的自信心几乎被碾碎。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连开口问路都有些紧张。在国内,我好歹是个“985”学生,习惯了用成绩和实习经历来定义自己。可在这里,这些标签瞬间失效了。房租、账单、生活费,这些赤裸裸的数字提醒我:你得先生存下去。

我开始找兼职。投了无数份简历给看起来“体面”的办公室文员、助教岗位,结果都石沉大海。挫败感最强的时候,我路过一家街角的咖啡店,门口贴着“Barista Wanted, No Experience Needed”。我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半小时后,我成了这家店的学徒,负责打杂和学习做咖啡。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从洗几百个杯子开始的。油腻的牛奶渍,烫手的洗碗水,让我的手很快就变得粗糙。每天下班,浑身都是咖啡味和消毒水的味道,累得只想躺平。有好几次,我都在怀疑自己:我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出国读书,就是为了来这里端盘子洗碗的吗?

但奇妙的是,当我亲手打出第一杯绵密的奶泡,拉出第一个歪歪扭扭的爱心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涌了上来。这种快乐,和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写完一篇高分论文完全不同。它非常具体,非常直接。我做出的东西,能立刻被人品尝,并得到一句真诚的“Thank you, mate!”。

在澳洲,体力劳动的价值是被尊重的。根据澳大利亚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Fair Work Ombudsman)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7月1日,澳洲的全国最低时薪已经上调至23.23澳元。这意味着,即使是做最基础的工作,只要你肯付出劳动,就能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足够支撑自己的生活。我的很多同学,有的在餐厅做服务员,有的在超市理货,有的去做清洁,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坦然地赚取生活费。我们不再仅仅是“某某大学的学生”,我们还是厨师、是咖啡师、是销售员,身份的多元化,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完整。

滚烫的生活,不止于KPI和格子间

渐渐地,我的生活不再只有图书馆和教室。我的日程表被分割成两半: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打工仔。这种切换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校,我学习理论知识,和教授、同学探讨学术前沿。走出校门,我系上围裙,记住几十种咖啡的配方,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聊天。我的同事里,有来自巴西的背包客,他计划用打工赚的钱环游澳洲;有来自意大利的厨师,他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小餐馆;还有本地的澳洲大叔,他做这份工只是因为喜欢咖啡和与人交流的氛围。

和他们在一起,我发现“成功”的定义原来可以如此宽泛。不是每个人都想挤进CBD的摩天大楼里,不是每个人都以年薪和职位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人生目标可能很简单:攒够钱去下一个目的地,或者只是享受当下每一杯咖啡的香气。这种松弛感,慢慢治愈了我的“绩点焦虑”和“前途焦虑”。

澳洲的生活成本确实不低。根据Study Australia官方估算,一个国际学生在澳洲一年的生活费大约需要24,505澳元。其中,住宿是大头,在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合租一个单间的周租金普遍在250至400澳元之间。我的兼职工作,按照学生签证每两周最多工作48小时的规定,刚好能覆盖掉我的房租和大部分生活开销。这种经济上的独立,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和自由。

我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地向父母开口要钱,可以用自己赚的钱,去买一本喜欢的书,或者在周末和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我们租一辆车,沿着大洋路一路向西,海风吹乱头发,音响里放着最喜欢的歌。我们在篝火旁烤棉花糖,躺在沙滩上看南半球的星空。那一刻,你会觉得,之前洗过的所有盘子、擦过的所有桌子,都值了。这种“滚烫”,是写字楼里的空调给不了的。

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而不是被跑道定义

回想起来,在澳洲的这几年,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破预设,找到自己的节奏。

出国前,我的人生剧本仿佛是写好的:名校毕业,进入一家“大厂”,升职加薪,在大城市买房……我被这条主流跑道推着往前走,不敢停歇,也少有怀疑。但在这里,我看到了无数种活法。

我认识一个读IT的朋友,他毕业后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去卷程序员的岗位,而是去塔斯马尼亚的农场摘了三个月的樱桃。他说,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每天面对着果园和蓝天,让他想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后来,他回到城市,用自己攒下的钱,开了一个小小的线上园艺店,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我还认识一个学会计的女生,她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后,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忍受日复一日和数字打交道的枯燥生活。于是,她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了糕点制作,现在在一家甜品店做兼职,笑容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她说,也许以后不会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但能做出让人感到幸福的蛋糕,同样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这些故事告诉我,人生不是单选题。留学,也绝不仅仅是为了那一纸文凭。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你跳出原来的环境,去体验、去试错、去探索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你选择了一条“非主流”的道路而对你指指点点。你的价值,由你自己定义。

当然,我不是在鼓吹“读书无用论”,也不是说体力劳动就一定比脑力劳动更高尚。学术追求和职业规划依然非常重要。我想说的是,在追逐这些目标的同时,别忘了去生活,去体验。那些在咖啡店里和陌生人的闲聊,那些在公路上看到的风景,那些靠自己双手赚来的生活费,都会成为你人生履历中同样闪光的部分。它们会让你变得更坚韧、更包容,也更清楚自己是谁。

如果你现在也正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妨问问自己:我的人生,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别怕,大胆去尝试。去端一次盘子,去学一门看似“无用”的手艺,去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朋友。也许你会发现,那条不被看好的小路,恰恰通向你心中最广阔的天地。

人生这条路,跑道有很多条。最重要的不是在哪条跑道上,而是跑得开心,跑得滚烫。祝你也能找到那条让你心跳加速的跑道。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