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生必读:关于“校友”这笔隐形财富 |
|---|
| 校友力量远比你想象的更强大:这不只是中年人的社交局,更是你未来道路上的灯塔和桥梁。 |
| 别用“普通”定义自己:今天在图书馆赶due的你,和未来在世界舞台上发光的Ta,可能只差一个机会和几年的努力。 |
| 主动出击,建立连接:别再等了!从一份真诚的LinkedIn消息开始,你的世界可能会被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
我天!新总统竟然是我的中大学长
凌晨两点的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窗外是沉睡的城市,窗内是我和那篇明天就要交的、却还差一千字的论文在死磕。咖啡因在血液里横冲直撞,脑子却像一团浆糊。我烦躁地抓起手机,想刷点无聊的短视频放空一下,却被一条推送新闻的标题牢牢抓住了眼球——《卡罗尼亚共和国举行总统就职典礼,新任总统阿迪勒·桑戈尔发表就职演说》。
卡罗尼亚,一个我因为课程研究才略知一二的非洲国家。新闻配图上,那位新总统穿着深色西装,挥手致意,气场全开。我百无聊赖地点开他的生平简介,想看看这种大人物都是什么教育背景。看着看着,我的眼睛瞪大了,嘴巴也变成了“O”型,手里的手机差点滑掉。履历上清清楚楚地写着:阿迪勒·桑戈尔(Adil Sango),1998-2002,就读于中国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中大?我反复确认了好几遍,甚至切换搜索引擎用英文又搜了一次。没错,就是那个红砖绿瓦、古榕参天的康乐园,就是我的母校——中山大学。
那一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魔幻了。我,一个正为了一篇论文抓耳挠腮、为下个月房租发愁的普通留学生;他,一个在国际新闻头条上指点江山、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总统。我们俩,一个在地球的西半球为due挣扎,一个在地球的另一端开启国家新篇章。但我们竟然是校友!想到他也曾在逸仙路上骑着单车飞驰,也曾在小北门外的夜市摊吃过宵夜,也曾在图书馆里为考试周熬过通宵……这种感觉实在太奇妙了。我和总统之间,仿佛只隔着一个康乐园的距离。这个发现,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被due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心,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一个词的意义——校友。
校友,一个听起来很“中年”的词
说实话,在出国之前,“校友”这个词对我来说,有点遥远,甚至有点“中年感”。我总觉得,那是属于那些事业有成、穿着西装、在各种高端晚宴上交换名片的人的专属社交。我们这些还在校园里的学生,每天想的是怎么选课、怎么赶due、怎么找实习,校友网络?听起来就像一个传说,虚无缥缈。
但桑戈尔学长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进我平静的认知湖面。他不是遥不可及的神,他是一个具体的、鲜活的“学长”。他的存在让我意识到,校友网络并非一个功利的名利场,它更像是一张看不见的网,连接着无数个像我一样,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散落到世界各地的个体。我们拥有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身份标签,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力量。
我的经历其实不是个例。这种“我的校友是牛人”的奇妙体验,在留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比如,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Mulatu Teshome),就是北京大学的“明星校友”。他1976年来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之后进入北大哲学系深造,后来又获得了国际政治专业的博士学位。你能想象吗?当北大的同学们在未名湖畔散步时,或许很难想到,几十年前,一位未来的外国总统也曾在这里思考着世界的未来。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从1950年到2019年底,总计有超过500万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特别是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国际学生在中国高校就读。这些人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或者走向了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他们中,有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将他们在中国的故事和经历,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作为同样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中国留学生,与他们共享着一份独特的“中国经验”和“母校记忆”。
不止是总统,我们的“神仙学长”遍布全球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校友里都有一个总统。但把目光放宽,你会发现,那些我们以为遥不可及的“神仙学长”“神仙学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遍布全球的各个领域。
我有一个在清华读本科的朋友,后来去了MIT读博。有一次我们聊天,他提到他们专业领域一位非常受尊敬的顶级科学家,某次开会时偶然聊起,发现对方竟然也是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比他早了整整二十届。那位前辈非常热情地跟他分享了当年在清华园的趣事,还给了他很多关于学术道路的宝贵建议。我朋友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在大牛面前战战兢兢的小透明,我们之间因为‘清华人’这个身份,瞬间拉近了距离。”
这种故事数不胜数。打开LinkedIn搜一搜,你会惊讶地发现:
那个在硅谷顶级科技公司(比如Google, Meta, Apple)担任核心技术高管的工程师,可能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或电子科技大学。根据一份2022年的行业报告,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一些头部科技公司的员工数量中,甚至超过了不少美国的顶尖名校。
那位在华尔街知名投行(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做分析师的金融精英,很可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或者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这些院校的校友网络在国际金融圈里是出了名的团结和强大。
那个在联合国或者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工作的项目官员,说不定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或者外交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在世界的舞台上为全球性议题贡献着力量。
那个在好莱坞参与制作大片的特效师,或者在纽约顶尖设计公司工作的建筑师,也许本科是在同济大学或者中央美术学院度过的。
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我们的母校,不仅仅是国内的一个地理坐标,它更是一个全球性的品牌,一个遍布世界的社群。我们所拥有的,远不止一张毕业证,而是一张通往全球网络的入场券。我们和那些闪闪发光的人,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从“仰望”到“连接”,我们能做些什么?
知道了“我的校友很牛”,然后呢?难道只是默默仰望,感叹一句“厉害了我的学长”,然后继续埋头赶自己的due吗?不,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把这种“仰望”变成真实的“连接”。这种连接,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机会。
那么,作为一个“社恐”又普通的留学生,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第一步,把你的LinkedIn当成寻宝图。
LinkedIn绝对是链接校友最强大的工具,没有之一。别再只用它来海投简历了!你可以去你母校的官方页面,点击“Alumni”(校友)标签,然后你就可以根据他们所在的国家、城市、公司、行业进行筛选。这就像一个庞大的、活生生的数据库。看到心仪的学长学姐,不要犹豫,发一封连接邀请。但记住,关键在于你的邀请信息怎么写。
千万不要写:“学长你好,我能加你吗?”或者“学长你好,能帮我内推吗?”这种信息99%会被忽略。一个好的开场白应该是这样的:
“尊敬的XX学长/学姐,您好!我是中山大学XX学院XX级的XXX,目前在XX大学读XX专业。我在LinkedIn上看到您在XX公司的XX岗位工作,非常敬佩您取得的成就。我最近正在探索XX领域的职业发展,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向您请教一下您的职业路径和经验。不知您是否方便在未来几周内有15分钟的空闲时间进行一个简短的线上交流?非常感谢!”
看,这样是不是真诚多了?重点是:表明身份(同校校友)、表达赞赏(说明你做过功课)、说明目的(寻求建议而非索取工作)、提出具体请求(15分钟的coffee chat)。大多数成功的职场人士,其实都很乐意为后辈提供指导,因为他们也曾是被帮助过的人。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数据,超过70%的职位是通过人际网络找到的,而校友网络是其中最高效的一种。
第二步,关注你所在地的校友会活动。
几乎所有国内知名高校在海外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校友会。他们会定期组织各种活动,从新春聚餐、中秋烧烤,到行业分享会、创业路演。多关注校友会的微信群或者Facebook页面,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不要怕自己是新人,也不要怕自己融不进去。在异国他乡,一句“我也是XX大学毕业的”,就是最好的破冰语。你可能会在一次普通的聚餐上,认识一个和你专业相关、正在招聘实习生的学长;也可能会在一个讲座上,听到一位前辈分享的经验,帮你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职业困惑。
第三步,别只盯着“大牛”,身边的“小神”更有用。
想联系上总统校友,难度确实有点大。但我们完全没必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对于还在读书的我们来说,那些比我们早毕业三五年的学长学姐,他们的建议往往更加“接地气”,也更具时效性。他们刚刚走过我们正在走的路,对于如何修改简历、如何准备面试、如何在公司里度过新人期这些具体问题,他们的经验可能比那些已经成为高管的大牛更有参考价值。
他们也更愿意花时间帮助你,因为帮助一个和当年的自己很像的学弟学妹,会让他们有很强的成就感和亲切感。所以,在LinkedIn上,多去连接那些和你背景相似、职业路径是你感兴趣方向的年轻校友,和他们建立联系,你会收获满满。
发现“总统学长”的那天晚上,我最终还是没能写完我的论文,但我却一点也不焦虑了。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我的LinkedIn资料认认真真地更新了一遍,然后开始搜索那些在中大毕业后,来到多伦多工作的校友。我找到了一位在银行做数据分析师的学姐,一位在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的学长,还有一位自己创业的学长。我鼓起勇气,给他们每个人都发去了一封精心修改过的连接邀请。
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两位学长学姐的回复。他们都非常友好,其中一位学姐还约我下周一起喝杯咖啡聊聊。那一刻,我感觉多伦多这座陌生的城市,突然变得亲切了起来。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因为赶due而怀疑人生,或者因为前途未卜而感到迷茫时,不妨去搜搜你的校友。也许你不会找到一个总统,但你一定会找到一群和你一样,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正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努力发光的人。他们是你过往的证明,也是你未来的光。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别怕,大胆去连接吧,你的未来,可能就藏在与下一位校友的对话里。